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色彩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2023-10-12孙润萱南通大学

流行色 2023年8期
关键词:色彩美术传统

孙润萱/南通大学

靳晨曦/南京传媒学院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1]”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穿越历史,经历千年发展传承,至今仍然光彩夺目,中国传统色彩反映的,早已不只是色彩本身,更诠释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怎样将传统的审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审美教育中,让学生既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巧,又能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立足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是美术教学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更应延续传统色彩的血脉,升华传统色彩的精华,避免将传统色彩的特征抛弃于历史之中。

1 中国传统色彩的本质

1.1 中国传统色彩的基本构成

中国传统色彩的概念源自上古时期,蕴藏着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天地万物、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贯穿并影响着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的形成,是中国艺术的悠久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追溯至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第一次出现五色观中的“五色”一词:“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2]即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对应着五种颜色。秦汉是中国古代色彩知识的系统化时期,基于“阴阳五行”系统,由此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五色”体系。“金西白,木东青,水北黑,火南红,土中黄”五行的特点是相生相克,那五色也就有了相生相克(图1)。后来在儒、道、佛的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中国传统色彩逐渐形成为一个富有哲学性、生命力,饱含意境与内涵的色彩体系。

图1 “五色”体系图

1.2 中国传统色彩的特点

古人从天地万物、四时变幻中发现了色彩,每一个颜色的名字背后都传达出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趣,蕴含丰富的寓意和含义,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点。

1.2.1 象征性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广泛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色彩与道德、伦理、政权等社会性观念联系起来,有着特定的象征含义和社会认知,代表一种特定的语义成为隐喻象征。南朝宋明帝的荒诞与任性,终于促使宋明帝颁布“紫衣红裳”的礼仪,紫色也从传统意义上的间色,逐渐转化为高贵之色;黄色是古代皇帝的专属色彩,代表着高贵与权势,理论依据源于中国唐代官修的儒家典籍《五经正义》;而北宋时代则信奉“五德终始”之道,以其国运颜色为金火德,所尚之色则为赤。传承至今,朱砂红作为最纯正的中国色,代表着严肃、隆重、正面的含义。古人通过运用这些色彩,可以传递特定的情感、价值观和含义。

1.2.2 抒情性

中国传统色彩常常借助自然景物和季节变化来抒发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往往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青色和墨绿色来描绘山水的静谧与苍翠,或者使用明亮的红色和黄色来表现花朵的生机与鲜艳。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体现了自然颜色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苍,秋净,冬黯”[3]。都能引起人们对季节变迁和自然律动的情感共鸣。通过运用这些色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1.2.3 观念性

中国传统色彩经过唐朝的发展,馥郁的色彩褪淡成为宋元人意境淡远的水墨。人们开始运用水墨表达蕴含在美术画面中内心深层的思想观念。张彦远认为“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也就是意识到绘画中的颜色与客观事物的颜色并不一定要相同,而开始依靠墨的浓淡颜色来创作绘画(图2)。“是故运墨而五色具”即将色彩与光进行了分离,在单一的墨色中把色彩作为一种观念来重新处理。“用墨汁,五彩俱全者,乃为自得”,这就是中国绘画向思想观念发展的成熟标志。

图2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1.3 中国传统色彩融入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任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敏感性非常重要。通过学习传统色彩的运用和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强化对传统色彩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对美的欣赏水平,多种领域拓展他们的创作空间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要立足于中国传统色彩,通过贯彻落实传统色彩教学观念、深入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理解,是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 中国传统色彩运用于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2.1 对中国传统色彩的重视程度不足

追溯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基本是在西方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以至于现今中国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学过分重视教学结果,缺乏过程性探究,缺乏主观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学生也很难再产生去探究中国传统色彩的兴趣,学习兴趣的不断衰减便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和创作。

其次从教师本身出发,没有给予中国传统色彩应有的重视,相关的知识储备量有所欠缺,对其理解也就浮于表面。教师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的应用力度普遍不足,这样就失去了对中国传统颜色进行推广的一个重要机会,使教学结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工具和材料仍然是比较基础和单一的,大多数无法在实践教学中去真正体验中国传统色彩。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以及在认识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更不要谈将所学内容转化应用到本专业的实践中,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固定审美思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

2.2 教学形式的局限性

教材是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教学中,教师通常在课堂上依靠课本讲解经典作品,以图片内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基础课堂上对部分理论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了教学实际。对于学生来说,难以通过印刷书籍直观地感受到色彩的美感,从中体悟历史久远的传统美术文化更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获取的知识缺乏深度,从而难以与中华传统美术文化产生有效联结,也就更谈不上创作出好的色彩作品了。

