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地域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15张啸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广西特色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不同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底蕴与人文风貌,也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广西高校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融入广西地域文化。使广西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为古代文学教学的地区适应性开展提供参考,并以此增进学生对广西这一民族地区的了解和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广西;地域文化;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90-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cor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unique cultural deposits and humanistic features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also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province should consciously integrate Guangxi's regional culture, which makes Guangxi's unique and rich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its teaching, and thus enhanc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Guangxi, a national reg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hina's pluralistic and integrated culture.

Keywords: Guangxi; regional culture; Ancient Literature; reform in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廣西地处岭南百越一带,壮族、侗族等民族世居此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学的发展需要扎根于地域的文化和特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也需要以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因此,广西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更多结合广西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的实际探究,以民风民俗深化古代文学的认知与理解,以文化特色诠释文学内容的艺术与魅力,以地域发展促进文学教学的辩证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深刻,让学生认识到地域发展与文学进步的高度协同性,令广大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增进对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感。

一  学与知:以民风民俗深化古代文学的认知与理解

孙子云:“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而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也主张“学”与“知”相辅相成,只有加深古代文学内容的创作和文化背景认知,才能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古代文学的创作模式多种多样,有对于真实生活的详尽记载、对民间传说的生动描绘、对独特景观与人文的所观所感,其内容丰富,不胜枚举,若宏而观之,可分为“虚”“实”两类,其“虚”指脱离现实的臆想虚构和艺术加工下的文学创作,“实”则指对于真实事件及事物的描述记载,而两者在进行情感表达和主旨归纳时,都常会与所处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文化特点相呼应[1]。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民风民俗的认识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古代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通过人文风貌对于古代文学中的内容阐述和观点表达,有更加准确的认知与理解。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其传统风俗,根据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的不同也风格迥异,这些均和古代文学中的内容表述具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如壮族的牛魂节,解释了壮族对牛的物种崇拜以及不吃牛肉的传统习俗,也衍生出了壮族的传统山歌《牛歌》[2]。而古代文学的学习是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进行古代文学内容的阅读时,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和民风民俗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可以让古代文学的内在含义得以凸显。就目前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古代文学教学普遍使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教材使用,而这两本书籍中地域文化特色气息并不浓厚[3]。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材中较为宏观整体的古代文学内容阐述进行理论的讲解,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引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历史渊源,对于口耳相传的少数民族传说及带有少数民族气息的文学作品进行课堂赏析,让学生深入体会民风民俗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

瑶族盘王节,源自瑶族祖先的民间故事,盘王在评王与高王两大势力的战斗中击杀高王,是瑶族的民族英雄,后被羚羊冲撞摔下山崖而死,儿女们为盘王报仇,捕猎羚羊剥皮后制成长鼓进行敲打,也成了后人纪念始祖的习惯,正应《搜神记》中所文:“ 用掺扎血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繇。[4]”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搜神记》的古代文学风格进行阐述时,就可以通过瑶族盘王节的由来进行课堂引入,再结合《搜神记》的写作风格,体会《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以民间传说为载体的神鬼化描写。

总体而言,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想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认知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需要让学生对于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更为透彻的认识,让学生对学当地人文风貌的充分理解,并带入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来,教师可以采用图文、视频、幻灯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特色民风民俗的展示,避免学生空洞死板地记忆古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民风民俗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联系进行辩证客观的,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和理论认知。

二  感与品:以文化特色诠释古代文学内容的艺术与魅力

民风民俗对于古代文学认知和理解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和深化作用,而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都带有各自的特色,而文化特色往往能够让古代文学内容的表述显得更有艺术气息和相应的民族属性。从而释放带有地区文化的古代文学作品特有的魅力,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情感表达和内涵赋予,往往都藏匿于字里行间,需要通过反复的推敲和感受进行品鉴,才能够琢磨出其中的深刻韵味,在广西聚居的少数民族以壮族、侗族为代表,喜歌善舞为广西境内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基本特征,但由于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多需要通过实际表演和歌唱来进行模仿,故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文学内容的传承,但这也导致了部分戏曲和诗歌文学作品出现了流失的情况,如今流传的广西地区古代文学内容中,以戏剧和山歌为主的部分,往往缺少注释和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而要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和品鉴相关文学作品,则需要对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因此,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实现知识内容的深入浅出,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古代文学内容的诠释和价值呈现,而通过民族特色的充分了解,可以更加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古代文学内容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也可以在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内容诠释基础之上,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特色下古代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浓厚文化属性。

