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档案馆文化服务转型研究

2023-10-07张笑玮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3年2期
关键词:馆藏档案馆数字化

张笑玮/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明确“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的时代任务。档案馆汇集中华文明发展、国家改革建设的珍贵档案资源,应自觉承担时代使命,将自身文化服务转型积极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去。在剖析《意见》基础上,充分考察当前档案馆文化服务转型中的阻碍因素,提出档案馆应走资源深耕、场景创新、协同共建、业态融合与便民可及之路,为我国档案馆实现文化服务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文化服务的主要短板

1.1 资源方面:联动性与挖掘度有待提升

《意见》指出:“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关联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体现出“建设中华文化资源库”的两个关键维度是资源的挖掘深度与联动能力。一是在馆藏资源内容可读方面,我国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全文的查阅大部分处于文件级层面,尚未深入到内容层面。如2020年上海市档案馆数字档案公共查阅平台可实现在线查阅馆藏开放档案的案卷级目录93万余条,却仅可浏览2.3万余件档案的数字化全文,利用率仅2.4%,与充实的档案资源体量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在馆藏资源主题关联层面,我国在馆藏档案资源间的内容关联、语义挖掘方面也处于初始阶段,难以充分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深层次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档案文化资源库的活力与后期成果开发的创造性,针对某一主题的档案资源集聚与整合能力有待提升[2]。

1.2 场景方面:新颖性与体验度创新不足

《意见》指出:“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并提出了“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的要求。发展档案馆文化消费新场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档案馆空间体验度与场景新颖性的欠缺。一是在空间体验度方面,全息呈现、数字孪生、3D投影等技术在档案馆文化体验中应用的普遍性较低,国内较为典型的仅有天津市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的VR网上展厅等[3]。新兴媒体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依旧需要提升,才能有效优化档案文化资源的视听效果,生动还原其历史原貌与背景。二是在服务与消费场景方面,当前国内档案馆文化服务主要处于馆内空间,缺少对其他消费场景如个人智能终端、家庭、校园等的创新,使得档案文化数字化服务局限在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难以有效扩大档案馆文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1.3 主体方面:协同性与共享度相对单薄

《意见》指出:“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指出多元主体协同与文化资源共享在提升社会公众文化获得感中的重要作用,而仅靠档案馆单方建设是远远不够的[4]。囿于业务特点与传统理念的影响,我国档案馆在资源馆际交流、服务协同方面存在一定的封闭性[5],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合作案例较少,在战略规划方面也缺少对应的法律或政策支持,档案馆文化资源应如何参与、如何实施、如何实现跨领域合作等问题尚未得到关注与研究[6],限制了档案馆文化资源的服务延展性,阻碍档案馆文化服务受众市场的拓展。

1.4 业态方面:拓展性与融合度需要深化

《意见》指出:“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调整优化文化业态和产品结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发展文化关联产业在激发文化资源活力中的驱动作用。我国档案馆文化业态主要表现为档案文创的开发,如云南省档案局馆以馆藏普洱茶档案为基础出版的《山水茶事别样云南——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普洱茶档案画册》助推普洱茶进入大众视野。国内大部分档案馆在文创开发上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内容、形式与用户同质化的问题[7],大部分局限于“档案资源+生活用品”的初始层次,未能深入到内容融合层面,难以彰显档案文化特色。因此,开辟档案馆业态关联思路、创新融合深度就成为激发档案馆文化产业活力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5 平台方面:可及性与集成度有待优化

《意见》指出:“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文化数据信息”,并“依托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扩大服务覆盖面”,建设集成性文化服务平台、提升文化成果可及性将是国家文化数字化转型下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工程,因此需要将档案馆文化服务、数字资源整合到统一开放的平台,从而提升档案馆资源与文化服务的效率。如2022年7月6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上线,近一个月时间内已有注册用户6000余人,实现查档响应3000余次,起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虽然目前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档案馆门户网站的建立,但在建设质量上存在着差异,网站信息更新不定期、服务模块单一是主要问题[8]。在宣传推广平台建设方面档案馆也稍显乏力,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利用微博、微信、B站等多样媒体平台间存在差距,档案馆在服务集成与文化推广平台建设上仍需持续发力。

