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叔圈”审美变迁史,折射大众的心理期待

2023-10-15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高仓健

姜浩峰

秦昊。

张译。

于和伟。

你品,你细品!

近日,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一路阳光》。其中,地产大佬黎光追求年轻创业者李慕嘉这一故事线,几乎贯穿全剧。从情节设置来说:黎光人到中年;李慕嘉则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谋到一份知名律所的差事,不多久又离职创业,大致是年近30歲。而实际上,演对手戏的两位演员年龄差距比剧情设置更大!黎光的饰演者王阳45岁,李慕嘉的饰演者李兰迪只有23岁。两人甚至在2018年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扮演过父女。

年龄差距姑且不论。有影评人分析称,剧中黎光虽无半点油腻大叔形象,却也生生将追女孩儿的戏给演得像做数学题、做投资顾问,过于四平八稳。因为剧中有在《狂飙》中出演大嫂的高叶的戏份,也引得一些观众点评——设想假如同样因《狂飙》而爆红的张颂文来演黎光,会如何火爆激情。

点数下来——张颂文、张译、秦昊、于和伟等人,已经被搜狐娱乐封为“叔圈天菜202”的“四大顶流”,并送一句“老来得粉,人到中年喜提‘顶流排面’”。当然还有预备役——白宇、雷佳音、胡歌、张鲁一,被封为“叔圈四大预备役”。至于王阳,与李光洁、辛柏青、王骁凑一块儿,成了“中流砥柱”。

无论“中流砥柱”“四大顶流”或是“四大预备役”,文娱消费领域的捧场界,似乎有个传统,乐于将头部IP凑成一桌麻将。当年京剧四大名旦尽人皆知——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可到了四大须生,就出了状况,高庆奎、言菊朋、余叔岩不在话下,这第四位是谁,争议就开始多了起来。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华语流行乐坛,也有相似情况。四大天王按年龄排序为: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四小天王呢?好像周杰伦是一个,其他的就又众说纷纭了,反正得有“四”。只是当周杰伦都到了称叔道爷之年,这四小天王具体是哪四位,还没排出个甲乙丙丁、子丑寅卯……

当然,无论如何,在同一个时代,如果出现王杨卢骆各有千秋的局面,大致显示出社会的开放性和审美取向的多样性,是好事。回看“叔圈”审美变迁,起码自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的历程。如今“叔圈”审美之复杂,则好比环肥燕瘦汇集于一个时空。这样一种变迁,实际上也折射着观众的心里期待。一句话——当下社会,比20世纪80年代初要复杂得多。叔——中年男性,总体上作为社会中坚重要组成部分,世人对之的期待更趋多样化。

1978年开始的那股高仓健热,至今仍有许多值得说道之处。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啊。一直走下去,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走吧,一直往前走,不要向两边看……”这段台词,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在许多地方家喻户晓。直到2004年,日本影星高仓健接受张艺谋导演的邀请,出演《千里走单骑》中高田刚一这一角色时,这段197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日本影片《追捕》中的台词,再次被人想起。

十年后的2014年,高仓健去世。如今,又是近十年过去了。然而,1978年开始的那股高仓健热,至今仍有许多值得说道之处。原名小田刚一的高仓健,生于1931年。拍摄《追捕》时正是45岁左右。拿今天的话说,那阵子,高仓健正逢“叔龄”。在当时电视尚未普及的中国,电影银幕成为不多的影音作品PK场所。在《追捕》爆红之后,国产片《小花》也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观众印象深刻的不仅有陈冲饰演的赵小花,还有唐国强饰演的小花的哥哥赵永生。

杜丘或者说高仓健、唐国强或者说赵永生,哪个是女性心中的那个他?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串门走亲戚时挂在嘴边的议题。唐国强曾回忆,在拍摄《小花》期间,自己过生日,陈冲问他喜欢啥礼物。唐国强回道:“我就喜欢吃奶油,你给我弄个奶油蛋糕吧。”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连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绝大多数还没想起来用鸡蛋进城换粮票的年代,弄个奶油蛋糕来吃可不容易。后来陈冲逢人就说:“我这个哥呀,你看这皮肤,比我都嫩,他就是喜欢吃奶油吃的。”从此后,唐国强就成了观众嘴里的奶油小生。

