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里耶秦简与天长西汉简的章法探析

2023-10-09张艳燕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摘 要:简牍在纸张未面世以前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工具,主要盛行于秦汉之际,其记录了文字样式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里耶秦简与天长西汉简为例,分别论述二者在章法布局上的异同。里耶秦简中章法布局自由错落并具有浑然天成的意蕴,天长西汉简中章法布局同样具有天真烂漫的一面;里耶秦简字形多呈长方形,且无明显横向舒展笔画,天长西汉简在字形上则以隶书横势为主。对两类简牍的章法布局进行分析,可将秦汉简牍在章法布局上的继承与创新展现一二。

关键词:里耶秦简;天长西汉简;章法布局

简牍作为专门记载文字的工具,在书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简是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而后将一面磨光进行书写。多数竹简都较窄,仅能书写下一行之量。牍,多为木质,与简不同的是,其宽度在简的基础上增宽了好几倍,书写行数均为多行。简牍作为文字书写材料具体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简牍就已有使用。到了秦汉时期,简牍依然是记录文字最主要的工具。直至汉代,随着造纸技术的出现及不断进步,简牍逐渐被纸张取代,结束了其作为文字载体的时代,而后便开始由纸张作为传承文字的载体。

一、里耶秦简与其自由错落类章法

在现已问世的秦系墨迹中,里耶秦简可以说是在简牍书法墨迹中形式最丰富、最集中的代表。在2002年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36 000余枚的秦简中,简与牍的奇异规格是一大特色。历来出土的秦代简牍,像四川青川郝家坪木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龙岗秦简中,大多是单简编连的单行书写形式,一条仅一行字,每枚简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我们还很难说这当中有章法,因为仅有一行文字,自然是无左右穿插和参差之美,不能清晰地说明整个的章法布局,这样单行的布局形式对研究章法流变的意义并不大。

珍贵的是,里耶秦简中宽达数厘米的片状牍数量多且完整,牍的特点在于宽度较大,其书写内容达5—6行文字的比比皆是。木牍上通常是一牍记一事,在有限的空间中完成一定的书写内容,这就要求书手在已限定的条件下必须胸有全局,对字的大小、行距、字距组合都要有合理安排。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当时的书手已经具备了书法艺术的自觉,仅是木牍的片状形态促使书手形成了这种章法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章法意识自觉模式的形成。里耶秦简记载内容丰富,堪手亦众多,各堪手在书写水平上均有差异,书法风格自然是迥异的。里耶秦简中匀整紧密、宽疏有序、自由错落、恣意排布等类型的简牍一应俱全。本文将主要分析里耶秦简中的自由错落类简牍,此类简牍减少了有意为之的意识,不会刻意关注单字与整行的规整性,使其字形随意而生,大小各异,增添了一些朴拙生趣之气。

《卅四年八月癸巳朔》(图1)是里耶秦简中自由错落类章法风格的代表,此简正文共三行,并专门留出一行的空间,加上左下角书手的落款,内容共四行。简中前两行的上半部分隔得相对较远,第一行结尾处的“手”字插入了第二列的首端,并与“卅四”二字对齐,导致第一、二行隔开了一些。当时书手应是想将“手”字另占一行,可书写到尽情处无暇顾及,便靠近了第一列,使得前两行的上部分空间稍大,第二、三行的上部分靠得较紧凑,在章法上形成了自然又强烈的疏密对比,增强了章法的层次性与丰富性。首行中的诸字在间距或大小上都是较为均匀的,字与字之间较为舒朗清晰。

至第二行,字形的变化开始活跃起来,且字形大小随着笔画的繁简程度而自然变化,前端的“卅五年四月己未朔乙丑”在字形上稍小且排列得較为紧密,从“洞庭”二字开始,字形随着笔画的烦琐而增大,如“觹”“迁陵”等字,笔画繁杂。书手自然地将笔画繁杂的字处理得稍大,且大小字形互相穿插,大字与小字之间有留白,使此简在章法上空间错落得更为明显。这一行明显有靠右之势,形成行气的摆动,在章法上打破了匀整严谨、一搨直下的布局。