2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馆文化服务的转型路径

2.1 走资源深耕之路:建立档案文化资源库

一是深挖馆藏档案资源特色标识。在现有档案馆藏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OCR识别技术分离档案资源图像层与文本层以使其结构化,增加其结构与内容的分离程度。在此基础上应用XML、XML Schema、OWL等语言对分离出的档案资源图像、文本进行识别,挖掘出频次较高、特色元素等档案资源标识,如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典型人物、历史名人等,并借助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CMES)或MARC等标准体系,通过横向扩展(增加元素)或纵向扩展(增加修饰词)建立档案馆核心元素集,从而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标引、检索、组织与浏览,为后期档案文化资源的有效联动打好基础。

二是建立馆藏档案资源关联网络。发挥RDF技术在档案馆藏资源联动中的关键作用。RDF是语义表达的基本单位,是各个文化领域关联数据的主要技术手段,且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机构、形态兼容性,能够有效提升档案资源的联动活力。档案馆应利用RDF三元组对档案文化资源与元数据集进行形式化和明确化描述[9],将馆藏档案资源中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连接起来,并利用知识图谱建立起特色档案资源与语义标识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外在语义关联实现不同形态、载体档案资源的知识重组,建立起档案文化资源动态关系网络。如渭南市博物馆就整合RDF、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全面整合了渭南地区“黄河文明”“渭河文明”“华山文明”等历史遗存,建立起民间艺术、民间传说、历史名人等特色档案馆藏资源库。

2.2 走场景创新之路:开辟文化服务新场景

一是进一步优化档案馆视听体验空间。档案馆应进一步加快AR、VR、3D投影、全息成像等媒体影音技术的应用步调,实现档案资源全景再现、文化底蕴生动展示。如故宫在《石渠宝笈》项目中运用VR、AR等创作了《冰嬉图》数媒沉浸展等精品,用户以第一视角直观地触摸历史、感悟地域人文特色[10]。可为档案用户提供VR眼镜、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体验设施,打造特色档案馆资源体验与服务项目,提升档案用户与馆藏文化资源间的可操作性,从而加深用户的档案利用体验。如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图书馆与博物馆同BRC想象力艺术公司合作开展林肯总统数字叙事创作活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3D数字编辑技术等数字体验设备实现了用户与林肯生平资源的有机互动。

二是开辟档案馆文化资源服务新场景。《意见》提出推动“大屏”“小屏”跨屏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档案馆可开发具有地域、馆藏特色的个人智能终端App,将档案数字化资源展示与服务功能整合到用户手机端,同时收集手机用户喜好,推出个性化、特色化的档案文化产品与在线数字资源,开辟档案馆文化服务的“小屏”场景。如英国泰恩—威尔郡档案馆开发的“隐秘的纽卡索”App借助地理信息分析技术(GIS)实现了“穿越时空”[11];探索档案馆文化服务“大屏”场景,通过与电视台、广电、智能电视运营商等合作,定期将档案馆开发的资源产品与文化服务融入数字电视节目单中,或推送到学校、图书馆、机构等空间中的智慧屏平台,使用户可以在家中、学校中、单位中便捷的获取档案文化资源,以“大屏”+“小屏”拓展档案馆文化服务的时空可及性。

2.3 走协同共建之路:强化档案资源影响力

一是开展文化资源与服务的协同建设。档案馆应当认识到图书馆、博物馆与自身文化资源的独一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集聚各馆资源优势,形成更强大的文化服务合力。如2010年8月英国“三馆”理事会开发的在线服务系统Culture Grid投入使用,实现了英国国内档案馆、博物馆与图书馆藏品的一站式搜索[12];再如美国在2013年在公共数字图书馆内实现国内三馆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13]。档案馆应积极与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多方对话,就资源交流标准、基础设施共享、人才资金引流等方面达成共识:参考OAI-PMH(开放数据获取与互操作协议)、SAML(跨领域数据传输认证)、ISO 10160/10161馆际互借标准、Open URL(开放元数据检索及传输)等标准建立图档博资源互通体系,进一步深化图档博的资源融合层次;通过联合举办文化展览、共同打造服务品牌、协同进行项目开发、建设三馆统一门户等形式实现三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互补。

