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2023-10-15孙君赵海涛沈建华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猎奇中国特色品德教育

孙君 赵海涛 沈建华

摘  要: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该文具体分析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方法着重分析心理健康、人生规划和时间管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发现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培养各类人才及解决当前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低年级班级制度、劳动回校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学习及建立有特色的淘汰制度四点改革意见,提出“猎奇”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发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强国斗志,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中国特色;“猎奇”教学;特色淘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01-07

Abstract: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for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and focuses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health, life planning, and time management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Mor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are foun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various talents and solving current problems. Based on this found, four reform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to improve the lower grade class system, return physical labor to the campu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d classic culture, and establish a distinctive elimination system. The Curiosity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explore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stimulating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fighting spirit. Finally, the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tested through practice.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iosity Teaching; featured elimin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战略放在一起,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人才是科技强国的第一资源,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新的问题出现。本文从自身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出发,浅谈目前高校学生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等教育发挥科教兴国作用的改革创新之路。本文首先结合目前高校学生出现的三种典型问题,着重分析了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培养各类人才和解决当前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低年级班级制度、劳动回校园、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紅色经典文化学习及建立有特色的淘汰制度四点改革意见,旨在培养学生合理规划时间,使其心中有理想有目标有健康的心理,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爱国强国斗志,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以下将从高等教育成果、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高等教育改革建议四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  高等教育成果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举措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自此高等教育走上了不断探索和改革之路。一路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  学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2022年6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我国高等学校共计3 013所,普通高等学校2 759所,本科大学1 270所,本科院校占比为42%,10年间增长了100所[1]。截至2023年,我国有39所“985”大学,116所“211”大学。

(二)  录取人数不断扩大

随着本科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本科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以2022年3月公布的数据为证,2021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 496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 893万人,平均在校生人数约15 000人。如图1所示,将1977年至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汇成曲线作对比[2-6]。

由图1可见,从1977年至2022年,高考人数、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录取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从2018年至2022年,全国一本高校的平均录取率约16%。以2022年为例,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约为1 193万,总共录取人数约920万,一本录取人数约150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模上不断扩大。

(三)  人才贡献度突飞猛进,高等学校的科研、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都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与2009年相比,2020年我国研发人员的硕士博士学历占比均有显著提升,R&D人员博士学历占比从10.96%升至20.14%,硕士学历占比从24.92%升至37.86%[7-8]。在2022年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和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二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可以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归纳:一方面,要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储备,努力培养高精尖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在各行各业能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基层人才。各行各业的兴旺发展,不仅要有顶尖人才带领,还要有高素质的基层人才去落实和执行。

(二)  从国际环境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022年11月7日,“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其间发布了由全球化智库课题组编写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人才规模方面(图2),与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人才规模指数反映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绝对数量,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数”和“科学研究人员数”两个指标方面,中国的人才规模指数是德、英、法之和的2倍多。

而在人才竞争力指数方面(如图3所示),美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位于第八位,说明在人才质量方面,我国明显存在短板,处于弱势。人才竞争力指数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其包括了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如人才供给、人才培养、人才流动等。人才竞争力指数不仅是对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情况所做的评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从国际环境角度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要培养大量人才,还需要培养大量有竞争力的人才,加强人才间的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高等教育要从国家对人才需求出发,培养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加强国际沟通,提升人才竞争力,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图2  人才规模指数(摘自全球化智库)

图3  人才竞争力指数

三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一直是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探讨的话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汇聚推动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高等教育才能在自我完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通过对目前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的调研和分析,本文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毕业学生出现多极分化现象,一部分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域优秀人才代表,大部分毕业生满足基本就业要求,少部分随波逐流、听天由命,甚至有极少数人尚不能正常完成学业,会出现人才规模和素质大幅提高,但密度相对偏低,企业人才承载贡献度不高[9]的情况。

第二,高校在读学生缺乏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学生做事漫不经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无所事事,在校时间利用率普遍较低。

