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学关系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导师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

2023-10-09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导学导师研究生

李 霞

(1. 赣南医学院研究生工作处,江西 赣州 341000;2.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医学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文中简称导学关系)的好坏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良性和谐的导学关系,不仅可以避免师生矛盾冲突的发生,对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医药创新能力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立德树人视阈下,如何推进导师和研究生双主体协同发展是探讨和构建良性和谐导学关系的关键。

1 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内涵

研究发现,当前对高校导学关系的内涵界定基本上沿用林连伟等[1]2003 年提出的概念,即导学关系是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师指导学生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论文撰写,并教会学生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的一种教学关系。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和新使命,使得导学关系的要素、意蕴和价值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医学研究生的导学范围由单一的科研临床指导发展为价值引领、经济资助、道德素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更为深厚和多样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等构成的“多角度关系体”[2]。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导学关系的意蕴进行了实质性分析。詹姆斯·杜德斯达[3]指出“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是建立在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既重要但又脆弱的关系之上,这种关系由指导关系发展到同事关系。在研究生学习的后期阶段,许多人在某一狭窄领域获得的知识要超过他们的指导老师,这一点上,学习关系由本科生教育的师徒关系转变成合作者和同事间所特有的同辈关系”。从心理学的视角,牟晖等[4]则认为师生“导学关系的核心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与认知关系。”部分学者又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去探索影响导学关系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如学者HEAEH T[5]研究发现,“导师的专业技能、学生工作量、学科领域、互动频率等因素皆会影响合作满意度和效果。”林佩云[6]从文化角度认为,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后喻文化背景下的导学关系实现重构,以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合作共赢和教学相长。张荣祥等[7]建议构建以“学术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育人共同体为核心要素的导学共同体,可以更好的推动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同时有学者还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期望值普遍较高。因为通过适当的交流,“导师可以在意志、性格和精神风格方面隐性地指导教育,并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8]。

综上,目前有关导学关系的研究多从学生角度,或聚焦在非医学专业研究生上,关注研究生导师的相对比较薄弱。现有的质性研究多基于理论建构和文本分析来探析,欠缺一定的直观真实的论据支撑。因此,本研究在基于量本问卷的结果上,重点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开放式深度访谈,力求从导师视角获得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导学关系协同发展的路径,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路径和参考。

2 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基于分析导学关系作用机理的基础,本文将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访谈前,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生群体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双一流”高校、地方院校的全日制学术型、专业型医学专业研究生和非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含博士研究生)2 500名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2 350 份。经过量化分析,得到结果如下:一是“导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导学关系评价指标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与导学关系总体建设呈显著正相关;二是“师资队伍和能力”对导学关系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师资水平的影响较为突显。因此,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将对部分导师进行深度访谈,试图从导师视角获悉当前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存在的痛点及难点,力求获得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中的关键要素,并为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协同建构提供着力点。

2.2 访谈设计基于前期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并结合文献数据,为导师设计良好的深入访谈大纲。访谈前,告知受访者此次访谈的目的和内容。访谈时间控制在20~40 min,并记录访谈过程,访谈结束后及时对录音访谈进行整理和筛选。

2.3 访谈样本采用三级编码系统,对每一位受访者建立编号系统,将姓名与访谈信息分离,访谈的过程中用编号A1、A2 等代替姓名。根据访谈文本的需要,从“双一流”高校和地方高校共邀请了13位来自医学、工科、理科和社科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以此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异质性。其中,A1、A2、A3、A5 和A8 是专业学科带头人、“立德树人导师”的典范,A4、A6、A7 和A9 是优秀青年教师代表,A10、A11 是兼顾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人员,A12、A13 是临床和科研一线的带教老师和副导师(表1)。

表1 被访谈者信息

3 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协同发展关键要素分析

通过对13名导师访谈内容的整理和分析,共筛选出1 678 个有效陈述句。结合前期的量化分析数据,对1 678 个陈述句作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后,获得25项初步概念类别,其中包括5类关键要素和20项具体影响因素(图1)。

图1 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关键要素

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协同发展关键要素明确后,基于深度访谈和量化分析结果,分别对每个范畴内的相关因素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3.1 招生选拔很多受访者表示,招生选拔及师生互选的入口非常重要,也是有效防止导学矛盾产生的根本做法。合理的招生选拔和师生互选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优化选拔标准和条件。要根据导师队伍和培养目标合理计划招生人数,吸引优质生源。二要增进师生的了解。深度剖析和分析导学关系构建的“性格、教育背景和培养期望”三个基本要素,不仅可以保证后期培养的有效性,更是从源头上有效避免扼止导学问题的产生。

