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宋画里的生活

2023-10-18整理楼玮玥

杭州 2023年17期
关键词:宋韵观潮大潮

整理|楼玮玥

钱江潮涌,排山倒海,声如雷鸣,蔚为壮观。从汉魏至今,钱江潮水始终吸引着人们驻足,迎来送往人们的喟叹。在南宋,中秋观潮已成为日常节庆中的重要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祭潮、弄潮、军演等活动应接不暇,咏潮诗如潮水般汇聚而来,一幅幅描绘观潮活动的绘画跃然纸上。如今,宋人观潮之遗迹,已无处觅得踪迹,但大潮仍如期而至,让人跨越近千年的历史,目睹这不变的自然盛况。

主持人:千百年来,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巨浪排空的壮阔气势掀起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观潮之风。若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观潮的历史就像是一场大型“追星”行动,在壮观的钱塘潮面前,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人人都化身为“追潮族”。那么,钱塘江潮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又是如何摸透潮水的脾气,最终实现与其和平共处?

张立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在苍茫的钱塘江与东海之滨,日日夜夜都有潮水滚滚而来、呼啸而去,这就是著名的钱塘江潮。如果说,潮汐是海洋与陆地的对话,那么我认为钱塘江潮,就是大自然的“深呼吸”。

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尤其是月球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运动。范仲淹曾题诗“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他已意识到潮汐涨落与月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体引力给予普天下的潮汐以同等的机遇,中国的钱塘江、南美的亚马孙河和印度的恒河格外受到眷顾,被国际地理学界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其中又以钱塘江潮最为典型,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潮文化”。

钱塘江潮独特在何处?钱塘江口位于我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区域——浙闽沿海,也是我国沿海最强潮流区域之一。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出海口宽达100 公里,西至海宁盐官镇仅3 公里宽,是典型的喇叭状海湾。起潮时宽深的湾口涌入大量海水,由于江面收窄,到大尖山附近,又遇到水下巨大的沙坎,潮水一拥而上,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当潮水自东向西涌来,与东去的钱塘江水相遇碰撞时,又激起巨大的潮头。

降雨和风力也给予钱塘江特别的“关照”。夏秋的梅雨、台风会带来丰沛的降雨,使得江水径流量增大;盛行的东南夏季风也与涌潮前进方向大体一致。在诸多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加持下,才会形成蔚为壮观、名冠天下的钱塘大潮。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之后两三天为大潮汛;农历七月、八月和九月是钱塘大潮多发期,八月十八前后由于诸般有利条件叠加,潮水最为壮观。

对于潮汐,宋人早有科学认识,燕肃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燕素是北宋的一位官员,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画家,更是一位科学家,他的《海潮论》首次全面科学阐述了海潮的原理,精确推算出潮汐时差,对钱塘江潮做出了科学解释。燕肃还绘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海潮图》,然而现已失传。南宋马远的《水图》、宋代马兴祖的《浪图》等,画幅虽小,却气魄宏大,以层层波浪表现潮水的递进之势,体现出画家对大自然观察的细致入微,对涌潮理性与科学的认识和思考。

钱塘江潮是壮丽的景观,但也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害。南宋潜说友所撰《咸淳临安志》中,记载了钱塘江潮带给坊间的灾难。其一是“坏堤”,《浙江海塘全图》中有“上激塘身,下搜塘底”一说,即大潮灾一次性毁江堤超千丈。其二是“圮田庐”,田舍被毁,甚至沦入江海。《宋史》中,“漂居民六百三十八家”“蜀山沦入海中,聚落、田畴失其半”“盐官县南四十余里尽没为海”等惨烈记载频频。其三是“害田稼”,潮水冲入农田,高盐度海水导致庄稼卤死,土地盐渍化。

