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传统文化之壤,扎下非遗传承之根

2023-10-18尤爱玲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38期
关键词:扎根文脉遗传

尤爱玲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的成功,围炉煮茶骤然爆火,传统茶文化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自信,没有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繁荣兴盛,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直观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笔墨纸砚到唐诗宋词,再到京剧昆曲……非遗传承生生不息,如“源头活水”般穿过时光、越过山海,跋涉而来。无论是气势磅礴的秦腔,还是韵味醇厚的京剧,或是见微知著的剪纸、刺绣,抑或是大开大合的民间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无不根植于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故此,唯有深耕中华传统文化,方能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古今对话。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历史,更扎根当下,适应未来。反之,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无法与时代发展真正结合,那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终究只是一纸空谈。只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历史中“走出来”,落地当下,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活起来”,实现“出圈”。无论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数字敦煌”,还是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的《唐宫夜宴》,抑或是全程直播惊艳世界的“三星堆上新”掀起的“考古热”,新时代科技手段已将文化的传承转化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于是,人们看到了短视频主播的黄梅戏,听到了微博博主的昆曲之声,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多姿多彩……非遗传承贯通线上线下,拂去历史的尘埃,通过新形式、新技术和新手段开创新花样,融合现代人的需求和习惯,正走进人们的心坎,在新时代悄然生根。可见,唯有顺应时代大势,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潮的探索,让非遗传承有更多可能性,方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扎根生长,助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新征程,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乃是当代青年应有之义。我们当铭记责任,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現代社会扎根,在新时代开出绚烂的文明之花,让文化传承,文脉绵延,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湖南宁远县第一中学】

点评

全文思维开阔,文气磅礴,主要得益于构思的巧妙。作文层层递进,思想深邃。标题即中心论点,观点鲜明。主体部分围绕中心,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讲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再到对当代青年提出希望,步步为营,逐层推进,思想深刻。本文用材多以个性化的总结和排比呈现,不仅构思巧妙,增强了论证效力,还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

【欧阳睿/供稿】

猜你喜欢

扎根文脉遗传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非遗传承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