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些谬谈会打乱医药领域反腐阵脚吗?

2023-10-13曾那迦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医疗系统医药专家

曾那迦

虽然过去也或多或少听说过医疗领域反腐,但唐迪着实感觉到这一次反腐风暴非比寻常。唐迪是北方某三甲医院的一名骨科医师,最近当地医疗圈掀起了一场退红包的“热潮”。此外,当地到处都在公示医药反腐的举报电话。当地多家三甲医院都上了通报,其中也包括唐迪所在的医院,原因是“过量开药”问题。这些都切切实实让他感受到了医药领域反腐的力度。即便如此,反腐风暴并未对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唐迪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确实有不少患者和网友会戾气比较重,你稍微让他不顺心、不满意,他就要拿‘反腐’威胁你。反腐舆论有矫枉过正的风险,这个是我们比较担心的。反腐我们坚决支持,但是希望执行起来不要走极端。”

近段时间以来,网上不断有一些另类的声音传出,其中一些故意夸大反腐打击面,甚至出现极端言论,引发医疗工作者和就医患者群体的恐慌情绪。对此,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认为,“这些言论有意对一些现象进行放大化。其中一些言论甚至是个别既得利益集团恶意推动的。如果反腐因为这些言论而出现‘歇歇脚’‘抓小放大’等情况,那么这种半途而废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

“医疗系统崩溃论”不攻自破

近期网传一张截图中一位据称是某三甲医院院长的人士称:“这次医疗反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我们国家医疗系统全线崩溃。”对此网上不乏一些赞同、认可的声音。

一名省会三甲医院纪检干部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这样的怪论不啻于承认全行业都广泛存在腐败现象,是在混淆视听,也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污名化。

“反腐怎么可能导致医疗系统的崩溃呢?有操守、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永远是大多数人,腐败情节很严重的只是少数人。推动反腐明明是在净化医疗系统。”西部某三甲医院心外科主治医师钱谦对记者说。

他补充道:“整体来说病人就医方面没有受到这波反腐风暴太大的影响。大多数医生群体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只是在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手术治疗上,会更谨慎地来评判。”

“出现这些奇谈怪论,说明医药领域的反腐败工作在某些层面、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全的思想共识,需要提高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公众的反腐败意识。”一名受访廉政专家表示。

在他看来,当反腐败工作触及某一些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时候,这些利益集团就可能对反腐败工作特别是医药领域工作产生质疑,发表一些奇谈怪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医药领域的反腐败工作确实面临一些现实性的挑战,医药领域反腐败工作要向前推进,必须解决这些思想性、制度性和体制性方面的问题,从根源上来推进反腐败的工作。

此番医药领域反腐真的造成行业内人人自危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从数据比例上来看,所谓“医疗系统崩溃论”便站不住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有超过180位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被查。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11804家,民营医院24766家。试问如此比例之下,揪出系统内个别“蛀虫”便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吗?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8月15日发布的文件《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有关问答》中指出,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奉献予以了充分肯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9月上旬召开的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上更加强调,反腐要“集中突破,纠建并举”,聚焦两个“关键”,要与医药界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绝大多数分开,不得与医务人员正常收入所得相混淆,不得随意打击医务人员参加正规学术会议的积极性,不得随意夸大集中整治工作范围。

可見所谓的“医疗系统崩溃论”,并没有充足的论据可以支撑其观点,更暴露出发声者对医药领域反腐认知的欠缺。

“专家都被抓了怎么看病”荒腔走板

近日,某三甲医院一专家在网上散播忧虑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医疗反腐被处理的都是医疗方面的专家学者。你看看现在被抓的除了院长其他的都是各科室主任,包括有些院长都是各个学科的专家。要知道一个专家最少需要国家培养30年以上,还有呢,你们把技术好的医生主任院长都抓完了,那么,谁给老百姓看病呢?”

