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筝”之名与“筝”之字

2023-10-12谢晓滨

心声歌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字学古筝字形

谢晓滨

我和姚品文先生合作的《文史谈古筝》,于2015 年12 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我们表达了有关筝的起源的一个重要观点: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乐器之一筝,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瑟——“颂瑟”。与此同时,我们否定了流传至今的筝起源于秦地民间,以及以“筑”改制等种种说法。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古筝史研究者的首肯。

但是仍然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如果筝由瑟发展而来,为什么名称用了“筝”这个字呢?

关于在颂瑟基础上生成发展的筝,为什么后来用了秦地民间乐器“筝”的名称,这个问题我们在《文史谈古筝》(下)“汉魏六朝筝乐的形成——瑟与筝的结合”中已经做出了论证,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因为发音“筝筝然”而被称作“筝”的是“五弦筑身筝”。“颂瑟”器形属于瑟类,音色是有所不同的,衍变之后的名称为什么叫做“筝”呢?我们认为:一方面,瑟还存在,并有大中小多种类型,作为乐器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不可取代。而十三弦瑟与民间筝乐交流之后,新的特色日渐鲜明,器形或有所改变,音色与其他瑟有了区别,功能也走向了娱乐和审美,于是顺理成章地用了“筝”这一名称。

也就是说:有着多种形制和功能的瑟,并没有因为颂瑟转化为筝而消失,而是与其并存于世,所以新的乐器需要用另一种名称,将二者区别开来。其次,这种颂瑟与存在于秦地民间的一种乐器——“筝”在发音方法和音质方面比较接近,又曾经在汉代乐府中吸取了“秦声”,所以就将这种乐器称作“筝”了。可以说,颂瑟衍变的筝,从名称到音乐都有秦筝的影响。但是从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说,它的源头是颂瑟,而并非秦地民间筝。

但是有的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文字学的角度提出了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古代乐器分类称作“八音”,即土、木、金、石、丝、匏、革、木八类。这一分类主要依据是它的制作材料。乐器的命名及其书写文字多与此有关。如“钟”、“鎛”、鈸等是金属制作的,所以它们的文字以“钅”为偏旁。磬,古代为石制,故以“石”为偏旁。埙、缶为土制,故字形含土。笛、箫属竹制,字形用“”首。这种构字法在文字学的“六书”中,叫作“形声”字。既然“筝”是“”头,应该与民间“五弦筑身”筝有关,而不是丝弦类的瑟。

问题提得有一定道理。大家都知道:“琴”“瑟”两个字均有两个“王”。这个“王”不是国王的“王”字,而是丝弦的象形。既然“琵琶”这种外来乐器,在进入中原之后,由于它属于丝弦乐器,字形中便有了两个象形的“王”,那么如果“筝”由瑟发展变化而来,为什么其名称中没有“王”,却以“”(即“竹”)为形旁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在书中也已经回答了,那就是:今天被广泛传播使用的筝器由颂瑟发展而来,但是其名称是用秦地民间乐器“筝”来命名的。在那本书中,我们没有从文字学角度进行解读,本文有必要做一些补充。

首先,“筝”不是一个“多义字”,它只是一个乐器名称,这就避免了“筝”字有其他来源的可能。

其次,在先秦涉及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乐器时都会举出例证,例如在《尚书通考》卷六中,“金”类有“钟”“钹”“铎”“镯”,“石”类有“磬”,“丝”类有“琴”和“瑟”,“竹”类有“箫”“笛”“管”等等,但都没有出现过“筝”字。由此可以肯定,那时进入社会上层视野的雅乐器中,还没有“筝”。

“筝”字在今存文献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就是大家熟知的李斯《谏逐客书》: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李斯当时在秦国为官,《谏逐客书》是上呈秦王的,所说“筝”是“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的“真秦之声”,也就是秦地民间筝。这也是今存古文献中最早出现的“筝”字。

秦地这种民间乐器又是怎样被命名为“筝”的呢?完全可以从字形结构去探讨。“筝”在“六书”中属于“形声”。“筝”字的声符是“争”,对此东汉语言学者刘熙的著作即《四库全书》本卷七的《释名》说: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何良诸说的是实话。不料,一个驼背老头跳起来,“噗”,狠啐一口唾沫:“操你妈!耽误你走道了,把王八脖子给老子窝回去!”

意思是:筝这种乐器,由于弦安在柱上,绷得很紧,所以发出的声音清脆,叮当作响。“筝筝然”就是“叮叮当当”的意思。刘熙是东汉人,“筝”字早已出现,所以用了“筝”字。实际上秦地民间筝出现是数百年以前的先秦,起初是没有“筝”这个字的。当人们根据它发出的声音——“ding”为之命名时,“争”(音ding)字也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所以“争瑟为筝”的传说也就出现了。这种最简单的称名明显带有民间特点。那么什么时候才在“争”字上加个“”头呢?当然是要出现在书面的时候。有“争抢”之意的“争”字,不适合作为乐器的正式名称,于是要给“争”字加上偏旁部首,造出一个新字。筝是丝弦乐器,为什么没有参考“琴”、“瑟”,用上“王”的意符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琴”“瑟”属于雅乐,主要在上层社会使用,民间很少出现,特别是瑟。二是民间筝在音乐上与琴瑟有较大差别。这时人们联想到了“筑”,筑与民间筝形体和声音都比较相近。

以竹曲五弦之樂也,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聲。

后来的《旧唐书·音乐志》中则主要说“筑”是以竹敲击的:

筑如筝,细颈,以竹击之,如击琴。

就是说,筑这种乐器是用竹子做的。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这样说的:

用竹作箱体的确不大可能。我们认为段注是对的,故在《文史谈古筝》(上篇二)中已经否定了《说文解字》的说法。

其实远早于清段玉裁的汉刘熙,在《释名》(《四库全书本 卷七》)中早就说了:

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也。①

句中“筑柲之”的“筑”当为“竹”之误。即以竹为柲。“柲”就是柄,即把手。也就是《旧唐书》所说的“细项“。筑是长方形箱体,上面有一个手柄,演奏时左手执柄,竖立胸前,右手敲击。“筑柲之也”,就是说,筑的柄是竹子做的。箱体有竹子的部件,“筑”字以“”为部首,已很有说服力了。

猜你喜欢

文字学古筝字形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说文解字》部首文字学原则解析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