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武傩戏源流、特征与价值研究

2023-10-20黄文邓慧爱

兰台内外 2023年27期
关键词:源流价值特征

黄文 邓慧爱

摘 要:临武傩戏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成化以来经久未衰,形成傩仪、傩舞、傩戏完整体系,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风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追溯临武傩戏的起源,挖掘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评价其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临武傩戏;源流;特征;价值

基金项目:(1)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HNJG-2022-1083,课题名称“STEAM教育理念下湖湘非遗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阶段性成果。(2)2021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编号:XSP21YBC053,课题名称“语言模因视域下郴州地方戏曲副词共现研究”阶段性成果。(3)202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XJ37,课题名称“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宋代郴州流寓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4)湘南学院开放性实验项目,课题名称“郴州地方戏曲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阶段性成果。

引言

傩祭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后演变成傩戏。不同角色的扮演者戴着木制面具,扮作鬼神演绎歌舞,表现鬼神的生平事迹,达到祈福消灾之目的。湖南省郴州市的“临武傩戏”,当地人俗称“神狮子”,又称“舞岳傩神”或“大冲傩戏”。它以村落、家族或个人名义进行祈愿和还愿仪式,分为许傩愿、还傩愿、闭傩坛三个步骤祈求傩神庇护[1]。临武傩戏汇聚着醇厚悠远的历史沉淀,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传承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在历史学、文学、民俗学、戏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誉为“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1 临武傩戏源流探究

傩包括乡人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形式。临武傩戏属于第一种,目前仍在当地上演。经过调研分析,其流传原因与传承楚巫文化、封闭地理环境、家族延续传承密切相关。

1.1 临武傩戏对楚巫文化的继承

楚巫文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称为“巫祝”。其中“巫”是一种宗教仪式,“祝”为施行礼仪者。临武为楚邑地,将傩戏与楚巫文化进行比较,可见临武傩戏继承了楚巫文化。

1.1.1从宗教仪式上看,最典型的活动是歌舞娱神。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言:“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明代杨慎《升庵集》记载:“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歌舞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2]《湖廣通志》也云:“巫音,注‘女曰‘巫,《楚辞·九歌》:‘巫以事神。其女妓之始乎?”[3]由此可见,楚地是巫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临武傩戏承袭楚巫文化,如“跳傩神”仪式,又称“九神过关”。表演分为四关,分别是“三娘关”“夜叉关”“云长和二郎关”“土地关”。以歌舞演绎来保和尚陪伴三娘上京寻夫之事,实现人神共娱。另有“舞狮子”表演,傩神配合狮猴表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1.2从实行礼仪者看,“法师”是临武傩戏的指挥者和执行者,脱胎于楚巫文化当中的“祝”。巫祝之风由来已久,远古时期,当人们面对无法处理或解释的事物时,祈求“上天”庇佑,认为“祝”拥有“绝地天通”的能力,具有传达人类愿望的神圣使命。《尚书·洛诰》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周礼订义》记载:“巫祝后世之官绝地天通,人神不相杂扰,故无事于巫祝。”战国时期历代楚王风行巫术,楚国的巫风最为盛行,巫师地位甚高。《国语·楚语》记载,巫觋:“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在楚国,楚人观射父、屈原皆为大巫师,内心虔诚,智慧过人。郴州市文体广新局一级调研员周作明提出:“临武傩戏法师在其中扮演沟通人和神的角色”[4],相当于“祝”的身份。

1.2 临武地处湘南封闭地理环境

1.2.1自然环境闭塞,免受外界干扰。临武傩戏现存于湖南省临武县水东镇油湾自然村。《辞海》记载:“临武在湖南省东南部、北江上源武水上游,邻接广东省。”[5]油湾村距离临武县城35公里,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念,由后龙、青龙、白虎、玄武四山环抱,民居以“人盛潭”为中心布局,依山傍水,山青水丽,宛若世外桃源。通过走访油湾村,从非遗传承人王太保口中得知:“过去油湾村人面对自然灾害难以抵挡时寻求神灵庇护,通过傩戏祈求五谷丰登,家宅安宁,六畜兴旺。这种祭祀仪式得到村民认可之后,逐步形成、发展、传播,最终成为固定模式”。这种仪式程序,由于大山阻隔,鲜少与外界沟通,有利于保存原始状态。