3.2 培养模式

3.2.1 模式类型学生规模和培养目标是学生培养模式设置的主要因素。目前高校普遍适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基本原则是:一般情况下1 名教授每年可以招收1 名博士研究生和3 名硕士研究生。但也不排除个别高校由于学科专业、科研临床等要求的差异性,势必又会形成多种培养模式。经过问卷调查和导师访谈获得,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表2)。

表2 研究生培养模式

从表2可以看出,当学生人数较少时,一般较适用单导师制或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而医学专业研究生由于临床实践研究的需要,多数导师倾向于选择导师团队的模式来培养。在学生多且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导师则较倾向于选择集体指导的模式。集体指导的模式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可能会增加导学关系出现问题的概率以及管理的无序性,故需进行合理选择。

3.2.2 建立严格规范、公平透明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也是避免和解决导学矛盾的关键条件。建议要根据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制定导向正确、特色鲜明和操作性强的导师团队管理制度,并及时公开、严格执行。同时根据政策文件和学校的整体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

3.2.3 整合专业优势、发挥团队协作的效果高校、专业实践单位、联合培养基地一般都设有学术底蕴深厚、科研能力强大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机构。他们往往可利用团队自身的优势,进行课题项目的申报、医疗技术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营造良性互动、促进激励、协同创新、友好和谐的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表2 中可以看出,导师团队和集体指导的模式尤其具有此优势,并成为解决导学矛盾、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案。

3.3 能力培养

3.3.1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古已有之,更是当下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强调教育要因人而异,各尽其才。前期问卷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加强指导”对学生的培养较为重要。在本次的深度访谈中,受访者普遍也认同和强调了这点。受访者表示,基于学生专业、性格和类型的不同,教育方式更应注重个性教学、分类培养和差异指导。从量化研究的具体结果进一步分析得知,分类指导和科研兴趣对导学关系具有正向影响。而医学专业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研究生对此关键因素尤为突出和明显。

3.3.2 科研训练及时有效的科研思维训练、科研支持和经济资助,是建立良好导学关系的核心因素。受访导师都认为科研素养的培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路径和主要目标,但由于科研时间周期长、出成果慢等特点,师生双方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学术型专业的研究生。因此,良好导学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科研成果的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力促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3.3.3 临床实践临床实践和思维能力是医学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和任务指标。许多导师由于身兼学校和医院重要领导岗位,对学生的临床轮转和科研思维训练关之甚少,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方案和轮转细则。很多学生反映,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期间和本科层次的培养并未有较大差异,且常被导师或医院当作一个较为熟练的助手和临时工。因此,高校、医院和导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诉求,积极实施分类培养,在临床实践指导的同时加强临床科研思维的训练,力争培养具有较高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

3.3.4 硕博区别硕士与博士的培养重点各有差异。硕士培养主要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导师指导相对较多;而博士则较侧重于学生学术创新思维和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因此,在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针对不同主体的需求,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特别是“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差别”[9]。

3.4 沟通交流

3.4.1 身心健康较之本科阶段,研究生教育期间,学生在专业提升、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大。焦虑量表测量结果显示,将近有41%的研究生患有中度到重度焦虑,39%的研究生被认为有中度到重度抑郁,在同等情况下,普通人群中的焦虑和抑郁人数仅占6%。EVANS T M等[10]指出研究生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是普通人6倍。同时50%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的研究生,均认为他们的主要导师或顾问未提供“真正”的指导。从实证分析量化结果来看,类似心理疏导、价值引领等体现师生深层次交流影响的“软指标”评价也相对较低。因此,导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诉求,增进师生的精神交流和情感共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4.2 交流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导学关系的最有效因素。在沟通频率方面,医学专业(A1、A2、A3、A4)和理工科专业(A5、A7)导师的办公场所因与学生科研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区域间隔较近,沟通及交流方便,沟通次数也较频繁,利于师生导学关系的提升。在沟通方式方面,大部分导师表示以微信、QQ 和电话等方式沟通较多,单独见面沟通交流较少。因此,建议导师应多利用小组讨论、学术会议和线上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业进展、研究动态等。同时在沟通内容上,除了正常的学业指导下,适度关心、了解学生个人的生活情况也是很重要的。所有受访导师表示,如果学生愿意主动和老师沟通,他们很愿意为学生解决诉求,提供帮助和指导建议。但是如果学生不主动沟通,出于学生隐私、性格和距离考虑,导师一般不会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因此,师生之间取得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5 矛盾解决