第三,高校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的人数在增加。现在的学生在父母过度保护下,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经不起失败和挫折,大学里不乏无组织无纪律、目无尊长,甚至不珍惜生命的学生存在。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些都是客观因素,要解决高校学生的问题主要根源应该是自身的主观因素,而学校的作用就是发挥学生主观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主观意识上,包括对时间的管理和人生规划。我们对上百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只有18%左右的同學对自己的工作方向是清晰的、明确的,大多数同学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来决定自己将来可能会做什么工作,这个工作是不是自己追求的或者想要的并不明确。因此,大多数同学都希望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者部门提供相应的指导,从图4(b)可以看出70%以上的同学都希望有就业规划指导。

(a)  毕业后工作方向是否明确

(b)  是否希望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指导课程

图4  就业目标调查结果图

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就决定了学生不能很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也决定了毕业之后大多数学生随波逐流的择业倾向,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如图5所示。

图5  人生规划、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图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都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时间都在玩游戏和刷视频中虚度了。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让人懂得安排好时间,让每一刻都能得到最好的利用。而做好时间管理,首先要有一个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这个目标就是个人的人生规划,如果每一刻都是有意义的,那么人的心理自然是健康的。這种良性的循环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那么,高校教育针对这些方面该如何做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人生规划、时间管理和心理健康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高校应该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方面人才,这五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如图6所示。对学生“智”的培养是几乎所有高校的首要任务,各高校一直完成得非常好。我们重点看一下“德”育的培养目标,德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德”育培养就是让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人生规划,如果品德教育做不到位,学生就容易产生包括学习态度、思想、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再看一下“劳”育的培养目标,劳动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时间管理理念。如果劳动教育不到位,学生就很容易出现竞争意识薄弱、得过且过等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品德教育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劳动观念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互影响。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对智力教育以及各自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如图7所示。

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是合格人才的最基本要素。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道”是对宇宙本源的概括,属于智育。“德”是对人们符合“道”要求的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包括思想、道德、行为等,属于德育。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一直推崇的“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这种对“德”育的培养慢慢淡化,学生逐渐在社会中迷失方向。高尔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创造了人类文明。实际上劳动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劳动会让学生同时体会到物质和精神价值,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但是,目前高校中缺乏学生“劳动”的打磨。当然,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做好了,学生的心理自然是健康的。健康的心理、合理的人生规划和有效的时间管理是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和科研成绩的保障。

由此可见,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品德和劳动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品德教育和劳动教育,有了这两者的保驾护航,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四  高等教育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给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如下。

(一)  劳动回校园,通过社会服务、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社会责任心

劳动在西方教育中一直都备受重视,自二十世纪初期“劳作学校”改革运动兴起,德国学校教育就一直将“培养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劳动技能,拥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10-11]。我国也逐步意识到劳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正式将“劳动教育”专业列入新增本科专业点[12]。

通过调查发现(如图8所示),我们现在的学生对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觉得劳动和社会实践非常重要的学生只占60%左右,从80%以上的学生非常希望在校期间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来,学生不是不愿意“劳动”而是不知道什么是“劳动”。目前,高校中有的没有社会实践课,有的社会实践课如同虚设,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实践和劳动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很多学生大学四年仍然目标茫然,不知所学的原因。高校应该开展具有专业导向的、让学生能实际参与劳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课程,让学生从社会服务和劳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知,懂得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现在该怎样做,这才是我们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样子。为此,高校可以一方面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企业的育人属性,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13],提升产业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度,让学生提前获得入职体验。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与支农扶贫相关项目的联合培养方案,让学生深入田间深入生活,让他们更深切体会到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劳动会让学生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用同理心为别人着想,劳动使学生的心理更健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有责任为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渠道,让学生走进社会,以志愿者、义务劳动、社会服务形式,为社会作出贡献,展现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青年品质和社会担当,提升学生乐于融入社会实践动力,激发服务人民、关爱群众热情,培养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志向。

