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实现机理研究*

2023-10-19李森涛高晓宁

图书与情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馆内共生馆员

袁 静 李森涛 高晓宁

(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2.郑州市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1)

“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最早被Aittola 等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能被用户所感知的移动图书馆[1]。之后,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蓬勃发展,研究内容由早期的智慧图书馆理论概念探索发展到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及智慧服务模式构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重点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的体系化建设。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的最终目的,当前国内外围绕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的研究逐步深入,从早期的概念辨析[2],逐步深入到智慧服务建设[3]、服务体系构建[4]和平台设计[5],再到技术应用[6]、评价体系[7]和建设标准[8]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从图书馆视角出发,集中在资源建设和平台技术层面,关注理论探索和服务体系构建等定性研究方面,尤其缺少从用户参与价值共创的视角、以及整体系统观的层面出发,探讨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和价值实现中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共赢、共生关系,也无法显化图书馆智慧服务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复杂的协同作用机理。事实上,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相应的服务体系与智能技术支撑外,还要考虑更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图书馆员、用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用户不仅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服务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可以说智慧服务价值是馆内外多主体共同创造、合作开发和互利共生的结果。

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从用户与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共创、共生的视角,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探讨用户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共生关系及其阶段演化过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对具体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究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实现机理,以期为重塑馆户关系、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与用户价值的互惠双赢、带动馆内服务创新和用户知识创新,推动图书馆智慧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 相关研究

1.1 图书馆智慧服务

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智慧型服务,它侧重于对知识的运用、创造与增值[9]。学界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指馆内服务经过机器训练具备感知能力后,通过感知用户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解决用户问题的智能服务[10];以技术驱动为主导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依托智慧馆员与海量信息资源,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服务[11];以知识开发为主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以知识的检索、组织、分析、重构能力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服务[2]。就图书馆智慧服务理论层面而言,研究者主要基于5G 技 术[12]、物 联 网 技 术[13]、云 计 算 技 术[14]等 技 术 环境,立足智慧社会视角[15]、协同视角[16]、用户视角[17]等多种视角,从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18]、智慧服务功能设计[19]、智慧服务建设标准[8]、智慧服务场景[20]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就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层面,主要基于图书馆基础设施层(如生物信息识别[21]、RFID 技术应用[22]等)、数据处理层(如数据挖掘[23]、用户画像构建[24]等)、智慧服务层(如智慧检索服务[25]、智慧借阅服务[26]、创客空间服务[27]等)等层面进行探讨。

1.2 共生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关于共生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杨前进通过对重庆图书馆的实践分析,探索出图书馆与社区融合的共生路径[28];张美娟等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提出“四新一体”的馆店融合创新发展模式[29];左菲菲基于共生理论对高校图书馆与用户间共生关系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服务模式设计[30];刘勇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中,认为各利益相关者应通过密切交流,建立动态共生机制,形成图书馆服务创新共生生态系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31]。

综上,现有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更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设计与服务平台构建,并未深入探究各主体、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对智慧服务价值实现的作用机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多方群体参与、多种因素影响、持续交互优化的互利共生过程。其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共生合作关系是重要内容,即图书馆服务使用者基于馆内产品或者服务体验向馆内服务生产者及时反馈,生产者根据反馈意见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改进和完善,双方在不断交互的过程中实现一体化共生,推动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由技术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不同共生阶段的演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通过分析关键要素对智慧服务共生演化的影响程度,探索智慧服务价值互利共生的实现机理。

2 共生视角下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构建

“共生”一词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 年提出,原意是指多个生物体依据某种物质关系相互依存、共同进化[32]。袁纯清将其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提出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构建共生模式系统下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组织模式[32]。朱晓峰等将共生理论引入到政府数据开放领域,并对共生三要素进行优化,提出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介质[33]。图书馆智慧服务与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服务在共生体系中具有如下相似之处:(1)共生单元皆为多个单元个体;(2)共生界面皆为独立平台,平台具备多种服务功能;(3)共生环境相近,皆受法律法规、技术与资金等影响;(4)共生介质性质相近,多为流通的数据库数据和用户数据。因而本文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中,以共生理念推动图书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的互惠双赢,通过双方的持续交互,实现各自价值目标。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构成要素与系统构建

2.1.1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演化构成要素分析

依据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介质四大要素,深入剖析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演化的关键要素。

(1)共生单元。共生单元即共生关系中产生和交换数据、信息的个体,是共生体系中的核心。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共生单元包括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服务提供者包括图书馆的馆员、数据分析员以及服务开发员等,统称为智慧馆员,服务使用者是因不同需求使用图书馆的用户群体。用户群体依据自身需求访问图书馆并使用馆内智慧服务,在使用完成后根据使用体验通过反馈渠道反馈意见,促使智慧馆员对服务进行调整完善。