3.5.1 正确合理看待学术争论学术探讨有利于学术成果的完善和学术思想的升华。由于“学术问题具有探索性和严谨性”[9],所以师生就学术某一观点进行的探讨和争辩是合理且普遍的。但个别导师在争论的过程中,易把个人感情带入学术探讨中,甚至出现情绪化失控场面,严重影响了导学关系良性发展。因此,在学术探讨过程中,团队成员要依据培养目标和考核指标共同探讨,充分利用团队管理模式的资源优势有效规避和缓解师生双方情绪化探讨出现的矛盾。

3.5.2 建立完善公平的考核机制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有较大的指导和管理权。部分导师存在一定的强权家长作风,把师生关系单纯看作是“雇佣”式或“上下级”关系,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和执行,导致导学关系紧张,矛盾频发。因此,要在基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原则上建立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加强导师在遴选、聘任和指导等方面的考核机制。

3.5.3 重视双方的利益和发展诉求“教学相长来自相互信任的导学关系”[9]。彼此没有信任感的师生势必会导致导学关系的恶化。受访导师A1、A5 表示,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人,针对目前导学关系失范所产生的问题,导师应做更多剖析和思考,而不是逃避和推脱。因此,导师应多基于学生立场换位去思考、分析,积极找寻解决办法,以降低导学关系问题出现的频率。同时,部分导师要转变思路,运用共情心理,平衡师生利益诉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目标,以有效规避导学关系矛盾的产生。

4 推进导学关系协同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4.1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融合”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深化育人的高度、力度和效度,以推进良性导学关系的构建。

一是要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加强专业素养与科研素养的融合。以某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神经生物学》等医学专业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充分整合“名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种专业成长方式。以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理论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主要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科研素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弥补传统“导师制”培养模式中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相对孤立和片面的缺陷,以渗透式、渐进式方法促进内化,从而促进医学研究生专业素养和科研素养的有机融合和不断提高。

二要搭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促进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医精神”等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精神为依托,将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基于医学课程与人文课程互补的原则,开设《医学人文》《医患沟通与伦理决策》《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等必修和选修课程,促进医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通过“观—诵—讲—传”红色文化育人平台的构建,培育学生从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实践运用、情感内化到素养提高,从而实现医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良好融合。

三要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与管理服务的融合。要统筹调动研究生管理部门、临床实践基地、科研部门等职能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上下联动、左右联通、信息共享、协同发力,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招生选拔、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别是要做好与当前研究生导学关系中比较聚焦的科研导向、利益机制以及研究生服务机制协调配套,以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立德树人育人成效,从而推动导学关系良性发展。

4.2 强化师德引领,构建导师考核体系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职责,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导学关系建设的角度来看,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更是良好导学关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一要加强导师的遴选和培训。根据学科发展和导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提高准入门槛,积极遴选优秀的校内、校外及产业导师等,增加导师的指导团队,强化导师在思想品德、指导能力、职业素质、师德师风、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建立健全系统性、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导师培训与支持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导师的理论素养、核心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二要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担当。引导督促导师把落实立德树人职责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着力凸显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使命担当和导学思政成效。通过导师的团队精神、导学文化、学术水平和榜样示范促进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德性的成长。成立相应的师德医德机构,制定并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采用标兵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建立导师师德医德考核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加强理论修养,提升专业水平,真正做到“四有”好老师和“四心”好医师。

三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考核。继续优化和完善导师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导师的权力、责任和行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考核体系,逐步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融入到导师队伍的评聘、晋升、管理和调整中,建立合理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着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伦理道德、医学道德建设和质量管理。将“导学冲突”“医患纠纷”“学生德育考核”“学生就业”“学位论文质量”等列入导师评价考核机制中,打破以单一科研导向、业务导向为基础的考评体系,合理把握指标的定量和定性事实评价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导师评价的重要关键指标。

4.3 加强素质教育评价,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2]。研究生教育评价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聚集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要突出立德树人成效、突出解决现实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更细更实更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13]。

一要优化评价指标。医学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等特点,构建适合本校研究教育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导向性、科学性和精准性。例如,在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和评估中,要突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医教融合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成效;在学位论文的评价中要强调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性和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创造性能力等。

二要加强过程考核。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培养高校和专业实践基地要从生源质量、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考核评价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考核,夯实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充分挖掘研究生自身内在的潜力;积极提供各种平台和机制,重视师生矛盾、冲突的解决,引导师生建立情感融通、发展融合、力量融汇的关系共同体。

三要凸显素养考核。激发成长成才的动力不仅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中最为关键,在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中也发挥着主体角色功能。通过加强学风道德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传统文化等,着力培育学生追求真理、守正创新的学习精神、塑造学生无私奉献、仁心仁术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建立严格的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大力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诚信品格,把爱国主义教育、团队精神贯穿到课程教学、日常教育、服务管理中,着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报国。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