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传媒类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

2023-10-15南京传媒学院施冰滢

办公室业务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党组织育人思政

文/南京传媒学院 施冰滢

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关系到高校德育、育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同时,党的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牢了思想根基和组织基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新的要求,也承担着新的使命,更应引起传媒类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做好传媒类高校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一、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辨析

课程思政理念于2014 年开始萌芽,经过数年的积淀与发展,学界对课程思政的内涵逐渐达成共识,对“思政元素”的探讨与定位逐步趋向一致。尤其是2020 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这是对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讨论的一种回应,明确了课程思想政治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想政治”,而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实践。有学者从“政治性引领专业性”的角度,认为课程思政要把“四个自信”这一“思政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2]还有学者从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层面提出“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三方面均要坚持统一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思政要做到“当如盐在水”,应当准确把握思政元素的核心、途径和蕴意。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的所有课程和教师都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培育德才兼备、和谐发展之人。根据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模块划分,专业课是大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同时,它也是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其中的“思政元素”应当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紧密相连,形成逻辑自洽的知识系统。将专业学习与“四个自信”、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结合起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于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强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途径,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编写教案、选用教材、修订教学大纲、重构课程目标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将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线上导学与线下互动等有机结合。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最鲜明的特色,正如《纲要》所说,“全面推进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教学中引导价值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

以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时代性、渗透力和影响力,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深远,使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力更加丰富、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展、影响实效性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压实高校党建工作的政治责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新媒体平台,广大党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党建专题网页以及即时互动社群等,运用音视频、图文、动画等多种形式学习和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开展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和业务交流。伴随着海量的学习资源、及时高速的传播途径、虚拟开放的互动空间,高校党建工作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党建工作由平面静态向立体动态转化、党建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也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开放多样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虚拟与现实的交替容易造成青年学生的认识偏差、匿名快速的传播特点易于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利用。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分析新形势、新问题,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的互补整合,促进工作载体和手段的创新、健全保障监督机制、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信息传播高度开放共享、虚拟交互、及时海量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应落实好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和阵地责任,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这是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阵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客观要求。

三、传媒类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传媒类高校在构建多渠道视听传播、全过程媒体融合的新媒体矩阵中具有显著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为了全面落实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真正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传媒类高校党建工作应当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牵引、以推动专业发展为重点、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增强四个自信为目标,通过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媒体矩阵育人模式、推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等创新路径,实现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牵住课程思政的“牛鼻子”,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中国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4]因此,推进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具体来说,应当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以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坚持政治方向、引领价值观念和创新实践方法三方面。从政治方向上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中体现为育人功能的实现,应当主动服务于“大思政”格局,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在加强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应该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从实践方法上看,党的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开新局、出新策、发新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的新路,成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5]在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教育教学的组织力、压实工作责任、激发行政活力,将党员教育、党性锤炼融入教工、学生党员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

(二)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构建新媒体矩阵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遵循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增强互联网思维,坚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补融合发展。[6]传媒类高校应当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打造具有新媒体矩阵特色的课程思政,将作品、实践、项目、活动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笔者所在单位党委切实围绕学校传媒高等艺术教育与教学中心工作,确立“一学院一特色”的主题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传媒与艺术应用型教育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紧扣专业实践、艺术创作、描绘讲述、现场教学、媒体融合、网络文艺、新兴技术应用等教学手段和创新方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和以深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载体的育人项目”。围绕青年的理想信念、人生信念和道德情操三方面,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有机结合起来,使爱党爱国教育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三)不断增强主责主业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为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7]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有明确的方向,要坚强稳定,党员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具有战斗力。传媒类高校肩负着培养高水平传媒人才的使命,应当强化主责主业意识,依托专业优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单位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推动党建工作手段和载体创新。通过打造网络化基层党组织工作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党组织都有阵地、有服务、有影响力。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鼓励并引导基层党组织“进驻”网络,升级服务理念、联系师生实际、坚持内容为王,开展音视频微党课、线上组织生活、党团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另外,要形成扁平化基层党组织交流互动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师生党员理论学习、思想交流、及时互动,将线下“面对面”与线上“键对键”有机融合。一方面,构建基层党组织与师生党员双向互动沟通渠道,实现远程数字沟通,为高校党组织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舆情研判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高校党务信息网络分享平台,推动各类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横向整合,有效打破信息壁垒和时空界限,实现基层党建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四)发挥视听传播专业优势,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创新。新媒体时代下,传媒类高校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深刻把握传媒人才培养规律,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从精神引领、制度规范和环境营造三个层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体系创新。在精神层面,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培育高校精神文化,促进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笔者所在单位依托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人才资源优势,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原创大型多媒体史诗剧《百万雄师》,通过戏剧、朗诵、多媒体影像、舞美灯光等综合艺术元素的聚合,立体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培养了广大师生爱国主义情操和爱党情怀。在制度规范层面,健全科学机制,合理划分部门职能、明确工作职责程序,实现对师生的科学化管理,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推动校园文化和谐发展。通过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同一致、指导分团委和学生会开展工作,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优秀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制度文化建设。在环境营造层面,运用媒体融合等手段将承载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维度呈现。不仅要重视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改善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还要积极结合专业特色构建融课程、作品、实践、项目和活动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实践体系,将教育教学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之中,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猜你喜欢

党组织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