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勘探开发的胜利经验

2023-10-21史忠华

中国石油石化 2023年18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稠油采收率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 史忠华

胜利油田以一系列高效勘探开发的举措,助力端牢能源饭碗。

▲传统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胜利油田走在前,当标杆。 供图/胜利油田

当我们说胜利油田时,可以说些什么?可以说60 余年敢为人先、书写胜利的底蕴,勇担重责、保供能源的拳拳之心,从传统油气生产到三大产业转型的决然果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品牌效应……而所有所有的这些,都在注释着有大情怀才能有大担当、有大担当才能成大事业。

2021 年10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作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胜利油田再次踏上通向胜利的新征程!在绿色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时代命题下,思考并探索着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坚守与转型之道。以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融合创新为统领,构建传统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三大产业”体系,统筹发展,推动各类能源资源高效开发、各类元素能量充分利用、各产业成本竞争力持续提升。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胜利油田永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情怀与担当,不断巩固“采”的传统优势,推陈出新、不断开拓,以高效生产作答,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孙永壮表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胜利油田必须当好“顶梁柱”“压舱石”,加快打造技术先导型企业和石油行业重要创新策源地,既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上彰显胜利担当,更为传统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胜利方案。

高质量勘探开新局

认识前进一小步,勘探跨越一大步。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胜利油田持续加大勘探力度,大打增储领域阵地战、突破领域进攻战、后备领域攻坚战,积极培育规模增储阵地和新的产量增长点,推进勘探由重储量数量向重价值转变,油气勘探重点向页岩油、深层、超深层拓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2022 年8 月25 日,中国石化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三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也是我国首个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该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22 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

“以前就知道页岩里面有油,但苦于没有理论认识的突破和支撑,很难实现有效勘探开发。”胜利油田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单元优选高级专家王学军说。

页岩油是我国原油增储建产的现实接替新领域。早在2008 年,胜利油田就首次对页岩油进行科研立项。然而,济阳页岩油埋藏深、成熟度低、流动性差,在国际上没有成功勘探开发的先例。要想取得突破,首先要突破地质理论认识。

经过不懈努力,胜利油田破解了陆相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难题,创新建立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富集机理模式,创新形成多尺度组合缝网体积压裂技术。同时,采用大兵团联合作战模式,对济阳坳陷断陷湖盆泥页岩的含油性、储集性、可动性和可压性进行研究。

一系列突破,不仅解放了胜利济阳页岩油,更照亮了我国东部以新生代为主的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前景,助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

资源接续不足是我国油气上游企业的突出矛盾。2023 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深入分析宏观大势和行业走势,全面研究发展面临的长远性、战略性、基础性问题,提出了“四个接续”的重大命题。其中,资源接续排在首位。

能源的饭碗“端得稳”“端得好”“端得牢”,对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胜利油田转变思路,类型上从常规为主向常规非常规并重转变,层系上从中浅层向深浅兼顾转变,区域上从富油凹陷向全探区转变。

资源阵地要“扩”、油气产量要“上”。胜利油田抓住资源储量这个根本,把扩大油气资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未动用储量、“双低”单元、高含水区块、页岩油“四个10 亿吨”潜力方向,聚焦大目标、瞄准大突破,锚定济阳坳陷中深层、西部准噶尔盆地、页岩油三大主阵地拓展发力。

要想精准找到石油藏身之处,就要拥有一双能够看穿地层的“慧眼”。

石油物探技术从常规三维到高精度三维,又从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网越织越密,地质工作者的“眼睛”也被擦得越来越亮。

在物探关键技术领域潜心钻研40 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专家王延光带领团队大胆探索,攻克“卡脖子”技术,自主开发了勘探决策支持、STseis 地震成像、油藏地球物理等多套软件系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原创性成果,推进了地震技术进步。

