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集体离群点挖掘的城市交通异常检测研究

2023-10-11黄晓地朱晓曦吴淑慧胡中峰

关键词:离群中心点监测点

黄晓地, 朱晓曦, 吴淑慧, 胡中峰

(1.合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城市范围内交通拥堵分为偶发性和常发性拥堵[1],如何尽早识别和精准定位城市路网系统中出现的偶发性拥堵,对于交通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该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交通流量异常检测和交通轨迹异常检测2类。交通流量异常检测是通过对环型感应线圈监测器、视频监测器等固定监测器采集的交通流量、平均车速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表征交通异常的数据序列[2]。由于监测器位置相对固定,流量异常检测主要以时间序列数据为对象,目前对于交通流量异常检测的研究已相对成熟[3-9],数据处理精度不断提高,但对于交通异常的主动干预能力不足。

交通轨迹异常检测主要通过拟合车辆位置、城市区域流量、道路占有率等含有历史交通数据的样本,构建城市路网轨迹数据库,再从在线数据中挖掘与期望显著偏离的轨迹序列[10]。根据空间属性的标定方法,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基于区域交通数据的异常检测和基于道路交通数据的异常检测。基于区域交通数据的异常检测需要将城市地图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如按主干路划分[11];其检测方法[12-14]可以捕获不同区域之间交通流量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能够根据城市整体交通态势的演变尽早发现异常现象,并定位异常区域。其主要局限在于:划分的路网区域相对固定,区域内的交通信息会受到天气、节假日及区域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不同区域间的交通变化存在时滞,会对异常判定造成显著影响。

基于道路交通数据的异常检测首先将浮动车(浮动车泛指有定位系统和传感设备的车辆)采集的数据按起讫路段、经纬度坐标等地理信息标定到其行驶的道路上,再通过计算道路在分析间隔内的交通运行特征(如路面占有率等),判断道路上是否出现了交通异常[15]。其检测算法[16-18]多以数据融合模型为基础,关联交通数据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受环境影响较小,能够根据交通实时状况及时识别并定位异常出现位置。其主要局限在于:浮动车数据采集不均衡,部分道路可能由于数据稀疏而导致误判;行驶速度、方向等数据容易受到驾驶习惯、机械故障等偶发性因素干扰,形成噪音。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流量异常检测与轨迹异常检测相结合、基于集体离群点挖掘的城市交通异常检测模型。首先,选择路口作为固定监测点,通过对监测点采集的不同交通工具的流量信息进行单一分析和融合分析,利用流量检测的方法检测是否出现异常;同一区域内不同媒介产生的交通流量信息可以相互增强,因此融合后的流量信息能更加全面地反映该路段的交通状态,且能有效避免数据稀疏和噪音的影响。其次,采用以距离-密度-权重为度量的改进聚类(distance-density-weightk-medoids,DDWK-medoids)算法,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从所有路口监测点中自适应确定交通枢纽点的数量和位置,通过交通枢纽点流量和位置的变化,从轨迹异常检测的角度判定是否出现异常;该算法打破以往区域划分固定的边界限制,可根据城市整体交通态势变化灵活调整交通枢纽点的数量及其覆盖范围。最后,通过构建“集体离群点-城市交通异常”度量规则,提高对处于潜伏期或早期阶段交通异常的甄别能力,延长预警时间,避免或降低可能造成的交通拥堵,增强城市路网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1 交通特征参数定义

1.1 交通数据流特征参数

城市交通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明显的时空特性。对于各类交通数据流,每个数据实例可抽象为由时间属性、行为属性、空间属性构成的三元组(t,b,l)。

1) 时间属性t。该属性包含2个参数,即对数据流进行分段处理的窗口宽度Twindow和反映各类交通数据采集时点的时间矩阵T。相关研究中将城市交通实时预测定义为时间跨度不超过15 min的短时交通预测[19],因此,本文将窗口宽度设置为Twindow=10 min,如起始点时间标定为5:00,则下一时间点为5:10。对不同城市的交通状态进行预测,窗口宽度可灵活变化。时间矩阵T为:

(1)

其中,tij为第i类交通数据流中第j个分析间隔的时间属性,i=1,2,…,m;j=1,2,…,n。

2) 行为属性b。本文以时间间隔内交通媒介的平均流量表征交通数据的行为属性,即bij=qij/Twindow,bij为第i类交通数据流中第j个分析间隔的行为属性,qij为第i类交通数据流在第j个分析间隔内的车流量。行为属性矩阵B为:

(2)

3) 空间属性l。交通数据空间属性标定如图1所示。图1中:x轴为经度坐标;y轴为纬度坐标。将城市地理边界视为数据集边界,设定城市中心点为坐标原点O,标定其空间属性为lO=(0,0)。根据城市范围内所有交通监测点与坐标原点的相对位置,将实际地理位置信息转换为坐标信息,如任一监测点a的空间属性为la=(xa,ya),不仅可以对实际地理信息进行归一化处理,也显著降低了空间属性的复杂度。

图1 交通数据空间属性标定

1.2 交通监测点与枢纽点

1) 交通监测点。交通监测点是指城市路网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交通信息采集点(如配备电子设备的交通路口),以同一道路前后路口的平均流量差作为交通监测点采集数据的行为属性。

道路口为城市交通流量相对密集的地点,路口的拥堵或顺畅程度是城市交通态势的有力表征,拟合交通监测点的交通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交通状态的变化趋势,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数据,便于数据预处理。

2) 交通枢纽点。城市路网系统中的交通枢纽点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路网系统中的交通枢纽点

图2中,正方体的横截面是一个城市实际地理边界的抽象表示,其上每个点代表1个交通监测点。在1个Twindow内,每个监测点采集的交通数据可表示为三元组(t,b,l)。

表1 4类交通数据流的具体信息

将1个Twindow内由所有交通监测点生成的数据视为1个数据集,Di=(a1,a2,…,aQ),Q为城市边界内交通监测点的数量。对数据集Di,以距离度量对交通监测点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聚类,聚类簇的中心点即交通枢纽点,反映当前分析间隔i内城市路网系统中交通流量最密集的位置。本文设计的DDWK-medoids算法,可自适应确定分析窗口内满足条件的交通枢纽点数量和位置。

2 检测模型

2.1 集体离群点

根据离群点异常表现方式的特征,可将其分为点离群点、情景离群点和集体离群点[20]。集体离群点通常是由一系列相关数据实例组成,当它们以某种模式共同出现时,明显偏离数据分布的正常期望,但每个数据实例单独分析时不构成离群点[21]。

2.2 基于集体离群点的异常交通状态度量

在样本数据可用性的基础上,本文选择4类城市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分别是公交车数据集s1、出租车数据集s2、非机动车数据集s3及其他交通媒介数据集s4。在样本数据中,数据集s3占比约10%,其精确程度对分析精度影响较小,因此,通过共享单车各停放点实时更新的流量数据f和其实际地理位置对应的权重φ近似得到s3。数据集s4包括行人、客货车、私家车等的流量信息,此类数据来源繁杂且完整性不足,基于各类别交通流量变化在同一城市区域内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本文在考虑地理因素基础上,通过加权其他3类数据集近似表示s4。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对权重做适当调整,具体信息见表1所列。

注:φ1、φ2为s3的地理位置权重,φ1=2.0,φ2=1.5;ε1、ε2、ε3为s4的地理位置权重,ε1=0.55,ε2=0.30,ε3=0.15。

基于集体离群点的异常交通状态度量主要分为4个层次:① 对交通监测点采集的任意一类交通数据流进行异常检测;② 对交通监测点上多类交通数据融合后的累加变化程度进行异常检测;③ 对交通枢纽点的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异常检测;④ 对多个交通枢纽点融合的流量变化趋势进行异常检测。

2.3 模型架构

本文集体离群点检测模型主要分为线下拟合和实时检测2个阶段,模型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本文检测模型框架