1.2.2人文环境传统,农耕文化为主。1949年以前,油湾村交通不便,一条约6公里长、陡峭狭窄的石板古道是村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成为文化保护的天然屏障,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傩戏。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剧孙文辉调研临武傩戏后指出:“偏僻封闭和单一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是临武傩戏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6]油湾村民均为王姓,世代以耕地为主,自给自足,形成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中心的村落。

1.2.3临武傩戏属于家族传承剧种。油湾村村口立有题为“临武油湾傩记”的碑文,记载油湾王氏七世祖在大宋淳熙年间从蓝山里田迁至临武县陶坪村,明成化年间又迁居油湾。安定下来后不久,王氏十七世祖思能公“自境外习受傩法,引族人结坛传傩,作法祈福”。思能公外出学习傩戏的目的是驱鬼逐疫。《礼记注疏》记录:“乡人禓,注禓强鬼也,谓时傩索室驱疫逐强鬼也,禓或为献,或为傩,音义。”[7]“傩”为“人”与“难”的结合,思能公学习傩戏,通过歌舞娱神的方式为当地百姓祈福纳吉,家族传承沿袭至今。临武傩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太保口述:“临武傩戏传承16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承方式是基于剧本进行口耳相传、心传口授,传承人均为王氏后裔,传男不传女。”

2 临武傩戏艺术特征

2.1 临武傩戏面具的材质、色彩及工艺特色

临武傩戏面具造型别具一格,樟木材质,做工精致,色彩绚丽,表情夸张,极具张力。临武傩戏主面具有九种角色,包括云长、来保、三娘等。色彩主要是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饱和度很高。傩面具色彩搭配与角色性格相关。关羽的面具是枣红色、丹凤眼、长胡须,眉毛飞扬,呈现正气凛然之感;来保的面具是肤色、四方脸型、平眉、大耳垂,嘴角略带微笑,左右脸颊皆有六个黑点,表现质朴亲近之感;三娘面具是带着粉色的肤色、细长眉、吊梢眼,红色殷桃小嘴,表现温柔贤惠村妇形象;夜叉的面具是黑白条纹相间,额头中间脸颊下巴皆有大红色螺纹点缀,突眼獠牙,血盆大口,带有恐怖神秘色彩。临武傩戏的面具开孔也有讲究,表现神与人的面具均未开孔,表现动物的面具才有开孔,体现出神、人与兽有别。演员佩戴面具均不遮面,须先扎红色头巾,再用绳子将面具斜戴在头顶。这种佩戴方式与傩戏的原始目的相关,便于履行“人神沟通”的职责,将“福主”的愿望传递给“上天”。

2.2 临武傩戏剧目的角色、结构与情节特色

临武傩戏主要目的是祭神、祈福、禳灾,所供奉的傩神不仅包含道家、佛家神祇、王姓先祖,还有临武本地神祇。临武傩戏最初祭祀的是本地神“四圣母子”,即罗氏仙娘、金仙、通仙和龙仙。临武傩戏表演结构完整,核心部分是“正戏”演出,角色丰富,最主要九名神祇分别是三娘、来保、土地神、猴王、狮王、夜叉、二郎神、关羽、小神(小鬼)[8]。演绎“正戏”情节曲折,讲述来保和尚帮助三娘上京寻找赶考的丈夫范石郎的故事。表演“过关”方式为福主祈求,《土地关》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夜叉关》希望降魔伏邪、赐福消灾;《云长关》祈求忠义神武灵佑,呈现出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其中“猴王”与“小鬼”的角色起到插科打诨的作用,使表演更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

2.3 临武傩戏表演的音乐、舞蹈、杂耍、服饰和道具特色

临武傩戏融合诗、歌、乐、舞、戏等戏曲元素,表演方式独特、音乐形式多样、舞蹈杂耍融合、服装道具独特,具有通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唱词通俗易懂,演员表演唱白结合,旋律简单,口语化强。傩戏表演注重观赏性,“猴王打狮子”表现狮王与猴王在山上为了争夺宝珠而展开的激烈斗争。表演在村里空地上进行,观众围成一圈,观看演员表演腾空翻、旋风腿等武打动作,饶有兴趣。演员不着彩妆,服装以古代常服为主。不同角色配有道具,三娘左手拿舞扇、右手持小手巾,来保拿钹,土地神手持棍棒,关羽和二郎神配大刀,夜叉拿锤。

