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IT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3-10-16储蓄蓄侯娟洪东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产教融合

储蓄蓄 侯娟 洪东

【摘要】本文分析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IT人才培养存在专业设置无法跟上行业发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不高、师资力量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缺少企业行业的评价等现状,阐述立足行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IT人才培养方案,立足教学需要校企共同建设IT教学保障资源,立足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参与IT专业建设过程等策略,并对教学改革进行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协同发展 IT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1-0135-04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计算机人才已经成为当下计算机类专业教育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产教融合是目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可以快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能够缩短学校、学生和社会市场的距离,有助于提升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进而促使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有效弥补计算机人才缺口。因此,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结合院校具体情况,分析当下IT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策略优化产教融合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IT人才,促进IT专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学校IT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IT技术更新快,学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企业、行业发展的需求。教学团队的教师通过和区内学校毕业生交流发现,学生参加招聘时,对招聘单位提出的问题往往不甚了解,自述很多操作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较少涉及,但这些内容是求职必需的。很多IT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发展需要,導致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其次,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不高。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只有共赢的合作才会长久深入。双方只有探索一条使学校受益、企业获利的合作模式,才拥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而目前阻碍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最大的障碍就是合作模式缺乏共赢点。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更多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成效,而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更多考虑的是成本的投入和实际收益。在现阶段企业追求利益和学校追求培养人才公益属性之间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校企合作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对校企合作有较多顾虑。此时,为了履行人才培养义务,很多企业会以签署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方式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但没有后续更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双方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合作效果也不理想。

再次,在师资力量和层次方面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现在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制,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多数只是拥有较高的学历,却缺乏相关实践工作经验,尤其是从本科读到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教师。这就形成了部分教师理论丰富、师资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的接轨程度不高,实践教学方面有所欠缺的局面。

最后,是缺少企业行业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学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目前很多学校均为自行教学,自我评价,企业参与的不多或不够深入,导致评价体系不科学。比如对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行业、企业及市场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等评价不准。

为此,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建立深度的“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探索并形成涉及行业和企业生产性教学资源、学校的教学和生产资源全过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校企合作能动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端信息技术人才。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学校IT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IT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参考其他学校在解决IT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策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改革。

(一)立足行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IT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应在产教融合教育理念的共识上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IT人才的培养需根据市场需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适应产教融合要求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当作IT人才培养重要引导。同时,也要引导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根据行业企业IT人才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开展产教融合一体化教学,确保IT人才培养质量和有效性。

在做好理念引导之后,也应制定科学的产教融合IT人才培养方案。一是产教融合IT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前需要政府提供数据支持,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学校办学条件、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且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IT人才培养实际以及企业人才要求,同时需注意根据IT行业企业用人要求改进方案。二是制定注重职业通用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IT人才培养目标。高职IT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注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提升他们的实操技能,同时需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职业适应能力、创作能力等。并在方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需引导他们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

(二)立足教学需要,校企共同建设IT教学保障资源

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的合力更加凸显,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实训资源及师资队伍等教学保障资源,推动教学保障资源服务教学需要。

1.共同设置产教融合IT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需要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及岗课赛证融合发展,兼顾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共同提升。

学校和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联合设置产教融合IT课程体系。一是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将IT企业的现实需求作为重要考虑内容,改革传统本科式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初步形成课程设置基础。二是基于市场调研,明确业务技能、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核心能力、核心胜任力分析环节,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体系,进而形成本专业的产教融合IT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学校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IT课程的设置,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三是注意理论课程(课时)与实践课程(课时)的合理性,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IT行业企业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学校可按照1∶1的比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训课课时,对部分动手能力要求更高的课程,要适当增加实训课课时,将课堂转到实训室、转到企业进行教学。

2.共同建设实训教学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IT实训资源建设,在教学处的统一领导和二级学院的组织下,统筹校内外资源,校企联动共建高水平实训教学资源。

