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童年

2023-10-23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李美锟插画李丽

父母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写诗诗歌孩子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李美锟 插画|李丽

诗与远方,是所有人的终极梦想,其实也正是每一个孩子来的地方。诗,是每个人心中都曾绽放过的花,它是童年的快乐,青春的音符,成年的寄托,永远在心底回响。

前言欢迎诗歌来到孩子的世界

我有收集好看的本子的习惯。尤其偏爱没有格子、没有装饰的白纸本。从前的时候,拿到一个本子,就想着在上面写点儿什么好,适合用来做什么,写日记,写诗,涂鸦;现在的我,会把它们珍惜地存放起来,因为它们那么洁白,没有好的念头的话,无法轻易开启、使用……

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个空白的本子,父母是给它涂上第一笔的人。我们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无论是好是坏—除了少数天才。孔子曾说:“绘事后素。”所以,在孩子洁白的心地上添加色彩和笔画,让它慢慢变化,丰富,是多么重要的一课啊!父母在这个过程里,同样需要像个孩子一样努力学习,郑重对待。

这一次,不同的诗人代表,讲述自己所经历的、所知道的童年,给我们看见不一样的诗意成长方式—他们都认为,孩子更接近于诗。那句“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和孔子的“绘事后素”是多么相近的表达!“诗”即是人世之初本能的力量,深藏于孩子的天性中,不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才成为“诗”的存在。每个幼小的生命,都能以诗开端,让一个家庭浸透生命的感动、生命的诗意。

让孩子在成长中保持诗心,就是保持人的初心。父母该怎样用心又小心地,为这样一个浸透诗意的崭新灵魂里,增添新的内容啊!不要让飞速的生活节奏磨掉孩子的童心,为他们多保留一点儿接触世界的真实体验,因为成长的过程,也和深刻的诗意一样,需要慢慢来领略,需要睁开内在的眼睛,沉浸其中。

让童年与诗的相互交融尽量延长一会儿,它将是一个孩子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父母必读》“一起读诗”栏目主持人 童子

1金波童年,就是一首欢快明艳的诗歌

幼儿诗歌应该是听觉的艺术。童年里,幼儿是靠听觉来欣赏诗歌。童年之需要诗,主要是满足了孩子听觉上需要的“美”。那种韵律,那种情调,会使他陶醉,从而尽早地让他体验到母语之美。

我 为孩子们写了几十年的诗,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给孩子写诗?理由很简单,我的童年有诗,诗歌让我快乐,我也想让更多的孩子快乐。

母亲的童谣伴我长大

在我小时候,我的母亲总是把她记得的民间童谣朗诵给我听,配上些动作,就成了最有趣的家庭文化和生活游戏。我至今没有忘记妈妈教的一首童谣:

拉罗罗,扯罗罗,

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灰的,放在盔里,

蒸个白的,揣在怀里。

妈妈拉着我的双手,做“一送一收”就像筛罗罗的动作,当朗诵到最后一句时,她就猛地把我搂到怀里。因此,我最盼望她朗诵到最后这一句。这是我童年时代妈妈在我心中播下的诗的种子。我慢慢长大,能够自主地阅读以后,读到了很多诗,那些优美的诗歌大大地激发了我写诗的热情。我写诗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新鲜感,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新鲜感,会让我有足够的感受力,激发想象力。带着亲和力和想象力去生活,我们就会常常遇到灵感的光临。

当灵感光临之时,就是激发我好奇心的时候,好奇心让我的童心焕发光彩。带着童心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会看到和想到不一样的事物,引导我走向奇幻和奇美的境界。那个境界很有趣,很好玩,有很多的思考和发现,那都是诗。

到后来,我尝试发表一些诗后,不仅有不少读者读到了,还有作曲家谱了曲编成歌,我又听到了大家在传唱。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写诗带给我的乐趣,不仅让我体验到把生活感受变成艺术作品的快乐,还让我享受到了追求艺术更加完美的乐趣。诗的艺术形式很重要,我一直在努力实践和探索。

诗人简介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诗集《我们去看海》《让太阳长上翅膀》《推开窗子看见你》,幻想小说《开开的门》,小说《婷婷的树》,童话《影子人》《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蓝雪花》等多部,散文集《和树谈心》《昆虫印象》等。出版选集有“‘我喜欢你’金波儿童文学精品系列”(15卷)。曾多次荣获儿童文学大奖。

诗歌是一个家庭的“大众文学”

