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多维·融合: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2023-10-19洪芳林龚蛟腾
洪芳林 龚蛟腾
(1.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根据《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GB/T 13016-2018)》界定,标准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1]。我国高度重视通过治理标准的体系化,振兴乡村文化事业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化进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农业农村领域”列为2021 年国家标准立项的首个重点领域,包括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领域标准制修订,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乡村治理、乡村社区建设、县域城镇化等标准制修订[2]。《2022 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3]则将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作为2022年国家推荐性标准制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方向。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依然作为2023 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内容。国家的高位统筹布局直接推动了一系列相关标准规范的出台,为现代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治理格局重塑提供了新的治理向度。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总量、建筑面积总量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三项基础性指标已居世界第一,但是与英、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存在短板主要是基层、农村公共图书馆质量水平低[4]。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的时代命题。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推进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6]。重视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体系末端的服务能力,致力于形成完善自主的中国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世界先进水平的乡村公共文化均衡可及治理体系,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的重点任务。标准规范是弥合城乡文化供给的现实差距,重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治理工具。其作为一种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普适工具和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已经过实践验证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7]。因此,本文以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层级-内容-框架”为研究主线,梳理建构二者互为经纬的标准体系网络,并立足于已有标准探查其在面向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需求时应做的完善延展和优化深入。
1 相关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寻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破方向、重点任务和路径方法,是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8]。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是从供给侧入手缩小城乡区域文化服务差距,为其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的必经之路[7]。目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
一是从宏观上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规范行业实践进展。多行业标准从单一静态标准分析转向动静结合的标准体系研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档案馆等行业标准包括电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9]、国内外高校/公共/中小学图书馆标准体系[10-11]和博物馆行业标准体系[12]。研究者还基于已有各个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文本,分析服务标准化的重点领域与优先事项[13]、标准构成及政策工具选择[14]等。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地方实践经验引介,如宁夏[15]、浙江[16]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及渭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模式[17]。
二是从微观上讨论公共文化服务细分领域标准体系演进。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研究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标准体系框架[18-21]。在信息组织或资源描述方面,侧重知识组织领域标准规范的定量解析、重要变化与本体特点[22],以及多源异构信息治理的元数据标准规范体系[23]与多语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信息组织标准规范体系[24]地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研究[25-27]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在智慧图书馆维度,既有深入到具体维度的智慧图书馆数据标准体系[28]研究,也有从整体探讨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空间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个方面标准构成的智慧图书馆标准体 系框 架[29]。
新时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标准向城乡一体发展倾斜[30]。上述分析表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标准研究大多遵循“从邻近标准分析演进逻辑”“从多维政策标准量化解析特征”和“从单一标准解读中提炼普适经验”的思路展开。当前,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已然来到了重要的历史交汇点,需要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和系统建构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寻求更加完善高效的治理进路。
2 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层级体系
标准作为规范性政策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种类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引。我国公共文化政策越来越开始强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并通过标准化和数字化在城乡关系重塑中发挥力量[31]。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标准化几乎每年都是热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项目分别有38%和43%的研究针对农村[32],在实践领域更是出台了大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