第三行与第二行紧密相挨,且有意拉长文字纵向的线条而抑制横向的线条,如第三行中“事”“嘉手”“庭”等字的字形明显被书手写长。其中,“嘉”字虽没有纵向的长线条,但整体的结构被拉长,这样的处理使章法错落得更自由。“事”字字形也比较长,其长度与旁边“四月己”相比,占了三字之空,并与第二行上端的“年”“朔”二字的纵向线条相错落,以调整上下字大小的方式打破这种排列上的协调感。再如“嘉手”二字,在字形上都是修长的,其右侧“谓”“觹”二字的字形就较为宽博,相比之下形成字形宽窄的变化。“以洞庭司马印行事”与“迁陵丞阳陵卒署迁陵”排列时,左行字巧妙地穿插于右行字之间,如“庭”字位于右行的“陵”与“丞”字之间,“庭”字底部的长线条与“丞”字朝左的长线条遥相呼应,之后的数字分别插入右边上下字的空隙中。从“印”字开始,明显地脱离了整行的中轴线,并有右倾之势,尤其最后一字“事”的长横往右延长得十分突出,加上大小字形相错落,使章法布局更显意趣与活泼。

《卅四年八月癸巳朔》在字组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二、三行。第二行的起首“卅五年四月”字与字靠得十分紧密,“卅五年”三字中间可以说是毫无间距,“年”字的竖画虽然拉得比较长,但并不影响与“四月”二字之间的紧凑感。再如“陵丞”与“陵卒”的组合关系,“陵”字左边偏旁的竖画被书手处理得比较长,第一个“陵”与底部的“丞”紧挨着,第二个“陵”的长竖画有微微往左斜之势,而“卒”与“陵”紧密相挨的同时,其长竖画往右下方倾斜,并与“陵”的竖画形成呼应关系。总之,“丞”“卒”二字与“陵”的右边偏旁形成一个整体,看起来十分和谐统一,位于两个字组之间的“阳”字就书写得极其规整,左右结构的组合部分整体对齐,与上下字的间隙也非常均匀。

此简在字形的欹侧上也是有变化的,不过其欹侧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主要体现在上下字之间有倾斜与端正的变换排布。如“叚尉觹”字组中,“叚尉”二字均为左右结构,且明显呈左高右低的态势,“觹”字虽也为左右结构,但打破了上面的排布规律,整体重心显得十分稳健。第三行的“报之当腾”四字中“之当”二字也有向左下方倾斜之势,而“报”“腾”字却呈端正稳重之态,如山石盘旋而落,大显稳若磐石之姿,在字形结构与态势上不失单调,变化中又不失稳健,如此排列在一起使章法布局上的自由错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天长西汉简与其天真烂漫类章法

在东汉纸张还未普及之前,以竹木牍为书写工具的形式在汉代十分常见,它是文字载体样式的过渡形式。简牍书法的发展在西汉仍处于关键时期,尤其是各个字体的雏形初显,奠定了汉简牍书法在字体上得以丰富的基础。在西汉简牍书法中,秦官方正统文字篆书的样式并未完全消弭,西汉时期的隶书用笔造型已现端倪。因此,这个时期的简牍遗迹值得我们析毫剖厘。西汉简牍出土数量庞大且记载内容丰富,其中简形制占大多数,而木牍形制的相对较少。因竹木材质极易腐蚀破烂,所以保存的时间有限,出土完整的木牍形制更是稀缺。然木牍比竹简稍宽,其可书写多行内容,在对文字的表现力上比竹简更加出色。在研究简牍书法的章法布局风格时木牍形制便体现出优势,于是在对秦简与西汉简牍的章法布局做比较分析时,笔者便以天长西汉简为例。

《文物》2006年11期刊载的《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一文,介绍了一批出土的木牍。这批木牍出土于头厢,共34片,约2 500字。木牍保存得比较完整,有一面书写和双面书写两种类型,且以隶书的书写字样为主,部分字迹有残缺或不清晰。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户口簿、算术、书信、药方等。其与里耶秦简的形制样式十分相似,这也是将两份简牍进行比较的重要原因。

笔者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片(图2),此简在材质的表现上不是特别完整,左侧的上下部分都有残破。此简共四行文字,在章法上第二行最为饱满,第一、三、四行均没有被文字占满。在这片简中,行与行的间隔比较均匀,但左右两行均有横向的长线条互相交叉,打破了一搨直下的外边缘线。上下字的间距基本保持一致,但其中有一条纵向的长线打破了一贯的间距。