在家庭文化中,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是不可或缺的。在整个阅读群体中,诗歌也许是“小众文学”,但在儿童的阅读群体中,诗歌却不能被称为“小众”,特别是在一个家庭中,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儿童,诗歌绝对应该称为家庭的“大众文学”。对于婴幼儿来,他们还不能自主地阅读,民间童谣和儿歌都应该是他们要“阅读”的重要文学样式。无论从语言的音乐性还是题材的娱乐性来说,童谣和儿歌都是启蒙文学。幼儿的“阅读”,主要是靠听觉认知的,幼儿诗歌正是听觉的艺术。童年时,幼儿就需要靠听觉欣赏诗歌,满足听觉上的“美”。那种韵律,那种情调,使他陶醉,从而能尽早地让他体验到母语的美。诗歌作为母语的载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达的亲情、审美的趣味以及游戏精神到它的音乐性、可诵读的艺术展示,都最充分地展示了母语的美。

诗歌还是最富表演性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讲究吟诗,国外有行吟诗人,都说明了诗歌的表达和传播离不开朗诵。由于诗歌的特质是抒情,朗诵自然就成了培养感情、表达感情的好方式。一个感情丰富的孩子,也会是一个亲和力强的孩子。单就个人的文化素养来说,朗诵也是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方式。朗诵是一首诗的外化,是孩子对一首诗的理解、体验和学习语言的形象再创造。因此,从感情培养、审美情趣到学习语言,诗歌是家庭文化和个人修养不可缺失的“大众文学”。

读诗读情

孩子读诗存在着懂与不懂的问题吗?对于真正的诗来说,确实有一个理解深浅的问题,这就是古人谈到的“诗无达诂”的问题。由于诗讲究含蓄,欣赏者的经历的不同,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差异,常会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理解。这不是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要承认对一首诗的理解没有终极诠释的问题。好诗有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加深理解。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的确存在着由于作者自己都没想明白,草率书写,胡乱涂抹,读者理解起来无从说起的问题,但是这样的诗不是诗。

我还是要强调诗的特质是抒情。哪怕写一首儿歌,也是情的内驱力使然。读诗主要是读出诗的情。无论是“景语即情语”的风景诗、“情由事显”的故事诗,还是“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的哲理诗,感情的共鸣才是读诗的最好效果。

儿童读诗,应重在培养情商。读诗的共鸣,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情的回味。儿童读诗,归根结底是在丰富人的感情。一个人从小感情丰富,就具有了人性的魅力、光辉和生活的能力,就会善解人意,就会积极乐观,就会有悲悯情怀,就会聪明解事。所以我们引导孩子读诗,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说过:“诗主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还更重要。”对于儿童读诗更是如此。儿童诗是有年龄特征的,这包括了儿童由于阅历浅,对于诗的内容有隔阂,由于审美心理的成熟程度而表现出审美的多样化,还有就是对于语言的积累和选词造句理解上的难易程度,这些都会显示出他对诗理解的差异。不过,只要孩子共鸣了诗里的情,懂与不懂、能懂多少并不重要。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很多人问我:孩子能写诗吗?孩子写的诗,能称为“作品”吗?我是非常鼓励孩子写诗的,写任何题材、体例的诗都是可以的,这是一个情感的表达过程。我曾向父母提出鼓励孩子学习写诗“三陪伴”原则:

一是亲情的陪伴。孩子写诗,要有一个情感上的准备。父母先要启发孩子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于生活中美的事物,敏于感受,勤于表达。无论是孩子口述的诗,还是笔写的诗,都要热情支持,热情讨论,给予肯定,帮助修改。亲子间以诗相切磋,以诗相沟通,不仅有诗情的美好,还会有诗情的温暖。

二是阅读的陪伴。多读好诗,不仅能学到技巧,还能启迪你的审美情趣,让你用好诗去印证美好的事物,学会敏锐观察,培养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

三是内心的陪伴。引导孩子一面写诗,一面观照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断地分析自己的诗,审视自己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用自己的诗,检测自己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会更加热爱生活。写诗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自我陶冶性情的过程,孩子自己要意识到这一点,父母也应帮助孩子丰富他的内心世界。

【写给童年】

记忆

我至今还记得,

童年时候,有一天,

我唱着歌,

从草地上走过;

突然,在草丛里,

闪过使人目眩的颜色!

我只觉得一阵寒战

从我的脊背上掠过,

啊,我看见了一条蛇!

我遁逃得远远的,

望着那条蛇,

它穿过草地,

又游过小河,

像一阵冷风吹过。

它慢慢地、慢慢地

攀上一棵古树,

变成了一根枝条,

在绿叶间隐没。

而小鸟,

还在枝头唱着歌。

突然,那蛇,

纵身飞去,

擒住了小鸟。

也吞下了

小鸟没唱完的歌。

(我只看见

几片彩色的羽毛

像枯叶一样飘落……)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有星光,有月色,

也有春天的花朵。

然而,我,

永远不会忘记:

那鸟儿没唱完的歌……

诗人金波

创作于1981 年8 月4 日

收录在《金波儿童诗选》天天出版社

2树才爱诗的人,永远年轻

我自己都没想到,年近半百,我竟然开始“教”孩子们写起诗来了,而且乐此不疲,至今不忍释手。坦率说,是孩子们写的诗,洗亮了我的眼睛,刷新了我的认知……

依 我现在对诗的知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开始“说话”时,就开始“说诗”了。孩子说出的是“话”,同时也是“诗”,只是孩子不在乎,大人也未察觉,于是这些“诗句”就随风飘散了。可以说,落笔写诗之前,一个生命早就已经经历过诗了。所以,我现在也格外珍惜从孩子口中说出来的每一句话,于我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体悟。

我与诗的缘分

我大概已经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只记得最早尝试写的都是古体诗,而且是读了语文课本上的诗之后模仿着写的。我至今记得自己仿写了一首五言,描述一场暴雨停歇后的天象、山景,慨叹这场暴雨一路劫掠,又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麻烦、损坏,当时觉得自己还挺有忧患意识的,现回想起来还有些好笑。

雨后

素云撤丛山,渐融天宇中。

风雨一场空,灾祸又人间。

中学时我也写过不少古体诗,其他都忘了,不知为什么,就记得这一首。写诗,其实不需要期待什么特别的“契机”,不过,肯定又是存在某个“契机”的,但那是事后回想,写的那会儿你是不会觉得需要什么“契机”的,这首诗到现在我都记得,正是一个最好证明。我是被那个“契机”给抓住了,同它相遇了,它就像一种情绪,从我的内心油然生发,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总之,仿写古体诗开启了我的创作之路。

诗人简介

树才,诗人、翻译家。文学博士。“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1965年生于浙江奉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90年至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200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现居北京。著有诗集《单独者》、随笔集《窥》等。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勒内·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等。

教孩子写诗,我太快乐了

我进入儿童诗歌教育领域,纯属意外。我自己都没想到,年近半百,我竟然开始“教”孩子们写起诗来了,而且乐此不疲,至今不忍释手。坦率说,是孩子们写的诗,洗亮了我的眼睛,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这个领域。也可能是因为我身上一直活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吧。我一直就喜欢跟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也喜欢同我玩。我不把孩子当孩子,我跟大人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我也从来不觉得孩子有什么是听不懂的,恰恰相反,孩子啥都懂,心里明白着呢,只是不说(说了大人也不信啊)罢了。我相信,儿童诗歌教育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就是:让孩子写出来。我甚至认为,在儿童诗歌领域,孩子就应该是童诗的写作主体。你也许会说,孩子写诗是不自觉的。可是,要那么自觉干吗呢?!写诗本就该是语言在朴素日常中自然而然的一种运用。诗的意味深长,是因为诗的语言简单,诗的感动人心,也是因为诗的节奏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教孩子们写诗,最大的期待就是,他们现场能写出诗来。所以,我的“教法”,其实是不教之法。我只是拿一首好诗跟孩子们一起分享,细细品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感觉慢慢放松了,身心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想象状态,他们的胆子一放开,再加上现场一点拨、一鼓励,诗的形象就像鸟儿一样自己飞到纸上来了。我只是在帮助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写出诗来。诗是孩子们写的,完全是他们的语言天赋,这跟我教不教其实没有根本的关系。我觉得,孩子自己就会写诗,天生就会。有时,句式是模仿来的,但形象、口吻、内容都是孩子自己的。这就是诗的创造啊!

如果大人要问:孩子们仿写,会有什么收获吗?我的答案是一定有收获!首先,他们觉得写诗好玩,度过欢乐时光,让他们说出了心里的话、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写诗时做了“自己话语的主人”—他们自己说了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就体会到了一种自由。当一个人感到自由的时候,肯定是快乐的。

古今中外,诗心相通

我翻译法语诗歌很多年,把诗从法语译成汉语,最大的难点我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声音。声音在哪里?在一首具体的诗里,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甚至更是在这首诗的意义表层的内里。诗的意义是可以翻译的,可以根据上下文做出明确的判断,但诗的声音就不一样了,它无法被直接翻译出来,不过,声音却是听得见的,可以从整体上去体验,它既神秘,却又让人感同身受,它就是诗的节奏、口吻、语感、情绪甚至呼吸。呼吸能翻译出来吗?肯定翻译不出来。但译者可以自己呼吸一次,也许就同诗里的呼吸感应上了。

所以,我愿意把一首诗的意境分为两个层次或两种形态:意义的表层形态,声音的深层形态。译诗是有极限的,那个极限是什么呢?就是声音。诗需要吟,需要诵,需要念,需要用心感应,需要闭上眼睛倾听……否则,你就不可能感觉到诗句的心跳和呼吸。如果说意义是看得见的血液,那么,声音就是看不见的气息。中国诗和外国诗的共性就在于它们都是“诗”!尽管语言不同,诗人的长相、肤色不同,但他们的诗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心灵,而情感和心灵是相通的。