为体现研究命题中的“现代性”,本文依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33]的政策方略,将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收集并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标准施行时间节点定为2015 年-2023 年。参照法律规定,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五个层级,按照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覆盖全地区、全领域的标准体系。
2.1 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引领各地方推进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削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客观差距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25 年和到2035 年标准化工作发展应重点健全推进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推广全国统一的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技术标准,实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此前,国家标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GB/T 41375-2022)》(以下简称《规范》)于2022 年3 月9 日予以发布实施。《规范》在总体原则、建设要求、服务要求与内容、服务管理和服务评价与改进5 个方面进行规制,与《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GB/T32940-2016)》共同作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两项配套标准,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文化建设与服务提供了基本规范依循[34]。
除《规范》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标准还包括以下三类:(1)已经进入国家标准计划、正在制定中或正在征求意见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如由首都图书馆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起草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管理与服务(计划号:20214083-T-357)》,由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等正在起草的《中国图书馆机读规范数据格式(计划号:20220309-T-357)》等;(2)不区分城市和乡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推荐性/含强制性条文标准,如《公共文化资源分类(GB/T 36309-2018)》《数字文化企业信用评价指标(GB/T 40483-2021)》《质量管理文化和机制支撑服务提升指南(GB/T 41597-2022)》;(3)其他服务规范,如《文化馆服务标准(GB/T 32939-2016)》《公共图书馆读写障碍人士服务规范(GB/T 39658-2020)》《公共图书馆听障人士服务规范(GB/T 40952-2021)》等。上述国家标准作为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未来行动路向,代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家标准方向引领。
2.2 地方标准
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禀赋及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分布,使得我国不同区域乡村文化治理逐渐形成地方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实际执行参考的发展导向。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地方标准查询端,以“乡村”“农村”“乡镇”为题进行大范围检索,再通过人工逐一梳理辨别,共获得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等27 条地方标准(见表1)。其中,当标准名称不含乡村等词汇时,根据适用范围判定,如深圳市《文化馆服务规范(DB4403/T 265-2022)》标示“适用于深圳市市级文化馆、区级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管理”,因而此类标准也适用于乡村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
表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地方标准”(不完全统计)
由表1 可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地方标准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涉及面最为广泛。在标准层级中又以市一级标准为主,省级标准次之,县级标准最少。自2021 年后,该领域的地方标准总体呈现迸发态势,2021 年-2023 年期间发布标准数量达25 项,占比46.8%,在空间维度上,以东部地区数量最多,其次是中西部省市,主要涉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根据标准的规制对象,地方标准可大致分为“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非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4 个子体系。
(1)“美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形成了《美丽乡村文化广场管理与维护规范(DB1310/T 249-2021)》《美丽乡村文体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DB1310/T 250-2021)》《美丽乡村巴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指南》《美丽乡村文体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DB34/T 3375-2019)》等7 份地方标准,为美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基本标准依循。
(2)“数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的驱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及其标准供给的数字变革浪潮,强力推动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数据和管理的标准编制工作飞速进展。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战略指导的“数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包括《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11/T 168-2021)》《数字乡村平台建设指南(DB4106/T 69-2022)》《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乡村基础信息分类(DB42/T 1749-2021)》等,为以数字化带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的均衡可及提供了新的可能。
(3)“未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未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浙江省行政辖区。2022 年1 月28 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未来文化等九大场景,着力构建引领呈现未来元素[35]。因此,《未来乡村建设规范(DB3308/T 093-2021)》《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范(DB3301/T 0352-2021)》得以颁行。随后,浙江省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7 月18 日发布实施《未来乡村智慧广电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05/T 233-2022)》,这些标准给未来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操作性的指导路向。
