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国称地球进入“沸腾时代”

2023-10-10刘建国

生态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高温

刘建国

(1.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地球已经进入了“沸腾时代”/pixabay

近年来,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温度屡创新高:从2015年至2022年,人类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进入2023年,极端高温天气在南亚、西亚、北美、北非、南欧等地不断上演。2023年7月是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也可能是近12万年以来最热的月份。受高温天气影响,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出现异常升温,厄尔尼诺现象正式形成,这意味着未来全球将开启新的“高温模式”。2023年7月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全球发出警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地球已经进入了“沸腾时代”。气候变暖,不仅导致极端气候频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自然危害,还会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影响人类农业生产,助推食品价格上涨。此外,气候变暖,还为细菌、病毒传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引发新的流行病暴发,使人类面临更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地球已经进入“沸腾时代”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强,2015至2022年是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1.2℃,距《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1.5℃目标阈值又近了一步。进入2023年,世界各地再次遭遇了持续高温煎熬。4月份,南亚地区遭遇了史上最热的一月,5月份的持续高温使得2023年成为近百年来同期最热的年份。在极端高温影响下,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开始出现异常升温,厄尔尼诺状态加紧酝酿,南方涛动也随之响应。进入北半球夏季,全球高温愈演愈烈,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式形成,这意味着未来全球将进入新的“高温模式”。7月,全球气温又创造了新的高温纪录。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7月3日,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当日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01℃,打破了2016年8月创下的16.92℃最高温纪录。2023年8月中旬,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7月是地球有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也可能是近12万年以来最热的月份。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演进的事实,以及2023年7月全球频发的极端高温天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全球发出警示:随着气候变暖加剧,目前地球已经进入了“沸腾时代”。“沸腾时代”虽然只是一个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气候变暖的恶果却给地球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危害。首先,气候变暖威胁地球生物多样性。2016年12月,《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数百个物种在局部范围内灭亡。2020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科学研究预计,50年后,全球可能会有近一半的物种因气候变暖走向灭绝。其次,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近30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4毫米,而近十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则达到4.4毫米,这意味着全球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大洋中的岛国以及沿海低洼地地带未来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最后,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频发。气候变暖引发了包括高温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极端降雨、风暴潮、寒潮等在内的一系列极端气候,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每年全球都有数万人因此丧失生命,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和水资源短缺危机。除此之外,气候变暖引发的冰川冻土消融、海水酸化、自然甲烷排放等问题也日趋严峻,未来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灾难。

气候变暖冲击全球经济

气候变暖不仅威胁地球生态,还会严重冲击区域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11月,《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报告预计,受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因素影响,到21世纪中叶,全球经济规模将至少缩减3%。具体而言,西欧、北美等地GDP将分别缩减1.7%和1.1%,亚太地区萎缩2.6%,东欧地区萎缩3%,中东、拉美地区分别下降3.7%和3.8%,非洲地区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最大,GDP可能因此萎缩至少4.7%。相对于《经济学人》杂志,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预测则更为悲观,他们认为在高排放情境下,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可能突破《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2℃目标,受此影响,全球GDP可能萎缩2.5%~7.5%,其中亚洲、非洲是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大的地区。在此情境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4℃,届时人类将面临难以想象的气候灾害,全球GDP也可能因此缩减30%。

亚太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影响较大的区域。2020年,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气候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干旱、洪水以及台风等极端天气在亚太地区日趋频繁,相对于其他地区,这里面临的气候变化危害更为严重。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亚太地区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的生计往往依赖户外劳动,而高温热浪、极端降雨天气的增多,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收入。2023年8月,《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的一篇来自牛津大学的科研论文也证实了麦肯锡公司的观点。该论文发现,由于极端高温,2021年全球损失了4 700亿个潜在工作小时,相当于每人损失近1.5周工作时间。对此,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极端高温带来的工作时长减少,将在2050年给亚太地区每年造成4.7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约占全球经济损失总量的三分之一。而这还只是劳动力的损失,如果再加上财产损失以及不可估量的人体健康损失,那必然会是一个更大的数字。

从国别来看,印度是亚太地区受极端高温气候危害最大的国家。2023年4月,《PLOS气候》杂志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指出,自1992年以来,印度有超过2.4万人因高温热浪而直接死亡,研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印度的热浪将可能超过人体承受极限,届时人们白天的户外工作时间将被迫缩减15%,这将导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萎缩2.8%,而到21世纪末,这一数字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至8.7%。研究人员还发现,极端高温会逆转印度在不平等和减贫方面的进展,因为低收入群体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更为脆弱,为此研究人员特别提醒印度政府重视贫民窟居民的健康问题。日本、韩国以及中国是亚太地区受极端降水影响较大的三个国家,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洪水泛滥可能会给这些国家造成每年1.2万亿美元损失,占全球洪涝灾害损失的四分之三。气候变化带给澳大利亚带来的最大灾害是高温、干旱,麦肯锡公司预计未来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每10年中会有8年遭遇干旱气候,这将给澳大利亚农业带来不可逆转的致命伤害。