一首诗尽管不可能被完全译出,读者却可以通过译诗来分享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心灵,它们遍布在诗句的形象和节奏里。我认为诗就是古今中外,同此一心。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把它翻译成法语:Devant le lit, le clair de lune, Du givre sur le sol? Je lève la tête, la lune claire,Je baisse la tête, le pays natal.用法语念,尽管不押韵,但形式相对齐整,节奏也好。现在我再把它翻译回来,它就又变成了一首汉语现代诗:在床前,月光一片明亮,莫非它是地上的白霜?我抬起头,皎洁的月亮,我低下头,遥远的故乡。古诗今诗,外国诗中国诗,差异只是形貌,心灵是相通的,诗心是同一个。作为“诗”的那个位置,从来都在那里,它是人类的心灵能想象到的。

透过诗,读懂孩子的心

诗是表达的艺术。用什么表达?用语言。表达什么?表达情感,表达身体的一切感觉和心灵的一切想象。所以说,诗是孩子的看到、听见和想象,诗是孩子内心随时随地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没有比读孩子的诗更能懂孩子的内心了!父母读孩子的诗,就是特别好的亲子活动。我有一个特别的建议:父母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孩子写诗的行动中,一是放松地同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表达;二是鼓励孩子把所见所思写下来,怎么感觉就怎么写,8岁前的孩子识字有限,更愿意随口一说,父母也可以索性帮孩子记下来;三是请孩子把写的诗念出来,全家一起分享,也可以请孩子讲一讲为什么要这么写。你会发现,孩子们对诗,简直是无师自通,天生就会。

【写给童年】

提到“童年”,我最想说的是,我好像没有童年。5岁时我就永远失去了妈妈,都没能记住她长什么模样,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永久的缺失。也许因为我不想回忆,于是通过潜意识的力量把它给屏蔽了,也许我的童年就永远成了一个谜。

童年

太阳,我跟着你

到处疯走。

我们都是儿童,

看到什么,

就照亮什么。

太阳,我们行的路

在身后发光。

3蓝蓝将诗歌注入孩子的灵魂

我相信,那些在课本的空隙偷偷写下几行稚嫩诗句的孩子,他们的舌尖会因为尝到了语言的滋味而终生去寻找那种迷人的甜蜜,这样的专注会带领他们走上一条充满创造的道路。

诗歌和音乐一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能迅速地与人的情感、情绪发生化学反应,唤醒你心底的记忆、憧憬、感动、思索等波及灵魂的精神活动。

诗歌在童年萌芽

我在童年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大部分是来自姥姥、爸爸妈妈给我讲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里面会有一些半文半白的诗,也有很幽默的打油诗和童谣。民间文学包含着很多人生智慧和异想天开的事情,更有“野蛮生长”的活力,我基本上一听就能记住。大约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着写一些顺口溜,因此得到过老师和校长的表扬。我的拼音学得很好,很快就发现仅仅去押韵其实很简单,所以在偷看父母带回家中的《水浒传》《红楼梦》里那些“诗云”“有诗为证”时,我发现诗比单纯的押韵复杂多了,也有意思多了。写诗变成了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因为我用零花钱买来《唐诗三百首》后,读了十几首我就完全被征服了。我开始真正见识到诗的魅力,开始羡慕这些诗人的才华。我记得我在本子上抄了很多唐诗宋词,也会模仿它们写一些平仄不是那么通顺的句子。

诗人简介

蓝蓝,现代诗人,曾获中国诗歌网“年度十佳诗人”奖。作品《我和毛毛》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诗歌奖。出版诗集《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散文集《人间情书》《滴水的书卷》、《飘零的书页》《夜有一张脸》,童话集《蓝蓝的童话》,长篇童话《地下梦想城》等。

直到我在10岁左右读到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它们是郑振铎翻译的汉语自由体新诗。我忽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这种自由体的诗,于是我就开始在本子上记下不少分行的练习诗。事实上,那几年每逢元旦、劳动节、儿童节、中秋节,初中年级要出墙报,或者出大的特刊,我几乎包揽了全年级诗歌和部分散文的创作内容,甚至有时候也能画一些花花草草作为墙报的装饰画。这些小诗被当时县文化馆的作家张黑吞老师看到,他通过我的班主任找到了我。就这样,12岁那年,我在县城文化馆的小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后来,也是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给当时在全国也很有影响的《芳草》文学杂志投稿,一投即中,一组诗刊发在诗歌栏目的头条,而且我还收到了老编辑戴绍泰先生写给我的两页小楷来信,满是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张黑吞老师和戴绍泰先生的鼓励,我真的不知道后来会不会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成长的路上有敬爱的师长,有我爱的诗歌,这条路我走得很快乐。

