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大漠,毛泽东《论鲁迅》演讲的记录者

2023-10-07冉启蕾

铁军 2023年10期
关键词:政治部涪陵大漠

■冉启蕾

新四军老战士汪大漠,原名汪道闿,1916 年5 月出生在四川涪陵县云集区同兴乡汪家庙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父母忍饥挨饿供他读书,使他从小进私塾一直读到12 岁。他在《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一文中回忆说:“父亲在新文化思想的冲刷下,允许我读白话文、看新书,因此我读了许多新书籍,如《儿童世界》《少年杂志》以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的作品,使我从小就崇尚英雄豪杰,幻想有一天长大成人后,为国家出力作贡献……”

1930年,14岁的汪大漠考入涪陵县立中小合校中学部读初中。15 岁那年,他考入涪陵县中(现重庆涪陵五中),受到国文教员、涪陵早期共产党员石大城等老师进步思想的影响,1935 年底,“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北京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汪大漠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为了寻求到更多的革命道理,1936年初,20 岁的汪大漠说服家人,进入成都天府高中继续求学,并投身于四川的学生运动。他与田家英、蔡衣蕖、章嘉乐、戴碧湘、叶兆麒等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由我党领导的革命团体“海燕社”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先后在《新蜀报》《商务日报》《华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写下了大量歌颂共产党反剥削、反压迫、反帝反封建的诗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1937 年6 月,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汪大漠与叶兆麒、章嘉乐等一起,冒着白色恐怖,历尽艰辛,奔赴陕北,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同年8 月,组织上安排汪大漠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主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1937 年10 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周年的纪念日,陕北公学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邀请毛主席到学校作题为《论鲁迅》的演讲。

那天上午9 时许,陕北公学的上千名师生聚集在学校礼堂,怀着崇敬之情聆听毛主席所作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演讲。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公开而全面地评价鲁迅。毛主席思路清晰,口才很好,没有讲稿,侃侃而谈。学员们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听毛主席演讲,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见毛主席,大家都被毛主席的神采征服了,一边听,一边记,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字。

坐在前排的汪大漠,是记录得最认真、最全面的人,他笔走龙蛇,记录得非常快,几乎将毛主席演讲的全部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了下来。听完报告后,汪大漠非常兴奋,他觉得毛主席的演讲太重要了,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对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意义非凡。会后,汪大漠废寝忘食,立即对笔记进行了认真整理,并于1938 年3 月发表在左联重要成员、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杂志《七月》第十期上,题目是《论鲁迅》,汪大漠在该文落款注明了“毛泽东演讲,大汉笔录”。1938 年11 月,《文献》杂志又全文转载了毛泽东的《论鲁迅》,记录者为大汉。1950年7月,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毛泽东的《论鲁迅》,仍注明记录者是大汉。可大汉到底是谁?多年来一直是个谜。而实际上,大汉就是陕北公学的学员汪大漠。

1981 年,中央党校教授唐天然几经周折,终于证实了《论鲁迅》的笔录者是涪陵籍新四军老战士汪大漠。原来,“大汉”为“大漠”之误,几十年来,毛泽东这篇演讲文稿的记录整理者之谜,终于得以破解。

后据汪大漠本人回忆,毛主席《论鲁迅》在《七月》杂志首发时,他还在《论鲁迅》一文中有一个“小引”,内容是:“该文是鲁迅先生周年祭日,毛泽东先生在陕北公学的纪念大会上的演讲,当时由我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记录稿一直搁到现在,没有把它及时整理出来在刊物上发表。毛先生对鲁迅是颇有研究的,他读过鲁迅不少著作,这篇演讲是非常精辟独到的作家论。而且,对于每个正在艰苦斗争着的民族解放战士,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此,现在发表也许并不过时。在延安时,没有机会把这篇记录交给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先生看过,如果有遗漏或出入的地方,当然由记录者负责。”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论鲁迅》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中外刊物多次转载和翻译。汪大漠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38 年3 月,我从延安分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来又到敌后的新四军中开展艰苦的抗战斗争,在空余时间,我加紧将毛泽东先生和其它领导的访问笔记进行了整理,一并交给了新华日报社的吴敏同志,其他的访问记录很快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唯独毛泽东先生的《论鲁迅》没有用。后来,吴敏告诉我,因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未经本人审阅,不便刊登。于是,我便将毛泽东先生的《论鲁迅》寄给了《七月》,没想到,《七月》很快就发表了,更没想到,这篇毛泽东《论鲁迅》会在国内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军队离休干部 李务民

汪大漠为毛主席《论鲁迅》演讲进行了笔录、整理,并推荐在报刊上发表,为我党保留了毛主席唯一的一篇对鲁迅的专论,真是功不可没。

1938年夏季,原准备分配到《新华日报》社工作的汪大漠,被组织安排到新四军工作。先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报到。同年7 月,他又从南昌到了皖南新四军军部,任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兼军教导队政治教员。当年底,经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等介绍,汪大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汪大漠调入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任组织干事。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发生时,任新四军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并率队成功突围渡江北上。在无为县进入新四军七师师部,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华东局党校教育干事,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巡视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副政委等职。

上海解放后,汪大漠参加了接管整编国民党海军的五人领导小组,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建人之一。此后,历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政治委员。后调北京,历任中国人民海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汪大漠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论是红军年代、抗日战争年代,还是解放战争年代,他都没有忘记用自己的笔为党和人民写作。他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了58 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创建人之一,为海军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逝世后的追悼会上,他的海军战友们送给了他一副挽联,上联是“一腔热血,抗日救国,纵横南北真豪杰”;下联是“满腹经纶,绣成长城,驰骋江海留忠魂”。

猜你喜欢

政治部涪陵大漠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永远创新的涪陵页岩气公司
大漠千年
大漠落日
《政工学刊》2016年优秀通讯员
大漠残日
《政工学刊》2013年优秀通讯员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