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阶思维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提问艺术探微

2023-10-17钱向东

今天 2023年19期

钱向东

(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随着启东市课堂高地建设的蓬勃发展,广大一线教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新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学习效率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紧紧围绕“五大核心教学目标”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问题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思辨与总结,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乐于思辨、善于思辨的良好习惯,高阶思维能力与实际应用素养协调发展。笔者借此学术互动交流空间,就如何践行高阶思维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艺术浅谈肤浅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宗旨。

1.“高阶思维”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提问艺术”的诠释

1.1 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相对于低阶思维而言,是指在具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认知能力和心智活动,属于适应知识发展新时代的关键能力,在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质疑能力是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巧妙的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在探究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想大门,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全面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如下特征:

(1)双层性

第一层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中的易考点、重难点、易混点设置问题,为学生解除疑惑服务。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往往是易考点,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混淆。诸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以下案例版本同)一课时,可以针对本节课的重点概念提出如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二是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学生只能瞄准“基本”、“根本”、“最高”等关键词进行分析与感悟,才能达到增强理解、巩固记忆的目的。

第二层面:为了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假如不让学生积极参与,那就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既不能因优生而故意提高难度,也不能为了照顾“学困生”太简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是适度提问的原则与要求:“学困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回答较难的题;优秀学生重点回答高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借助高阶思维各显神通,各得其所,从而有效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提升他们的五大核心素养铺平道路。

(2)启迪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多角度思维导向的问题,学生通过联想与创新完成学习任务,但绝不能所出现滥设问、乱设问的不良现象,否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不能体现启迪性与灵活性的特点。诸如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时,教师可以如此提问:一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前面为什么加上“全国”二字?二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后面为什么加上“制度”二字?学生通过高阶思维明确了其中的道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事半功倍。

(3)连续性

高效课堂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攻克难点的过程,但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两个问题来解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问题设置一定要做到层层深入与环环相扣,前后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后一个问题必须是前一问题的延续与深化,从而逐步形成“递进式”思考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养,诸如教师在执教“中国人中国梦”一课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1990 年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发展目标?(2)到20 世纪末,我国的发展目标作出了怎样的调整?(3)建党100 年和新中国成立100 年分别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什么?(4)2020 年后,我国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蓝图?这些问题虽然是不一样的内容,但蕴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都体现了实现中国梦中各个阶段实现的不同要求的分目标。

(4)拓展性

拓展提升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设问时不仅要让学到新知识,而且在认知基础上延伸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深度学习中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评价性

评价性是检验学生理解问题的手段,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予以及时、积极和肯定的评价与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提高理解与应用能力。教师的点评只有做到审时度势,才能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最终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高阶思维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艺术策略

2.1 尝试以趣设问,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法宝,可以实现低效向高效转化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时只有采取以趣设问的办法,才能诱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产生好奇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时代”一课时,针对学生刚刚跨入中学之门的现状,为了帮助他们很快适应新环境,扭转心情忐忑的窘境,先开门见山地提出如下问题:(1)当你第一步跨入中学校门时,你认为与原来的小学生活有什么区别?(2)你是否已经结交了新朋友?(3)你心目中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4)今后你准备为新的集体作出哪些贡献?上述提问简明扼要,同学们都踊跃举手回答了问题,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氛围。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各自的自我介绍,同学们都欲欲跃试,纷纷表述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同学之间陌生的阴影烟消云,从而诱发了学生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好奇心。

2.2 结合实际提问,让学生开启高阶思维之门

道德与法律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与生产实际。部编版六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而且充分体现以道德与法治为核心的社会性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启迪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轻松开启高阶思维之门,积极投入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去,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笔者在执教《悄悄变化的我》一课时,先在学生默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现象倾诉各自的矛盾心理与烦恼,然后鼓励学生直接说出生活中的琐事与烦恼:同学之间经常发生小矛盾、平时学习成绩徘徊不前、对个别任课教师有不满情绪以及父母出现代沟现象等情况;然后,各个学习小组研究讨论“怯懦与勇敢”、“依赖与反抗”和“开放与闭锁”等青春期的三大矛盾现象,并围绕“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矛盾心理?”进行深层次交流,最终的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一是只有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才能有效放松自己的心情;二是可以向同伴、老师与父母倾诉自己的郁闷与彷徨;三是在亲自参与的外兴趣活动中获得转移矛盾心理的目的;四是注重自我修养与自我调节,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类似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2.3 挖掘提问资源,为学生质疑创新铺路

无论是苏教版,还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载体,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营造师生互动合作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拓宽高阶思维的视野,为创新质疑创造有利条件。诸如针对“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否应该获得报酬?”“发现老人突然跌倒是否参与救助 ?”等热门话题,教师只有让学生打开高阶思维的闸门畅所欲言,才能在合作交流中提升社会责任感。

例如:笔者在执教“情绪的管理”这一框时,面对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自身学习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时,就安排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深层次交流与总结,最后,通过大家集思广益的研讨,先后出现了如下完全不同的情绪调控方法:一是同学之间一旦出现隔膜时,常常难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喜欢用“拳头”教训对方;二是小伙伴之间发生小矛盾时,很多学生还及时寻求班主任的帮助;三是同桌之间发生小摩擦时,学会理解与宽容,当对方激动的情绪激动平稳下来后,就采取心灵相约式的沟通最终言归于好。上述不同观点足以说明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值得发扬光大。

2.4 把握多维提问,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出与分析问题是探究性教学活动的核心,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我们应坚持因材施“问”原则,紧紧围绕五大核心目标和学生的求知欲望设置多维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学生通过“跳一跳”都能摘到自己喜欢的苹果:

2.4.1 具有一定的“梯度”的提问:诸多问题貌似简单,但本质比较复杂,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其核心所在,我们了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策略,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化解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2.4.2 拥有一定“深度”提问: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所选篇目涉及到中小学校园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国内外时事政治等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拥有一定的“深度”,激励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实际,深层次、多角度理解知识重点与难点。然而,部分教师片面强调问题的新颖性,往往提出了“高不可攀”的高难度问题,导致学生面对如此深不可测的问题望而却步,一定程度措施了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一个教学误区,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否则,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荡起学生高阶思维的创新涟漪,学有所获,感有所悟,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线教师一定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核心目标创造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