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2023-10-20赵志玲

兰台内外 2023年27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档案

摘 要: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是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本文深入分析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创新编研方式和内容、打造数字人文展厅等对策,以期为保护档案开发利用提供可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

自然保护区档案资源门类繁多、专业性强,记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加强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能够阐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生态观念,发挥档案育人功能。

1 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引导人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自然保护区档案中凝聚着人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設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发展新纪元。通过展示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动植物保护情况,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动员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引导群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观念,让环保意识根植于心,更有效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1.2 有利于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自然保护区内有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也有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景观,这些资源以其独有性、鲜活性成为人民群众的关注点。自然保护区档案是这些资源的真实记录,借助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大众喜欢的科普展厅、举办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为公众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食粮”,使大众真正走进大自然,接受更为直观、生动地的科学教育,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品格。

1.3 有利于推动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地反映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现状,明晰建设方向,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使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

1.4 有利于发挥档案育人功能

档案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是档案工作的独特价值。发掘自然保护区档案资源,能够展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保护区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挖掘展示这些档案资源,能够使大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深刻领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更好地守护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的实践困境

2.1 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一是对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然保护区档案记录保护区内动植物信息和生态变化情况,是自然保护区的百科全书。一直以来,这些珍贵档案资源在物种研究和普查、生态维护和改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管理者角度来讲,认为档案资源是主要服务于科研发展,没有认识到档案展示、宣传和科普作用,对深度开发档案价值服务 与社会进步认识不到位。二是基础建设短板较为明显。虽然自然保护区档案资源大多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但是在数据库建设、互联互通保障、数字人文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难以开展高水平的开发利用工作。

2.2 开发手段不够新颖

档案编研既要“编”,更要注重“研”。但在实际中,有些自然保护区编研方式往往陷入“编而不研”的误区。这就导致开发利用缺乏创新,难以凸显地方特色。许多自然保护区出版诸如地方动植物档案集萃的作品,在编研形式、讲述方式上同质化、不够新颖。编研方式不够灵活,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广泛,微视频、短视频等在抖音、快手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很少利用这种形式,造成了编研不够鲜活。

2.3 开发内容过于狭窄

档案精品意识不足,大部分档案编研成果都是由上级牵头编辑合集,本部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受人才和资金方面限制,特色档案编研精品较为缺乏。没有真正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编研工作还处于自说自话的阶段,有的作品吸引力不够,难以激发受众内心共鸣,造成了作品受欢迎程度较弱。

2.4 开发人才较为缺乏

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是专业性强、精细度高的工作,需要有深厚的档案学、生物学的理论功底,既对馆藏资源有精细化地了解,又能给予专业化解读,使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受众。目前来看,自然保护区档案队伍依然处在以管理为主、开发为辅的阶段,学科人才较为缺乏,开发利用队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使深度开发利用难以有效开展,人才队伍的不达标,造成开发利用内容单一、档案资料简单对切,缺乏知识性,不利于开发利用的长远发展。

3 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的主要路径

3.1 基础层:打造自然保护区档案数据库

档案信息化管理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保护区档案管理模式陈旧落后的历史,通过打造档案数据库,进一步实现自然保护区档案数字化,大大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首先,要对馆藏和掌握的动植物、生态资源进行摸底统计,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调查走访、咨询专家等方式,详细登记动植物、河田湖草资源的名称、种类、属种以及发掘信息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建档造册,为数据库建设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其次,要补充相关照片或视频图像。对所有馆藏和重点保护对象补充照片信息。许多保护区下设的管理站普遍安装多部红外线相机,通过捕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影像,有效补充了动植物影像档案资源。要对重点保护动物或标本,采用3D扫描技术建立三维数据库,提升利用实效。最后,要打造符合自然保护区档案利用特点的数据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应能对数字档案进行系统化管理,包括数字档案的采集、整理、存储、检索和利用,实现数字档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档案服务,包括快速检索、在线查阅、远程访问、数据共享等服务,提高数字档案利用的效率和便捷性。通过建立数据库既方便了查阅,又有利于在不泄密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3.2 传统层:以档案编研推动科普教育

出版编研著作是传统的档案编研方式,也是打造科普教育教材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参与度的提高,部分保护区采取公众参与和档案编研相结合的路子,突破了传统编研模式在图片不齐全、不生动、感染力不强、数据动态调整不及时的困境。乐县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版的《龙栖山鸟类图鉴》,从专业角度,以科普的笔触,介绍了野生鸟类的中文名、拉丁学名、俗名及生态习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让广大读者在了解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的同时,更欣赏到龙栖山野生鸟类之美。这部书的图片除部分来源档案资料之外,许多都是出自学生、教师、律师、建筑师、医生等。他们能够从阅读者的角度观察问题,使书籍更符合阅读者的偏好和习惯,同时也丰富优化了自然保护区馆藏档案资源。加强部门联合,打造科普精品也成为新的档案编研路径。自然保护区档案专业性强、种类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生态文明故事,需要突破部门限制,加强与专业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打造编研文化精品。盐城市为更好展示湿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走进群众生活,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技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黄海湿地》科普图书,依托大学和专业机构优势,打造出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科普产品。