时隔不久,奶油小生却突然不再吃香。1984年上映的谢晋执导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唐国强饰演的宣传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度成为“心灵上的逃兵”,几乎成为大众心理上对奶油小生的最后一击,令绝大多数女性感觉奶油小生可远观,却不怎么靠谱。

之后,话剧《寻找男子汉》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1987年又被搬上了大银幕。其讲述了女雕塑家舒欢寻求真爱的故事。她先后遇到“胎化病”低能“超龄儿童”、“缺钙儿”、“西方迷”等等,即使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有那么一点儿愉悦的时刻,但终究一次次失望。舒欢不禁慨叹,男子汉在哪里?

著有《我在上海等着你》《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等书的作家何菲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在她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传统的女性视角,特别是择偶观念,没有太多变化。“当时女性,总体上想法还是传统的。对男人的期望是——有担当,负责任。”何菲说,“在银幕上,高仓健的演出,其实就体现出这些。不少姑娘认为,穿风衣把领子竖起来、脸孔冷峻的男人,才是健康阳刚的。”奶油小生,可以作为文艺作品来欣赏;一度也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少女的梦中情人。但从恋爱进展到婚姻、家庭领域,当时的女性总体上会选择比自己年长一些的男性为偶。在何菲看来,高仓健个人形象端正,面孔是长而有棱角的,眼神是坚毅的,有着强健体魄,又是沉默而不油滑的,这些特点都符合中国传统对于男性的审美。“其实,样板戏中的一些形象也符合这样的审美,但高仓健所塑造的形象,更有个性,不脸谱化。这就让改革开放初期的观众普遍更为接受这样的中年男子形象。”何菲说,“同时,他还表现了悲情的一面,这也导致了高仓健得到了男性观众的认可。”在当时来说,如果现实中出现一位有棱角而又富有人生历练的男性角色,大致也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无论男女。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最后时刻,一曲《青苹果乐园》突然风靡。不似此前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因1987年央视春晚而红遍大江南北,《青苹果乐园》的流行,更多是以电台播出、磁带销售等等而流行起来。

就像放眼望去,大街上所有的女的都穿着踏脚裤,所有的年轻男子都穿着腰间十八褶的太子裤,反正随便哪个年轻人的随身听里几乎都在放小虎队的歌。“那时候,好像就小虎队一个男生组合。”何菲说,“在90年代初,如同一股清流,很有少年感,几乎被全民接受。”在何菲看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港台流行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内地。而当时,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生活水平比起港台总体上还有差距。大多数人对港台生活方式也不甚了解,这就使得小虎队这样的偶像团体有了不少神秘感,成为文化符号。但回顾那段岁月的话,能更多留在记忆深处的,或许还是叔——罗大佑、刘文正。

从奶油小生转向儒雅中年的唐国强。

《光阴的故事》《外婆的澎湖湾》……,传唱至今。“尽管都唱校园民谣,罗大佑好像从来没有年轻过,刘文正好像从来没有老过。”何菲打趣道,“从罗大佑开始,我感觉,上世纪90年代的大众审美中,儒雅的成年男子的形象很有分量。秦汉、秦祥林,还有其他琼瑶剧的男性形象——深情款款的,俊朗、腹有诗书的,专一的,成为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最佳成年男性标准。”

值得一观的是唐国强的转型。生于1952年的唐国强,在即将不惑之年,不再以奶油小生形象示人,而是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出演诸葛亮。剧中,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先生闪亮登场,时年27岁。也就是说,唐国强饰演的角色,此时仍属于小生的年龄范畴。但从赤壁大战到成为蜀汉丞相,继之六出祁山——总体上唐国强需要演绎的诸葛亮,年龄跨度在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属于叔龄无疑。在何菲的视角,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乏俊朗、腹有诗书之感,这一点,与当时流行的琼瑶剧中的成年男性形象无异,而洪宇宙扮演的周瑜则外加了一些深情款款的戏份。“这一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光辉形象,用现在的说法,有不少‘叔圈’楷模。”何菲说,“这一时期的审美已经开始略有分化。《三国演义》中的诸多人物,让不同的观众有所偏爱。而那时候,一些大中学生无论男女,在自己的床头贴着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的海报。仔细分析,四大天王哪怕都穿着太子裤,留着中分头,但他们各自的造型、风格也是有所不同的。”