(4)“非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在全社会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的社会氛围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36-37]等部署安排,直接推动了各地方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保护。2022 年浙江省、湖北省、山西省先后发布了《非遗研学游基地认定要求(DB3306/T 035-2021)》《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DB42/T 1942-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建设基本要求(DB14/T 2523-2022)》,明确了对本省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具体要求。
2.3 行业标准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标准作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及其上下游各个行业有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和核心环节,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发展提供了基本参照。根据国家标准平台数据,目前我国文化行业标准数量为110 项,行业标准主要是以强制性与半强制性的空间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T/ZS 0082-2019)》,是由宁波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宁波市标准化研究院等联合起早的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的行业标准。图书馆行业标准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行业标准供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 第2 部分: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WH/T 70.2-2020)》《乡镇图书馆统计指南(WH/T 69-2014)》《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WH/T 73-2016)》《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 第3 部分:县级公共图书馆(WH/T 87.3-2019)》。同时,由于我国乡村、乡镇和社区以图书馆分馆居多,因而还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业务规范(WH/T 89-2020)》,以及适用于农村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2015)》作为行业标准。博物馆、美术馆等其他行业标准包括《农业农村行业数据交换技术要求(NY/T 3988-2021)》《美术馆光环境评价方法(WH/T 94-2021)》《世界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WW/T 0090-2018)》、《博物馆展览内容设计规范(WW/T 0088-2018)》等。
2.4 团体标准
按照新《标准化法》第十八条的要求,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总体而言,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团体标准包括以下两类:(1)图书馆规范、文旅融合发展规范,如《乡村振兴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T/MZIS 003-2021)》《山区乡村农文旅融合共同富裕建设指南(T/ZAQ 10110-2022)》、深圳市团体标准《公共图书馆智慧技术应用与服务规范(T-SZIOT 007-2020)》、广州市团体标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智慧服务云平台服务规范》等;(2)低相关度的乡村民宿和乡村建设的相关标准。包括《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指南(T/UPSC 0004-2021)》、《美丽乡村创建规范(T/ZS 0048-2019)》《数字乡村(村域)建设评价规范(T/DE 5-2021)》等。这些行业标准作为相关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是从各个领域、层面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供给端与着力点。
3 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
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38]。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建设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39]。当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正经历数智化与产业化转型的历史性过程。《“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7]提出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不同内容维度,亟待全面梳理、系统构建与总结完善当前蓬勃发展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本文根据图书馆要素划分与标准文本内容,构建了一个由建筑空间标准、资源建设标准、用户服务标准、管理运维标准、数智技术标准、整体评估标准构成的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框架(见图1)。
图1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
3.1 建筑空间标准
统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建筑空间场景,是乡村公共服务的基础工作。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CECS 354:2013)》的指导下,大量相关标准将建筑空间列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板块。但是,与城市多借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风貌塑造、老旧小区改造等路径展开有所不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标准化建设更多聚焦于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农家书屋、文化公园等空间样态,且更加聚焦空间设施设备和要素设计。如在公共文化空间标识和照明方面,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精致化服务规范(DB 3710/T 156-2021)》要求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在适当位置设置导向标识,提示相关功能室、洗手间位置,标识设计应符合GB/T 10001.1的规定。无障碍设施应设置专用标识,并符合GB/T 10001.9 的规定。室内照明要明亮适度,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宜采用6300K 色温的日光节能灯具,照明度不低于4001ux,纵深照度应稍高于门厅照度,同时应配备应急照明系统。
分析发现,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在建筑空间的功能布局分区、设施设备配置、环境营造、空间功能与面积、座席数、设备设施,以及建筑场地基本要求、选址、外观、构造、标识设计、光环境、声环境等方面各有侧重。《美丽乡村文体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DB34/T 3375-2019)》侧重于不同类型的文体空间类型的配置。《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范(DB3301/T 0352-2021)》是现有地方公共文化空间标准体系中对空间建设类型及其功能要求论述最为全面具体的专题性标准,其所述功能模块主要涵盖了公共阅读、培训讲座、文化展陈、社团活动、运动健身、文化交流、特色主题空间建设等几个重要方向,以及这些空间的面积要求、座席数、设备设施、空间挖掘、资源整合、功能模块和其他要求等,并罗列了具体指标数量的要求,从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2 资源建设标准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对象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文献数据资源,是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与产业繁荣的重要内生动力。《规范》由于侧重于文化活动中心,仅在论述中提及“统筹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并未深入论述文献资源保障等内容。但是,《数字文化馆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11/T 168-2021)》较为翔实地提出了数字文化资源类别、形式、版权、采集加工、开放共享等资源建设问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业务规范(WH/T 89-2020)》深入规制了文献资源建设制度、统一采购、协调采购、统一编目加工、统一配送、物流管理、文献资源保管与保存等文献资源建设问题。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据资源建设维度,地方标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乡村基础信息分类(DB42/T 1749-2021)》提出了数据科学、完整、可扩展分类管理原则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信息和乡村(文化)治理信息的分类情况。《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元第3 部分:农业农村》则是聚焦于农业农村数据元标识符赋值等内容。