1) 线下拟合阶段。首先依据城市地理边界,标定各交通监测点采集数据的时间属性、行为属性和时间属性,拟合各监测点上的单类交通数据和整体交通流量变化趋势,由于监测点物理位置固定,各类交通数据的拟合不涉及空间属性;然后,以DDWK-medoids算法自适应确定各分析间隔内的交通枢纽点,拟合交通枢纽点地理位置和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最后,根据交通枢纽点计算中心点,通过连续分析间隔的中心点变化趋势,拟合城市整体交通状态的变化趋势。

2) 实时检测阶段。基于线下拟合结果,判断城市路网系统是否出现由集体离群点表征的交通异常。

3 算法框架

交通监测点采集的单类交通数据可表示为二元组(t,b),按精度要求以MATLAB函数进行多项式拟合,即

p=polyfit(T,B,τ),

其中:p为阶次从高到低的多项式系数;T=[t1t2…tN],N为数据量;B=[b1b2…bN];τ为多项式阶数。通过改进的混合多元高斯函数,对同一交通监测点采集的多类交通数据进行拟合,以不动点迭代法优化函数参数[22]。

融合后的交通监测点数据可表示为三元组(t,b,l)。本文设计一种DDWK-medoids算法,对城市路网系统中的交通数据进行聚类处理,从交通监测点中自适应确定当前时间间隔内的交通枢纽点位置与数量,并据此计算交通中心点,算法框架由参数取值范围自适应确定、预备簇中心点挑选、初始簇中心点筛选、条件重定位迭代、参数对比择优5个部分组成,如图4所示。

图4 DDWK-medoids算法框架

3.1 自适应算法参数取值范围

将期望聚类簇数的取值范围等分,以等分段的上边界值作为区间代表值。引入循环判断准则对参数区间划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提高算法准确率。具体过程见规则1和规则2。

(3)

在算法参数对比择优环节,若按照规则1确定的算法参数的聚类效果均不满足度量指标的阈值要求,则按照规则2进行参数二次选择。

规则2选择质量最佳的2个期望聚类簇数作为新的参数选择范围区间[kbest1,kbest2]。在新区间内,计算新的期望聚类簇数k′,即

(4)

由k′取值得到新集合K′,基于K′,确定新邻域半径ε′与密度阈值ρ′。在参数对比择优环节,若聚类质量满足度量指标阈值要求,算法终止;否则继续按规则2迭代。

3.2 预备簇中心挑选

最佳聚类结果应满足簇内对象高度相似且簇间对象最大程度相异的标准,即簇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远,避免集中在较小范围,陷入局部最优;同时,为避免噪声、离群数据的影响,簇中心点应具备相对较高的邻域密度。

推论1 数据集最佳聚类结果应使得各个簇中心点的邻域密度相对较高且不同簇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

根据推论1,以“距离-邻域密度”为度量标准选取预备簇中心,通过删除已形成簇缩小数据集规模,减少数据间的重复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 在数据集中,挑选邻域密度最大的数据c1,作为第1个预备簇中心,将其邻域半径内的S1个数据聚到一起,形成第1个簇C1。

2) 将C1从原数据集D中删除,形成新数据集D1,数据规模为|D|-|S1|。

3) 在数据集D1中,以欧式距离为度量,搜寻距离c1最远的数据,若该数据的邻域密度满足密度阈值要求,则将其作为第2个预备簇中心;否则选择距离c1次远的数据进行邻域密度度量,依此类推,选择满足密度阈值要求且距离c1足够远的c2作为第2个预备簇中心。将c2邻域半径内的S2个数据聚到一起,形成第2个簇C2。

4) 将C2从数据集D1中删除,形成新数据集D2,数据规模为|D1|-|S2|。

5) 计算数据集D2中任意数据α到c1、c2的相对距离Rd,计算公式为:

Rd=min{dist(α,c1),dist(α,c2)}

(5)

搜寻满足密度要求且相对c1、c2距离均足够远的数据作为第3个预备簇中心c3。聚集c3邻域半径内的S3个数据作为第3个簇C3。

6) 将C3从数据集D2中删除,形成新数据集D3,数据规模为|D2|-|S3|。

7)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数据集D中任意数据都不满足密度阈值要求,终止计算,输出所有的预备簇中心集合{c1,c2,…,ck}。