90年代后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教授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书名的副标题为“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而实际上其不仅仅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做了细致划分,将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对比分析一番,更在字里行间告诉了读者该在本阶层怎样更优雅地生活。福塞尔书中提及住房——车道是笔直的还是弯曲的,是碎石铺的还是柏油铺的;草坪是整整齐齐的还是随意的……凡此种种都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味。但那时候住房尚未商品化的国人,对这些美式住宅对阶层、品味等等的影响,大多没有直观感受。但福塞尔所提到的服饰消费与精神生活等之区别,已经能深深触动逐渐进入商品社会的国人。福塞尔写道:“消费选择、休闲方式和室内摆设也是社會地位的陷阱。你喜欢喝什么饮料,看什么电视节目,抑或根本没有电视,读什么杂志,《纽约人》《国家地理》还是《国民探密者》,怎样度假休闲,喜欢什么运动,网球还是保龄球,去哪儿旅行,如何旅行以及家里的小摆设等等,都会确凿地暴露出人的社会层次。”

当然,更为直观的感受还是衣着。福塞尔称,西装领口与衬衫之间的缝隙越宽,社会地位越低——缝隙达到一英寸宽一定是贫民阶层。他给出的理由有二——一方面,在美国,平民阶层更多在超市买衣服,而这里销售的衣服不如专卖店或裁缝定做的衣服合体;另一方面,还因为平民阶层根本没有注意外衣的肩部和领口是否贴实的习惯。

尽管当时中国人的整体收入水平、富足程度与美国相差甚远,可以销售衣服的大卖场是1998年左右才刚刚进入中国一线城市,还被许多市民认为是比较高档的地方——这就如同美式快餐店刚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有人还在那里办婚宴一样,但福塞尔所提供的一些观点,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些人。比如有的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第二轮商海鏖战,当时逐步人到中年的男性,逐渐不再将双排扣西装袖口逢着的标牌留着,而是回家精心除去。他们终于明白,西装笔挺与否、上品与否,主要还是看裁剪是否合体、面料是否精致,而袖口的商标外露,其实蛮“巴”的……

雅痞(yuppie)一词大约在那时候进入国内公众视野。从翻译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个相当成功的案例。住在大城市,有专业技能,讲究生活品味,甚至才华横溢,人近中年甚至人到中年,一圈玩下来,却貌似并没有老去……,没有老贵族的横秋之感,痞气则在浑身散发的玩世不恭与追求较大个人自由上体现出来。

王志文才是货真价实、邪魅狷狂的演技派上海老爷叔。

“祁厅长”许亚军。

某种程度上看,雅痞似乎有些名士风范。《新民周刊》记者曾于世纪之交认识一位当时三十多岁的高校教师。此君身材颇有玉树临风之气,当时还是讲师,也如老先生一样喜欢穿西装。但他那西装绝非福塞尔所说专卖店或者裁缝定做那种非常高档的货色,而是穿在身上多有褶皱——有几件似乎是麻纤维的,有的或许就是化纤的。但他必然要戴领带,还是颇不低端的领带,经常翻花头戴,加上头势清爽。就这一身劲儿,已经很能迷倒一众女生。更有甚者,当时一些小业主甚至企业家,无论男女,也成为了他的粉丝。“毕竟是有学问的人。”众口一词,似乎他那并没有花大价钱包装,却显得精致里有些散淡的范儿,已经弥漫在每一次聚会的空气中了。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成熟男性的雅量与旷达是弥足珍贵的。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武汉轻工大学的肖能先生所著《魏晋名士志》一书,最近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在肖能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历了急速发展变化的一个时期,这一点,与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魏晋时期有相似之处。当然,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其速度比魏晋之二百多年,在时间长度上要短,在发展上更为急遽。肖能对《新民周刊》记者说:“我认为,审美,特别是大众审美,是不断变化的。审美的变化来自时代的变化,或者说审美的变化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环节。两者其实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