3.3 用户服务标准
用户服务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面向何种形态、样态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标准,还是基于何种利益相关者、责任相关者的样本标准,都将不断细化用户服务内容列为贯穿标准文本始终的主线。对于图书馆来说,永不放弃对用户的关心和支持是其事业不断的生长动力,以及面对任何时候的发展机遇所应具有的良好心态和发展理念[40]。因此,《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业务规范(WH/T 89-2020)》,详细地论述了以县(区)域为基本单位,由总馆、分馆和服务点组成的总分馆体系提供通借通还、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联合社会教育服务、统一数字服务、流动与自助服务等各项业务工作内容。其他标准还提出了服务时长、服务流程、服务公示与监督、机制等的细致要求,如《威海市乡村公共文化精致化服务规范》服务内容包括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基本要求包括各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开放时间、品牌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年度活动次数等的最低要求;发展性要求则强调了与旅游中心、村史馆、非遗馆、民俗馆、文物保护融合发展与同步运营等。
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治理随着数字乡村等国家战略不断驱动深化的背景下,一系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服务内容方式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播送、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数字化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政策宣教、公益便民、参考咨询、社会教育等。不同省份样本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有所不同。以湖南省为例,《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DB43/T 2070-2021)》强调了文化技能与文艺辅导、群众业余文化体育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文化服务、旅游服务与文物保护等。该标准还特别突出标准的实际指导性,附录提供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用房项目设置表”“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用设备、器材配置表”等规范性服务相关内容;《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DB 43/T 2436-2022)》则要求为群众提供多功能文化服务,包括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旅咨询和其他公共服务等。这些服务内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符合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情况。
3.4 管理运维标准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维标准条款内容囊括由组织实施、应急管理、安全管理、日常管理、服务公示等要素构成的管理制度设计安排层,由人员要求、人才培养、技能发展、乡贤参与、公共部门与文化机构的主体责任管理层,两个层次交叉融合推进了管理运维的有序开展。《规范》是面向村(社区)综合性文化设施制定的国家推荐标准,适用对象为设置在行政村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规范》要求在日常管理方面,至少配备1 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也强调了引导村民参与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在安全管理方面,从健全信息发布审查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演练与安全设施保障等提出了要求。不同的乡村公共文化地方标准则根据标准定位、面向目标差异,在管理运维的制度设计与主体责任层有所侧重。如在志愿者管理方面,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DB33/T 2186-2019)》规定了农村文化礼堂志愿者组织方式、录用程序、志愿者要求、考核与评价等,适用于志愿者组织、招聘、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服务管理标准为推进乡村地区文化治理能力与水平现代化提供了参考。
3.5 数智技术标准
数智技术为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治理新领域、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治理可及性受限和结构失衡问题提供了发展手段。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技术标准能够为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提供新动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着重提出要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服务水平,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等渠道支持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了进一步通过标准化推进中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现代化进程,2022 年9 月2 日,中央网信办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致力于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推动解决当前数字乡村公共文化领域在内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等关键领域互联互通与安全保障的问题,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数智化转型变革。标准文本内容更多的是聚焦于某一具体文化业态的智慧技术应用与服务总体架构,以及数字文化网络设施、服务器、终端/信息/备份设备、软件平台、数字资源要求。