当然,最为严重的是人员伤亡。据《铁庵集》第三十五卷《徐母孺人赵氏墓志铭》记载,绍定二年(1229)九月三日,“怒风驾涛而来,溺于浙江渡者以千计。临安城内,水没台城为鱼者以万计”。突如其来的大雨使钱塘江水位暴涨、洪水肆虐,并与“怒风”引发的风暴潮“碰头”,急剧抬升的钱塘水位造成了多达千人死亡的惨烈状况。但即便如此,临安市民不惜性命也要观潮,正所谓“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张立峰浙江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宋代历史文化学者

【编者按】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宋韵文化也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的工作要求,并将逐步推进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理论研究、宋代历史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宋韵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宋韵文化旅游开发、南宋文化品牌塑造、宋韵文化和南宋文化宣传推广等“六大工程”。宋式生活美学是杭州与宋代的连接点,以它为代表的生活态度,正悄然影响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

中国绘画艺术史专家高居翰曾说:“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变化着的对话,一直是诗人与画家所关心的主题。”观潮,显然是宋人与自然绝佳的对话方式之一。宋代画家曾绘有多幅“江潮图”或“观潮图”,虽然不少已失传,但是毫无疑问,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潮是画家们争相描摹的景象,反映出南宋观潮之盛况。

龚真真浙江省水利学会水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人:“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这是李白在《横江词》中对钱塘江大潮的描绘,气势磅礴,令人惊叹。自古以来,钱塘江潮就家喻户晓,直至今日,仍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钱塘江畔观看大潮。历史上,在人和潮之间,是否也发生了许多我们所不知的故事?

龚真真:苏轼有诗《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这首广为人知的诗背后,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北宋沿袭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地方考试会在中秋发榜。熙宁四年(1071),时值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已到八月十五,考试却未张榜,苏东坡写成这首诗,表达了考生想去观潮的强烈心愿。

南宋建都临安,观潮成为帝都盛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继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宋代陈师道则有《十八日观潮其三》一诗,“千槌击鼓万人呼,一抹涛头百尺余。明日潮来人不见,江边只有候潮鱼”。农历八月十八日观潮这一天,看潮人群空前之多,而第二天再到堤岸,却不见了任何观潮者的踪影。两相对比,再现了当时人们观看钱塘江潮的澎湃热情。

杭州也有许多与钱塘江潮有关的景点,比如潮鸣寺。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为逃离金兵围追来到杭州,夜宿钱塘江边的归德院,半夜忽闻喧嚣声起,好似千军万马,以为金兵追兵前来,大惊失色,打探后才知是潮声鼎沸。第二天他便提笔写了“潮鸣”二字,从此归德院便改名为潮鸣寺。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工部郎中张夏任两浙转运使,在杭州筑海塘改筑柴塘为石塘,创筑直立式石塘12 里,为钱塘江建立修塘组织和修建重力式石塘的开端。为纪念张夏筑堤之功,庆历二年(1042),杭州人于堤上立昭贶庙,俗称“张司封庙”“张相公庙”。此后,张夏成为“潮神”之一。萧山、绍兴一带沿江村镇也有许多纪念张老相公的祠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张老相公传说中的生日和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日,村镇上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关于“潮神”的传说,不只有张夏。周雄是南宋临安府新城县渌渚人。嘉定四年(1211),周雄奉母命去徽州婺源五显庙祈佑,回程至衢州,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至极,立舟中而亡。周雄死后被塑造成神,传说逢水灾、旱灾、瘟疫,只要在周雄神前祈祷,危机就会解除。宋、元、明、清四朝,共有6 位皇帝对周雄进行了11 次加封,其最初封号是五显神的从神“翊应将军”,清雍正年间(1723—1735)封“运德海潮王”。富阳渌渚镇最有影响力的胜迹当是周王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四乡八里的村民前往祭拜,演戏酬神、商贸集市、走亲访友,传统庙会风貌至今已延续600 余年。

“踏浪群儿惯行险,出没波心旗闪闪”,潮之美,是一种浩然之气,而人们寄托在潮水上的,更是一种“弄潮儿”的精神美学。

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杭州西溪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推出

▲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图》

猜你喜欢

宋韵观潮大潮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第五课: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观潮
观潮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钱塘江观潮
5G手机大潮即来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四 大潮退去看“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