写给儿童既清澈又深邃的诗

儿童诗分儿童写的诗和成年人写给儿童的诗,更多的是成年人写给儿童的诗。儿童诗的精髓就是既清澈又深邃。清澈,指的是儿童能够理解,能够看懂。深邃,指的是有深度,能够调动儿童的想象力和深度思维的参与—所谓智慧启蒙,开拓智力,尤其是通过阅读和思维诱导,让孩子发现自己潜藏的各种能力,如想象力、辨识力、道德感、善恶观、语言表达的艺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过阅读诗歌训练经历的孩子,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更多地拥有发现人与事物、世界与自然万物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洞察力,对他者会更有同情心,更敏感。从某种角度来说,阅读或创作诗歌所赋予孩子的使用语言的修辞艺术,会增添个人的精神丰富性,当然也会增添个性的魅力。

如果说儿童诗能够向孩子们传递什么,我觉得那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感情,对万物的尊重,让孩子知道别人的生活和想法是什么样的,感受到语言能赋予他丰富独立的思想和动人的表达。诗歌和音乐一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能迅速与人的情感、情绪发生化学反应,唤醒你心底的记忆、憧憬、感动、思索等波及灵魂的精神活动。我相信,那些在课本的空隙偷偷写下几行稚嫩诗句的孩子,他们的舌尖会因为尝到了语言的滋味而终生去寻找那种迷人的甜蜜,这样的专注会带领他们走上一条充满创造的道路。

亲子共读,感受诗歌的力量

在人生的头几年,你和孩子在一起做什么,等于你在为你的孩子的灵魂注入什么。我想, 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童年的经历和经验会影响人的一生。它几乎是胎记一样的心理塑形机制。我们阅读很多作家和诗人年少时的作品,就会发现,某些风格和特质会在成年以后持续保持和发展丰富。和背诵古体诗不同,亲子共读自由体诗,并不是非要让孩子会背诵,而是在读诗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分享智力活动所带来的极大乐趣,以及随时间而来的感情的记忆。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读诗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比单纯的学算数背单词更为复杂,它涉及如何启动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寻找诗人藏在诗句里的感情、思想,以及语言表达的艺术,最终发现人是以什么方式感知世界以什么方式与人产生联系,并进一步探测到语言文字的力量。这些才是亲子共读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的建议就是,父母自己首先要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力,有一些文学准备,这样才能为孩子进行讲解和分享阅读。那些文学素质更完备的父母,他们挑选诗歌的内容绝对不会仅仅限于教科书,我以为找那些专业且有口碑的实力诗人为孩子们编写的诗歌读本更为可靠,更有审美价值。

【写给童年】

一切参与塑造我灵魂面貌的美好事物——我的亲人,大自然,全部和童年有关。它们是每个人的心灵来源,是只要轻轻触动便会热泪盈眶的回忆。

我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比他的一生更长。童年就是一直悄悄在你生命深处陪伴着你,当你白发苍苍时又前来迎接你的,那个你曾是的孩子。他始终替你保存着你最初的纯洁和天真,最初的爱和对世界的信任。

4木也透过诗,与大自然对话

每一个孩子,因为最接近本真的状态,离大自然这个源头更近,与自然本来就没有任何隔阂。大自然的诗歌里展示、书写的万物,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跟它们亲近。

大自然是开启孩子与万物对话的一把钥匙,如同新晨的露珠,滋润着孩子刚醒来的眼睛,又如同夜晚的月光,披在每一个做梦的孩子身上,让他们继续飞翔。

我的第一首诗

夏日的游戏

这是小鸟的游乐场,

每一株竹子都乖乖站好,

随着鸟鸣声跳起舞。

小鸟们轻盈地来荡秋千,捉迷藏,

有时还要试试在一根竹枝上

排排坐,一起看夕阳。

一只坐上去,

第二只也赶紧跟上,

第三只,第四只小家伙也飞了上去,

好吧,最小的那只等不及了,

咚地坐上去,

树枝低啦。

这是我写下的第一首诗,是我随意写下送给一群小鸟的。那个夏日傍晚,我看到了它们的天真和淘气。我虽然无法加入它们在竹林里荡秋千的游戏,但正是小鸟,用它们的鸣叫和飞翔将我就此带入大自然还有诗歌、童话的乐园。

我喜欢和小鸟自然而然地遇见。当我遇到它们,很多时候甚至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可我会轻轻地和它们打招呼:“嘿,你好啊!”就像遇到一个无比喜欢的朋友一样。这些小精灵有没有看见我都没有关系,它们本来就来去如风,即使落在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它们也依然会自顾自在树林间的草地上玩耍觅食,眼神天真。

小鸟和诗有许多相似之处:轻盈、跳跃,这是小鸟的步伐,也是诗的节奏。等待一首诗的到来,需要无比耐心和精准,那就像是翠鸟在等待一尾鱼。一首诗还需要有神秘感,就像幽灵公主般的黑卷尾从不轻易泄露自己的行踪。读完一首诗,最好还留下悠长的余味,那就像小鸟飞过,留给树林的寂静。