3.6 整体评估标准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整体评估及改进是样本标准文本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将第七章或第八章列为“服务质量评价”“服务评价与改进”“服务绩效评估”“服务质量监督”等整体评估标准内容。评估内容主要是对评估主体或方式进行规定,包括:自觉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进行的体验式评价,吸纳体验式提出的专业改进意见;文化服务中心应制定服务质量监控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且进行记录,定期进行服务质量分析;定期进行群众满意度在线调查和每年对数字文化服务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采取自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规范》提出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可以采取座谈会、问卷发放、电话回访、互联网征集、第三方测评等方式,以建立需求反馈和动态优化改进机制。样本标准规定的群众满意率的最低限度基本规制于80%-90%之间。在评估理念、工具和机制愈发完善的今天,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也逐渐关注和采纳动态监测绩效评估体系、常态化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实施方案,第三方评估机构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的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工作,有助于完善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省、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
4 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网络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标准化治理框架内涵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组成的层级体系,管理运维标准、用户服务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建筑空间标准、数智技术标准、整体评估标准组成的内容体系。层级体系与内容体系互为经纬,共同组成标准体系网络(见表2)。抓取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示例,主要依据该标准的核心主体内容话语表达是否契合相应板块要求,同时兼顾新颖性和时效性,以及在所处标准层次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在标准较为集中的区域增加不超过3 个代表标准。
表2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网络
4.1 多层层级标准分治融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在“标准-治理”的规范性分析视角下,与国家标准《规范》相对应的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促使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标准,服务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非遗乡村战略的配套落地,其中的行业标准高度集中于图书馆行业,团体标准有待进一步丰富补充。由于更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关键国家标准尚且存在缺位或制定中的情况。地方标准聚焦不同专项领域或服务不同专项计划,各有侧重和特色,需要进一步增强顶层设计引导,发挥规模效应和突出价值溢出。行业标准应该立足图书馆行业,不断拓展新的方向和吸纳更多行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也是立体式服务体系搭建不容忽视的一环。当前,行政逻辑主导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现着明显的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与村民自治的服务下潜特征,保障省、市、县、乡、村5 级联动,促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融合发展,是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标准治理体系结构重塑的目标。
4.2 多维内容标准一体共进
对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体系,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文本内容以管理运维为保障,在建筑空间的基础和数智技术的手段驱动上将资源建设作为内里辅翼、整体评估为回顾改进的内容,推动用户服务瞄点与目标的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充分立足农村居民文化需求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历史文化传统,对居民文化服务供给进行了详细的内容规定。如服务体系涉及服务人员、服务管理、服务空间、服务设施、服务营销、服务公示、服务评价改进、服务监督、服务资源、服务资金、服务制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详细规定,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关键内容、核心枢纽和占比最多部分。又如在建筑空间方面,样本标准大都从空间布局、要素设计、环境场景出发,根据标准的定位提供符合整体目标导向的内容。在专门的空间设计指南尚且较为缺乏的情况下,部分标准将详细的空间设计内容删减和线条化,使标准能够更多地近似“指南”。这些内容的交叉互补、一体共进是标准化全面、有效落地的重要保证。
4.3 层级内容标准互为经纬
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部结构关系的逻辑和机理调适,分别指向了由层级体系和内容体系两个互为经纬的线条双向互联。其核心逻辑表达为以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机构引领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标准调适模式。当然,标准体系也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化思想,即围绕国家标准的精神要点,由各省、市、县快速跟进与分布式前瞻布局,形成强凝聚力和强聚集性的层级内容标准体系。国家标准作为“总纲”扮演了提纲挈领的角色,而地方标准作为各省域具体执行要点,在图书馆等不同行业编制出台标准的辅助和各个团体发布的补充性标准为补充下,共同编织了一个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标准层级体系网络。
构筑覆盖全面、完善可行的内容体系,是层级内容标准体系调适的第二个维度。在标准内容体系中,建筑空间规划设计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治理提供了基础,而文献与产品资源的建设则为其提供了腾飞的双翼。在此基础上,公共部门运用数智技术标准作为治理手段和整体评估标准作为反馈,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始终围绕用户服务这一瞄点展开先发式管理运维,由此构成了要素完备且有各自成就的内容标准体系。综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以普惠性、基本性公共文化服务为落脚点,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新时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制度保障。从标准本身的多维层次“合向一体”、多方内容标准体系“有机衔接”,使得标准“自成体系”,这也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
5 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优化策略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层级体系与内容体系互为经纬又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实践应用网络框架。当前相关领域的标准数量在不断增加、覆盖面也在逐渐扩大。为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关责任主体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完善和提升省、市、县三级服务实施标准,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的目标。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还需要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并根据实施效果适时动态调整。面向2035 发展愿景目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优化,可以从标准要素融合、生态治理和全域供给等方面展开。
5.1 促进标准要素的集成融合
