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角度看成都的活力和幸福感

2023-10-09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先锋 2023年9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幸福感时期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向各国嘉宾介绍“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这是鼓励,更是鞭策。成都焕发出的发展活力以及人们切身体会到的幸福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例证。

成都城市活力的历史源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活力”成为成都获得的诸多城市荣誉中的一个“热词”,比如2017年“‘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2019年“全球最具活力城市20强”、2021年“活力城市突破奖”等。那么成都的活力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中找找答案。

成都具有旺盛的城市生命力,是我国唯一一座城址未迁、城名未改的超大城市。成都的城市生命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出现年代早。早在4500余年前,成都就已经进入城市文明时代,出现了长江上游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大型城市群——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约2500年前,开明王将都城迁到成都,拉开了成都2500年来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序幕。二是城市延续时间长。公元前311年,秦国派遣张仪、张若建造“与咸阳同制”的成都城,此后2300余年,成都中心城址未变,城名未改,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是独一无二的。三是城市恢复速度快。历史上,成都多次遭受严重的战火破坏,如东汉灭成家、东晋灭成汉等,但成都每次都能很快恢复。尤其是明末张献忠入川,给成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到了清初,成都几乎已经荒无人烟,民国《华阳县志》记载这一时期成都“城中绝人迹者十五六年”,所有城墙、建筑都荡然无存。但仅用了不到二十年,成都就重建完成,重新成为“巍巍一都聚”。如此强大的城市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

成都自古人口众多,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成都历史上先后出现3次人口高峰。第一次是两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成都人口最多达9.4万户、约42万人,是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第二次是盛唐时期,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成都人口有10万余户、约58万人,在全国仅次于长安、洛阳,是名副其实的“人口第三城”。第三次是清代中期,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成都、华阳两县共有15万余户、70余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成都历年人口数量均呈增长趋势,1999年突破1000万,2021年突破2000万。至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达2126.8万人,位居全国第4。

成都自古商贸繁荣,是西南地区经济中心。早在古蜀时期,蜀锦、蜀布等商品已经行销世界各地。两汉时期,成都“列备五都”,是全国五大商业都会之一,还是全国蜀锦织造中心、冶铁中心和漆器制造中心。唐宋时期,成都有“扬一益二”的美誉,出现了专门性商品交易市场——“十二月市”;北宋时期,成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一直到近代,成都始终是西南地区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2014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56.6亿元;202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达20817.5万亿元,位居全国各城市第7、副省级城市第3。

成都自古文化发达,是西南地区文化中心。西汉时期,蜀地学术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能够“比于齐鲁”,涌现出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等一大批一流文学家和学者。魏晋时期,成都人常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地方志巨著——《华阳国志》。唐宋时期,是成都文化发展的顶峰,陈子昂、王勃、李白、杜甫、高适、岑参、苏轼、陆游等大批文学巨匠汇聚成都,形成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文化现象;还诞生了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经——孟蜀石经,中国最早的文人词集——《花间集》,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翰林图画院。明清时期,成都书院非常兴盛,著名的有锦江书院、墨池书院等。清末民初以后,出现了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等新式高校,一大批学术大师云集成都,如廖平、蒙文通、郭沫若、巴金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8年,成都作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决策部署,提炼和概括“三城三都”作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自古善于创新,是一座处处“敢为人先”的城市。成都,历来不乏创新的勇气。早在三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开辟了“古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先秦时期,蜀郡守李冰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西汉前期,文翁在成都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学——“文翁石室”,是全世界唯一一所连续办学两千多年未有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唐代时期,成都是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心。除此之外,成都还有数不清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比如,成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使用天然气的地方;成都在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最早人工种植茶树,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业市场;成都人揚雄撰写了世界最早的方言著作——《方言》,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仍然勇立潮头,先后诞生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全国第一只股票——蜀都股票,全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合作银行——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新中国第一家典当商行——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在成都开业,并先后成为全国首个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全国首个千兆省会城市,建成全国首个5G示范街区(太古里)、全国首条试商用5G精品环线(二环路快速公交)、全国首个国际信息化服务站、全国首家成都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全国首个金融众创空间“金融梦工场”等。这些成就,无不彰显着成都人从古蜀时期延续至今的创新创造精神。

成都幸福感的历史源流

“安逸”“巴适”是成都人的生活哲学,也是外地人对成都最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安逸”“巴适”,核心就是“幸福”。2022年,成都连续第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是全国公认的最具幸福感城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成都人的幸福感为什么如此强烈?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成都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成都平原,四周是高山屏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早在90多年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就对四川盆地的自然条件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若以四川盆地与黄土之黄河平原比,则无亢旱之虞;与冲积之江浙平原比,则无卑湿之苦;与三熟之广东平原比,则无水潦之患;与肥沃之松辽平原比,则无霜雪之灾。”也就是说,中国其他富饶地方的优点,成都平原都有。而如旱灾、水患、潮湿、霜雪,成都平原都较少。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成都优美的自然景观,赋予成都在全国独一无二的特点: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中,唯一海拔高差最大,离珍稀动物最近,拥有原始无人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最多的超大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在成都越来越多。

二是发达的农业水平。成都平原属于大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岷江、沱江及平原湖泊水量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早在古蜀时期,成都平原就已经处处“有鱼田之饶”,成为天下富庶的地区之一。秦昭襄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大改善了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条件。《华阳国志》记载:“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水利工程奠定了成都“天府之国”的基础,从此,成都平原进入了“天府”时代。

三是张弛有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成都人的幸福感古已有之,《汉书·地理志》中就说成都人“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就是说西汉时期成都人性格乐观积极,喜欢游玩,从来不为生活发愁,这是对成都人“幸福感”的最早记载。到了唐宋时期,成都游乐之风盛极一时。北宋益州知州田况就说“蜀人好游娱无时”,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也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一年之中,几乎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游乐活动,大规模的如浣花游江、海云摸石、上巳游湖等。如今成都的灯会、花会,逛夜市、逛庙会、游锦江,以及大年初一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都是古代游乐文化的遗存。这反映出成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善于享受生活,形成了勤劳与闲适兼得的生活方式。今天,成都成为全国知名的“休闲之都”,先后獲得“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全国首批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等称号,这是成都古代“游赏之盛”的历史延续。

成都之所以有活力,主要归因于旺盛的城市生命力、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而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水平和成都人民张弛有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幸福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成都独特的城市气质,使成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始终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幸福感时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清代时期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