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

2023-10-1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呈现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

时事素材

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

乌梅、陈皮、薄荷、桑葚、山楂、甘草……这段时间,一服酸梅汤的中药饮方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如此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

许多人品尝中药版酸梅汤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可以说,随着健康饮食的养生观念越发深入人心,中医药文化始终坚守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也与当下的时代节奏和大众需求更加契合。

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这些都生动表明,中医药文化绝不是神秘晦涩的,它完全可以被大众更方便地接触、感知,借助多元渠道“活起来”“旺起来”“潮起来”。

【素材解读】

小小一服中药饮方,既可养生,也能培养人们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与认同。中药版酸梅汤供不应求、掀起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

非遗项目“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成都国际非遗节等线下活动人气旺盛,到非遗购物节等风靡线上;从国风音乐、传统戏曲备受喜爱,到“非遗热”“古籍热”持续升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古老与流行交融互动。为了让非遗项目“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非遗传承人另辟蹊径。比如,有人将相关技艺、纹饰、寓意等与服装、饰品、文具等创意融合,独特的审美、鲜明的特色又不乏时尚的面貌,物美价廉,赢得人们欢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些非遗传承人积极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还上网做直播、搞推介,多彩非遗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有年轻人用戏曲声腔演唱流行歌曲,赢得广泛关注,许多“90后”“00后”选择进入剧场,领略戏曲艺术之美;有人以年画、剪纸等为素材开发聊天表情包,推动年画销售量大幅增长;有人紧抓影视剧热点,力推国风汉服茶道等走入生活日常……

【素材解读】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理应发自内心地珍惜与爱护。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承队伍,发挥奇思妙想,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尚融合、与网络链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从“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国

我国的稻作农业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许多生活习惯,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气质。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就透过“一粒米”让人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厚重与绵长。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充分证明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我国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包括水田耕种技术、节气和历法、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与稻作农业息息相关的米食文化传承至今,在不同地区发展出不同样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浙江,从融合山海之味的海鲜米豆腐,到传统美食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创新食品咖啡汤圆,米香一如既往,形态千变万化;在广东,人们既喜爱非遗美食禾秆冚珍珠、风味美食“粥底打边炉”,也对“薄如蝉翼、纯白若雪”、米香浓郁的陈村粉钟爱有加;在湖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土家糍粑广受欢迎;在云南,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的米线令人目不暇接;在海南,气鼓鱼粥、港门酸粉、山兰米酒、凤梨海鲜炒饭等特色美食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具有悠久历史的米食文化,在当代依然充满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创造力的一个生动注脚。

【素材解读】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描绘出中华文明奔腾向前的壮阔画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也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典素材

文化繁荣凝聚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话剧《初生》以多机位、多角度“纪实采访”的全新话剧艺术形式,讲述了新时代民族企业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跃迁的奋斗史诗,展现了爱国、实干、梦想、创新的精神,激扬奋进斗志和发展信心。

文化产业,以文化之魂,助产业之兴。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底蕴。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故事讲述场”,生动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并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实现了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融合。节目以戏剧形態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关键在于返本开新、守正创新。近年来,各种新技术在文化产业广泛应用,改变着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方式,催生出丰富场景,积蓄着强劲动能。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复原洞窟、文物,用户可在历史穿越中观览源远流长的敦煌文化;三星堆博物馆将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运用于博物馆的文物还原,把虚拟情景融入现实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巍然挺立,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基因;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IP让生活更有“文艺范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让传世古画生动呈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中华诗城”之称的重庆奉节,利用文化景观石、地面投影等让诗词文化走进日常生活……放眼新时代中华大地,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涌动着“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文化创造活力。

【素材解读】

今日之中国,是创新创造活力迸发的中国,是文化之花繁盛绚丽的中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只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持续激发文化潜能,凝聚文化自信。

【结语】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蹄疾步稳,有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日益彰显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