3.3 初始簇中心筛选

在挑选预备簇中心过程中,由于对比空间缩小,后续选出的特征样本相对质量弱于先选出的。

推论2 首个筛选出的预备簇中心点质量最好,随着数据集规模逐渐缩小,后续筛选出的中心点质量可能呈现递减趋势。

因此,引入惯性权重思想,进一步筛除预备簇中心点集中的劣质簇中心,具体步骤如下。

1) 按预备簇中心产生顺序赋予线性递减权重。对先选出的初始簇中心赋予更大的权重,加快局部收敛,控制求解精度与迭代次数;对排序靠后的预备簇中心赋予较小权重,增强全局搜索能力,避免收敛于劣质簇中心形成的局部最优解。权重w计算公式为:

(6)

其中:nmax为预备簇中心点总数;n为当前预备簇中心点产生顺位编号;wmax=0.9;wmin=0.4。

2) 进行权重聚类,对迭代后新形成簇的中心点进行邻域密度判断,若存在劣质簇,即新中心点邻域密度不满足要求,转入步骤4);若不存在劣质簇,转入步骤3)。任意数据α与当前簇中心点的加权距离度量计算公式为:

(7)

3) 计算权重聚类后新形成簇的中心点,将这些中心点作为初始簇中心,进入条件重定位迭代环节。

4) 删除形成劣质簇的原始预备簇中心点,对其余的原始预备簇中心进行权重迭代,判断是否存在劣质簇,若不存在,转入步骤3);若出现劣质簇,继续迭代计算,直至筛除全部劣质预备簇中心。

3.4 条件重定位迭代

在每次簇中心重定位迭代后加入密度度量,标记不满足阈值要求的劣质簇中心。若被标记的劣质簇中心在后续迭代过程中,聚类质量呈下降趋势(簇密度持续下降),则删除该劣质簇中心,从而尽早筛除可能出现的劣质簇中心,避免冗余迭代,加快算法收敛速度与稳定性。具体步骤如下:

1) 基于当前簇中心点集,进行重定位迭代,对新形成的簇进行密度度量。

2) 若聚类簇的簇内密度均满足密度阈值要求,则清空劣质簇标记,继续按步骤1)处理,直至算法收敛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若出现不满足密度阈值要求的聚类簇,则标记其为劣质簇,转入步骤3)。

3) 若该簇第1次被标记,则记录当前簇内密度后,继续按步骤1)处理;若该簇已存在标记,则记录当前簇内密度,转入步骤4)。

4) 设定控制精度ζ,若某簇连续低于密度阈值且聚类质量呈下降趋势,则删除该簇,转入步骤1)。参数ζ表示某个簇被允许标记为劣质簇的最大次数。

3.5 算法参数对比择优

选择标准互信息(normalized mutual information,NMI)作为度量指标对不同参数对应的聚类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最优聚类参数。

3.6 针对多簇数据集的算法改进

4 算法实验

4.1 数据集

选择UC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数据库(http://archive.ics.uci.edu/ml/datasets.php)中6个数据集Iris、Seeds、Survival、Knowledge(即Knowledge Modeling)、Perfume、Absenteeism进行测试,所有数据集都经过归一化预处理,数据集具体信息见表2所列。分别用传统K-medoids算法与DDWK-medoids算法,对5个标准数据集进行对比;采用按3.6节改进的DDWK-medoids算法和传统K-medoids算法,对Absenteeism、Perfume 2个多簇数据集进行对比。每个数据集处理50次,计算50次聚类结果评价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

表2 数据集具体信息

4.2 聚类质量评价指标

1) 采用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SC),结合内聚度和分离度2种因素,通过计算数据集中所有对象的SC平均值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SC的取值越接近1,聚类结果越合理;若SC取值接近-1,则聚类结果不合理。

2) 采用NMI,通过对比数据集的实际标签分布和聚类后的分布,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合理聚类结果的NMI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大,聚类结果与真实情况越吻合。