单点高密度地震、全节点高密度地震、可控震源高效高密度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给地层拍出了更清晰的“CT 图像”。正是依托技术的突破,胜利油田对济阳坳陷深层进行了“大剖面”深化研究,总长2119 千米的14 条剖面线地震资料,照亮了增储上产的前景。“十三五”以来,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先后在16 个区块使用,发现圈闭资源量5.34亿吨。

王延光说,20 年前,胜利探区勘探主要集中在四大富油凹陷,主力凹陷之外的区域成了勘探空白区。如今进一步深化了地质认识,取得了页岩油和东部济阳深层、西部准中深层勘探的新突破,让能源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牢。

东部老区坚持常非并重,“胜利之下找胜利”取得重大突破,页岩油上报控制储量1.13 亿吨、预测储量11.11 亿吨。

西部新区坚持挺进深层,首次在6700 多米超深层获得工业油气流,落实资源量1.6 亿吨,大大拓展了勘探空间。

另外,他们主导建立了准噶尔超深井安全高效钻完井技术体系,实现碎屑岩层系6000 米超深井60 天完钻,成功破解了高温、高压、高应力复杂超深井钻探的世界级难题,部署的征10、成6 井超深层取得重大突破。

从古老的古生界地层,沿着一个个井轨迹由下向上,中生界、新生届,高低起伏的地层铺叠开来,一个清晰的油藏三维立体模型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眼望穿上亿年地层风貌的勘探大模型,成为科研工作者们找油的“神器”。他们以东营凹陷北带为试点地区,利用地震、测井、录井、试油等几十万个数据,通过多信息勘探建模技术建模,搭建了多学科一体化协同工作统一平台,建起了东营北带利津—胜坨地区勘探大模型。

利斜915 井的钻探深度为4000 多米,将该井钻后的储层与勘探大模型的预测对比后,吻合程度达到80%以上。通过把地质认识运用到储层模型构建过程中,使勘探工作更具继承性,从而提高了储层、圈闭预测准确性。

▲供图/朱克民 李超君 胜利油田

高质量勘探,绘就一幅胜利的“藏宝图”,这也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千里江山图”。

8 月底,胜利油田今年首批新增探明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94.90万吨,预计全年上报探明储量1 亿吨以上,油气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

激活沉睡的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视察时强调,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面对殷切嘱托,振奋、鼓舞,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为祖国献石油,就要把石油高质高效开发出来。

“经过60 余年的勘探开发,找油采油越来越难。”孙永壮说,推进老油田增储上产,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端牢能源饭碗。

胜利油田全面强化油藏经营,积极推进海上、西部、低渗、稠油、页岩油、化学驱、CCUS“七个产量增长点”,加大未动用储量合作开发,持续优化产能结构,稳产基础更加夯实,原油产量始终稳定在2340 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从1992 年开始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到目前已推广储量5 亿吨,采收率达到50%以上。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层仍有挖掘潜力,但分布零散、开采难度大。

“为提高聚合物驱油后的油藏采收率,我们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院所合作,围绕不同课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胜利油田化学驱油技术项目团队负责人曹绪龙介绍,经多方联合攻关的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取得显著降水增油效果,“在聚合物驱油后、含水98.2%的复杂油藏使用后,采收率达到63.6%,预计将延长相关油藏10 年经济开发期。”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不断拓展开发的界限。”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姜祖明说。

从常规油藏到高温高盐油藏,从稀油到稠油,从陆上到海上,胜利油田创新驱油剂加合增效理论,发展了高温高盐聚合物、无碱二元复合驱、非均相复合驱等一系列化学驱油技术。

高温高盐是胜利油田开展化学驱最大的“拦路虎”。他们研发出耐温达85 摄氏度、抗盐30000 毫克/升的黏弹性颗粒驱油剂,拓宽了油藏适用温度上限,释放了1.1 亿吨化学驱资源。

参加工作20 年,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技术管理部高级主管田海洋从化学驱的“小学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在他眼里,孤岛油田化学驱的变化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实践与迭代。

1992 年9 月28 日,中国石化第一个聚合物驱先导试验项目落户孤岛采油厂,他们开始了化学驱的探索。从单纯注聚合物到二元复合驱再到非均相复合驱,油藏类型从一类油藏到二类油藏,最终实现全类型油藏的普遍应用。

随着油气田开发进程不断深入,“十三五”期间,孤岛采油厂原油产量以每年7 万至9 万吨的速度递减,开发效益持续降低,稠油产量从鼎盛时期的120 万吨跌至88 万吨。

高效开发,刻不容缓!稠油转型,迫在眉睫!

