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2023-10-14李盼盼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羽毛球

李盼盼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和体育工作,并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教融合从体教结合这一概念而来,“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从结合到融合,一个“融”字更是反映体中融教、教中融体的相互渗透。高校体教融合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结合体,在传统的运行机制中,通常教育部门负责专门的人才培养,以及通识教育,体育部门给学生提供基本的身体锻炼技能与方法。那么,体教融合就是让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整合高校体育和教育教学资源,促进高校培养出德才兼备、德体兼备的高质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体育大国阶段,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发展这一目标,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为了推动高校竞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

2020 年8 月30 日,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代表队,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发挥高等院校在科学研究、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智库作用,加快学校体育改革,加大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该《意见》对于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改革以及未来长远的发展来说具有指向性的作用。羽毛球是中国竞技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之一,群众基础较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不仅能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加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但从中国大学生羽毛球比赛锦标赛历年成绩来看,河南省高校羽毛球运动成绩不甚理想。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以体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从《意见》重要论述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体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时代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发展道路,为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羽毛球发展道路提供依据,对河南省高校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发展提出优化策略,进而推动河南省高校羽毛球运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健康长效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8 所大学羽毛球后备人才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收集“体教融合”、“高校羽毛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官网收集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成绩及体教融合相关的政策文件,通过对政策文件的学习分析,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进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研究目的,设计“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卷”。请教育部门和羽毛球资深专家对问卷结构及内容进行检验,在问卷内容结构得到专家认可的情况下,运用问卷形式对河南省高校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高水平校队运动员就体教融合的现状与羽毛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3)专家访谈法。

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河南省各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体教融合情况,制订专家访谈提纲,对河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同时参与到每年的河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根据相关研究内容,及时向教练员、羽毛球专任教师及体育管理人员进行调研,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4)实地考察法。

为了更加充分地了解河南省各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体教融合情况,实地观察走访了部分高校,了解各高校羽毛球队日常训练模式、校园羽毛球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羽毛球队管理方式方法及场地设施等一系列实际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训练质量难以保障。

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俱乐部教练员是培养高校羽毛球体育后备人才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需要在专业体育课程和业余体育竞赛以及俱乐部训练过程中承担组织体育活动、教授专业的体育技能以及培养后备人才方面肩负起主要的责任和使命。由于受“体育并非主要课程”等思想影响,对体育学习认识过于片面化,体育教师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阻碍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专业体育教师和运动队教练员访谈,高校羽毛球高端层次的专业体育教师相对匮乏,羽毛球训练和教学中,需要专业羽毛球老师做精准的动作示范,所以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教师和运动队教练员除正常担任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之外,还需要兼顾学院以及学校行政工作、组织实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对于学校羽毛球训练队的训练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训练质量又如何保证?了解到河南省高校除专业体育院校之外,有经验的教练员相对较少,尤其是专业的运动康复师、体能训练师少之又少,很难做到针对每一名运动员给出具体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案,羽毛球队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量几乎全队统一,不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训练质量难以保障。

(2)体教融合不完善,学训矛盾难以缓解。

目前,从历届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羽毛球锦标赛秩序册来看,组建报名团体赛及单项赛事的高校羽毛球运动队越来越多,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运动员越来越多,不仅能够提升羽毛球运动氛围,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羽毛球这项运动中来,而且有利于学校羽毛球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大高校在培养羽毛球后备人才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学训矛盾这个问题也体现的越来越突出。学训矛盾主要指运动员在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难以平衡,难以做到两者兼顾。高校运动队运动员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参与到正常的文化课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时间进行羽毛球队的日常训练,提高自身运动技术水平。

《意见》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制约传统体教融合发展的桎梏。但体教融合政策真正能够落地生根,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也正因为体教融合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学训矛盾这个问题一直有待解决。高校高水平训练队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之间难以平衡,运动员在校期间经常出现训练时间和文化课课程时间重合,造成学生逃课训练,对文化课课程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挂科的情况;由于训练负荷过重,文化课课程压力过大,尤其期中期末考试阶段还容易造成学生训练态度不积极。

(3)高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是满足学生正常教学、业余体育锻炼以及课后组织运动队训练的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场地很难保证教学、学生业余活动、教职工课余时间锻炼及运动队运动员训练使用。部分高校羽毛球场地依然是木质地板,塑胶场地相对较少,教职工课余时间锻炼、学生活动和羽毛球队训练时间基本处于课余时间,羽毛球场地数量太少,无法满足正常训练。且场地设施不符合羽毛球比赛竞赛要求,尤其是顶高严重不符合,场地净高度不够,训练比赛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球触顶的情况,严重影响训练质量。还有部分学校采用一馆多功能用,即篮球场或排球场叠加羽毛球场,就会出现项目训练时间重合等问题。以上情况说明,高校羽毛球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训练竞赛要求,完善羽毛球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高校经费短缺是造成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主要原因。