诗人简介

木也,原名黄丹萍,出版有《看见鹿》、《飞鸟物语》、《读一首童谣,让时光倒流》等书,译有《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狄金森给孩子的诗》、《万物在歌唱:世界经典童谣精选》、《全世界是一个舞台:莎士比亚给孩子的诗》等书,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及小十月文学奖等。

万物皆可放声歌唱

万物皆有灵,关键在于如何在我们的内心里唤醒这种感受。孩子纯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可以进入飞鸟虫鱼、花草树木的世界,和它们嬉戏玩闹,就好像它们都是活的人一样。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只是见到一株芨芨草,便知道荒野的模样,也可以只看到一艘小船,便想象出大海的模样。他们还可以用一片三叶草,就造出一片草原。大自然的诗歌丰富万千,容纳并呈现着那么多丰富的东西。在大自然诗歌的引领下,孩子们可以知道和我们一起共生的有如此多奇妙而丰富的生命。它们和我们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孩子会了解到,一只毛毛虫是如何变成一只蝴蝶的,可它绚烂的生命又如此短暂。一只小小的蜻蜓比人类早存在几亿年,它高超的飞行技巧就连最先进的飞机也比不上。甚至那看似不起眼的青苔也会呼吸,也会像动物那样休眠,不过只要一场雨,就可以把它们很快唤醒。

大自然的诗歌还告诉我们,大地山河远比我们的生命长久,它们帮我们储存了珍贵的记忆。许多年前那些诗人看到的江河,走过的荒漠,听过的松涛,几百年几千年后我们仍可听到,和他们的心灵产生共鸣。大自然一直敞开着等待我们走进去,当我们走得更深,也会发现,它愿意对我们开启更多的门。

想一想,当你叫对了一朵小花的名字,它们就会开心地摇摆,对你微笑。当你站在树下听完一只小鸟的鸣唱,那就像是专门送给你的一段独一无二的乐曲。从大自然里,我们可以得到各种美丽的颜色:草原上那些刚苏醒的小草身上的绿油油、微波上那些跳着舞的橙黄色日光、东边黎明天空上的玫瑰红,午夜蓝的天空里,像鹅毛一样洁白的月亮……

我们可以听到无数奇妙的声响:小鹿踩在林间碎叶上的声音、夏日密不透风的蝉鸣、竹子像雨打瓦片那样在生长的声音、稻子在午夜拔节生长的声音、蝉在初秋来临献给生命最后的低吟……

在大自然里,还有那么多的味道向我们涌来:比如春天雨水过后泥土苔藓的味道,比如秋天阳光下的松针气味,比如一朵清晨刚绽放的野花的淡淡香气……如此多的味道让我们的鼻子得以苏醒。伸出手,我们可以认识更多自然里的朋友:轻轻地抚摸一棵树,感受它的古老和沉静;把手放入河流里,感受它流过每一根手指,就像它流过河底的石头;光着脚丫,踩到泥土里,感受大地的宽广和生养万物的伟大;闭上眼睛,触摸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的光的温度,还有微风拂过头发时带来的凉意。

在这样的大自然里,我们还必须学会去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座头鲸在深海里的吟唱有什么含义,不知道帝王蝶为何能飞越如此遥远的距离,不知道大象究竟如何记住迁徙的路线还有它们充满温柔献给死去同伴的礼仪。正是因为有这些“无知”,我们越发懂得大自然的神秘并心存敬畏。

正如诗人冰心所说:“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大自然里的它们跟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论庞大还是微小,都那么珍贵,足以成为一个奇迹。然而,云豹消失了,蒙古野马也不再奔跑于草原上,最后一头雄性北非白犀牛也已经和我们告别,我们将永远无法再看到它们的模样,然而幸好,我们还有大象、熊猫、猫头鹰,还有蟋蟀、雨后的青蛙,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灵陪着我们,那就在仍有机会的时候,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吧。如果可以的话,做点什么,去留住它们。想想,要是等到有一天,我们只能从诗里,从图画书里,从影视里看到它们,而现实中的它们早已杳无踪迹,那是多么让人悲伤的事情。要知道,只有当它们真的和我们一起存在着,那些大自然的诗才是最动人心弦的乐章。

让读诗成为亲子游戏的法宝

孩子是离诗最近的人,亲子共读诗歌最重要的是愉悦而不是学习,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让读诗回归到快乐,让诗成为游戏,可以用拼贴诗歌的方式,父母、孩子每个人出一个词,然后串联成一首诗,这是一种诗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此外也可以让诗融入生活,比如在每一个节气里,亲子一起朗读对应节气的动物、植物或者风俗的诗歌,看着眼前一切依然能与古老的节气相互呼应,感知这种时间与诗意,会让孩子印象更深。

