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先贤的读书之道

2023-10-14吴尚之

新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颜之推好学种树

吴尚之

中国古代先贤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司马光、朱熹等,皆是发奋读书的典范;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都与古人勤学苦读有关。本刊摘编由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吳尚之编著,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古人谈读书》中的部分篇章,并以读书的早与晚、多与少、博与专、快与慢四个主题,与读者分享古圣先贤的读书智慧。

学无迟暮——读书早与晚

刘向: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平公曰:“善哉!”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七十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人到老年,读书学习,即使不如日出之阳或日中之光,但也如炳烛之明。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葛洪:修学务早。葛洪在《抱朴子》中谈道:“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若乃绝伦之器,盛年有故,虽失之于旸谷,而收之于虞渊。方知良田之晚播,愈于座岁之荒芜也。日烛之喻,斯言当矣。”葛洪认为,人们年轻时用心专一,精力旺盛,学习的东西不易忘记,因此,学习要趁年轻时尽早努力,养成精深专一的良好习惯。不过,葛洪对年长之人的学习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他认为,即使年轻时耽误了,还可以在晚年时补回来。“虽失之于旸谷,而收之于虞渊。”如同在日出的地方失去了,可以在日落的地方补回来一样。正如师旷曾经对晋平公所说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从葛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读书学习要在年轻时及早努力,打下基础,养成习惯。然而,读书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实无早晚之分。

颜之推:少而至老,学而不倦。颜之推鼓励终身读书学习。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谈道:“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颜之推在文章中列举了许多从小到老学而不倦、学而有成的榜样,以规劝人们终身学习。孔子讲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错了。从魏武帝曹操,到东汉末年的袁遗,都是少年时期勤奋学习,到老年也不倦怠的典范。从曾子、荀子、公孙弘,到朱云、皇甫谧,皆为晚学,无一不是学有所成的榜样。当时有人认为到了结婚加冠之年,学习已经晚了,颜之推对此提出批评。他说,这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壁什么也看不见,是非常愚蠢的。他继承了汉代文学家刘向的读书观,提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在颜之推看来,到老了再开始学习的人,虽不如少年像太阳初升时放出的光芒,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人的一生就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从刘向到颜之推,有一个共同的读书观:学无迟暮,终身学习。

积跬步以至千里——读书多与少

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在《劝学》篇中深刻阐明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学习成败的意义。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在这里阐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要从细微处用功,积少成多,终有所获。积聚泥土而成为高山,积蓄水流而成为深潭,积累善行而成为有德之人。所以,荀子认为,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去积累,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溪流,就不能成为江海。二是学习要有恒心,精诚专一,锲而不舍。荀子告诫我们,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栖身,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而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却能吃到地上的尘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荀子的这些观点和论述具有深刻的哲理,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如何读书很有警示意义!

颜之推:学习犹种树,春华而秋实。颜之推强调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他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出:“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之推在这里将读书学习喻为“种树”,他认为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玩赏花朵,秋天收获果实。讲论文章,是玩赏春天的花朵;修身利行,是收获秋天的果实。颜之推关于学习犹如种树的观点,既比喻形象,又富含哲理:读书犹如人们在自己的心灵播下智慧的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一个长久培育的过程,需要精心呵护,不可揠苗助长,不能一蹴而就。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见《管子·权修》)读书如种树,或是十年之计,实则也是终身之计。颜之推的观点还表达了另一层意义:学习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不能漫无目的,要追求学习的效果,即春华而秋实,而且要以“修身利行”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览群书,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方可下笔敏捷,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其二:“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语出杜甫的《柏学士茅屋》:“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此处,杜甫明确指出,男儿首先要苦读书,其次要多读书。古人将冬天分为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读者当约,阅者宜博——读书博与专

唐彪:读者当约,阅者宜博。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提出:“窃谓所读之时文,贵于极约。不约,则不能熟;不熟则作文之时,神气机调皆不为我用也。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识浅狭,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由此推之,科举之学,读者当约,阅者宜博,博约又可分两件也。”在这里,唐彪讨论了人们读书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即约与博的关系。所谓约,就是精,读书专精知守;所谓博,就是广博,读书宜宽宜广,正所谓博览群书。人们常问:读书到底是精好,还是博好?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约与博不是对立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非博则无以约,非约则无以博,两者相辅相成。唐彪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将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要“读”之书,另一类是要“阅”之书。要“读”之书,如经典之作,宜熟读、精读;要“阅”之书,如时下流行、非经典之作,阅知或浏览即可。如他所言:“读者当约,阅者宜博。”

朱熹:读书贵专不贵博。朱熹读书广泛,治学严谨,在读书方面多有论述。他主张熟读精思,读书贵专不贵博。他在《朱文公文集·答沈叔晦》中提出:“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为功力耳。”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有所获,即有所得。与其泛泛浏览,过目就忘,一无所获,不如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读熟了,认真思考了,就会有收获。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也不枉读一回。所以,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朱朋孙》中更加明确提出:“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又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也。”朱熹强调,读书要注重专一,而不是注重广博。唯有专一,读书才有效用。朱熹讲的“专一”,不是说不要多读书,而是要读懂、读好每本书,反对那种为“博”而博又一无所获的读书行为。朱熹的观点很有意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为了不枉费精力,浪费时间,要注重读好每一本书。开卷不仅要有益,还要开卷有得。

疾读求体势,缓读求神味——读书快与慢

冯班:开卷疾读,然而无益。冯班认为,读书不能求快,快读无益。他在《钝吟杂录》中谈道:“开卷疾读(即快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曰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经史大书,只一遍读亦不尽。”从读书整体效果而言,冯班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如若读书求多求快,一天看数十卷,既没有时间理解,也不能记忆文章,虽然勤奋,但收获无多,这样的多读书是“假多”。如果认认真真读下去,日积月累,“卷帙自富”,读进去了,如此多读书才是“真多”。人们常说开卷有益,或是针对不读书而言。就读书方法而论,确有快读与慢读之分。所读之书不同,快慢取舍不同。或许一般图书宜快读,经典之书宜慢读。但要说读书的整体效果,还是慢读、精读的效果更好。

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在《象山先生全集·语录上》中谈道:“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进,逐外精神徒损伤。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陆九渊在这里谈到了读书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要先易后难。先从易处着手,再往难处思量,则难易兼得。“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反之,若先难后易,白费精神,则可能难易皆失,终不能达到读书效果。二是要保持好读书心态。读书本来是一种精神享受,需要神闲气定,更需要反复诵咏、静思琢磨。陆九渊引用一学者的诗文,来表达读书的心境:“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其读书主张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姚鼐:疾读求体势,缓读求神味。姚鼐提出,读书要抗声引唱,疾读缓读并举。他在《惜抱轩全集》中谈道:“取古人之書,抗声引唱,不待说而文之深意毕出。”“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急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得彼之长,悟吾之短,自有进也。”姚鼐谈到了“读”的三重含义:一是“高声读”,即“抗声引唱”。读多了,文章之义就慢慢领会了。二是“快读”。快读的好处,可以把握文章的体势,即文章的形体结构和气势风格。三是“缓读”。缓读的益处,则可以体会文章的精神和韵味。文章不可只默读,而要做到“三读”兼具。如此,其效更佳。

猜你喜欢

颜之推好学种树
谦虚好学的陈能宽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担心等
种树
打好学文言文的基础(二)
一起来种树
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