4.3 测试结果分析

最大迭代次数预先设置为100次。对于DDWK-medoids算法,设置精度控制参数NMI取值为0.55、ζ=3。基于SC和NMI,对2种算法在6个数据集上50次聚类结果的评价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2种算法在6个数据集上的聚类结果对比

由表3可知,在5个标准数据集上,与传统K-medoids算法相比,除Perfume数据集外,DDWK-medoids算法的聚类质量有显著优势。这是由于DDWK-medoids算法能够消除初始参数选择的随机性,使得聚类结果总是唯一的,聚类过程更加稳定。对比样本标签,Perfume数据集为多簇数据集,DDWK-medoids算法在SC与NMI 2个评价指标上均弱于传统K-medoids算法。

由表3可知,按3.6节改进的DDWK-medoids算法在SC和NMI 2个评价指标上均明显优于传统K-medoids算法,且聚类结果依然稳定,由此可见 DDWK-medoids算法处理多簇数据集的有效性。

对于多簇数据集,改进的DDWK-medoids算法聚类效果更佳,但挑选出的预备簇中心数量较多,在迭代次数和收敛速度等指标上弱于原DDWK-medoids算法。因此,对于有先验知识的数据集,可选择有针对性的参数设置策略;对于没有先验知识的数据集,可通过对比2种参数设置策略下的聚类质量,择优确定最终的聚类结果。

5 实例测试

基于本文检测模型对合肥市2019—2020年的历史交通数据进行拟合,并据此对2021年5月交通数据进行预测,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由集体离群点表征的异常交通状态。城市路网交通模型地理边界由合肥市区与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的边界及绕城高速公路圈定,在边界内有16 786个数据可用的交通监测点。

5.1 测试过程可视化示例

1) 监测点单类交通数据异常状态检测。基于单类交通数据的异常交通状态预测结果如图5所示。对比样本数据拟合出的历史变化趋势,时刻t1、t2的实时交通流量明显超出历史流量最高线,可判定该分析时刻内监测点采集的交通数据构成集体离群点,区域交通可能出现异常。

图5 基于单类交通数据的异常交通状态预测结果

2) 监测点多类交通数据异常状态检测。基于历史数据拟合出多类交通数据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对比实时采集的交通数据,[t1,t2]时间段内的各类交通流量融合后的变化幅度明显超过该时段的流量历史最高线,因此可判定在该时段内监测点采集的各类交通数据构成集体离群点,当前区域的交通状态可能出现异常。

图6 基于多类交通数据的异常交通状态预测结果

3) 交通枢纽点异常交通状态检测。基于DDWK-medoids算法确定各时间间隔内的交通枢纽点,拟合枢纽点覆盖范围内交通状态的实时变化趋势。通过对比相同时间内交通枢纽点的历史变化趋势,检测该交通枢纽点覆盖范围内的交通数据中是否存在由多个监测点共同构成的集体离群点,并据此判断是否出现异常交通状态。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交通枢纽点的数量和位置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发生变化,主要分为工作日和节假日期间。标定的合肥市路网交通模型如图7所示(https://map.baidu.com/search/合肥市)。从图7a可以看出,工作日期间的交通枢纽点有14个;从图7b可以看出,节假日期间的交通枢纽点有9个。

图7 城市路网交通模型边界内不同时间下的交通枢纽点分布

基于历史数据拟合出某交通枢纽点的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

图8 基于交通枢纽点的异常交通状态预测结果

在纵坐标上,交通枢纽点往城市中心方向的流量变化标记为“+”,背离城市中心方向的流量变化标记为“-”。对比实时采集的交通数据,该交通枢纽点在[t1,t2]和[t3,t4]时间段内对应的交通流量明显超过历史流量最高线。该枢纽点覆盖范围内的各监测点,在该时间段内采集的交通数据共同构成集体离群点,该交通枢纽点覆盖范围内的交通状态可能出现异常。

