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后赤壁赋》解读苏轼的内在情感

2023-10-20高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苏轼

高远

摘 要 《后赤壁赋》是古代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也是苏轼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研读《后赤壁赋》的内容,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作者所处环境等,可以深入准确解读苏轼的内在情感。

关键词 《后赤壁赋》  苏轼  内在情感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通过梦幻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在不同的意象融合下写下了意蕴无穷的《后赤壁赋》。作为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作者展现出了云里雾里的跳跃性,将梦境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可知,《后赤壁赋》是作者在《前赤壁赋》基础上的情感升华,表现出作者内心怅然若失的苦闷之情。

一、从《后赤壁赋》了解作者的心情

《后赤壁赋》创作于公元1082年,正值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秋夜作者与两位客人畅游赤壁,面对赤壁的壮美景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以梦境的形式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赤壁之游乐乎?”这一问题可以从作者的游览经历中寻找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深入了解其心情变化过程。

赤壁美景使苏轼心情愉悦,开启了作者内心的情绪变化。在《后赤壁赋》的开篇,苏轼介绍了故事背景、所处环境等,根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可知,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作者与自己的同窗好友结伴而行,在清风明月的陪伴下,寻得一处美景,最终选择“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美景、友人的陪伴下,一切事物都使作者感到开心、快乐。

随着游踪的延伸,作者一路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作者在文中用“顾而乐之”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情感。是什么原因使苏轼开心呢?既因“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也因“月白风清”,说明作者可以品尝妇人珍藏已久的美酒,又可以欣赏美不胜收的景色,因而怡然陶醉,格外开心。同时,渔夫“举网得鱼”也为简单的酒宴增添了新的元素。虽然只是一条普通的鱼,但是苏轼却感觉这条鱼有不一样的韵味,即“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明明是在赤壁江中打捞的鱼,但是味道却像松江鲈鱼那样美味。或许是苏轼在品尝赤壁江鱼的鲜嫩美味时涌起了对家乡的思念。可以说,正值秋风萧瑟之际,苏轼在喜悦中平添一丝思乡之情。

随着故事的发展,游踪的深入,苏轼一行人到达了赤壁,他的心情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文中“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中可以发现,与文章开篇的喜悦之情相比,文章的感情基调已改变,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感到“悲”且“恐”了呢?从文中内容可知,是作者的登山与长啸造成的。作者在文中用了多个词汇表达自己在登山、长啸中的情绪变化。例如,用“摄”“履”“披”等多个动词展示自己的登山行为,虽然作者一鼓作气登上山巅,但很可惜两位陪同的友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登顶。对于作者而言,从原本的三人同行变为自己独自登山,这种场景变化足以让作者感受到悲凉。登顶后,作者孑然一身,划然长啸,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喊获得大自然的回应。在这里作者通过“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方法表达出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沟通。在这种强烈的回应下,最终使作者感受到恐惧。试想,作者被贬后郁郁不得志,自己的雄心壮志得不到施展;而当前的独自登顶后感受到“草木震动”“狂风呼啸”,他一个人无法承受大自然给出的回应,因此感受恐惧,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迷茫与徘徊是作者重要的情感表达

通读《后赤壁赋》可以发现,全文整体上体现出作者的迷茫、徘徊情感。正如文末所说:“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短短十六个字展现出一个迷茫的苏轼。道士那种超然世外的生活一直是苏轼所向往的,但是苏轼并没有找到实现那种生活的途径,因此他在开门之后发出“不见其处”的感叹。试想,如果苏轼当前的生活美满如意,又怎会向往另一种生活呢?所以,在写作《后赤壁赋》时,苏轼必然郁郁不得志,而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无法实现,因而感到彷徨与迷茫。

从文章内容看,苏轼游玩过程中经历了从快乐到苦闷彷徨的转变,最后怅然若失。苏轼出现上述情绪变化的原因主要为:作者因为各种原因被贬至黄州,戴罪之身使他无处可去,而赤壁成为他渲泻情绪的重要场所。虽然“清风明月”已经营造出美丽景观,但是“乌台诗案”对作者造成的伤害一直印在作者内心深处。被贬黄州极大地打击了作者的自信心,复杂的官场生涯使作者感受到心力交瘁,其苦闷的情绪得不到释放。黄州对作者而言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在缺乏亲人陪伴的陌生地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潜滋暗长,而游览赤壁无疑成为舒缓身心的最好方式。

《后赤壁赋》中,因为“二客不能从”,作者只能独自前往。这种特殊的环境无疑给苏轼带来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这种视角使作者能细致入微地观察景色,并看到了《前赤壁赋》中无法识别的境界。在作者游览观景中,所看到的乱草、山石、林木完全没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象,更无前文中作者表述的“人影在地”的清新感觉,相反场景更加压抑。在作者的文学想象下,赤壁景象阴森恐怖,这可能与乌台诗案后作者所处的政治黑暗环境相契合。最终在作者对场景的感叹中发出长啸,并获得了大自然的回应。因此,苏轼复杂情感的波动变化显得自然合理,文中所写“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正说明他当时焦虑、彷徨、迷茫的情感变化。

三、超现实主义所营造的特殊情感表达

在《后赤壁赋》中,苏轼大量使用超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通过虚实相生的方式营造出光怪陆离的审美场景;通过跳跃性的文字与逻辑形式,实现了客观世界与情感世界之間的融合。

在文中,苏轼通过“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的描写,展现出用眼、用手、用耳所描绘的世界,最终登上赤壁之巅。在这种虚幻的超现实主义笔墨渲染下,作者营造了一个无意识层面的虚幻世界。这种意境明显超出了理智与现实的束缚,更多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营造出现实与想象相脱节的情感世界表达内心情感。同时,这种通过景观外留白的方法,让读者可以与作者之间实现情感交融。

对当时的苏轼而言,被贬至黄州后可以多次游览赤壁。但是他的想法、愿景并没有被黄州一隅之地困扰,通过文笔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但不容忽视的是,戴罪之身的苏轼不能一走了之。因此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偏差,使作者只能通过游览赤壁的方法排解心中的苦闷。从情感表达角度看,苏轼希望通过用自己的内心情感来照亮周围的美好场景,在发现生活与景色中的乐趣之后,通过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以及“饮酒作诗”等方法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在超现实主义的景观营造中,作者并未在残酷的生活中一蹶不振。虽然在生活中感受彷徨与焦虑,但是也没有自欺欺人选择视而不见,在认识生活真相与苦闷源头的基础上,他选择积极应对生活,体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豁达态度。

《后赤壁赋》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其创作源自于作者的生活,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心理与生活态度。通过深入准确解读苏轼的内在情感,能真切感受苏轼面对逆境生活时的行为与态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遭遇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作者通联:福建漳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