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10-09成都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先锋 2023年9期
关键词:成都数字融合

成都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强调,要“促进数字經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发展,突出实体为本、融合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倾斜,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塑造科技引领的发展新动能,以创新位势标定未来高度

一是数字技术策源转化有力有效。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全面运行,智能感知、智能通信等领域科研成果进入孵化阶段,“一室对一链”“一室对一园”结对转化机制深入探索,抢占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持续提升。29家在蓉企业和机构共计承担“新一代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等46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国家战略所需能力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班联动市科技局、市属国企、各区(市)县、技术转移机构等形成合力,“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吸引1400余家企业参与,挖掘、发布科技成果1200余项,“需求方出题+校企协同答题”揭榜挂帅项目带动一批数字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和全国应用,支撑数实融合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数字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完善。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0个,涵盖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的数实融合创新平台体系基本成型。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逐步建强,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一代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等揭牌启动,为成都在数字电视、城市智能感知系统等领域塑造优势提供支撑。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成势,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科学城园区实现交付,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建成投运,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国产高性能CPU芯片自主研发,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建立国内首个数字孪生脑模型平台。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不断优化,“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升级迭代,让数字企业“找技术”“找人才”“找平台”“找资金”“找载体”更加触手可及。

培育跨界融合的产业新形态,以叠加势能高扬增长势头

一是数字核心产业提能升级。近年来,成都先后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视听、高端软件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数字产业。2022年,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779.5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其中,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616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6、增速位居全国第1,大数据产业规模823.04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速发展,为高端化纵深化推进数实融合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深入推进,2022年,成都数字化发展能力指数排名全国第6、中西部第1。制造业数字化优势渐成,全市上云企业达到8.2万家、在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两化融合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数字化先发突破,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获批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农业数字化成效初显,蒲江、都江堰进入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榜单。数字赋能城市重大工程实践有力,“蓉宝”颁奖机器人、智慧体育AI互动空间、数字运动一体机等170余项“成都造”创新产品在“科技大运”中实现规模化部署运用。

壮大立体多元的数字新企业,以活跃主体把握发展主动

一是数字基础技术企业成长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递增培育等计划深入实施,推动数字企业聚焦高端芯片、AI算法等关键环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制重大创新产品,加码发力新兴赛道,让“数字+”产业支撑力更强、辐射面更广。成都海光“X86CPU芯片”市场份额占据国产CPU半壁江山,启英泰伦研发并量产深度神经网络语音SOC芯片,考拉悠然研发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算法框架工具软件-码极客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二是数字转型企业形成标杆。“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形成一批供需链条协同、要素动态配置、数据开放共享的转型标杆企业,赋能生产方式转变、产业链组织重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重塑。航空工业成飞成功揭榜国家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都巴莫科技数字孪生工厂等5个场景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成都领克“无人工厂”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汽车制造的计划排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等环节,成为全球先进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新网银行积极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的社会实验,线上智能快捷借贷业务惠及3000万人、100万小微企业,获得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高度认可。

三是数字平台生态企业不断涌现。开展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入库培育,涌现一批善于发挥数据资源价值的平台企业。东方电气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东智同创C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获批成都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积微物联CIII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云计算、移动数据采集等新技术手段,助力传统场景物流数字贯通。秦川物联借助算法、AI智能辅助,开发出制造管控系统,保证产品良品率在99%以上。

四是场景应用企业多元发展。创新推出“城市机会清单”,截至2023年1月,共面向全球发布12批次清单近4350条供需信息,累计成功对接1870余条,为数字企业产品验证及推广创造有利条件。百度阿波罗在蓉落地全省首个无人驾驶整车示范项目,广联达基于CIM的策规建管运一体化平台荣获“2022智慧城市先锋榜优秀案例一等奖”,布法罗机器人“下肢步行外骨骼”获全国首批认证。

夯实泛在赋能的融合新支撑,以数字设施增强底座承载

一是服务“东数西算”战略建强先进算力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获批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加速打造,“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体系统筹部署,“算力券”供给机制为全国首创,高品质低成本“用数”环境不断优化。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成功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与1000余个用户建立合作、累计完成超4100万个作业数。成都智算中心算力占用率持续达到95%以上,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打造全球首个面向跨模态遥感数据的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空天·灵眸”。

二是服务“新型智慧城市”建强融合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基础设施运行更加高效,“王”字型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架构逐步健全,获批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城市治安防控感知网基本覆盖全市重点区域和主要交通道路,建成超过120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超200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更加智能泛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平台全面建成,西南地区首个5G智能网联及L4级自动驾驶高速封闭测试场投入使用,全市充电站、充电桩分别达到2290座和近10万个。生活基础设施服務更加便捷,建成全国首个全生命周期在线教育体系,超过1000所学校实现有线无线双网覆盖,建成一批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

三是服务“网络强市”目标建强网络基础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规模部署,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5万个,成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全国首个5G双千兆全面商用城市。落地中西部唯一的全球IPv6辅根服务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2022年年内扩容到1580G,互联网国际数据直达通道扩容8倍到360G。

持续深化数实融合创新发展

一是聚焦“高端引领”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数字技术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从基础理论、底层架构、系统设计等呈现全链条突破,代际跃迁不断加速。要大力实施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系列活动,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能力。要深化与数实融合优势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发挥高能级平台开放共享赋能的溢出带动优势。

二是聚焦“圈链提质”持续抓好数字企业梯队培育。企业是推动数实融合的创新主体、示范主体、应用主体。要分层分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给资源、给平台、给机会、给服务,催生一批数实融合“新星”企业。要试行企业创新积分制度,探索“创新积分贷”等新型服务模式,引导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资源精准支持数字企业发展。要加强数实融合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市场化应用产品予以补助。

三是聚焦“要素聚集”持续优化数实融合环境生态。数实融合客观需要构建多环节统筹、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发展生态。要加强“智慧蓉城”统揽带动,聚焦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使能平台,打造一体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城市数字基座。要加强数实融合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产业数据价值化、数字经济包容监管等领域形成突破。要加强城市级、产业级场景机会开放,让更多的场景需求具象成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参与的发展机会,形成数实融合新企业、新产品、新方案的超级试验场和密集孵化地。

猜你喜欢

成都数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答数字
成都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