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2—2022年国际精神康复热点分析

2023-10-10康轶群张云淑杨云龙张丽丽栗克清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污名精神疾病热点

康轶群,张云淑,杨云龙,张丽丽,栗克清

(1.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 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0;3.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北 保定 07100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之后,抑郁和焦虑等常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了25%以上,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1]。精神障碍定义为一系列临床可识别的,引起大多数患者痛苦或妨碍个人功能的症状或行为[2]。精神障碍涉及认知、情感及意志行为等大脑高级功能损害,存在高复发、高致残的潜在风险,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长期康复意义不言而喻[3]。康复的定义为使个体在与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功能最大化并减少其残疾的一系列干预措施[4]。康复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而精神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是康复医学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实践。精神康复致力于复原,完整的社区整合,重点是帮助个人发展技能和获得必要的资源,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3]。从20世纪70年代,“去机构化”运动意味着更多精神疾病患者能够生活在社区中,而不是精神卫生机构。分析精神康复在特定时间的热点,能够帮助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梳理知识结构,明晰研究热点,把握精神康复领域在当今及未来的发展趋势。CiteSpace软件是由陈超美团队开发的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可定量、可视地梳理文献,辅助分析该领域文献的基础知识、研究热点和前沿,预测该领域的研究特征及演变趋势,是科学文献计量和知识网络分析的重要工具[5-6]。Web of Science(WOS)是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8 700多种核心学术期刊,能较为全面地代表世界研究动向。本文基于WOS数据库,使用CiteSpace 5.6.R5对其2012年9月1日—2022年9月1日收录的精神康复相关文献期刊、作者、机构等进行统计和可视化网络分析,快速梳理国内外精神康复相关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总结相关研究的前沿,以期为相关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检索2012年9月1日—2022年9月1日收录在WOS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来自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的文献,按主题词“((psychiatric OR Mental)rehab*)”进行检索。检索式=((((TS=(psychiatric))OR TS=(mental))AND TS=(rehab*))AND DT=(Article))AND LA=(English)。经软件自带的去重功能及人工去重,删除与本主题无关、字段值缺失等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共3 045篇。将检索的文献以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为记录内容导出为txt文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方法是科学知识图谱法和文献计量法。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构合作分析等。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6.R5,检索2012年9月1日—2022年9月1日收录在WOS数据库的3 045篇文献绘制知识图谱和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了解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前沿问题,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2 结果

2.1 文献产量年度趋势分析

通过年度发文量可以看出精神康复研究领域论文数量与时间变化关系,进而了解该领域的发展速度和研究现状,从而梳理过去和预测未来发展走势。2012—2022年收录在WOS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来自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的文献中,精神康复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2012—2022年精神康复领域年发文量趋势

2.2 研究国家、机构分布及合作情况分析

WOS来源期刊收录的2012—2022年精神康复领域的3 045篇英文文献,来自95个国家和431个研究机构。期刊发文量前10位国家和前10位研究机构分布,见图2。

图2 2012—2022年期刊发文量前10位国家和前10位研究机构

美国的发文量为959篇居首位,总占比36%,远高于其他国家。其次是澳大利亚的发文量为303篇,总占比11%,表明美国、澳大利亚在精神康复领域具备一定的科研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从合作网络与合作强度来看,已经形成了蒙纳什大学、格罗宁根大学、波士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见图3、图4。

图3 2012—2022年精神康复研究主要国家协作网络

图4 2012—2022年精神康复研究主要机构协作网

2.3 研究热点

2.3.1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作者集中描述、高度概括文章主题的词汇或词组。可以通过考察该领域中关键词的频率及聚类来了解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因此,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以洞悉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依据WOS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对关键词进行汇总,共有566个关键词,将关键词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可知热点关键词依次是康复(rehabilitation,1 088次)、人群(people,509次)、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497次)、抑郁(depression,461次)、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456次)、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437次)、复原(recovery,357次)、健康(health,307次)、残疾(disability,289次)等,圆圈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见图5。

图5 精神康复研究关键词共现

2.3.2 关键词聚类

为了清晰展示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采用聚类算法“LLR对数似然算法”对精神康复领域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规模越大编号越小。其中代表网络模块化的指标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为0.761 7,在0.3以上,可以认为该聚类结构显著,另一个评价指标聚类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为0.880 4,在0.7以上,可以认为该聚类结果具有高度可信性[8]。精神康复研究的共现网络被划分为20个聚类,前10位的聚类分别为#0抑郁症(depression),#1恢复(recovery),#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3康复效果(rehabilitation outcome),#4脑卒中(stroke),#5职业(employment),#6自杀(suicide),#7病假(sick leave),#8元认知(metacognition),#9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见图6。

