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LS路径模型对高职院校课程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2023-10-18方行笑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院校满意度

方行笑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是指学生对其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总的心理感受与个人看法,涉及教学理念、教学团队、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1]。了解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仅可以明晰学生在校学习的态度与倾向,而且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相关工作的绩效,明确改进方向[2]。分析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是学校确定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根据现有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数据,超九成的学生对课程教学表示满意。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尽管学生对课程整体的满意度较高,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维度的多方面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或可为课程改进提供思路。

1 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满意度测评模型

1.1 高职院校课程满意度量表编制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课程满意度是指高职院校学生或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课程是否满足其需求,以及期望的情绪反映程度,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通过参照美国大学生满意度量表(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英国全国学生调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服务质量量表(Service Quality)、课程体验问卷(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韩晓峰和邓峰等人编制的研究生满意度指标[3,4]、周海银编制的高校课程满意度量表(UCSS)[5],依据高职院校课程的特点和OBE理论的核心理念[6],编制了以下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满意度测评模型指标。其中,y1~y7表示7个潜变量,分别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环境支持、知识获取、能力获取;X1~X19表示19个观测变量;此外,y8(Y8)和y9(Y9)分别表示课程总体满意度和课程忠诚度,具体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满意度测评模型指标

1.2 模型构建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是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满意度分析方法[7]。本研究通过借鉴该模型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满意度的测评模型。为了识别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满意度测量量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上述模型中,r表示解释变量对应的系数,ε是常数项,x表示解释变量,y表示被解释变量,i表示1~7中的任意数字,j表示1~19中的任意数学。

2 实证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和2021级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调查样本,共发放72份调查问卷。其中2018级35人,占48.6%;2021级37人,占51.4%。性格外向程度平均得分为2.9分,即被调查学生的性格普遍处于“较内向”与“内外兼具”之间,其中“内向”占6.9%、“较内向”占18.1%、“内外兼具”占59.7%、“较外向”占8.3%、“外向”占6.9%。对于“去上课”的过程,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35分,即处于“很积极”与“只想去感兴趣的”状态之间,其中“为应付查勤而去”占5.6%、“都不想去”占2.8%、“只想去感兴趣的”占43.1%、“很积极”占48.6%。上课态度得分均值为3.58分,即处于“积极参与”与“偶尔听教师讲”之间,其中有1.4%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做自己的事情”、4.2%的学生会“与同学讨论”、29.2%的学生“偶尔听教师讲”、65.3%的学生会“积极参与”。每周自发学习时间平均得分为1.33分,即处于0~20小时之间,其中0~10小时占72.2%、11~20小时占23.6%、21~30小时占2.8%、30小时以上占1.4%。学生上学年的班级成绩排名平均得分为1.96分,即接近11~20名,其中1~10名占38.9%、11~20名占29.2%、21~30名占29.2%、31~40名占2.8%。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2.2 信度分析

本研究运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测量样本信度,分别计算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满意度的总量表及各个子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922,信度极佳。

2.3 2018级学生与2021级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差异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2018级学生与2021级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显示,2018级学生(已毕业)对学校的教学方式(X7)、硬件支持(X12)、人际支持(X14)方面的满意度总体上高于2021级(在读大一)学生,且差异性显著(P<0.05),如表4所示。

表4 差异性检验

2.4 上课态度对课程满意度影响的差异

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组内的多重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对于“去上课”的过程“很积极”的学生对课程的结果目标(X2)、内容难度(X3)、内容结构(X4)、内容适用性(X5)、内容多样化(X6)、教学素养(X8)、硬件支持(X12)、人际支持(X14)、基础知识(X15)、专业知识(X16)、技术能力(X17)、实践能力(X18)、社交能力(X19)的满意度,以及课程总体满意度(Y8)、课程忠诚度(Y9)都显著高于其他组的学生。

表5 LSD多重比较

2.5 多元回归分析

以课程总体满意度(Y8)为因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调整的R2是0.857,说明回归的拟合度比较高,且德宾-沃森值(Durbin-Watson)为1.900,十分接近 2,说明模型残差的自相关性良好,适合做线性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

表6 模型汇总b

筛选出P值小于0.05的变量,如表7所示。变量X4显著负向影响课程总体满意度,X15显著正向影响课程总体满意度。

表7 系数y7

最终得出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满意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以课程忠诚度(Y9)为因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回归模型调整的R2是0.822,说明回归的拟合度比较高,且德宾-沃森值为1.957,十分接近2。说明模型残差的自相关性良好,适合做线性回归分析。

表8 模型汇总b

筛选出P值小于0.05的变量,如表9所示。变量X11、X16、X19显著负向影响课程忠诚度,X14、X15显著正向影响课程忠诚度。

表9 系数y8

最终得出高职院校学生课程忠诚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第一,2018级学生对学校教学方式(X7)、硬件支持(X12)、人际支持(X14)方面的满意度总体上高于2021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2018级学生在毕业后接触了社会,对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授课方式、校园设施及人际关系有更加客观的评价。

第二,学生对待上课的态度越积极,课程满意度越高。

第三,课程的内容结构(X4)和学生获取的基础知识(X15)是影响学生课程总体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其中课程的内容结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分配)显著负向影响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说明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实践课时占比越高,学生的课程总体满意度就越高,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本科院校的主要表现之一。此外,学生获取的基础知识显著正向影响课程总体满意度,即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越多,学生的课程总体满意度就越高。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对课程中的基础性知识更加敏感,基础性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也更加广泛,因而学习此类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获得感。

第四,评价结果(X11)、人际支持(X14)、基础知识(X15)、专业知识(X16)、社交能力(X19)是影响学生课程忠诚度的决定性因素。其中评价结果、专业知识和社交能力显著负向影响课程忠诚度,说明课程考核评价结果、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越多以及社交能力越强,其对课程的忠诚度就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学生在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或通过社交能力了解到更多其他专业的信息后,会对所学专业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对课程的忠诚度。人际支持、基础知识显著正向影响课程忠诚度,即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越好、获得的基础知识越多,其对课程的满意度就越高,原因是学生处于良好的人际网络中更有助于其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课程知识的学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其对课程的忠诚度自然也就增强了。

3.2 建议

第一,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提高课程中实践课时占比。作为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应与本科院校在课程结构方面有所区别,特别是在课程实践方面,应该通过提高课程中实践课时的占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练习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利用实践课程让学生接触社会环境,了解学校在教学方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提前接触社会环境,熟悉社会人际关系,完成角色转换。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运用与时俱进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自发地进行学习。

第三,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大学与中小学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表现为通识选修课的设置。相较于专业知识,学生在课程中习得的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更能引起其兴趣和学习欲望。同时,也启示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网络。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网络不仅由学生构成,还包括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等,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积极活跃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处于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使其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的学习。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院校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清律的基础知识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