APP下载

探究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10-24杨爱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八幼儿园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动手技能幼儿园

杨爱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八幼儿园)

部分家长存在过度关心和照顾幼儿的情况,很少让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活动,导致幼儿的劳动技能发展受限,容易出现任性、独立性差等问题,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承担起育人的职责,不仅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还要在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期间巧妙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同时,助力幼儿成长为爱动手、善操作的人,提高其综合能力。

一、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意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目标中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引导3~4 岁幼儿能用笔涂涂画画;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4~5 岁幼儿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会用筷子吃饭;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5~6岁幼儿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能熟练使用筷子;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这些教育目标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笔者在总结幼儿教育经验、研读《指南》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活动都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小到穿衣服、刷牙、系鞋带,大到整理房间、装饰环境,均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幼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使幼儿能够参与简单的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园内活动等。

2.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

为了提高动手操作效果,幼儿需要用心观察世界。例如,想要将凌乱的物品摆放整齐,需要分析不同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从而保障生活空间中的物品摆放有序;想要用纸做一朵花,需要观察花朵的构成、花茎的特点等,从而获得制作手工作品的灵感,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花朵观察的细致程度。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可以使其不断在动手实践中观察周围生活,丰富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走进生活。

3.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动手操作活动一般包括拼插、推拉、裁剪等。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时,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并预判动手成果,尽可能顺利地完成动手任务,如高效地整理房间、创造性地装饰房间某一区域。在此期间,幼儿的专注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鉴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下文将系统论述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育人质量。

1.染之以情,创设环境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前提是让幼儿产生动手操作的意愿,从而促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积累操作经验,并将其内化为动手技能。耳濡目染之下,幼儿会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环境的方式让幼儿更积极地融入活动中,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创设良好动手环境的方法。

(1)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区域。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鉴于不同幼儿的喜好不同,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区域,以便于幼儿在园内学习和生活期间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区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例如,为喜欢美食的幼儿设计“烹饪示范间”,为喜欢参与木工活动的幼儿设计“木工房”,为想要学习做家务劳动的幼儿设计“家务劳动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水吧”“洗菜池”等活动区域。这些活动区域在丰富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内容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2)定期调整区域材料。

在完成某项动手操作活动后,很多幼儿容易失去兴趣。为此,在设计多样化活动区域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掌握区域材料的投放技巧,定期更换区域材料,从而让幼儿能够长期保持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为节约经费且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动手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自然材料,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例如,针对“装饰品制作区”,教师可以将枯枝、落叶、掉落的花瓣等作为区域材料,也可以将小麦、高粱、玉米等常见的谷物投放到该区域中,还可以鼓励家长和幼儿捐赠废旧衣物、纸壳等。这样,通过合理投放区域材料,可以让幼儿保持参与区域活动的动机。

通过科学设计活动区域,并定期调整区域材料,幼儿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主动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并获得更多动手实践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导之以行,训练技能

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时,教师要注意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组织幼儿参与日常训练项目,使其掌握一些必备的动手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达成训练幼儿动手技能的目标。

(1)指导幼儿参与动手游戏。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契合幼儿的天性,能够让幼儿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借助动手游戏讲解动手技巧是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开展动手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生动的游戏情境,以调动幼儿动手的积极性。趣味故事、精彩绘本、园内活动等都是创设游戏情境的重要媒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剪、贴、折等动手技巧,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幼儿阅读绘本《灰姑娘》,让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表演“灰姑娘”的故事,并鼓励幼儿对照绘本,制作精彩的人物头饰、道具等。这样,在趣味绘本和精彩活动的辅助下,幼儿能够产生动手的欲望。教师则可以抓住时机,以“南瓜马车”为例,讲解画南瓜、涂颜色、剪卡纸和粘贴卡纸的方法,帮助幼儿巩固画、涂等技巧,并学习剪、贴等新的动手技能。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可以顺利参与到动手游戏中,感受到动手的快乐,并在多次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巩固动手技能。

(2)指导幼儿参与生活劳动。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开端和基础。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多样化的自理劳动。例如,入园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自己穿脱外套,并在脱下外套后将其叠好放至指定区域;就餐时,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取用餐具和食物;结束区域游戏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并自主开关水龙头、按压洗手液。在训练幼儿参与各项自理劳动期间,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成长情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以小班幼儿为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其安排简单的自理劳动,如擦桌子、摆放物品、打开食品包装等,而针对必要且复杂的自理劳动,如叠衣服或叠被子等,教师则需要适当辅助幼儿完成动手操作活动,并为其讲解叠衣服和叠被子的技巧,让幼儿在不断复习、巩固、训练的过程中生成动手技能,避免过于复杂的自理劳动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造成损伤。