图6 精神康复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2.4 研究进展趋势与前沿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突现词检测。突现词(burst terms)能反映学术研究领域发展的前沿概况,通过突发性探测可以发现某一领域的研究呈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化的演化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的“Burstness”选项功能,按照突现起始年份,得到2012—2022年精神康复研究领域突现词图谱,其中“自我污名化(internalized stigma)”从2017年开始,一直保持热度至今,见图7。

19个突现词从上至下中文释义依次为“调整”“心理练习”“功能障碍”“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照实验”“门诊病人”“帕金森病”“功能恢复”“酒精”“依赖”“缺血性卒中”“决定因素”“临床试验”“神经认知”“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参与”“常见精神障碍”“自我污名化”“幸存者”。“年份”表示检索时间段内突现词初次出现时间的年份,“力度”表示突现强度,“起始”和“结束”是突现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年份,时间段下方的粗线段指的是该词成为热点所延续的时间图7 精神康复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3 讨论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软件,对2012—2022年精神康复研究领域WOS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精神康复的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得出以下结论。

3.1 国际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精神康复的关注度逐渐升高。2012—2013年精神康复领域的文献数量大幅度上升,世界卫生组织于2013年5月27日通过了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旨在促进精神健康,预防精神疾患[9]。中国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中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精神卫生工作从此正式进入法制化时代[10]。美国、澳大利亚无论从国家还是研究机构,发文量都位居前列,并且机构之间合作紧密,表明其在精神康复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影响力。

3.2 国际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精神康复服务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复原和社区的融合,特别是职业康复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残疾专家和公职人员认为,患有慢性疾病和残疾(包括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有权充分参与社区生活,包括正规就业。从传统的职业康复训练模式向支持性就业(supported employment,SE)和个人安置与支持(individual placement and support,IPS)模式的过渡,被描述为对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范式转变,支持性就业有助于减少住院并会产生更高的社会投资回报[11]。IPS已成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支持标准,是所有就业模式中研究最广泛和最严格的,也是唯一针对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循证就业模式[12]。在英国,IPS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一些地区也是如此[13]。2016—2017年荷兰参加IPS的人数翻了一番,从1 038人增加到2 100人,未来将在目标群体、提供者类型、目标和附加干预方面扩展IPS实践[14]。

3.3 国际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分析

“自我污名化(internalized stigma)”从2017年开始,一直保持热度至今,说明该问题是国际精神康复研究领域前沿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存在负面刻板的印象,诸如暴力和无法工作等[15]。研究表明,大多数严重精神疾病患者都会以2种方式意识到对他们的这种态度,通过感知公众偏见以及内化这些负面信息。同时,他们可能以冷漠和愤怒来回应,但是当他们接受了对方给予的污名化,将会形成自我污名化[16-17]。

自我污名化是严重精神疾病的一个主要问题,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所以应该研究污名化对治疗结果的潜在中介作用[18]。由积极情感(如自豪、热情、活力、灵感)和消极情感(如羞愧、内疚、烦恼、忧虑)组成的幸福感似乎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当它受到内化污名和随后自我概念恶化的负面影响时,将导致更严重的症状、更低的康复和更高的自杀风险。因此,一项研究显示幸福感受2个主要维度(刻板印象认可和疏离)的影响,并以自尊和自我效能为中介,疏离对情感幸福和自我概念的损害比刻板印象认可更大[19]。污名化会导致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个体遭受社会排斥并丧失权力(disempowerment),从而造成歧视和个人权利受到侵犯[20]。自我污名在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很常见且严重,尤其是中国农村社区收入较低的人群[21]。《柳叶刀》(The Lancet)在2022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发表“结束精神健康问题污名化和歧视重大报告”,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校、雇主、卫生服务提供者、民间社会和媒体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积极行动,结束对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个体及其家人的污名化和歧视,并针对各个群体提出了具体建议[22]。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OS数据库(SCI,SSCI)中近10年的精神康复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根据关键词共现及聚类来判断值得进一步讨论的主题。同时,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一是仅纳入WOS核心数据库的文献,所以无法排除文献漏检的可能。二是由于知识图谱研究偏向于定量研究,缺乏文本定性分析过程,未来将根据此次分析结果进行深入的文献定性研究。

综上所述,根据近10年检索的文献,国际上精神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康复模式探索,如社区康复、职业康复及解决污名化问题等,因此,今后中国学者应汲取国际精神康复的先进理念,结合研究热点、前沿,然后对中国精神康复现状进行调查评估,以期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康复手段和模式。

猜你喜欢

污名精神疾病热点
热点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热点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结合热点做演讲
污名的道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