2.3 创作手法单一,脱离现代市场需要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有着丰富多样的内涵,将这些色彩元素运用到美术作品当中,能够展现出极强的实践性特征,让新时代大学生的美术作品变得更具现实意义。在设计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提炼其精华内容和独特艺术表现,再满足当下时代背景,最后通过色彩的选取与搭配创作出一种带有中国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这一课题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与学生不断在研究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足以满足其求知欲望的内容,将很难引起其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谈将所学内容及相关知识应用到本专业的实践创作中。在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只能做到归纳区分,也就是将目标颜色重新进行提取和简单的色彩重组,这样浮于表面的元素提取进而导致其创作作品无法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缺乏一定的深层意义和社会价值。即使有部分学生使用了创意重构的手法,但创作出的画面视觉效果依然欠佳,往往只注重外塑形象,而轻视了内在价值,从而容易脱离市场需要,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3 美术教学融合中国传统色彩的策略建议

3.1 重建感知路径,激发学生兴趣

中华传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可以提升我们日益同化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趣味。学生通过深入学习传统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受到传统美术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不断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切实理解,进一步提高其艺术实践中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近几年,“新国潮”艺术风格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从平面到立体,从艺术形式到设计理念,中国传统色彩在国潮风的演绎过程中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其呈现内容和组合形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其在各个领域实现了重生。2023 年兔年春晚的《满庭芳·国色》直接聚焦到中国传统五色——“黄、青、白、赤、黑”。该节目以舞为语、以曲为韵,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缃叶载油伞、群青合翎子、沉香配宝剑……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等有着优美名字的“中国传统色”扑面而来,给人以沉浸式的高级感与审美体验感。高校学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其审美的视觉感知力不能只是停留在表象形式的内容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和能力对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改造和加工。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借助“新国潮”热潮来推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带动学生从单一的图像识读转向深入参与,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手法、色彩的搭配和表达的意义,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的探讨,从而真正地理解“新国潮”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化包装,而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

3.2 运用融媒体技术,扩充教学手段

如今高等教育业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也能由此而得以灌输,在高校美术教育系统中大力推广。为了更好地提升美育水平,弘扬中国传统色彩艺术,可以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和智慧学习等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从事实际工作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从而增强其对中国传统色彩艺术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起数字化虚拟的色彩文化,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全新的交互式体验,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欣赏传统色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对作品原境的解读不仅能够准确认知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还能推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将理论学习从单一的图像识读转向深入参与,可以促进师生理解作品所处的真实情境,对传统美术作品进行客观的解读,基于时代背景和客观存在之下,探究传统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去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联系文化情境不仅局限于作品的画面内容对实物的解读,而是补充教材内容,以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过程、时代背景等。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作品,从而切实地感受到传统美术作品的内涵。

3.3 利用公共美术资源,延伸教学场域

公共美术资源主要指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术文化资源等等。例如博物馆和美术馆,它们是除去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美术实践教育,学习传统艺术最好的载体和途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情境的限制,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拓展美术资源要走出课堂,把它当作美术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到美术学习的乐趣。组织学生融入与中国传统色彩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色彩的魅力,从中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活动产生,也影射着当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色彩的背后往往包裹着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差异,当今不同的城市也具有独特的色调,彰显着一座城市的个性和文化,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发展历史、风土人情等原因,其色彩偏好也各不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正所谓“看遍世间繁华,方知国色倾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发掘地方特色的传统色彩。以安徽徽州为例,徽州的历史积淀在色彩之中。其色彩运用大多以黑、白、灰青色系为主,是透过历史、思想、文化与造物习惯形成的一种色彩观念。我们要从城市的特有颜色属性中探索内在的底蕴,尝试延续当代城市中传统色彩的血脉,进一步升华其丰富内涵,寻找并坚持传承传统审美艺术。

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与地方展馆联合创作,结合城市特色开展专题展演,共同合作构建活动,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展现并宣扬传统色彩文化与当地城市特色。通过创作中的深入地观察、研究和运用传统色彩,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实际的项目参与感,地方展馆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当地城市也可以借此打造独具城市特色的城市名片,由此具有一定的宣传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 结语

从古至今,色彩都是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语言,也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碰撞。其作为一种人类最初欣赏、感受、表达美的直观的艺术语言,对艺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色彩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承载着中国传统审美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意蕴,是东方美学的集中体现。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不仅使学生的艺术体验多元化,帮助其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一步培养文化自信,拓展艺术创作方向,从而形成独立而自信的艺术品格。

猜你喜欢

色彩美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