我们先来看第一行,首端的“卿体不”三字的大小基本保持一致,间距统一。到第四字“便”时,掠画与波尾分别向左右舒展且幅度较大。紧接着,“前日幸”三字相对于前者较小,且较为紧密。至“为”字时,又将左边的掠画向左夸张。继续行笔至倒数第三字“使”,左右的横向长线条得到舒展,且线条末端出现了厚重的按笔,已出现隶书燕尾的书写用笔。在第一行中,许多字的处理均放开了其左右势态。

第二行起首的“东阳”二字,结构紧密,字形较小。第三字“丞”底部的长横突出,且波画的出锋十分厚重,均打破了左右外轮廓的边缘线。此又是典型的不成熟时期的隶书意蕴。“阳”字的左右两侧均有横向趋势,因书手对隶书结构处理得不够高超才稍顯含蓄。下列的“英横”二字也是呈横式发展,“身”字的掠画尤为突出,十分夺人眼球。“下迫”二字的波尾与“丞”字的波尾一致,线条极其厚重。细观中心轴的摆动情况,从第一行的后半部分“不”字开始,中心轴向左摆动,直至最后的“地”字的波画才往右移动,中间的文字在字形的大小及间距上基本保持一致。第二行在整体外轮廓上仍有不规则之感,是个别字的横向线条十分突出造成的。

第三行的下半部分有留白,首端的“再拜谢因伏地再”七字在字形的大小上较为协调,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也基本相等。书写到“拜”字时,右边的竖画书写得十分爽劲,线条由细至粗呈扇形状,一搨直下。至“请病”二字时,又恢复到与前字的大小一致,给人一种字形在出现大起大落后的平静感。

第四行的字数相对较少,仅五字,下半部分的空白非常大。牍片的左上角有破损,导致“马”前一字、“足下”前一字印迹不清楚,但能看得出“马”“足”二字是协调的。最后一字“下”的纵向笔画跟第三行的“拜”字右边的竖画类似,长线条也是由细至粗,表现得十分突出,且有千斤坠石之感。

从整体布局上分析,第二行中从“不给”二字开始便有稍稍往左摆动之势,直至末尾处才将重心移至中心轴上,在行列上的随意摆动将自由天真的韵味诠释得十分生动。另外,此简中第三、四行中两个纵向的长笔画也值得人们研究,书手在书写这两笔画时十分果断,下笔有神,行笔力透纸背,提按分明,在线条的质感上与里耶秦简中许多纵向的长线条有相似之处。对于书手在书写此类线条时出现的由轻渐重的现象,笔者有三点推测:其一是书手对长线条如秦篆般书写均匀存在一定难度;其二是书手养成了如隶书线条末端往下按的书写习惯;其三是书手个人性情的发挥,书写尽兴处或书写完毕时以潇洒用笔彰显书写风格。总而言之,天长西汉简在章法布局上打破了上下规整的字距,以求空间上的变化之感,让人觉得此简有自然活泼之姿,又恰好是继承了里耶秦简中自由错落类风格的体现。

三、结语

笔者认为,里耶秦简与天长西汉简在章法布局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譬如字形大小会根据笔画的繁杂程度与左右空间大小的情况进行变化处理,同样运用长线条打破空间均匀的处理方式,且书手在书写时会有“我手抒我意”的情感,彰显放荡激动的性情,使简牍中轴线的摆动也富有意趣。从二者自由错落与天真烂漫的章法布局可见,其已经具备了后世纸上书法的章法经营理念。

西汉时期已逐渐进入隶书全盛的阶段,天长西汉简整体的字形结构偏扁且横势较为明显,甚至在行列之间有长线条的穿插避让,隶书中肥厚的用笔体现得也较为明显,已出现隶书成熟时期蚕头燕尾之态。而里耶秦简中字形结构多是偏向篆书的字形,略偏长方形,横向的笔画相对较少,线条用笔均匀,基本上无明显的波磔笔画。

分析可知,天长西汉简对里耶秦简的章法布局有一定的继承与创新,其自由错落与天真烂漫的风格基本体现了简牍书法中最为丰富的一面。秦汉简牍书法处于古今文字交替的重要阶段,秦篆的式微与汉隶的鼎盛推进了文字演变的进程,汉代各个字体的萌芽使文字样式在用笔、结字、章法上具有杂糅性,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至深的影响,使秦汉简牍书法更具有研究价值。因此,书法艺术的继承是必然的,继承是对后世创新的一个有力依托,是书法艺术在历史长河里经过时代的变迁而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纪春华,乔国荣,王震,等.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1):4-21,1.

作者简介:

张艳燕,硕士,武昌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书法与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