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雪灯火》:多维时空叙事中的个体经验表达

2023-10-14严晓驰

新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伢子灯火白雪

严晓驰

“作家应该是美的追寻者和人道主义、生态文明与‘大地伦理’的守护者。”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徐鲁写下了《白雪灯火》。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两部24章,结合引子与尾声,在结构上与上一部《远山灯火》遥相呼应。

《白雪灯火》起自一幅雪夜行路的壮阔画卷,结束于漫天飞舞的轻柔雪景之中。故事一开始,徐鲁就用第二人称叙事增设了悬念:“亲爱的朋友,你有没有在风雪之夜里匆匆赶路的经历?”而在不远处的山脚下,“一豆微弱的灯火”闪烁,带给人无尽的希望与憧憬。白雪是冷色调,灯火是暖色调,黄白相间,色调对立,能够让人感受到环境和人物的紧密张力。作品就在这冷暖交替的背景中徐徐拉开。

双线叙事下的视点交汇。沙河镇中心小学的年轻教师金雪梅这几天有点愁,她班上的锁伢子突然辍学失踪了。几方探寻之下,她终于得到了消息,锁伢子眼见家中困难,不禁动了小心思,想去滨海找自己的两位哥哥,顺便跟着他们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念头,金雪梅踏上了“寻人”之旅。就此,作者拉开了“双线叙事”,一是金雪梅寻找锁伢子,二是锁伢子寻找两位哥哥。“寻找”这个主题,徐鲁在其他的作品中也用过。他在对《追寻》的创作谈中提到,“在小说里我也尽可能让整个故事流贯着一种‘诗性’,那是我们每个人今天都在追寻和守护的永恒的乡愁,也是我们整个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美丽的坚守。”

在双线叙事的維度下,作者交叉运用了多重人称视角。故事中借由人物穿插了好多信件,有金雪梅写给儿子年宝的,也有晓音写给雪梅的,丹妮的爷爷奶奶写给阿森的。这些信件以第二人称的视角来叙述,展现了多元的人称视角。

多元空间中的个体经验。除去金雪梅,作品中还展现了十多个人物的命运故事。上部的文眼是“寻找”,下部则是“救助”。找回学生的金雪梅老师最终顺利返乡,沉浸在喜悦中的她却意外在车上晕倒了。善良的雪梅老师得了白血病,穷困潦倒的家境以及长期劳累击垮了她。她在绝望中为孩子写下了14封“绝命信”,希冀用这些信陪伴年宝的成长。晓音和思甜鼓励她将这些信刊登在报纸上,信件刊登后激起千层浪,整个滨海都被雪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爱心托举着金雪梅顺利进了手术室。徐鲁借助金雪梅这个核心人物构建了一个纯善的世界。

徐鲁在穿插人物线索时注重人物之间的联系,让不同的个体经验在多元空间中同频互动。在他的笔下,人物常常是互相救赎、双向成长的。这似乎也是在告诉读者,行善才能够造就更好的自己。

个体经验与历史记忆的结合。个体经验的背后是时代洪流。徐鲁在《白雪灯火》中通过大时代的发展让人感受到小人物命运的转机。每个小人物的背后,都勾连着一段历史记忆。所有人的故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部中国百年简史。八九十年前的一个秋夜,细妹子的年轻父亲前去参加红军。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于9月3日成立孩子剧团,思甜的爷爷宋沪生就曾参与其中。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锁伢子的爷爷彭玉寿用身体掩护了高鹏飞的外公崔仕修。两位老人跨越近半个世纪,终于在老连长的墓前重逢了。1989年10月,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一潮流逐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送粥奶奶”陈阿娣的队伍吸收了近500名志愿者参与,甚至还有60多位外国友人。在福奶奶、宋沪生、彭玉寿以及陈阿娣等人的故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磅礴与厚重。在晓音、思甜以及金雪梅的故事中,我们又感受到了年轻一代的血脉相连与精神传承。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猜你喜欢

伢子灯火白雪
1941年的棉花
最后一颗子弹
白雪和红玫(一)
灯火有刺
村庄
远远近近的灯火(外二章)
红裙
等待白雪的龙门山(外一章)
The Ways of Creating “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in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韦白雪,我负责给你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