二是开展合作规范与权责的协同建设。档案馆需要考虑到与不同文化主体在协同过程中话语表达冲突的问题。立足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流程协同三个视角,考量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主体在资源调配、权责划定、效益分配、成果管理、流程区划方面的差异[14],通过建立图档博协调委员会、制定合作规划或章程等形式,消解档案馆在档案资源与文化服务协同共建中的阻碍因素。如德国就在2001年联合文化部部长、联邦和各州部长、德国研究协会(DFG)及图档博专家成立了用于协调各文化机构冲突的EUBAM(Europäisch Angelegenheiten für Bibliotheken,Archive und Museen)。

2.4 走业态融合之路:激发档案文化新产业

一是继续优化档案文化创意业态。开辟档案文化产业将成为激发档案馆文化数字化活力的重要途径。档案馆需要在档案文创开发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档案馆走向以文化娱乐、文旅融合、思想教育、电影电视、智能终端等为代表的多元业态关联格局。美国国家档案馆就以餐饮文化史为主题推出“探索美国餐饮文化史”活动,形成餐饮畅销书、珍贵菜谱、美食画册等档案文化产品[15];英国国家档案馆则上架了“1951年英国节日、战争中的动物们、妇女参政、大宪章”系列可以深刻反映国家历史进程主题的档案商品。我国档案馆可以挖掘用户的文化潮流、热点,把握其审美情趣,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与重大活动,抓住传统节日、文化节、纪念日等有利时机,挖掘馆藏档案资源与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知名人物、事件等进行档案文创的开发。

二是探索关联文化业态融合模式。以移动阅读业态为例,2021年12月底我国在线阅读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档案馆可将文化数字化成果编研成书,推送资源到在线阅读运营商,定期更新,打造基于智能阅读的档案文化服务业态;或围绕核心文创IP开发互动游戏、沉浸式展览等叙事性文创场景,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16],打造基于教育类游戏的档案文化游戏业态;或与文化旅游业态联合,与当地旅游部门、企业与组织合作探寻地域内的旅游地标、历史、风土人情,融入当地旅游节推广、纪念品制造、景点解说语音包等旅游消费场景,打造基于地域特色的档案文化旅游业态等。

2.5 走便民可及之路:优化档案馆服务平台

一是优化档案馆业务服务平台。档案馆应继续推进门户网站的纵深建设,设立专门的线上业务平台部门或工作组,纳入档案工作业务考评与奖惩体系,并将档案文化数字化资源与服务持续上传至业务服务平台,保证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成果的动态化更新。同时优化门户网站页面布局与色彩设置,细化不同功能分区,使之能够充分展现馆藏资源的文化特色。将热度较高、公众关注度高的档案资源、服务模块融入门户网站中,降低档案馆用户进行文化体验与资源利用的成本,打造高效的“档案公共文化云”。

二是优化档案馆文化推广平台。微博、微信、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占据了社会公众获取文化的主要渠道,图书馆、博物馆已经在这些传媒平台的整合上取得了可观成果,档案馆也需要及时跟进。首先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UP主、抖音优质短视频账号,将大部分主流媒体纳入档案馆文化服务的推广格局中[17];其次通过开设微博话题、联合大UP主进行档案文化互动、定期推送档案馆文化数字化成果、制作档案业务与资源展示短视频等形式,将档案文化资源与数字化成果以更丰富多元的形式覆盖到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最后在推广平台中融入反馈功能,及时收集用户对档案资源、文化服务的意见与建议,尽早发现并解决档案馆文化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

猜你喜欢

馆藏档案馆数字化
馆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数字化制胜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