几经研讨,破题的关键是转变思路。技术人员打破“稠油必须热采”的思想禁锢,抓住多轮次吞吐后稠油开发突出矛盾,确定了“重构注采井网、温和注水补能、适时转化学驱、全过程冷采降黏引效”的稠油转型开发技术路线。

随着“十三五”后期推进的东区北Ng3-4 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化学驱先导试验初见成效,预计“十四五”期间可推广稠油转化学驱储量4320 万吨,采收率提高13.2 个百分点,最终达到48.2%。

稠油转型开发有力扭转了孤岛采油厂产量被动下滑的不利局面。2022 年,孤岛采油厂稠油板块蒸蒸日上,自然递减率降至13.9%,比“十三五”末降低了4.6 个百分点,产量保持稳中向上。化学驱采油技术正逐步成为稠油高轮次吞吐后提高采收率的上产利器。

2022 年,胜利油田领导在孤岛采油厂调研时,提出了“引领整装油田高效开发”的发展定位要求。

如今,作为中国石化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孤岛采油厂累计投入32 个化学驱项目,覆盖储量3.07亿吨,累计增油2027 万吨,采收率达到52.9%,居国内上游企业第一,先后7 次获评中国石化高效开发油田。

曹绪龙说:“胜利油田的化学驱油技术不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还持续突破了40%、50%、60%的采收率目标,为东部老油田长期效益稳产开辟了新路。”

海阔凭鱼跃!

从陆地到海洋,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实现跨越。2022 年,胜利油田化学驱技术在海上油田的应用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埕北22F 平台是胜利油田投产的首个海上化学驱试验田,创新集成了氮气密闭、生化除硫等多项注聚技术。

胜利油田科研人员算过一笔账,胜利海上埕岛油田主体储量有2 亿吨,实施化学驱,采收率能提高10 个百分点,可累计增油2000 万吨以上。

“少井高产”,同样是胜利油田高效开发的秘籍。

据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科研所所长杨彬介绍,以前海上油田提高产量多以加密井网为主,一口井的投资成本至少2000 万元。现在他们从48 口油井优化到33 口,新增产能从19.6 万吨提高到25.9 万吨,投资成本节约近2 亿元。

去年以来,胜利油田埕岛东区块产能建设项目在新井减少的情况下,单井效益大幅提升,不仅实现了油田高效开发,而且降低了能耗,减少了碳排放。

数字化建设同样推动油田的高效开发。作为智能油田建设先行单位,鲁明公司青南采油管理区从2017 年起就迈上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探索之路。

这几年,在智能油田的加持下,这个年产量6万吨、只有76 名员工的“小单位”悄然发生着大变化:

原油产量连续四年递增5000 余吨;综合递减率连续三年保持为负,自然递减率同比下降3 个百分点;主力区块生产自动化率超80%,油井动液面等参数采集时效提升3 倍,青南巡检运维站岗位人员由23 人优化至6 人,劳动生产效率提高53%,人均劳动生产率高达5375 吨/人/年,桶油成本下降24美元,位居胜利油田前列。

“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不是简单的信息化提升,而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能源企业的蜕变,是一场改变发展路径、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革命,更是端牢能源饭碗的信心支撑。”青南采油管理区副经理赵兴国说。

作为中国石化油气生产最大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油气保供能力,是职责更是使命。今年前8 个月,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558.88 万吨。天然气5.75 亿立方米,均超计划运行。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稠油采收率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胜利油田:“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稠油不愁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胜利油田为例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