(2)共生界面。共生界面即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也是共生体系中信息和数据流通的桥梁。图书馆内各种服务设施与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界面。用户受需求动机驱使下使用馆内设施与资源,智慧馆员根据用户反馈与使用情况进行开发与调整,以此创造出具备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3)共生环境。共生环境即共生体系存在的外在条件,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包括人文环境和技术环境。无论是智慧馆员还是用户群体,其自身信息素养与知识需求的提高都是在周边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并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环境,实现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提高产出服务和成果的效率。

(4)共生介质。共生介质即整个系统内产生的信息和数据的媒介,蕴含大量的用户数据与馆内资源数据,是维持体系运行的能量。信息在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中流通,将各要素串联在一起,使其相互牵制,一体共生。共生介质在智慧服务开发与价值实现中发挥的作用尤为关键,能够为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数据资源。

2.1.2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构建

本文以左菲菲和左平熙等学者提出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逻辑架构与共生视角下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30,34],结合各共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将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定义为以服务提供者(智慧馆员)和服务使用者(用户)构成的共生单元为基础,以满足使用者知识需求、创造智慧服务真正价值为目的,并在由新兴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组成的共生环境的推动下,形成各共生要素之间持续交互的动态系统(见图1)。服务使用者(用户)在需求动机驱使下进入图书馆或者访问移动图书馆进行检索,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将捕获、识别并保存用户的行为数据和服务数据并结合馆藏资源形成原始数据,服务提供者(智慧馆员)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挖掘、组织、分析,针对用户偏好分析绘制出知识图谱和用户画像,并有针对性的开发出相应的智慧服务;用户通过智慧服务体验,将使用情况反馈给智慧馆员,馆员根据反馈情况对智慧服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馆藏资源进行优化。整个共生模式系统的数据信息以共生介质为载体在系统中流通,共生环境促使共生单元内部实现多元思维碰撞延伸出更多观点和知识,并实时为共生界面提供先进技术与服务展台。正是通过这样不断反馈优化的动态过程,用户知识网络与馆内智慧服务得到不断创新,各自价值目标得到满足,从而实现互利共生。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的演化过程

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者(用户)以满足知识需求为目标,服务提供者(智慧馆员)以实现馆内服务价值为目标,二者共同投入到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中,通过智慧服务开发、应用、反馈、创新的过程,在各共生要素的持续作用下达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完整的共生关系演化过程历经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个阶段(见图2)。

图2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阶段演化

(1)点共生。在点共生阶段,用户和智慧馆员之间尚未形成正式合作关系,智慧服务提供依据的是用户需求表达与馆内资源,缺少用户反馈,服务开发过程属于馆内单循环,因而点共生阶段的智慧服务缺少个性化与针对性。

(2)间歇共生。随着点共生阶段的逐渐深入,智慧馆员和用户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初步建立使用反馈交互渠道。用户通过使用智慧服务满足知识需求以实现知识创新,并主动反馈服务体验,图书馆通过分析用户对智慧服务使用反馈情况,确定智慧服务价值实现程度,明确智慧服务的发展方向。间歇共生阶段是合作共生关系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用户更多关注于使用情况反馈,图书馆并未基于反馈内容进行相应的智慧服务调整,开发过程为馆内不完全双循环。

(3)连续共生。随着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的持续进行,双方合作关系逐渐形成稳定性和连续性,进入到连续共生阶段,正式步入馆内双循环过程。其特点是智慧馆员关注用户从使用情况到使用建议等各种反馈,并根据用户建议对智慧服务进行调整。除此以外,智慧馆员还会注重维护系统稳定性,为智慧服务的开发和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4)一体化共生。双方经过长期稳定的交互合作,共生关系趋于稳定,用户反馈积极高效,馆内服务调整及时,智慧服务价值实现显著。随着共生关系的不断演化,以往的智慧服务开发能力逐渐无法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增长与智慧服务的迭代更新,为保证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的有序进行,共生环境开始推动系统向一体化共生阶段迈进,图书馆外循环正式发挥作用。用户受共生环境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并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需求,使得用户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智慧馆员受共生环境的影响,主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使得智慧服务创新更加稳定高效。正是在双方稳定高效的交互合作和内外三循环的持续运营下,共生关系实现长期稳定,双方目标得以实现。