3.3 创新层:以数字人文提升科普体验感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以多媒体表达为辅助,借助各项新兴技术支持开展的以人文学科为对象而形成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将各个自然资源建档主体联系在一起[3],可有效缓解自然保护区档案零散的现状。目前,数字人文技术广泛应用于展览展示领域,为自然保护区档案开发利用打开了新的空间,把自然保护区档案资源,以鲜活的动感形式表现出去,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自然生态的魅力。重庆自然博物馆根据自然生物档案记载,打造自然体验空间,把“原始森林”“荒漠沙丘”搬进展馆,还带来了在自然中生活的“精灵”,以几何排列、色彩组合等方式展出蝴蝶、甲虫、两栖爬行类、贝类等生物标本,用180余幅近500种1000余件精美生物标本,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大自然生命万象的缤纷色彩。同时,借助艺术家的思维,让自然标本不仅保持昆虫原汁原味的色彩和形态,还兼具设计与美感。对于自然保护区档案融入数字技术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档案资源的选择上要原汁原味。自然保护区档案能够抓住受众眼球就是原始的生物标本、动人的演化故事、秀美的山川河流等,这些都是以图片或者视频形式存在,要根据馆藏实际,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档案加以展示。二是技术应用上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目前,数字文化馆同质化现象凸显,缺少特色资源,文化服务数字化产品内容不够丰富,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4]。要进一步整合档案与产业发展资源,以数字自然文化馆建设为契机,形成集文化服务、文化共享和文化事业、旅游产业于一体的公共数字档案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档案文化服务,促进文化进步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3.4 创新层:以特色宣传活动提升科普效果

长期以来,自然保护区档案以固定展陈的方式讲述生态故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受时空条件的制约,自然保护区还未能真正彻底让档案活起来,走进群众生活。要结合人民阅读习惯的改变,打造短平快的档案文化产品,使自然保护区档案热起来、动起来。一是打造自然档案短视频。随着快节奏媒体兴起,人民的阅读逐步向短小精悍转变。档案开发利用要结合受众阅读的改变,制作档案科普短视频,以简短的形式宣传生态文明。比如,部门可以选择保护区的珍稀物种,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等,以该物种的图片和介绍等档案为蓝本,加以动情讲述和视频资料,制作科普小视频,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动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升环保意识。短视频可在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APP上推出,扩大受众面。二是举行走进自然保护区系列活动。让公众走进保护区档案馆,能够近距离感受标本档案的魅力,增强视觉冲击力。比如,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主题为“认识身边植物 保护绿色地球”的少年儿童植物识别科普宣传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标本档案室,详细讲解植物的名称、科属种类、外形特征、生长特点等,带领小朋友们开启植物认知之旅,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开展生态科普档案进校园活动。生态档案、标本档案等以其独特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也是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自然保护区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以档案资源为载体,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动植物档案,激发学习兴趣,承担起教育科普的重任。比如,新丰鲁古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以档案为载体,安排专业的自然导师走进幼儿园、中小学课堂,以科普与趣味并存的形式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

3.5 要素层:以体制创新打造开发利用新平台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发展路径。把档案资源开发作为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作为提升档案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开发利用工作;要加强档案资源摸底,开展深度调研和集中研讨,摸清馆藏结构,找准瓶颈,为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强制度设计,明确开发利用方向、责任要求和时间安排,为开发利用提供路径选择。二是统筹建设资源,凝聚开发合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安排预算,合理分配资金,优先安排开发利用重点支出预算,优化资金配置;要抢抓机遇,深度研究,主动作为,精准对接,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开发利用人才培养力度,根据年轻干部个性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带领干部深入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一线,聚焦开发利用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把实际情况调查“摸清”,让方式方法“明晰”,提高年轻干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拓宽开发利用眼界,对开发利用的前沿问题、创新手段和展陈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运用新手段新技术突破开发利用的难题。要聚焦人民群众对优秀自然档案文化的新期待,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知识获取的方式,精准施策,推动档案开发利用的取得最大成效。

参考文献

[1]郭鲁江.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N].人民周刊,2019(10):15.

[2]高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领导力[J].世界环境,2022(12):26.

[3]孙静,李文华;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推进非遗保护[N].河北经济日报,2021(12):04.

[4]沈海珠.加强数字文化馆建设满足百姓文化需求[N].台州日报,2020(04):28.

作者簡介:赵志玲,大学学历,吉林省档案学会常务理事、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档案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