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16胡中辉顾昂扬

戏剧之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器乐育人民族

庞 卓,胡中辉,顾昂扬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中,民族器乐占据重要地位,民族器乐的繁荣发展标志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演奏家的不懈努力,民族器乐演奏正朝着系统性、专业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方向发展,成为音乐殿堂上的一颗明珠。除了给传统戏曲配乐外,民族器乐在流行歌曲创作、电影配乐、大众文娱活动、音乐教育等领域也同样被广泛应用。民族器乐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关注、研究、传承民族器乐表演技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音乐艺术文化的良性发展。因此,探析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思路

(一)明确育才目标

为了高效完成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任务,艺术类院校需要率先设定育才目标,为设计与实施育人策略指明方向,如高效展开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育人资源调配、教学规划等活动,确保各个育人环节协同发展,共同促进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育才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以分析:一是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器乐发展历史,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对民族器乐的热爱,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民族器乐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立足民族器乐表演领域奠定基础;二是为学生掌握民族器乐表演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专业技法赋予经典音乐作品以表现力与生命力;三是培养学生运用民族器乐独立创编乐曲的能力,从增强乐曲艺术性的角度出发融入多元音乐文化,使学生能在新时代助推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良性发展。

(二)开发配套课程

课程建设是知识传导的重要手段,艺术类院校若想培育有文化底蕴、懂技术、会创新、能鉴赏的优质人才,就需要开发配套课程,统筹育才资源,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提供条件。课程开发的要点有以下几个:一是课程思政,响应课程改革号召,增强思政内容的影响力与渗透性,在民族器乐表演课程中弘扬主旋律与时代精神,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追求正确、思想观念健康的前提下成长为优秀人才;二是凸显特色,一方面凸显本校的教育特色,传承本校教育理念,彰显本校育人风采,另一方面凸显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特色,在课程开发时紧抓重点,有效筛选历史文化、专业技法、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育人素材;三是要有实效性,学生要能理解课程内容,教师要能运用课程组织开展育才活动,艺术类院校亦可基于课程做好实训基地开发、音乐教室建设等活动,确保学校的硬件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四是不断补充课程内容,赋予课程时代性,引领学生加强文明互鉴,开阔眼界,多学、勤思、乐创,使民族器乐表演能有更多的受众,进而推动民族器乐艺术文化稳健发展。

(三)组建育人队伍

为了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艺术类院校要组建育人队伍,确保教师专业技艺过硬,热爱民族音乐艺术,具备教改能力,给学生树立榜样,带领学生探索民族器乐的世界,并助其自学、创新,增强学生的核心素质。组建育人队伍的要点有以下几个:一是注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民族器乐相关知识;二是打造开放的教改环境,解放教师的手脚,助其创新实践,拓宽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的渠道;三是加强考核,以考促教,鞭策教师自觉学习成长,为学生成才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1]。

(四)加强专项研究

不同院校的育人能力存在差别,所以,不同院校在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亦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实际,加强专项研究,在育人活动中注重归纳总结,突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且多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得出可以解决育人问题的研究结论,使育人模式不断优化升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举办以“校园文化建设助力人才培养”为主题的专项研究活动,以板报、校内广播、图书馆、校园网站、校内刊物等为宣传手段,在校园文化中渗入民族器乐艺术文化,使学生在艺术文化的浸润中学习成长,对其思想、行为、心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提高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二、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在育人过程中,教师应从客观的角度介绍民族器乐发展历史,让学生多欣赏经典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体现的人文内涵,放飞学生的思维,在演奏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过多干涉,以免教师的观点影响学生的主观判断,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仅注重钻研演奏技巧,不要在表演的过程中“炫技”,要投入真情实感,机械化的演奏很难增强乐曲的艺术性与感染力[3]。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传授专业知识,保留专业知识的“原貌”,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积极创想提供空间,注重培育学生类比、推理、批判、创新等高阶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内化吸收专业知识,并在赏析艺术作品时珍视独特感受,这有利于学生的二度创作。

(二)综合性原则

民族器乐表演教学具有综合性,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各种器乐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表演技艺,还需对经典乐曲、戏曲等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入了解,认识到民俗民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时代价值观等因素对民族器乐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注重音乐文化的交融,主动接触不同的音乐艺术类型,并转化为个人民族器乐表演创新实践的动力。为了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增强育人模式的综合性,艺术类院校需打造具有广博性的通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避免人才培育视角偏狭,有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2]。