3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实现机理分析

系统动力学最早由Forrester 提出,是一门以信息反馈为基础,通过模拟仿真探究各变量之间复杂动态因果逻辑关系的新兴学科,适用于研究复杂系统中结构、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35]。基于上文对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的分析,明确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和共生介质构成,历经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个阶段。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共生运行机制并不受单一因素影响,其中存在多个变量和多条反馈回路。因此将系统动力学引入到本研究中,通过仿真分析探究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实现机理。

3.1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

3.1.1 系统边界确定

基于共生理论与前文构成要素分析,确定了图书馆共生模式系统模型边界(构成要素见表1)。

表1 系统边界、子单元以及构成要素

(1)系统共生单元:包含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两个子单元。服务使用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自我效能保证用户知识需求持续产生以及需求表达的规范性,促使用户产生智慧服务使用意愿,吸引用户群体注册访问图书馆,同时,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信息行为会被机器自动采集保存,形成馆内数据信息资源。然而在此过程中,用户对隐私风险的感知会影响其对智慧服务的使用和参与程度。服务提供者的构成要素包括馆员素养、技术水平、服务开发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馆内维护能力和系统稳定性等。服务开发能力决定智慧服务最终开发程度;数据处理能力决定馆内信息资源有用信息的提炼程度;馆内维护能力决定智慧服务具体调整情况以及调整的及时性;系统稳定性保证了图书馆数据管理系统的持续运转,确保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稳定运行。

(2)系统共生界面:包含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开发阶段两个子单元。图书馆馆内资源由用户信息资源和馆藏资源总量构成,从中挖掘并提炼有用信息能够为智慧服务开发阶段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在智慧服务开发阶段,智慧服务开发量和智慧服务使用量能有效反映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程度以及图书馆用户真实使用情况,并经过不断反馈与调整,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实现智慧服务价值。

(3)系统共生环境:由人文环境、技术环境、成果保障机制和资金投入4 个要素构成。人文环境为馆员和用户营造浓厚的互利共生氛围,促使双方提高自身能力和知识需求。技术环境赋予图书馆智慧服务创新的多样性与可行性,同时也迫使馆员为顺应信息技术的变革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此外,资金投入也保证了智慧服务未来持续创新的持续性发展,成果保障机制解决了用户知识成果被滥用或盗用等不良行为,提高了用户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4)系统共生介质。指系统内信息流通的载体。包括用户所表达的知识需求;用户对于图书馆智慧服务使用情况的评价、建议和反馈;图书馆根据使用情况与使用反馈所作出的调整结果;图书馆基于智慧服务价值实现程度所带来的服务创新;用户在使用智慧服务后,基于解决的知识需求所创造的知识成果。

3.1.2 系统基本假设

H1:服务提供者和服务使用者使用图书馆智慧服务所实现的目标通过馆内服务创新和用户知识创新来衡量。

H2: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型中的馆藏资源只来源于馆内注册用户信息与馆藏资源,其他渠道采集到的信息暂不考虑。

H3:本模型不考虑图书馆节假日闭馆、政策重大变更、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仿真周期内图书馆始终正常开放。

H4: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每个阶段均占仿真周期的25%。

3.1.3 系统模型构建

根据表1 的系统边界构成,可以构建出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的因果关系图(见图3),以探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动态回路。在因果关系图中,用“+”号箭头表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正向反馈关系;用“-”号箭头表示则为负向反馈关系。由图3 可知,系统中存在一条重要的因果反馈回路:“用户信息资源→馆内资源总量→资源提炼量→智慧服务开发量→智慧服务使用量→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馆内服务创新→用户知识创新→用户使用意愿→用户信息资源”。该因果反馈回路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点共生阶段运行的全过程。从回路中不难发现,用户和图书馆之间持续信息交互贯穿始终,体现出互利共生的重要性。

图3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因果关系图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系统流图由36 个变量构成(见图4 和表2),其中包含4 个状态变量(水平变量或流量),7 个速率变量(变化率),2 个常量,23 个辅助变量。状态变量表示数值的累积,图中由矩形框表示;速率变量表示与之相关状态变量的变化程度,用阀门符号表示。

表2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构成要素集

图4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系统流图

3.2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实现机理分析

3.2.1 模型方程式及参数设置

在系统动力学研究中一个合理稳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更有利于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因而系统动力学更注重系统的模型结构,相关参数设置则起到辅助分析作用。为保证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与《中国图书馆年鉴》的基础上,对初始参数进行设定,并通过多次调试与仿真模拟,最终确定仿真时间为100 个月,选定时间步长为1 个月(具体的方程及参数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动力学并没要求所有参数设置精准无误,合理范围内的参数设置均能得到良好的仿真结果[36]。由于网络环境不可避免出现波动异常情况,因此系统稳定性参数设置除由馆员技术水平影响以外还使用了随机分布函数RANDOM UNIFORM来模拟现实网络波动情况,设置区间为[0.95,1]。系统共生环境中资金投入、成果保障机制、人文环境以及技术环境方程设置均使用RANDOM UNIFORM 随机分布函数,成果保障机制设置区间为[1,2],其余设置为[0,1]。

