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对策

2023-10-23赵峻天续益名

科技风 2023年2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院校

赵峻天 续益名

1.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2.陕西中立检测鉴定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2022年5月1日起,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关于“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提出,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的突破,突破了职业教育“天花板”[1]。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

一、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职业教育面对的机遇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方,在看到未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首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高质量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和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次,对高职院校自身的巩固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有着较高的质量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自然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加深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特色的认知;而社会认可的教育类型,必须具有质量保证和竞争力。因此,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变的背景下,确保“教学质量”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育、以社会为导向的跨界教育、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要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本质属性,重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责

在职业教育招生体制改革中,分类考试招生已成为满足不同社会群体教育需求的主要招生渠道。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呈现“来源多元化、结构多元化”的特点,给学校教学实施和质量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高职院校为例,目前的生源包括普通高考生、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就读生、初中毕业生。此外,高职扩招政策实施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职业农民、企业在职人员也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生源。

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学历教育以及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岗位职业培训责任。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展现和实施都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相互搭配。为了融入新技术、新流程、新规范等要素,课程资源也需要更新。各院校都在探索以职业能力、技术技能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如将“工作岗位、课堂教学、技能大赛、职业证书”融合的“岗课赛证”教学体系,或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多元化教材,并配套相关在线课程资源,极大程度充实课程资源的建设。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产教融合是国家引领的方向,是现代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应紧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将企业的职业要素和技术实际融入教学过程,同时以企业实际产品为基础,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切合生产实际全过程。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对接,培训项目对接当地行、企实际需求,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际有效衔接[3]。

三、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实用性、创新性

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按部就班,通过学习,学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少有效的项目实际来联系所学习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实验实训项目内容单一,不能有效支撑岗位能力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与生产实际脱节。因此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实验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同样缺乏相关的研判、分析与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资源建设不充实

课程融通的教学运行思想落地较为缓慢,校企协同共建课程不深入,教学资源中体现不出行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设备等;另一方面在医疗卫生行业或能源化工产业中,涉及高危或实践成本较大的课程中,往往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无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所需技能。教师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能力不高,导致课程教学项目内容较为单一。在线教学资源较少,学生学习深入不够,无法满足教学实际的要求与行、企业发展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丰富

高职院校普遍缺少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摸排与梳理。教学仪器设备无法保证全部学生进行技术技能训练,教学仪器设备相对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仪器设备更新进度跟不上行业技术发展实际;教学场所未能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对接,技术技能训练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

(四)企业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参与不深入

首先,从行、企业方来看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与企业的工作岗位标准存在差异较大的情况;其次,企业对院校进行投入,短期内是无法确定直接的收益回报,且国家政策对行、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缺乏完善的促进保障机制;最后,部分企业专家不愿意参与到院校人才培养或相关教学工作中。即使部分企业参与意愿较高,但是企业能够得到的利益反馈与其付出不对等,进而会影响相关行、企业不能够真正积极、实际的参与到解决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五)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滞后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是打造“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课程质量评价中主要以课本中的考核标准,以针对传统技能培训和考核为主;并且在评价考核工作时,往往忽略了学生其他发展方向,比如综合应用能力、团队成员写作能力、创新思维应用能力以及工作项目组织能力,与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脱节。

四、提升方向

产教融合势态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调研行企,有的放矢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合作,明确行、企业对现行阶段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要求与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积极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内生动力。

(二)校企互通,调整完善

邀请行业高级人员、技能大师等对标分析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及存在原因。及时丰富相关教学活动与实习实训内容,并不断调整、完善课程的教学结构。

(三)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与行业专家等,制定切合学校实际、能够高效施行的课程标准,融入实际教学方案与课程内容设计,探寻职业院校育人作用。

(四)切合实际,搭建平台

搭建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和更新线上、线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内容等。针对实验实训难度较大或因安全、成本等不能有效开展的项目,积极建设实体仿真、虚拟仿真等实践教学资源。