3 临武傩戏价值评价

3.1 历史价值

经历五百余年演变,临武傩戏保存了原始的演出形式,积累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成为汉民族农业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习俗的原始记录。傩戏的产生与祛除灾祸有关,说明村民历史上曾经经历过苦难,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傩戏逐步成为一项传统习俗,在乡村和宫廷得以流行。如嘉祐二年(1057年),一位进士名冯山的诗《丁卯除夜》,有“庭罢驱傩戏,门收爆竹盘”的诗句,表明傩戏与放爆竹都是除夕习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傩戏:“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梦梁录·卷六·除夜》对宫廷傩仪的论述:“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事,诸班直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9]油湾村正月举行傩祭习俗流传至今,这种仪式见证油湾村民探索生存和發展之路的艰辛过程,同时记载油湾村的发展变化。傩戏是汉民族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为了解汉民族时代变迁和民间习俗提供重要线索。

3.2 文化价值

“文化就是人化”,临武傩戏蕴含丰富传统道德观念,对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价值,指导村民趋向自由、趋向真善美、趋向理想人格的构成。临武傩戏剧本中随处可见推崇忠孝节义道德观念的内容,对规范村民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如夜叉这个角色驻守关口,唱道:“不带婆娘从我头关经过,有孝顺者开关而去,无孝顺者将军就是这样一锤。”经守关军询问,得知是为寻夫而过关,最终“见你婆娘有点孝顺守妇道,开关而去”。又如过云长关时,打破正史传统,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考验三娘的品性。临武傩戏是由民间产生长期流传而来的传统文化,具有民间性、口传性、家族性和活态性的特征,以全面、真实、立体的方式体现百姓对于理想人格的推崇,即:勤劳善良、恪尽职守、忠君爱国、长幼有序、廉洁守法、惩恶扬善。

3.3 社会价值

临武傩戏作为一种共同的家族文化,凝聚成一股合力,助益丰富村民生活,促进家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临武傩戏需要村民共同参演,个人参与表演的过程就是适应集体并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接受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村民们经过口耳相传的学习、剧本排练与演出等过程,不断加深和巩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促使全村村民形成文化认同感,积聚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同样,临武傩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取向。临武县设临武傩戏剧团承办多次免费培训班。参训学员都是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继承家族传统,在口传身授中学习传统文化,丰富了课外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 经济价值

挖掘、开发、宣传临武傩戏,使其成为文化生产力,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为传承和保护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开发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通过进入市场获得收入,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同步。临武县政府、文化馆、非遗研究中心在每年正月,举办傩戏表演,邀请专家学者参观;举办“临武傩戏”国际研讨会,扩大影响力。同时,积极挖掘傩面、傩舞、傩仪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获得收益。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联合开发临武傩戏、临武花灯戏、临武特色祁剧等一系列特色地方戏曲,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在保留原始仪式的前提下,举办“传承发展临武傩戏”系列活动,表演“三娘过关”“打狮子”“斩小鬼”等片段,举办“手绘傩面”“抢稻草祈福”“临武傩戏进校园”等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临武傩戏的知名度,促进其活态传承。

结语

临武傩戏源于古村落,逐步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成为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巨大变化,这种戏曲已经逐步脱离了百姓日常生活,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然而,作为一种在当地流传数百年的戏曲样式,临武傩戏记录和保存了油湾村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理。只有深刻认识和合理开发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让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极具文化特色、促进社会稳定的戏曲样式重新焕发出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华斌,陈秀雨主编.舞岳傩神: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107.

[2]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03.

[3]李诚,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40.

[4]朱恒夫主编.中国傩戏剧本集成:永靖傩戏·临武傩戏·湛江傩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20.

[5]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93.

[6]孙文辉.临武傩戏[J].艺海,2012(10):61.

[7]刘宝楠,焦循.诸子集成[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214.

[8]周作明.临武傩戏初探[J].艺海,2012(10):54.

[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81.

作者简介:黄文(1989— ),文学博士,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邓慧爱(1983— ),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源流价值特征
《源流》前进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抓住特征巧观察
“干” 字源流浅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