(二)  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学习,塑造学生优秀品质

品德教育最好的教材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特别是在追求政治进步的教育中,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的理念和方法分析问题、明辨是非[14]。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世界各地,各国都在学习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为人处世哲学。反观国内,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对《论语》津津乐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到《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到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这些承载着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文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立德之本。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文明的价值和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高校应该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最基本的是,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净化我们的心灵,学会尊师重道、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懂得仁义礼智信。特别是当前,要从学生时代培养“干净做人、干净做事”的意识,保持“赤子之心”,将来无论走上什么工作岗位,都能以事业为重,保持“初心使命”,才会有敬畏之心、律己之行,为国效力。

目前,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基本没有展开,主要靠政治课或者选修课开展,大多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也不是奔着学习的目的上课而是为了考试而上课,考试完就什么也不记得了。因此,要想让学生重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红色经典文化学习,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必须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者发现与其刻板地传授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如以观影、调研、座谈等方式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根源和意义,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点、记住知识点,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猎奇”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猎奇心理可以在无形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出一些探索性的行为。例如,我们找一些社会上最新发生的新闻案例或者是学生们经常讨论的感兴趣话题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历史上有没有相似的事件,涉及什么样的思想问题等,再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给出正确指引,让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学习从被动接收转为积极探索,达到我们教学的目标。

(三)  完善低年级班级制度,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心理适应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法律强制规定了公民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的义务教育成就斐然,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处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和制度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15],正如美国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16]所言:“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科学与知识的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在本质上都是西方的,而且已逐渐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当代所有大学,不管它位于何方,都基于西方模式。”这就造成中国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模式不衔接的问题。例如,美国的义务教育是K12教育学制,通过分阶段的学习和准备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大多数美国的初级中学由六年级开始,到八年级毕业,一共三年时间,初中已经没有固定教室、没有班导师,学生走班。而高中课程已经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界限。高中阶段的上课方式基本上就像大学一样了,学生要走班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老师。学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拿到规定学分之后才能毕业。这与我国的义务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我国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走班过程,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固定班级学习的模式,进入大学之后,忽然进入一个脱离老师和父母管束的时间自由、学习自由的模式,很多约束力差的学生就放任自我,一下子松懈下来了。虽然大多数高校入学之后也会有班级和辅导员,但是班级和辅导员的作用被极大弱化,很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心理上的不适应,这也是造成有部分学生原本以很好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考试不合格情况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学生刚刚入学的大一阶段,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过渡极为关键,是后面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的基础。这种过渡很有必要继续延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固定班级和固定的专职班主任。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班主任由年轻老师兼职担任,班主任老师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出现,平时缺少同学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职能。这里要强调的是班主任要固定且是专职负责的。具体职责包括:①引导学生心理上逐渐适应大学独立的生活学习模式,为以后完全自由独立地学习打好基础。②关注学生学习动向,经常组织班级内和班级间的学术讨论,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顺利完成由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转变。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心,帮助学生为后面的专业学习和择业确立目标。

完善的班级制可以让学生在固定班级里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丰富的社会服务,即使离开父母也不会有失落感,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在高校期间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有了大学一年级的良好过渡,学生们对大学生活慢慢熟悉,对自己要做什么也慢慢清晰,大学二年级之后就可以进入正常大学生活了。

(四)  建立有特色的淘汰制度,提升学生竞争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当的压力会产生创造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懂规矩,那么淘汰机制就是让学生有压力、有竞争力。生活水平提高使得现代大学生淡化了生存的危机意识,学习斗志不高,再加上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学生质量就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内一度将考进大学认为是考进了保险箱,竞争由此结束。而国外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残酷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数据表明,德国大学的淘汰率为30%左右,法国公立大学淘汰率高达60%,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800名本科生,最终能拿到学士学位不足600人。国外有的学校的淘汰率甚至达到接近90%[17]。

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外不同,大学的淘汰制自然也不能完全采用国外的方式。对每一位经过高考筛选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发展潜力也是有的,关键是在大学期间如何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力,激发良性竞争,而不是被消磨斗志。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高校的淘汰制应该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淘汰制,这种特色应该是通過适当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以成为可用之才为目标的淘汰制,其目的不应是淘汰,而是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让每一位入学的学生不掉队,让高校由严进宽出变成严进严出的人才摇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学生淘汰跟班主任老师绩效挂钩