以广西地区词曲发展为例,临桂词派是于清朝末期所涌现的,反映了部分广西诗人在作词过程当中的特点:自然、真实、合乎情理。《柯亭词论·清词三期》云:“清词派别,可分三期。”而“第三期词派创自王半塘,叶遐庵戏呼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和之者有郑叔问、况蕙风、朱彊村等,本张皋文意内言外之旨,参以凌次仲、戈顺卿审音持律之说,而益发挥光大之。此派最晚出,以立意为体,故词格颇高;以守律为用,故词法颇严。今世词学正宗唯有此派,馀皆少所树立不能成派,其下者野狐禅耳。故王、朱、郑、况诸家,词之家教虽不同,而词派则同”[5]。

该词派厚重的思想感情,高远的思想境界和脱离做作的写词风格,都和广西当地质朴的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西少数民族和汉族舞蹈都呈现出真实、勇敢的一面,在人性的真善美中尤其体现出一个“真”字,而正是这样的文化特色,使得临桂词派,这一主要由广西诗人作词所产生的流派,在词曲风格上更倾向于真实、厚重。学生在进行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如让学生对于广西当地的民风和文化特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就可以感受到广西文化特色和词曲发展中的共通点,可以将生活当中的具体现象与古代文学词派发展的成因相结合,感受不同地区古代文学内容的独特之处。

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点有着显著差异,这和古代交通往来不便,各地区特色明显,文化交流与融合带有局限性有着极大程度的关系,也正是因此,在古代文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存在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古代文学内容的相应背景,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地区文化特色出发,分析相应流派和不同地区内容描写过程当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并基于不同地区文化底蕴基础上,通过作者视角理解作者文学的构思体会,多彩地域文化所带来的丰富古代文学艺术内容呈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基于不同体裁和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归纳与梳理,通过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不同种类和流派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针对性分析。无论是诗词、戏剧、小品还是小说,很多内容都基于民间所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内容阐述,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更贴近于当地群众的性格特征和形貌特点。广西民俗文化独特,在文化交流便捷的信息化时代,结合现有的广西文化资料和特色,引导学生对于涉及广西地区的古代文学进行适应性分析,可以让古代文学的课程开展具有更为清晰的阶段性目标,也可以让教师在文学鉴赏和评点的过程当中更具针对性地进行古代文学内容讲解[6]。

综合来看,文化特色作为反映地区人文风貌的一大因素,在古代文学内容的阐述与教学中,可以让古代文学作者的情感表达,意象赋予和文学体裁应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与地域文化相呼应,基于不同地区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相应特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广西文化特色中一直蕴含着真实、率真、勇敢的特质,而这些特质也被广西词人发挥到了文学领域中的创作中来,临桂词派的厚重之感、北路壮剧的粗犷豪迈,其独特魅力皆引人入胜,以文化特色切入古代文学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文学内容的艺术与魅力,以文化特色切入古代文学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文学内容的艺术与魅力,往往能够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鳴。

三  思与悟:以地域发展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辩证与融合

地域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推进和发展过程当中地域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但也会因为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使得地区文化特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变迁。这种变化也会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与该地区的内容描写和该地区文学创作者所写出的文学作品风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通过地区发展的充分了解,明确地域发展对于古代文学内容赏析和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功用才可以更加辩证客观地理解古代文学相应内容,古代文学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应用地域发展进行更加辩证融合化的教学探究与课堂互动。

广西所在地区于8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踪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原技术流入今广西所在区域,汉朝初期归南越国管辖后,隋朝至宋朝时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交流与发展,广西古代文学发展经历了一段较为繁盛的发展时期,但多以少数民族戏曲诗歌为主,明代广西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广西古代文学发展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至明末清初时期,广西常年战乱不断,动荡时局中的末路文人,所写的古代文学作品也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色彩,而发展至此,广西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广西多民族杂居的发展趋势明显,而造就了不同民族风俗差异下的多彩文化,也更有利于学生在古代文学学习过程当中针对广西地区的古代文学作品,结合地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加辩证地理解,在进行古代文学内容研究与赏析的过程当中,能与地域发展的历史情况相融合。