极端气候同样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2023年6月,欧洲环境署发布的消息称,自1980年以来,洪水、风暴、热浪、寒潮、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共导致欧洲19.5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5 600亿欧元。在众多灾害中,高温热浪以及干旱对欧洲的影响最大,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81%,造成的经济损失占15%。有关数据显示,气候变暖导致欧洲2022年干旱发生概率增加了5~6倍,森林火灾过火面积也较2021年增加了1倍以上。欧洲科学家估计,如果气候变暖突破1.5℃阈值,那么欧洲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从90亿欧元增加至250亿欧元,如果全球变暖升温2℃,那么欧洲每年的经济损失将达到310亿欧元。

气候变暖导致近年来美国飓风、干旱等极端气候频发,灾害损失也越来越大。2023年1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美国共发生18起10亿美元以上损失的极端气候事件,共造成经济损失1 650亿美元,在历年极端气象灾害损失排名中位居第三,仅次于2017年和2005年。2020—2022年,美国10亿美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极端气象事件分别发生了22次、20次和18次。2022年,飓风“伊恩”共给美国造成了1 129亿美元经济损失,是当年危害最大的极端气象事件。随着气候变暖,干旱给美国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美国有超过四成以上的陆地面积已经连续119周处于官方认定的干旱状态,创联邦政府干旱监测系统启用22年以来最高纪录。

气候变暖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会直接影响威胁农业生产,影响农产品供应。2023年7月底,《华尔街日报》网站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指出,2023年夏季,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之一,受此影响,美国堪萨斯州大量农田遭遇干旱,美国农业部预计该州小麦收成将比2022年降低22%。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欧洲,欧盟委员会估计,2023年夏季的高温干旱气候,会导致西班牙小麦产量比近5年平均产量低38%。意大利一家大型乳评品组织也表示,受高温影响,奶牛产奶量会比正常情况降低10%。2023年7月,一篇发表于《自然合作期刊·气候与大气科学》杂志的上的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中西部小麦种植者认为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目前每6年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一次破坏。2023年8月,《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发现,炎热气温与粮食安全之间存在短期关联,如印度一般人口的国家,如果经历一周的极端高温,就可能会有多达800万人面临食物短缺危机。

气候变暖会导致局部地区水热、土壤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一些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农作物可能会因此大幅减产,甚至消失。比如巧克力,目前全球50%的可可类作物都来自科特迪瓦和加纳这两个国家,然而可可对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气候变暖导致赤道地区的温度和降水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使得这里的可可种植愈发困难。科学家预计到21世纪中期,可可作物可能会完全消灭,届时以它为原料的巧克力也将不复存在。面临同样遭遇的还有香蕉。近年来,气候变暖和频繁的洪涝干旱灾害,正严重威胁全球香蕉的生产和种植。2019年3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科学研究指出,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速度发展下去,那么到2050年,全球香蕉产量增速可能会显著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大米是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地区居民的重要碳水来源,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则显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以及土地稀缺等因素正深刻影响着全球水稻种植,预计到22世纪,水稻的土地生存能力将会下降50%以上。除此之外,气候变化也会对海鲜产量产生影响。海洋酸化会显著降低一些甲壳类生物(虾蟹贝等)的产量,海水升温会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种群数量下降或被迫迁移,再叠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负面因素影响,未来全球海鲜的渔获量可能会持续下降。

除直接降低农业产量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一些农产品的味道。《中国食品安全报》指出,海水酸化会导致海虾味道也变酸;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会影响鸡肉、牛肉品质,茄子、胡萝卜口味也会变差;日本科学家发现,1970—2010年,“富士”苹果的酸性成分减少了15%,而甜度增加了5%。我国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指出,由于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包括梨、西瓜等在内的多种水果都出现了甜度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引发的光照、温度条件改变,导致西红柿没有了以往的味道。