肖能称,魏晋时代,相较于以往,社会起了大的变化,士族拥有很大的力量,这当然会反映到士族的观念中,他们就是要确证和表现自身的独特和高贵,放任内心真实的情感就是他们表现的方向。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名言“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我辈”两个字说明了,钟情正是王戎他们这类贵族名士才能有的作风。

而经历了改革开放十余年之后,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年男性,也就是叔们,其中掌握话语权者,未必积累了超越绝大多数人的财富,但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也一如魏晋时期出现的士族那般,需要确证和表现自身的独特标签。这时候,从美国中产阶级中引入的雅痞概念,成为了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何菲感觉,21世纪初,情况与90年代末又有所不同。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外企工作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海归高学历者,迅速替代了雅痞,成为了女性群体的视角里,某种理想的成熟男性代表。他们起码在工作状态、写字楼里,不以休闲西装、丝麻质衣服等等的雅痞形象示人。“与当下的众多年轻海归不同,当时在我们眼中,喝过洋墨水的成熟男性并不多,他们的见识、文明程度,不仅令小女孩们欣赏,也通过各种传媒渠道,令成熟女性、大众所欣赏。”何菲说。

在肖能看来,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成熟男性的雅量与旷达是弥足珍贵的。“文献里记载魏晋名士,大多会说他们有雅量。人在生死安危荣辱之际的镇定自如,从容不迫,就被认为有雅量。有雅量,意味着自控力很强,对各种刺激无感,不起反应。有雅量者,内心平静,能容纳和消化异己的东西,所以很深沉。相比之下,量小者,容易激动,显得轻佻。这就不美了。雅量体现的是理性之美。同时魏晋名士也有感性之美,这就是旷达。”肖能对记者分析。

TikTok 首席执行官周受资符合人们心目中都市精英绅士的形象。

但似乎21世纪初出现的一些外企高管、打工皇帝等人中,有些人的雅量有欠缺,内心也不是那么平静。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人被爆出学历造假等问题,官司缠身。分析原因,大抵与当代社会各种经济活动速度飞快、交流频密有关。“这造成了人到中年的男性,即使身处高管位置,仍有人害怕失业,患得患失。”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称,“中年人不敢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高级打工仔能如魏晋名士一般旷达呢?肖能说:“旷达,就是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很畅快,但真做到不容易的,所以即便魏晋时期,也有很多伪达人,犹如东施效颦。”

在何菲看来,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人们眼见着出国留学并不再是遥不可及之事,海归者也未必一定身居外企高位,甚至一些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霸道总裁”式的大叔成为“叔圈”审美中的标杆。“当时,一些韩剧中的霸道总裁形象,对女性来说就很有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更具有商业精英范儿,对年轻女性来说,似乎与他们接触,能更多得到人生指引。”何菲告诉记者。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整体上对男性审美的变化,钟摆幅度不似上世纪80年代那般大了,不再那么非此即彼了。何菲认为,近年来,女性的口味也在微调。前些年喜欢霸道总裁的女性,这些年会微调到更喜欢专业能力扎实,同时也有生活情趣的叔叔。“就是那种很‘懂’的男性,成熟而不失温暖、真诚的叔叔,得分就高。反正不能油腻。”何菲如此道来。她回忆,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也喜欢成熟可靠的男性,能给自己的人生指引方向。“小女孩喜欢大叔,这样的情节不仅仅是琼瑶剧中事。东亚文化长期以来有这些内容。当然,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喜欢平辈,甚至喜欢比自己年轻的小男生的情况越来越多。就对“叔圈”的欣赏来说,就全社会来说,人们真正在意的,是某种理想的成熟男性形象。”何菲说。

肖能向记者提及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向内发现了深情”。他认为,当下“叔圈”审美,亦在于社会是否发现一种共同认知的“深情”。“审美,就是以一个美的形象,来实现各色人等的感受自然趋同。这样的形象,当然是可能存在的,但不一定现实存在。真正的欣赏,是交互的,即使不是现实地交互,也会‘想当然’,在想象中互动。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这个理。欣赏,就是相惜。”肖能对记者说。

那么,在现实中,如果有这样的叔出现,自然惜之。

猜你喜欢

高仓健
好想被人称赞
好想被人称赞
好想被人称赞
一束花20年
不坐火车的高仓健
高仓健的等待
日媒称高仓健有50岁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