(五)“岗课赛证”,有效诊改

通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以及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等实际需求,对已建成的课程标准进行累计、反馈、建设往复循环的诊断改进教学体系。

(六)内部提质,外部促评

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管控、外部评价管控两层考核评估体系。紧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促使学校与地方企业紧密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

五、建设内容

(一)结合岗位实际,构建课程新标准

通过市场调研,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标行、企单位实际需求,校企双方结合实际,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能力为抓手,以工作岗位实际生产内容为目标,以产品实际生产标准为依托,共同定制相关课程标准。确保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于教中学、教中做、技术技能符合市场实际的有效提升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总体要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等有效融入课程标准。

(二)突出育人全方位,丰富课程资源多样化

鼓励学校紧抓行、企发展实际,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模范等,结合项目开发的相关流程,岗位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各项知识点、考核点等,将先进技术引入教学资源,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型教材;配套建立相关课程的在线资源库。真正做到线上、线下学习相贯通、知识点衔接相连贯,使学生在进行常规学习时,有效接收新兴技术、激发创新思维。

(三)摒弃应试唯一,建立考核标准多元化

现代职业教育不应将应试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应从多方考虑,多元化构建针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价路径,进一步发挥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技术技能学习、掌握的主动性;建立过程评价考核标准,过程评价汇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操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

(四)结合技能竞赛、职业证书,真正落实“岗课赛证”

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能大赛、岗位职业证书、创新创业等固定或延伸知识内容。应组建校企多方教师团队,强强联合,分工协作,共同制订符合教学实际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延展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道路。在教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时,鼓励学生由掌握单一技术技能到综合性技术应用的提升。

六、质量管控与评价

(一)内部质量管控

建立学校内部的质量管控体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状况审核评估体系。从学校大层面着手,加强对在校生人才培养状况的评估,通过对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时间等情况进行细致掌握。并且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行业工作状态不同等情况,将收集到的各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可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比对。

(2)建立覆盖教学全流程的过程监管体系。对各专业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督,需要着重针对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师团队能力评价以及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等。监管主要是以评估任务目标是否达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否符合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为目的。

(3)建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审查体系。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自我诊断改进机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对课程内容、教学管理全流程进行调整改进,确保校内教学应用效果的有效提升。

(4)建立专业的职业院校校内教学质量评审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整体来说较为复杂,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单一评审,结果较为简单,因此邀请行业、兄弟院校专家,根据专业行、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评估,综合考量,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外部质量评价

在建立职业院校内部质量管控的体系外,还需要联合政府、社会、行业等打造专业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内外联合的管控与评价,才能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有关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政企校”三方共推“产教融合”联动机制的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尽可能推动地方国企、小微企业等向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让相关企业明确产教融合能够带来的政策红利;同时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参与到企业生产实习,促使学校与地方企业紧密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

(2)校企紧密联系,积极挖掘双方合作空间。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以及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成立“大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等,促进企业深度参与院校育人工作,并利用企业本身的行业优势,及时捕捉行业发展动态,融入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推进“学徒制”“订单班”的建设实际,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社会发展需要。另外,深化内培外引驱动力,积极推动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等工学模式,打造真实、完善的教学场所,将课程教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既能够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也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3)“政企校”三方共推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在社会面营造“技能,让生活更美好”“技能强国”等良好宣传氛围,多手段、多路径,借新职教法的推广让社会中广大群众改变职业教育的“低层次”观念,消除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顾虑,推动职校学生心怀希望,努力投身职业教育的技能学习中。

结语

随着国务院、教育部等对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支持,校企双方需要紧密加强合作,理顺机制,共建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对各级各类知识点根据行、企实际进行重构调整,积极引进生产实际作为教学案例,真正实现行业标准、企业文化进校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样的教学资源、多元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工匠精神。内外联动,真正实现学习有目标、教学有成效、办学有影响的现代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技能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