一是广泛吸纳合作企业的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并紧跟行业发展前沿设置必要的实训项目;二是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需要,并将企业文化建设等纳入实训资源建设中,提高实训基地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三是统筹IT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合理安排校内IT实训基地、校外IT实训基地和IT企业实训基地等资源,逐步形成一年级在学校实训基地、二年级在学校企业实训基地、三年级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的递进实训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实践机会和实训资源。

3.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培养。首先,学校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知识架构,提升其技能水平。学校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其次,计算机专业教师之间需在教学上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究教学问题。教学团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能力,因此学校要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建立教学团队并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如集体备课、公开示范课、教学能力比赛、同行相互听课等教学活动;共同研讨课程标准及编写教案等,提高认识,为教学活动规范开展奠定基础。

二是引入兼职计算机专业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实施实训教学双导师制,提高实训水平。安排一名校内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和一名IT企业一线员工共同负责校内实训教学,提升校内实训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可从IT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解决校内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提升校内实训课程质量。其次,安排兼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实训实践教学,并请他们为顶岗实习、IT技能大赛等活动提供指导。同时,做好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工作,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对口帮扶年轻教师,指导年輕教师快速掌握技能规范,加快他们成长。

(三)立足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参与IT专业建设过程

为了培养更高质量的IT人才,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将企业的产品、经营理念、文化等带入专业建设中,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1.共同指导顶岗实习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逐步掌握相关技术、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期间,既是企业的实习生,又是企业员工一样,在企业中独立承担某项工作。

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三个环节的衔接与配合。首先是学校设置专门负责顶岗实习的部门,负责及时与合作企业交流,为制订实习规划和方案做好统筹工作,要在校企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对顶岗实习需达到的目标、安排的岗位、实习周期等内容进行科学而详细的安排。其次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岗前培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习适应能力,为学生求职打下良好基础,校企双方可在他们参加顶岗实习之前组织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学校和企业分别针对职业规划、职业精神和职场适应能力以及IT技术实操能力进行培训提升。培训结束后,学校考核参与培训的学生,通过后才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最后是学校和企业派遣专人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学校尽可能为每个实习班级指派一名负责教师,以敦促学生实习并保护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相关合法权益不被侵犯。此外,该教师也需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需加强和企业沟通,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传达给学校和企业,学校则需根据这些问题对顶岗实习制度进行不断优化。

2.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

教学团队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并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的过程和需要,通过教学模块将企业的运营项目植入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基于此,学校要根据校内专业教师知识能力和合作企业兼职人员的专长,为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分配对应的校企师资,共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校企协作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及时动态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生产中班组的分工方式将学生分组,并具体承接生产经营中的项目计划与项目开发,落实项目生产、经营及研发等。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推进协同育人的落实落地。

3.共同开展学习效果的评价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吸纳多主体参与学习成效的评价工作。将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注重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合理设定各环节权重。引入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堂评价,以社会需求标准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加大企业导师的评价权重。通过企业导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改进项目,为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等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三、教学成效与教学反思

我校通过实践探索获得了一些成效,从教师能力方面来说,先后有5位教师参加了2022年广西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培训,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2022年学校交通信息工程学院组织3位教师到广东某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经验;2022年计算机专业有5人获得双师型教师认定。从学生方面来说,我校202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39名学生参加应用软件综合开发实训等课程考试,整体成绩从平均70.3分提高到平均82.5分,有两位学生的成绩出现大幅提升,由原来的70分和77.5分提高到87分和92分。该专业学生不仅理论考试成绩大幅提高,而且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从实训资源建设方面来说,与企业共同创建了“项目分析、项目开发、项目测试”等多个实训室。同时学生还参与了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成绩及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但我校IT人才培养在自治区及专业技能竞赛中的成绩还不够突出,教师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和项目化教学能力还不足,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说,我校的IT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主体。除了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资源纳入到教学过程,还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企业、符合社会需要的IT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培培.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8).

[2]王春红,王琦.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22(6).

[3]陈金燕,李元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2021(8).

[4]刘传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动湖北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2021ZJY1445)、2021年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GDMKT2021YB0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储蓄蓄(1983— ),安徽阜阳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侯娟(1986— ),通讯作者,广西桂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洪东(1985— ),广东南雄人,副教授,高级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产教融合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