前面提到学生在大一阶段的学习模式转变非常重要,学生成绩下滑也主要出现在大一大二阶段,这期间班主任老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这期间班主任老师能够像高中老师那样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动态,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很好地保持住。因此,首先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够密切关注新生的学习动向,做到尽职尽责守护好每一位学生。

2  学分征信淘汰

相信对每个学生而言,都不愿意自己由高考时的天之骄子变成别人眼里的坏学生,成绩变差跟学习心态有很大关系。因此,可以给每位学生建立学分征信记录,例如一门功课一次通过则征信记录优秀,一次不合格但是及时补考成绩合格征信记录良好,有连续两次不及格记录但及时补考合格,征信记录合格,但淘汰的风险就增加一级,同样有一门功课不合格和有两门功课不合格,征信记录也会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征信记录优秀的同学还可以具有参加保研和评奖等资格。这种分层分级方式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补救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老师和家长从征信记录上了解学生目前在校的学习状态,及时予以调整。

3  淘汰制与能力素质挂钩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如果学生在某项技能方面突出,那就可以补偿部分课程的成绩,鼓励多元发展,杜绝只以成绩论好坏。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能只停留在“智”育,要更加关注“德”育和“劳”育,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满腔爱国热情的身心健康的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要严格质量标准、突出培养特色、坚持分类培养。相信,通过不断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最终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苏怡,聂永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4):79-91.

[2] 历年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一览表[EB/OL].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67351/5248krv0J7Dg3W7TNzRiFvK6cVnPR4IBK5xj FFoQ5Mt9Ax7Cz0wTXAizausROGgQwuBtGFivJ_GhfONOsd6vgW 0PgmFf.

[3] 2018年全国高考录取率81.13%共招收790.99万考生[EB/OL].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67351/626bp_4X3CErERYTr

_tHEjNef_EmZYj1_uF_9cJiHxPm3412W5wYk6WP98bfz5MEBL

ZNBGYlk0pKv3fsY3rYi0V0ai1WXQo1JNZQDDTW1K7hE27tuF4.

[4] 2019年全国高考本专科共招生914.90万人[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02/t20200228_171425 6.shtml.

[5] 国家统计局:2020年普通本专科招生967.5万人[EB/OL].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67351/2a13a4tNK1f05iic8UVRGsW JxKvWg7J-ztqXtaQ0RdFEowiouko-tFLqaoJCejso-wjcu8cGUGVn C-gxlj9vNEtYL2ws_jPQ0_nC6aJKHJnUeRkDwbE.

[6]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67351/1d18sQ_OvSEoq8 h35SOdvJAjy0N0UJ_i8EgIE6AYVu5pqZPTbKh_qBlZYhye2TwVe S5WStTSWcmFfaw81285y3kHa7F5PhCab5B21gljSBxqlCwgbr34x vTxRzIECPZCLPg6KF4.

[7]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科学技术部战略规划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9] 陈玲,汪佳慧,李瑶.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与我国人才现状分析[J].今日科苑,2022(11):35-44.

[10] 任平,林嘉雯.德国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与建设经验——以六所高校劳动教育本科专业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1):122-137.

[11] 凯兴斯泰纳.工作学校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94.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2022-02-24)[2022-05-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

30/202202/t20220224_602135.html.

[13] 王战军.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8-11.

[14] 司新丽,何昊汶.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義、问题与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1):83-92.

[15]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为了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义务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598/sfcl/202206/t20220621_639089.html.

[16] 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7] 熊丙奇.海外大学的淘汰制[J].教育,2011(29):6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校企联动的信息通信类研究生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GKT22_B012);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开展新型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021JSJG081)

第一作者简介:孙君(1980-),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

猜你喜欢

猎奇中国特色品德教育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小狗猎奇
小狗猎奇
槐花鸡蛋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对新闻受众猎奇现象的剖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