(三)趣味性原则

学生若想让自己的民族器乐表演技艺精湛,就要进行长期、刻苦的练习,若学生对民族器乐表演不感兴趣,那么,其就会在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艺时承受较大的压力,还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不爱学、不想练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基于此,教师要在育人模式中渗入趣味元素,让民族器乐表演教学变得轻松有趣,吸引学生自学、练习、创新。例如,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接力弹唱、用乐器模仿人声、根据故事情境配乐等,在游戏中导出民族器乐相关专业知识,学生为了参与游戏活动亦会主动提问、思考、实践,这可改变其被动求学的态度,有效减小教学阻力,继而在高效育人的前提下落实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的目标。

三、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构建翻转课堂

为了使学生能在学习民族器乐表演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解放手脚、自主提问、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教师要构建翻转课堂,凸显该课堂学生为主、轻松愉悦的特点。为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用微课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研究专业技艺、赏析经典作品,使学生能在音频、视频、图片的助力下自主学习;二是布置自学任务,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学习任务要有不同的难度,以免部分民族器乐表演基础薄弱的学生脱离课堂;三是进行过程性指导,打造“一对一”的教学指导体系,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疏通民族器乐表演相关知识端到端传导的渠道。

(二)运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培养优质人才,为了发挥该模式的积极作用,教师要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在确定项目式教学方案后及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把项目方案及所需资料传给学生,说明教学计划,以便学生预习,做好学习准备;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指引学生鉴赏乐曲、钻研技巧、二度创作,为落实子项目教学目标给予支持;在项目式教学结束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思维导图,助力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补全导图,查缺补漏,找到课下复习与自主练习的方向,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而在育人活动中高效运用信息资源,同时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规范性。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常规子项目为三大类:一是基础性项目,以讲授专业技法为主;二是鉴赏类项目,以体悟艺术作品的内涵为主;三是创意类项目,以融合创新为主。在此基础上为信息资源统筹与利用提供着力点,提高项目式教学质量,达到有效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的目的。

(三)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新时代评价专业人才的指标较多,并非懂技术的就是优秀人才,人才不仅要懂技术,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均需具有卓越性,这就需要细分人才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精准性与规范性,解决评价结果过于笼统的问题。以学生心理评价为例,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表演状态,对学生是否怯场、有自信、能正视不足、有勇气战胜困难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为了使评价结果具有全面性,教师还可发放心理调查问卷,指引学生自评,同时增强心理评价的专业性,引领学生在民族器乐表演中优化心理素质,继而助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长为优秀的人才[4]。

(四)为学生表演提供机会

民族器乐表演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专业技法,又需要学生多练、多演,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乐感,引领学生在合奏中找准定位,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目前,学生实践机会较少,表演经验不足,容易因怯场、配合不够默契、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弱化专业素养;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外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综合性,艺术类院校要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以免学生成长为“理论派”而非“实践派”。实践是检验育人成果的标准之一,只有学生能完成表演任务,才能说明教师成功地把学生培养成了表演型人才,要让学生在表演中锻炼胆量、优化乐感、学习进取、钻研技艺。艺术类院校亦可在组织开展运动会、辩论赛等活动时鼓励学生表演助阵,继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

(五)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利用社会力量

民族器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升级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学校拓宽眼界,注重全面、全员、全方位地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资源高效利用的层面上花心思。例如,艺术类院校可邀请二胡、琵琶等民族器乐表演专家来校演讲,分享表演心得以及个人研究成果,亦可与本校教师共建“双师型”课堂,助力学生开阔眼界,在专业人才的助推下学习实践。再如,学校可在企业、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开展民族器乐表演大赛,一方面以赛促教,另一方面尽展学生风采,营造敢演、敢创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表演的积极性。校方还可与戏曲社团合作育人,引领学生关注民族器乐表演与戏曲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信,肩负助推戏曲音乐艺术发展的责任,在伴奏中提升其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继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需教师发挥纽带作用,制定合作育人计划,说明育人目标,积极与校外参与育人活动的主体协商,解决和谁合作、怎样合作、为什么合作等问题,还需指引合作方承担责任、履行约定,疏通引入社会力量育人的渠道,统筹运用校外资源,加强协同效应与“三全”育人效应,继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是助推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关键,基于此,艺术类院校要明确育人目标,开发配套课程,组建优质的育人队伍,加强专项研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按照综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以学生为主打造翻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运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式教学,同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客观、高效、全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亦需引入社会力量,优化育人模式,有效培养民族器乐表演人才。

猜你喜欢

器乐育人民族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们的民族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多元民族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