(4)竞赛体系不完备,赛事相对较少。

竞赛是检验训练和运动成绩最直接的手段,更是激励运动员获得成就感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这项运动的重要平台,完善的竞赛体系,不仅能够激励运动员成长,有助于运动项目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后备人才建设和选拔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有着强大的助力。竞赛的举办,能够刺激更多的高校组建羽毛球运动队,选拔运动员的过程中,促进羽毛球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形成浓厚的校园羽毛球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来。那么,构建完备多元化的竞赛体系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通过对河南省羽协访谈得知,现在河南省举办的高校羽毛球省级比赛赛事较少,有且只有每年一次的河南省“华光杯”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赛事要求每个高校只能组建一个类别的一支团体参赛,且每项单项赛事只能有两名运动员报名,在双打、单打和混双三个项目中,每名运动员最多报名两项赛事,这就会造成人数相对较多的大学,有很多高校运动员是没有资格参赛。河南省各大高校举办校级羽毛球比赛的学校相对较少,很难形成校级羽毛球竞赛文化。竞赛赛事较少,不仅不利于羽毛球这一项目在高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羽毛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以及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2.2、河南省高校羽毛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1)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高校羽毛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拥有较高羽毛球技术水平和专业教学理论基础的老师相对较少,基于以上现状,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应积极组织在职教师学习,提高专业教师自身水平。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对高校羽毛球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和进修,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邀请专家学者、有经验的教练员、专业运动员对在职教师进行技战术水平和教学训练水平的提升,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掌握羽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律,注重训练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全面提升高校羽毛球训练队的训练质量。加强羽毛球教练员专业化、技能化的培训,专业化、技能化的培训主要包括羽毛球技战术训练、心理辅导等羽毛球专业知识,通过培训,不仅能够加强教练员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教练员第一时间获取最先进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师和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另一方面,建立教师评价体系,高校应在学期末对教师进行学生评价和督导教授听课评价,对于评估结果,应实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促使教师持续成长,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对获得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

(2)加强“体教融合”办学理念,正确认识学训矛盾,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解决学训矛盾,让高校羽毛球运动员既要重视文化课知识学习,又要兼顾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训练。加强“体教融合”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严格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可持续发展的羽毛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因此,就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体教融合”道路,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交流沟通。一方面,教练员除严格要求自身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外,还要加强运动队管理,建设校风校纪,杜绝运动员逃课参与训练,更要端正运动员的训练态度,让学生养成刻苦训练的训练作风,设置奖惩措施,鼓励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对待各项训练,促进运动员自身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练员要及时了解运动员所在院系、学期课程任务、学习情况,及时跟教育部门协调训练与文化课课程之间的冲突,做到尽可能不耽误学生正常学习的进程,而且要及时和教育部门沟通,强化责任意识,规划好学生参与训练的时间,做好每一位运动员长期和短期的训练方案和训练计划,避免学训矛盾的出现,培养出高质量优秀的羽毛球后备人才。

(3)加强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既是保障运动训练计划实施的主要条件,也是开展各种学生体育活动,组织运动竞赛的基础。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依托于学校及学院的资金拨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撑,因此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够完备,不足以满足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训练活动的实施。高校羽毛球队运动员要想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就需要科学有计划的进行训练,满足羽毛球训练的首要条件就是完备的基础设施,希望给予高校羽毛球队足够的经费保障,推进羽毛球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除了依托于学校以及政府的经费来源之外,高校还应该增加经费来源,通过学校以及网络宣传,积极承办企业羽毛球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场地设施使用费用的创收,还可以锻炼羽毛球后备人才在羽毛球比赛编排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提升。还可以拉拢地方协会、羽毛球俱乐部组建校园羽毛球俱乐部模式,不仅可以完善羽毛球场地设施,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率,还可以共同培养羽毛球后备人才。

(4)优化竞赛体系,促进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竞赛体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完善高校体育竞赛体系是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主体任务依然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立高校校内常态化竞赛体系,整合校内教育资源,构建完备的高校校内竞赛体系,以校体育部和各学院体育部为基础,发挥高校专任羽毛球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各个学院面向每一名学生为指导思想,组建院系为单位的羽毛球竞赛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羽毛球竞赛活动,比如:“新生杯”羽毛球赛事、欢送“毕业生”羽毛球赛事、各学院内的本科生、研究生羽毛球赛事以及跨学院、跨年级的“友谊赛”等羽毛球竞赛活动,形成高校羽毛球竞赛文化,建立高校校园羽毛球赛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高校羽毛球比赛氛围,加强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建立地级市高校之间常态化竞赛体系,加强省教育局与省体育局及各地级市教育局和市体育局之间的协同作用,以高校体育学院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组织赛事的指导作用,定期开展市级高校羽毛球比赛,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羽毛球体育竞赛活动中来,提高高校羽毛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技战术水平。

3、结语

体教融合《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时代。目前河南省高校羽毛球后备人才面临着高校师资结构不合理,训练质量难以保障;体教融合不完善,学训矛盾难以缓解;高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竞赛体系不完备,赛事相对较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河南省高校羽毛球运动的项目特点与国家体教融合政策的发展要求,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河南省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羽毛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高校羽毛球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羽毛球
羽毛球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羽毛球PK赛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