从标准治理内容来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服务、空间、资源、技术与评估等关键内容要素在治理体系调适中各有侧重,其集成融合程度也关系着标准文本覆盖的全面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文化治理现代化的趋向下,开始逐渐超越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等“老三样”需求框架,将符合现代文化旅游需求、文体休闲、素养教育、文化康养等需求纳入服务范围,在新兴领域厚植城乡公共文化治理一体化的需求根基[41]。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利用数智技术推进服务的均等可及,如在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创新运用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精准化、精致化服务供给的变革,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数字文化生活需要。
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农民公共文化真实需求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符合本地区乡村居民公共文化要求的空间场景营造、裂变重构及其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命题。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增进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时空可及性,而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共同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公共文化空间[42]。在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指向、主体结构、情境共识、行动序列、意涵存续等方面嵌入文化引领,逐渐成为形塑乡村社会合理状态的重要测度指标[43]。“地方性”的标准化进路面临标准定位、取舍和排列难题及“地方特色”的界定与适用困境[44]解决,可以在已有国家标准基础上,采用ISO、IEC 等国际组织标准思想,实现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镜鉴,推动单一静态标准转向动静结合的标准体系建设。
5.2 实现标准生态的协同治理
标准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建设蓝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主要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厅(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归口管理,参与标准起草的单位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企业等社会力量主体,这些主体在标准编制中需要执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共同富裕、文旅融合、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如《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所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标准,聚焦于规范农村数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数字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这些标准规制的对象构成了重要的治理客体。新《标准化法》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标准化工作”[45]。推动更多主体参与完善从管理标准到评估标准的乡村公共文化治理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实现以标准化增强农村文化服务城乡间、地区间、居民间的均衡性可及性的顶层设计思路,加快完成乡村文化治理的向度转变。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协同治理主体、客体、过程、目标的融合途径之一在于立改废释并举,促进标准作为治理工具的效应发挥。标准体系建设应该明确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在乡村全局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功能定位,从注重标准本体的建设向标准过程目标并举转变,从关注乡村自身的标准向完善全领域的管理运维、用户服务、资源建设、建筑空间、数智技术、整体评估标准转变。在已有的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和非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4 个子体系基础上,有序完善和合理增加标准覆盖面,补充红色乡村、法治乡村、智慧乡村、有礼乡村、友好乡村、平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覆盖面。
5.3 增强标准网络的全域供给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实践逻辑在于围绕不同的文化产业业态,实现标准体系的立体式集中供给。如浙江省“乡村文化礼堂”推出了《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点》等政策,以及《农村文化礼堂管理与服务规范》《农村文化礼堂志愿者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指导改建乡村现有旧祠堂、古书院、闲置校舍,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仅嘉兴地区246 家礼堂书屋近三年年均开展读者活动1677 场,参与活动3.6 万人次;246 个农家书屋平均藏书4400 册,每个书屋年更新图书500-1000 册不等[46]。作为乡村公共阅读服务嘉兴样本[47]和新乡贤参与的乡村公共空间调控式建构[47]提供了变革向度。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全域供给的另一个维度在于县域基层综合性文化(站)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持续增强服务样态创新与数字赋能能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书馆全面参与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借助数字乡村建设浪潮适时编制出台服务相关标准,以解决现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居民“数字素养”促进、“数字鸿沟”弥合、“数字茧房”突围、“数字成瘾”控制和“数字环境”运维等实际问题。而物理空间的存在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载体和基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应该立足农村图书馆、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物理空间,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合理供给,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保障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这也是数智时代图书馆社会价值体系变革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创新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6 结语
标准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工具。根据各省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战略的现实需要,面向关键领域和核心机构,制定层级有序、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特色突出、衔接有效、协同兼容的治理标准,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奠定规范化基础。因此,明晰从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来我国的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有助于从研究层面把握进展、明晰生态和思考创新道路。本研究以“层级-内容-框架”为研究思路,分析了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层级体系和内容体系,并对标准框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要素集成融合、生态协同治理和网络全域供给优化现有标准体系。在后续跟踪研究中,乡村文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与协调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