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回到诗意的现场,走入大自然里,让那些诗歌所描述的场景在眼前重现。比如在有月亮的海上来到海边,这时候如果读着《春江花月夜》,望着月亮随着潮水升起,“海上明月共潮生”也许会像海浪一样在心里涌起。站久了,也许会生出疑问,此刻我们站在海边望着月亮,那么这轮月亮又曾照过什么人?照过别的什么地方?也便能更加懂得“何处春江无月明”,天地广阔,一如眼前的大海。回到诗歌上,那些诗将变得亲近,要不然都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遥远意象。当从书中或者他人的话语里读到后,你还用你的眼睛见到了,你的耳朵听到了,你的手触碰到了,那些诗就会穿越时空,和当下的你产生共鸣,变成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动和惊喜。

【写给童年】

在童年

在童年

你不知道鸟儿为何能够飞翔

可你追逐小鸟在空中飞过的身影

直到你的背上也长出小小的翅膀

在童年

你不知道蚂蚁为什么而忙碌

可你耐心地观看它们,把它们当作熟悉的朋友

你也会这样一步步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城堡

在童年

你不知道花草树木的名字

可你拥抱一棵大树,对着一朵小花微笑

相信骑着旋转木马可以去到草原

相信每一朵花心里都住着一个精灵

在童年

有许多东西你还不认识,你还不知道

太阳、月亮、星星、火、河流,你都刚刚认识

可天地万物很快都成了你的玩伴,和你一同嬉戏

在你的幻想花园里,一只萤火虫和一颗星球同样神奇

在童年,

一切都那么奇妙而新鲜

看见一只蝴蝶,你认识了春天

看见一条鱼,你认识了河流

看见一只鹿,你认识了森林

看见一个孩子,你朝他跑过去,你们成了朋友。

在童年

也会有乌云掠过头顶的天空

但那没什么,把它们像布那样拧一拧

变成一场清凉的雨落下

甚至捏成棉花糖一口吞下

在童年

也会有孤单和悲伤

就像在夜里的小巷子里

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在回荡

可不怕不怕,再长的巷子也会走到头

会有一盏灯在前方等着你回家

抬起头,还有一个月亮和不止一颗的星星

在你的头顶上发出光亮

5张牧笛生活,就是最美丽的诗歌

真正美好的童年并不是花团锦簇,有求必应,而是心灵的富足,梦想的丰沛,是无时无刻不在吸吮着大地的气息,是无时无刻不在观望着的四季的变化,是自然的给予,是文学的滋养。

打我记事起,我家里就有一排占据了一面墙的书架,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正像梁实秋老先生所言:“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书是我童年的宝贝

每天晚上,父母不是在灯下看书,就是给我读睡前故事。一岁时,家里给我订了《婴儿画报》《幼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小朋友》等刊物;再大点儿,又陆续给我买了一些图画书、连环画、童话小册子;识字之后,我便自己从书架里找书看了。记得《洋葱头历险记》在当时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一点儿也不复杂,很好读也很好看,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有好的,有坏的,有不好不坏的,有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有趣至极。

遗憾的是,上学后我的作文并不出色,千篇一律的流水账。直到10岁那年,我在书架里看到一本《作文描写词典》,拿出来信手一翻,却被震撼了!读之再三,如获至宝。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新鲜、活泼、生动的词语和句子,更多的是语言天地的缤纷多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精神深处,有一个神秘之境,与现实世界相互对应并息息相关。

自此,我的阅读热情变得空前高涨。我用了一个星期,读完了平生第一本“大部头”—《飘》,接着,又读了《荆棘鸟》《简·爱》《小妇人》,尽管许多地方不解其意,但作家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都在我的记忆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我觉得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有智慧的人谈话,能让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想法更加透彻。也是从这个阶段起,我开始写阅读笔记,每逢遇到妙语佳句,便习惯性地抄录下来;精彩的段落,也会用心记忆。背诵提升了我的语感以及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知。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而现代人,也有茅盾背《红楼梦》,沈从文背《资治通鉴》,苏步青背《古文观止》的例证。书籍让我在面对自然、面对自己的时候,心境中渐渐有了那种叫作“诗意”的东西。尽管我打开的只是文学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窗口,但我已知晓,窗外的世界无限广阔,穷尽一生也无法探索十之一二。

11岁时,在读了《汪国真诗集》之后,我突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写的第一首诗歌—《人不长大该多好》,就是从这本诗集中扒出来的题目。这首诗最初发表在《东方少年》上,后来被选入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感动孩子的一百首童诗》。几年之后,我有机会给汪国真老师写了封邮件,表达了对他的感谢和尊重,而他的回复,也使我受到莫大的鼓舞,并体会到一种触电般的奇妙感觉。

诗人简介

张牧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中国作家金牌榜【90后专辑】第一名。从儿时起开始写作,已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美文》《中华少年写作精选》《中学生》《诗选刊》《读友》《意林》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60余万字,在全国性的征文赛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40余次,被称为90后最具实力的小作家之一。