表3 方程设置及说明

3.2.2 模型仿真分析

图书馆研发智慧服务的目的是实现用户和图书馆的价值增值,用户价值增值主要以用户知识增量或学术成果产出来衡量;图书馆价值增值以智慧服务开发数量和服务开发与创新程度来衡量。而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能够直观反映用户和图书馆达成互利共生的稳定关系后智慧服务价值实现程度。因此智慧服务开发量、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馆内服务创新和用户知识创新能够反映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共生双方价值实现的阶段动态变化,故本文选取上述4个要素为关键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对系统的影响作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整体运行结果见图5)。

(1)由图5(a)可知,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量在55 个月之前增长缓慢,随后增长趋势逐渐加快。主要原因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研发的起始阶段,用户信息有限且馆藏资源更新不够及时,因而所开发出来的智慧服务数量较少,随后图书馆会根据初始阶段智慧服务开发阶段进行内部整理,故25 到30 个月开发量呈现停滞增长趋势,但智慧服务开发也在不断进行,加之图书馆开始逐步接受用户反馈并加以利用,针对具有潜在问题或使用较少的智慧服务进行重新开发或合并删除,针对反馈良好的服务进行升级维护和服务衍生,智慧服务逐渐呈现增长态势,最终在环境因素推动下,共创程度实现快速发展,服务开发量增长明显,增长趋势趋于稳定。

(2)由图5(b)可知,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从第15 个月之后快速增长。这表明图书馆智慧服务随着时间变化开发量逐渐增多,用户使用量也在逐渐增加,结合用户使用反馈以及中后期服务不断调整,用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用户使用意愿逐渐强烈,更多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得到实现。

(3)由图5(c)和图5(d)可知,馆内服务创新和用户知识创新增长趋势先缓后急。馆内服务创新立足于智慧服务的价值实现,由于初期价值实现量并不高,造成馆内服务创新产出不足,进而影响用户知识创新。随着共生过程持续进行,智慧服务开发量日益增多,价值实现量也得到提升。加之用户反馈逐渐得到重视,图书馆和用户创新积极性得到调动,服务创新和知识创新开始增长。后期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政策支持和社群交流使得图书馆服务创新与用户知识创新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最终实现井喷式增长。

从共生阶段演化过程来看,合作建立期的点共生阶段下双方共生关系尚未正式建立,双方仅是被动参与智慧服务开发,缺乏用户使用反馈以及馆内服务即时更新,用户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馆内服务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成果产出较少。合作发展期,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主动与馆员进行沟通,馆员针对用户需求向用户推荐所需服务,馆内服务关注度提升,用户和馆员之间共生关系初步建立。随着共生关系的不断深入,用户将服务使用情况反馈给馆员,馆员据此对馆内服务进行即时调整与迭代更新,用户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得以实现,此时由间歇共生迈向连续共生阶段。合作稳定期,由于用户与馆员的主动参与和良性互动,馆内服务开发与更新速率不断加快,智慧服务高效利用所产生的价值相互渗透吸引着更多共生节点加入,并在技术驱动下营造出“人文+技术”的共生氛围,在馆内外共同博弈作用下,形成内外三循环、动态平衡的一体化共生阶段。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阶段的演进遵循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完成后,新一轮演进即刻开始,并且随着阶段驱动因素的不断加入与持续推动,新阶段的演进将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之上。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利用的动态演化趋势并与共生模式的演变过程相匹配。

3.2.3 系统灵敏度检验与不同共生阶段仿真结果讨论

首先,基于前述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四个阶段,依据各共生阶段特点,通过改变方程设置分四次对模型动态演化趋势进行仿真(调整见表4),四个共生阶段仿真结果对比(见图6)。可以发现,不同共生阶段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量、实现量和创新程度都呈现增长趋势,当四个阶段分别达到相同演化趋势时,点共生、间歇共生和连续共生在既定仿真周期内增长差异不大,一体化共生增长趋势明显优于其它三种模式,故建设图书馆智慧服务一体化共生体系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