(3)指导幼儿参与集体劳动。

除了自理劳动,教师也要适当安排集体劳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还可以使幼儿在同伴的影响下优化动手方法。教师可以将幼儿划分为多个值日小组,引导各组幼儿轮流负责简单的值日工作,如整理“图书角”的图书、摆放幼儿园内的玩具和体育用品等。教师要指导各组值日生相互帮助,擅长整理图书的幼儿要指导同伴如何将图书有序地摆放到书架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辅助其完成幼儿园的装饰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划分为多个装饰小组,鼓励其通过设计木工作品、剪贴画作品、布艺作品等装饰幼儿园的指定区域。开展此类装饰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各组幼儿分享动手时的趣事或掌握的新的动手技能,并在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给予其适当的鼓励和帮助,以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长此以往,幼儿通过参与集体劳动,既可以形成集体意识、奉献意识、互助意识,又可以掌握并训练新的动手技能,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班幼儿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且动手能力不足,集体劳动指导工作多适用于中班或大班幼儿。

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多方面指导,可以使幼儿掌握并巩固生活中必备的各项劳动技能,并在长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动手技能训练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3.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持之以恒,使其养成动手习惯,从而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习惯。

(1)借助激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克服惰性。

所谓惰性,是指受主观因素影响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本性之一。教师在培养幼儿动手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幼儿克服惰性。激励性语言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克服惰性,避免其养成“不喜动手”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善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幼儿。例如,幼儿在模仿教师利用一次性纸杯、吸管、落叶等制作花篮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操作过程过于复杂而产生放弃的想法。对此,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克服惰性。活动之初,教师可以让幼儿画出设计图,并对幼儿的设计图表示肯定,并非常期待幼儿的实践成果。当幼儿在操作期间因遇到困难而产生注意力转移的情况时,教师可以使用“这朵花真好看!”“你这里有五颜六色的花朵!”等语言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进而克服困难,按照设计图完成后续活动。当幼儿制作好花篮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们也可以在家中制作更多的花篮,装饰我们的家!”等语言激励幼儿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并与家长作好沟通,让家长在生活中借助激励性语言指导孩子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避免其因主观原因中途放弃,帮助孩子克服惰性,保持其参与实践的热情。

(2)借助展示平台帮助幼儿树立信心。

部分幼儿对自己制作的作品缺乏信息,影响了其动手习惯的养成。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展示幼儿动手成果的方式,帮助其逐步树立动手信心。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幼儿的手工作品拍照,并粘贴于幼儿园公告板、展示墙等位置,使幼儿每日入园时都能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动手成果,从而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动手成果获得了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肯定;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制作的部分手工艺品摆放在家中或赠送给亲友,使其获得更多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平台,得到更多的认可,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的信心。

(3)结合生活元素促使幼儿主动劳动。

教育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幼儿通过动手解决生活问题。反之,结合生活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劳动也是培养幼儿动手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适当融入生活元素,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劳动。例如,在教导大班幼儿学习使用彩纸、胶水等工具制作纸篮子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展示不同大小的纸篮子在生活中的作用:巴掌大小的纸篮子可以用于装饰品、螺丝、纽扣等小物件;盘子大小的纸篮子可以用作盛放瓜子、花生、糖果等的容器。这样,幼儿可以感受到制作的纸篮子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产生主动帮助父母制作不同大小的纸篮子的积极性。同理,在讲解穿衣服、系鞋带等劳动技能时,教师也可以展示生活场景,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有必要掌握的相关动手技能,并在生活中主动完成穿衣服、系鞋带等自理活动,养成主动劳动的习惯。

教师通过将动手技能教育与生活元素紧密关联,可以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技能,并在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中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

简而言之,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动手环境,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下产生动手的积极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各项动手活动,训练动手技能,养成动手习惯,不断发展动手能力,提高认知水平,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形成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动手技能幼儿园
我也来动手
我爱幼儿园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欢乐的幼儿园
动手画一画
劳动技能up up!
爱“上”幼儿园
秣马厉兵强技能
动手演示找错因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