热爱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我很小就开始写诗了,小时候写诗,多半是出于好玩,出于倾诉的需求和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常常是一吐为快,浑然天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写着,写着读着,经常会有灵感不知所踪、才思枯竭的时候,也常常感到心虚,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因而写写停停是常有的事,甚至差不多有十年几乎封笔。但也无妨。缺乏灵感时,我就去看世界,尝试过不同的生活,去到哪里都行,无论是广阔的草原、大海、沙漠,还是宁静的小河、小桥、小渡口,我都希望能留下自己的足迹,希望每天一睁眼,就是旅途,大地向远处延伸,绵延不尽。

所以,我从来不会为有没有灵感而纠结,不会沉迷于写作。我喜爱诗歌,但我更热爱生活。我想,所有在艺术形式中呈现出的美,其实是天然存在的,是命定的,是世界本来就拥有的,所有展示美、歌颂美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恰好发现了美,他们的心灵恰好感受到了美。当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灵去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是诗,四季变幻是诗,花草鱼虫是诗,亲人家园是诗,我们身边拥有的一切都是诗,我们即将前往的远方也是诗。

而我的家人,不仅给我提供了阅读的环境、文学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了我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我的天性,理解我内心的需求,也支持我的每一次决定,无论是去做义工,还是去出国留学,抑或一个人突然收拾行囊要去看极光。他们的观念里没有太多条条框框,能否写作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希望我能快乐充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未来。

父母是打开孩子诗心的人

诗人北岛曾说过:“让孩子的天真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人们常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欲,每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他们经常说出神奇的话,做出神奇的事,写童诗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件天然的事情,虽然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写的是诗。

童心是世上最具鼓舞的一种力量,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一种品质。父母要保护好孩子难能可贵的天真、智慧和诗意,保护好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和思索,通过享受诗歌之美,开启他们想象力的大门,并最终将想象力转化为创造力。

我至今记得读《居里夫人传》时印象深刻的是,居里夫人的父亲始终热爱文学,有时自己也写诗。而居里夫人在童年时期就喜欢诗歌,能背诵许多著名诗人的诗。那时每逢周末的晚上,父亲常常让孩子围在他的身边,向他们朗诵波兰诗人写的诗歌,使得孩子们不仅仅经历了文学的洗礼,爱国的热情也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强烈。

可见,有益的阅读可以为孩子答疑解惑,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一本好的读物应该是富有教育意义、拥有正能量和丰厚的情感表达的。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挑选适合他们的读物至关重要。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概括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存在的遗忘。快餐文化取代了经典名著;刷剧上网取代了听海赏月;缆车取代了真正的攀爬;游乐设施的刺激取代了精神上的冒险和愉悦。于是,经典文献有了“绘画”本、“漫画”本、“简缩”本以及多媒体的“视书”“翻书”“听书”,甚至有些时候,世界都变成一个由虚拟符号构成的世界。想一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人能拥有读书的自觉多么重要,又多么珍贵。

真正美好的童年并不是花团锦簇,有求必应,而是心灵的富足,梦想的丰沛,是无时无刻不在吸吮着的大地的气息,是无时无刻不在观望着的四季的变化,是自然的给予,是文学的滋养。父母在带领孩子去亲近自然、观赏风景之时,要引导他对生活怀有温情,从日常平淡的细节捕捉到美和感动,并将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感悟诉诸笔端。毕竟,一个人童年时用心灵观察、体验到的一切,终将受用一生。

两代人在阅读中一同成长

卡尔威特曾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分。”一本优秀的亲子读物,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能给关爱孩子的父母带来一定的启发,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使得两代人在阅读中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得小时候,为了让我在读书中体会到快乐,父母经常采取讲故事、教儿歌、背唐诗、成语接龙等方式,因势利导地将知识传授给我,激发我的求知欲,增添我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度。每次父母带我上街,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买上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晚上出来散步,他们会要求我对四周有特点的景物,比如树木、花草、高楼、人群等用最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培养我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久而久之,我将读书当成了一件乐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力量和它们给予我心灵的愉悦。父母还经常要求我将所读到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将记下的古诗背给他们听,从最初的绝句到后来的长诗,至今我还记得当我一口气背完《琵琶行》《长恨歌》时,父母流露出的欢欣、肯定的眼神。

“儿童是真正文学的最好读者。”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良好的读书意识是孩子早期教育中最佳的老师,潜在的、自觉的、本能的读书行为可以培养孩子观察、思考、创造的能力,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神奇的幻想、异彩纷呈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可以增长孩子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进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写给童年】

最忆少年读书时。提到童年,我最先想起的是那些与书为伍的日子,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书中那些曾经伴随我成长的人物,《城南旧事》里的英子,《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鲁迅的小伙伴闰土,《呼兰河传》里的祖父……他们深藏在我的脑海里,陪伴我至今。我不会刻意去怀想他们,可我很难忘记他们。他们从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也不会因为我年龄的增长而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写诗诗歌孩子
诗歌不除外
学写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小鸟写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这个暑假,写诗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