其次,对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进行灵敏度检验,观察选定关键构成要素具体参数变化对系统模型的影响,从而验证其重要性。由图6 可知,一体化共生阶段智慧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最为明显。因此选取一体化共生阶段进行系统灵敏度检验,以感知风险、自我效能、资金投入和成果保障机制为灵敏性参数,对应验证上文选取的关键构成要素在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仿真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为便于观察,将仿真周期缩短至50 个月。

(1)智慧服务开发量。将感知风险参数值分别设置为0.2、0.4、0.8,并保持其他变量参数值不变,分别得到3 条曲线(Current↓、Current、Current↑)(见图7(a))。调整感知风险参数值对智慧服务开发量呈反向影响,与因果关系图中一致。感知风险指用户感知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随着用户感知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量显著减少。用户个人偏好以及身份职业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开发过程中用户画像、用户分类的重要参考,用户提供信息越多,信息提炼聚类结果就越精准,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智慧服务。为此图书馆需要切实保护用户信息在采集、存储、分析、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严格规范智慧馆员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用户信息的流程,杜绝用户信息恶意泄露与窃取风险,降低用户感知风险的顾虑,推动智慧服务开发。

图7 关键构成要素的灵敏度分析

(2)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将自我效能参数值分别设置为0.6、0.3、0.15,并保持其他变量参数值不变,分别得到3 条曲线(Current↓、Current、Current↑),(见图7(b))。自我效能与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呈正相关。用户自我效能感越强,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的增长程度就越高。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图书馆智慧服务具有一定使用门槛,用户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服务使用程度,对智慧服务的有效研发具有显著影响。用户自我效能越强,图书馆智慧服务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用户使用反馈蕴含价值量就越高,越有利于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实现。因此图书馆应降低馆内智慧服务使用限制并联合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群体开展教育,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提升用户自我效能[39],为智慧服务互利共生提供动力。

(3)馆内服务创新。将资金投入提升200%得到曲线Current↑,降低50%得到曲线Current↓,曲线Current 为初始状态(见图7(c))。资金投入对馆内服务创新呈正向影响。资金投入为馆内智慧服务创新提供经济支持,充足的资金能够促使图书馆开发出更多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智慧服务,用户在使用之后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进一步产出更多学术创新。因此图书馆应通过增加经费比例或者募集馆建资金等途径加大智慧服务资金投入力度,为智慧馆员设立开发奖金,调动智慧馆员服务创新的积极性。

(4)用户知识创新。将成果保障机制提升200%得到曲线Current↑,降低50%得到曲线Current↓,曲线Current 为初始状态(见图7(d))。成果保障机制对用户知识创新呈正向影响。成果保障机制为用户知识创新提供政策支持,缺少成果保障机制,在阻碍用户知识创新积极性的同时也阻碍外界知识流动,对智慧服务增值利用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协同相关管理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成果保障机制,保护用户学术成果,并引入先进成果保障系统对馆内学术知识库提供保护。

4 结论与启示

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中智慧馆员和用户以深层次挖掘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为共同目标,依托先进信息技术,通过职能互补、资源共享、群体创造和价值共生的途径,推动图书馆智慧服务增值开发应用,充分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价值。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了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的阶段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各共生阶段图书馆智慧服务与关键构成要素的具体成效,探索各共生阶段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现机理。

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经共生界面平台不断产出智慧服务成果,促使整个共生模式系统良性循环。智慧服务开发量、智慧服务价值实现量、馆内服务创新和用户知识创新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共生模式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服务价值在一体化共生阶段得到充分实现。为保证一体化共生阶段的有效运行,图书馆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着重保护用户隐私,为用户之间营造良好的共享交流环境;确保交互反馈渠道流畅、流程便捷,提高用户反馈效率,激发用户反馈之意愿,以带动更多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智慧服务中;加大在智慧服务硬件设施以及先进数字技术上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保证馆内智慧服务的新颖性和精准性,保障智慧服务共创共生的高效运行;提升馆内用户信息素养,加大对智慧服务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使用,鼓励用户之间开展知识交流,激发群体智慧,提高用户自我效能;提高智慧馆员服务理念和技术水平,制定智慧服务开发溯源制度,提高其个人责任感和智慧服务开发的积极性。此外,针对国内图书馆存在馆藏资源种类单一、开放程度低、服务成果利用不当、管理混乱等问题,各地图书馆应联合多方资源机构加快建设分布式馆藏资源库,搭建多元化数据资源平台,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共创成果进行分级分类的序化管理,保证成果的合法利用。

猜你喜欢

馆内共生馆员
印象·福州新馆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起跳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逛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江西首家“绿膳坊”主题餐馆联姻农业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