4) 交通中心点异常交通状态检测。计算交通枢纽点的中心点,根据历史交通数据拟合交通中心点位置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图9中:虚线为基于历史数据拟合出的交通中心点位置的变化趋势;在纵坐标上,将中心点往城市中心方向的距离变化标记为“+”,背离城市中心方向的距离变化标记为“-”。

图9 基于交通中心点的异常交通状态预测结果

对比实时采集的交通中心点位置变化数据,中心点在[t1,t2]和[t3,t4]时间段内的位置偏移量明显超过历史最高值,即表明存在由多个交通枢纽点共同构成的集体离群点。通过进一步判断中心点位置异常变化的方向,可识别出现交通状态异常的具体枢纽点及其覆盖范围。

5.2 测试结果

通过拟合2019—2020年的历史交通数据样本,对2021年5月交通数据进行预测。样本标注的异常交通状态指对城市交通流畅性产生显著影响的交通故障,即在城市路网中出现明显的交通能力下降、交通流失效、磁滞等现象,并非实际交通事故报警统计。5月单日内不同时间段交通异常度量的箱线图分布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以看出,工作日出现的交通异常远多于周末或节假日,尤其是时间段[7,9)、[13,15)、[19,21)。其中[7,9)为早高峰时间段,[13,15)为午饭和上班、上学时间段,[19,21)为晚高峰时间段,均与实际交通状况相符。

5月逐5 d预测结果准确率与误报率见表6所列,预测的平均准确率为91.46%,平均误报率为4.46%。预测准确率是指与实际故障标签对比,正确预测的交通故障概率,为预测的交通故障标签数与标定的实际交通故障标签数的比值。误报率是指将正常交通状态误识别为异常状态的概率,为误识别次数与正确预测次数的比值。

表6 5月逐5 d检测结果与实际标签对比结果

5.3 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选择北京城市交通数据(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实验主要对比线上检测结果的效率,对比算法选择狄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Dirichlet process mixture model,DPMM)[23]、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法[4]及流量矩阵法SETMADA (Simultaneously Estimate Traffic Matrix and Detect Anomaly)[24]。

本文算法与对比算法在测试数据集上的运行时间如图11所示。

图11 本文算法与对比算法在测试数据集上的运行时间曲线

在本文检测模型中,数据的时间属性,如某个交通数据产生的具体时刻信息,未直接参与到模型计算中,其地理位置的空间属性也通过坐标转换的方式降低了复杂度,因此,在不同数据量上的运行速度明显优于3种对比算法。

4种算法不同数据量下检测的准确率如图12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本文检测模型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从大量样本数据集中不断完善数据拟合程度。

图12 本文算法与对比算法在测试数据集上的准确率曲线

6 结 论

本文提出基于集体离群点挖掘的城市交通异常检测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城市交通异常模式检测问题转换为面向多源交通数据流的集体离群点挖掘问题,实例测试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以下优势:

1) 提高异常检测准确性。从多个粒度对城市交通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时,变化程度的叠加效应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发现潜在交通异常。基于集体离群点挖掘,不仅可识别单一监测点上由多数据流共同反映的集体异常,还可识别交通枢纽点覆盖范围内多个监测点共同构成的集体异常。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对交通异常状态预测的平均准确率为91.46%,平均误报率为4.46%;在对比实验中,随样本数据量增大,检测准确率呈上升趋势。

2) 降低模型计算复杂度。在DDWK-medoids算法模型中,数据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未以数值的形式直接参与计算,有效降低了运算复杂度,检测效率显著提高。实验表明,对于不同数据量的样本数据集,本文算法处理速度均明显高于对比算法。

3)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提高检测效率。拟合阶段属于线下处理,既保留了大数据实证分析带来的高精度优势,也不影响基于集体离群点挖掘的交通状态实时预测效率。实时检测阶段可以将流量异常检测与轨迹异常检测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实验表明,样本数据量越大,本文算法的线下拟合越准确,检测准确率越高。

猜你喜欢

离群中心点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Scratch 3.9更新了什么?
如何设置造型中心点?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离群数据挖掘在发现房产销售潜在客户中的应用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二)中心点处笔画应紧奏
寻找视觉中心点
离群的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