农业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会直接推高食品价格。欧洲央行认为,2022年欧洲夏季的热浪使食品价格通胀率升高了0.67个百分点,预计到2035年左右,气候变化将会推高全球食品价格通胀率0.92至3.23个百分点。气候变暖助推食品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2023年夏季印度的“西红柿危机”。2023年前6个月,印度西红柿主产区安得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卡纳塔克邦等地区遭遇了极端降水和长时间高温侵袭,西红柿产量大幅下降,导致其价格急剧飙升,印度消费者事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7月16日,西红柿的日均零售价格为119.16卢比(约合人民币10元),而2022年同期价格仅为34.66卢比(约合人民币3元)。受此影响,印度汉堡王、麦当劳、赛百味等快餐连锁店纷纷将西红柿从菜单中剔除。在印度,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不仅是西红柿,还包括小麦。不合时宜的降雨以及高温干旱,使当地谷物歉收严重。2023年8月,印度政府进一步加码了自2022年5月以来的粮食出口限制政策,以应对国内可能出现的粮食危机。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农业种植国,小麦、大米、蔗糖产量的下降,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受此影响,自2022年以来,亚洲大米价格一直在近15年来的高位水平徘徊。

气候变暖增加公共安全风险

气候变暖引发的各种极端气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2023年7月,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2022年5月30日至9月4日,欧洲共有61 672人因高温而死亡。该研究还预测,如果人们不能有效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那么到2030年,欧洲夏季因高温而死亡的人数将达到68 116人,2040年为96 363人,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2万人。科学家指出,在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双重效应叠加下,未来欧洲夏季必然会遭受更严峻的高温挑战,各国应及早行动制定更多气候适应预案。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就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2019年11月,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布年度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对当今全球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如果我们不能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终身受到健康危害。具体而言,这些危害包括:婴儿期由于食品价格上涨,遭遇营养不良;儿童期因气温上升和降雨模式转变,遭遇更高的腹泻、革登热、弧菌等传染性疾病感染风险;青春期因空气污染严重,导致肺功能下降,哮喘、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发病率升高;中年期和老年期因空气污染、水污染、高温热浪、极端降雨等原因,罹患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热射病、传染性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大幅升高。

此外,气候变暖,还会为病毒、细菌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引发新的流行病暴发,使人类面临更高的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气候变暖,一方面会增加病原体生长和繁殖速度,同时扩大病原体的存活时间和迁移范围,这将使其更易传播到新的地区和人类宿主身上;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也会降低人类宿主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使我们更易遭受病菌侵害。另外,温度升高会促进病毒传播媒介(如苍蝇、老鼠、蚊子等)的活动和繁殖,增加流行病传播风险。2021年2月,剑桥大学的科研人员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学术论文认为,气候变暖导致蝙蝠偏爱的森林栖息地不断扩张,而全球蝙蝠种群中共携带了约3 000种不同类型的冠状病毒,蝙蝠活动范围的扩大,一方面改变了其自身携带病毒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会增加蝙蝠与病毒间新的互动,加速有害病菌的传播与进化。该文作者认为,气候变暖可能是导致新冠病毒暴发的重要外部因素。2022年5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气候变暖、气温持续升高会导致很多原本只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原体和寄生虫,被迫转向人类居住地迁移,这将大大增加这些病毒向人类传播的风险。科学家预计,到2070年全球至少会发生15 000次新的跨物种病毒传播,这些增加的病毒共享机会可能会提高未来50年内出现从动物跳转至人类的新传染病风险,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2022年6月,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导致数量庞大的哺乳动物正向更为凉爽的地区迁徙,而它们身上携带的10 000多种可感染人类的病毒也将加入这个迁移过程中,不同动物的接触会重组哺乳动物病毒网络,大大增加病毒传播至人类的风险。该研究认为,气候变暖正在创造一个新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时代,新冠肺炎病毒、猴痘、不明原因的儿童肝炎等都是这一趋势的前兆。除为细菌病毒传播扩散创造有利条件外,科学家们目前还担心气候变暖、冰川冻土消融会让一些被冰封的古老病毒重新面世,届时人类可能将面临更大的不可预知的传染病风险和健康威胁。

地球进入“沸腾时代”,尽管是一种夸张的表述,但绝非危言耸听。气候变暖,已经为人类文明敲响了多次警钟,但目前来看,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仍然十分迟缓,部分国家和政府仍然为了一己私利和狭隘的短期利益,在减排问题上或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或出尔反尔,打击全球减排信心。正因如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才不得不用这种夸张的词汇,来再次警醒全球人类推进净零碳排放的迫切性。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气候灾难面前,全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为了人类文明的存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应采取实质行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内,积极推进净零碳排放,遏制和扭转气候变暖趋势,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气候高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高温季蔬菜要如此培“根”固本
全球高温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高温来袭,警惕寒湿作祟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