广西文人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写作特点,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下流派也丰富多样。唐朝广西所在地区的安定,造就了“唐诗属对清切”的曹唐和“苦吟炼意,追求新奇”的裴说,而发展到宋朝,“为文峻整”的覃昌、以“悲情”与“宏景”见长的陶弼,广西文人动荡格局下的厚重率真开始凸显[7]。而明末清初时期,“柳州八贤”的诗文多以战争和时政为题材,内容多直抒胸臆[8],而也正值此时广西古代文学迈入了发展的崛起时期,从广西的地域发展上来看,古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和地域发展变迁与时局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局动荡之时,国破家亡之情在广西文人笔下显得更为真实厚重,而太平盛世下也不乏如覃昌一类严肃庄重的诗词创作者,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以地域文化进行古代文学教学,辩证融合的多项促进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地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际发展历程与古代文学的变迁和进步相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客观规律和文学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辩证统一的观念将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进行综合化的学习与认识。

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发展是客观辩证与统一的进程,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以地域发展脉络为线索,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发展与变迁进行梳理和认识,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广西地区千年发展的风云变幻加之丰富的民族文化,让广西古代文学发展显得异彩纷呈[7]。而在丰富多样化的古代文学内容中要想对于内容进行有效梳理,更加辩证统一地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客观准确的认知,应当由教师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广西地区的地域发展特点和人文风貌变化进行比对和整理,对于不同地区广西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提炼,以及历朝历代作家在描写广西人文风貌或转述广西民间故事与传说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在清晰的时间线上对应不同的历史事件下的文学创作内容,了解作者与不同时代背景下所体现出的文学风格及古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深层含义。

对于地域发展与古代文学之间的联系探究应当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同时开展,根据时间线的梳理,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时,也应当对于广西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发展进行区分与总结,基于民族特色、语言习惯和人文风貌的不同,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通过时间与空间上的区别和对比,将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进行罗列,可以让学生在古代文學相关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当中拥有更多的线索和思路,通过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时间线梳理和空间分布排序,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分类并进行风格总结,可以使得学生对古代文学内容的认知与地区历史发展实现融合与统一,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及相关理论学习和知识内容理解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此同时,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地域发展元素,也将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民族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地域发展和文学进度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积极投身民族区域的服务与建设,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总体而言,地域文化发展对于古代文学教学辩证与融合的实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时间地点的不同影响因素的排序与罗列,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内容进行归类和总结,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当地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统一的认识与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对学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度体悟。让学生对于地域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相关背景知识有充分了解之后,才能结合作者的实际处境,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从作者角度出发,对于作者所创作的文学内容进行同理化的思索,并了解地域发展促进文学演变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体现古代文学教学的思政效能,让学生树立民族区域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思想观念,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下保留醒目的民族传统与特色。

四  结束语

地域文化对于古代文学教学而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意义,其民风民俗、文化特色及地域发展对于古代文学教学的认知理解,促进艺术与魅力的体现及辩证融合思维的形成都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人文风貌,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增进认知与理解;通过丰富的文化特色,呈现古代文学内容中多样化的艺术与魅力,通过地域文化的发展,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文学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辩证统一化的分析,广西民俗文化中倡导“率真”,从广西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帮助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文字内容理解,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和总结与分析能力的协同发展,都具有长期性的积极意义。无论是风雅的诗词,还是老少皆宜的剧本,都是古代文学的具象化呈现,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更应当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古代文学内容的学习通俗化、生活化。让学生的民族区域文化发展觉悟得到提升,让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民族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投身民族区域建设,让民族文化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南宁:广西大学,2004:27.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56.

[3] 孔现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对策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2(4):98.

[4] (东晋)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3.

[5] 蔡桢,张响,曹辛华.蔡嵩云《柯亭词评》[J].词学,2013(12):503.

[6] 唐定坤,汪燕.古代文学教学的兴趣激发与语境恢复[J].中国大学教学,2022(10):17.

[7] 钟文典.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835.

[8] 盘福东.八桂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9.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思创融合理念下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21ZJY1516)

作者简介:张啸(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广西特色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