“专家都被抓了怎么看病”一度冲上自媒体平台热搜。医疗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技术高明的大夫更是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引发公众担心一些大专家因腐败被查被抓之后,就缺少专家好好看病。

“公众对此有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反腐败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医药领域,特别是医疗系统的人才队伍,以及一些医疗服务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我国医疗体制的人才储备是非常强的。”上述受访专家说。

这些所谓专家的谬论的逻辑陷阱在于,引导不明真相的大众强化专家是一种稀缺医疗资源的认知,让公众误认为自己才是反腐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同时,这种言论还将医术和医德彻底切割开,固化就医群体“只要患者的病治好了,其他的不重要”的心理。

这当然是一种谬论,是将医生这种职业生硬地类比为某种怀揣技能的高级匠人。“如果比之于教育,家长真的会放心把孩子交给教学水平很高却没有师德的老师吗?”一名基层医生反问道。

一名业内专家指出,医术和医德在医学中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辩证统一的。医学科学的“为学”,医学认识的“对人”,医学价值的“为人”,决定了医学不仅要“精于专业”,更要“诚于品德”,否则,医学将成为一种“跛脚的”医学。

医术是医德的基础,医德是医术的保障。这位专家还认为,医德是医学职业的灵魂,是医疗实践中应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能起到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体现医学的人文性、社会性。从创立以来,医学就内在地规定了它的道德责任,医学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医学“为人”的价值。

况且,如果此次反腐真的取得重大进展,那么随着腐败现象和土壤的消失,将有更多青年才俊迅速成长起来,使优质医疗服务的供应能力继续壮大。

上述受访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切除医药领域的腐败毒瘤,在营造其风清气正的医疗环境的同时,也会倒逼该领域的改革,能够让老百姓更多更直接地享受到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获得更多医药领域发展的红利。

“最好的医疗人才流向私立医院”危言耸听

“反腐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最好的医疗人才流向私立医院”“随着一批主任级别的医生牵扯反腐,骨干医生若无法获得更高收入,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生或面临流失”……随着反腐风暴不断延伸,类似的言论近期在一些医疗类自媒体间悄然蔓延。

事实如此吗?民营医院并非监管盲区,近日就有泰斗级医疗专家网传被举报。举报信内容涉及其违规私设民营医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此番反腐风暴过后,行业中有分量的专家反而将更加不敢到民营医院坐诊或者“开飞刀”。

“这段时间好些患者找医生把以前给的红包要回去。有个医生不仅把两万块钱红包给退回去了,还倒贴了一万块钱‘慰问费’。据说那个患者都是好几年以前给的红包了。”唐迪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他表示绝大多数同行都不会选择私立医院,在他看来,所谓“医生专家出走论”是有人在有意“带节奏”。因为私立医院“管理得太差也不稳定”。

在唐迪等业内人士看来,自媒体的夸大其词暴露了它们对行业的一知半解。他说:“一方面,民营医院都是以高薪挖大专家来‘充门面’,因此与普通医生关系不大。而且薪资根本不是大专家留在公立医院的决定因素。国家级等各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等科研待遇才是真正至关重要的东西,而这些民营医院能提供吗?”

其实,这些言论一定程度上也是部分医疗工作者“高薪养医”观点的隐性表达。

有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相关观点进行批驳。他认为,收入很高的医院,也有时常出现贪腐问题的,有的收入不高的医院,长期风平浪静。所以工资绩效多少与是否腐败没有直接关系。同时他认为,给予医院足够的经费保障、给予医务人员体面的收入,对于预防腐败具有一定帮助。

多名受访者都认为,此次反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医药领域最严厉的整治,势必泥沙俱下。

“我认为从价值的定位来看,医疗还是要回归公共服务的本质,不应陷入过度的市场化和金钱化。”上述受访人士说。

毛昭晖认为,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都认识到,医药领域的反腐极其复杂艰巨。而现在社会上各种舆论鱼龙混杂,就是这种复杂性、风险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医药领域反腐,重点还是要‘抓大放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猜你喜欢

医疗系统医药专家
佳能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佳能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致谢审稿专家
传统医药类非遗
可穿戴家居医疗系统研究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黑客频繁入侵医疗系统 警惕!医疗健康遭遇安全威胁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