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3-10-06孟献胜

运动精品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孟献胜 郑 越

中小学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孟献胜 郑 越

(喀什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中华优秀的文化经历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文化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有重大意义。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既有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有较强的实效性。通过对中小学教学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中得出:教学观念需转变、教学内容缺乏、教材内容缺失、师资队伍缺失、教学环境需优化等问题。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进校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转变教学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纳入教材、丰富教师队伍、优化教学环境等措施。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带来积极的启示,从而促进中小学学生思想更好地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策略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古至今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传承,并且经过不间断的传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延续至今,现在各国的文化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根本在于教育之路,把优秀文化附着于教育之上才能让教育之路成为可追溯的事业,才能找到教育的根本。才能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中华民族,了解中华文化的伟大意义。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校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存在传统文化教育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健全、教材不统一、教学方式较单一、师资素养不整齐等乱象。这些都限制了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开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就要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下足工夫。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顺利地在中小学开展,并让学生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

1 中小学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历史底蕴的文明之一。据《史记》记载,中华文明起于三皇五帝,而今日流行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说法也由此而来,而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发展,把中华文明的博大浩渺变成一部绵绵不尽的长篇巨制[2]。当前普遍观点为,形成中华文化有众多分支,在多种分支中,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是其主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骨干。自夏朝始,中华文化历经数个朝代更替,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明的延续中,儒学又被认为是其文化的轴心,“儒学在内容上可以扩张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也可以说是孔子所创之学。”[3]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儒学带来最大启示在于一种来自于社会内部的思想与教化的力量,是深入人心和溶于血脉的。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四大发明”的诞生,也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是无与伦比的。在国际范围内,中华文明作为从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相比较其它大多数文明,没有失去自身历史根源,其最大原因是保留了自身的继承性,各种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大一统”格局。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相遇,二者相互碰撞,中华文化不得不打开藩篱,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优秀基因。历经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相结合,融合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现今中华文明。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现实价值

1.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经过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洗礼与民族的发展而诞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其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及观念的总称。是我们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世代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族特有文化。例如,从文化的四个范畴来看,包括道、器、艺(音乐、美术、舞蹈、武术、书法、茶、玉等)、仪(礼仪及具体表现);从文明的四个角度来看,包括言(语言)、字(文字)、籍(典籍)、俗(民俗)[4]。它们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物质财富。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最本质内容实质上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也不断冒头,四处蔓延,危害社会建设与人民身心健康。落后文化即是那些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文化,其常披着“传统习俗”的外衣,如:算命、测字等等,这些皆是文化的糟粕,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那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发育、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落后文化进行改造,这些都是旧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文化,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有邪教和淫秽色情文化等,这些腐朽文化会一点点侵蚀我们的精神世界,摧毁人们内心真正的信仰,慢慢侵蚀我们的社会,我们应坚决地抵制,并且根据法律将其取缔。

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现实价值[6]。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变革、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形势下,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现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五千年传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在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它应有的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支撑我们华夏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之源,是中国人民思想、风俗、生活情感的集中表现,它在不自觉间成为了中国人的行动指南,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了统一的判断标准,对我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天人感应”是我国在长期农耕文明生活下形成的人际理念。天下大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共同组成了指导我们生活的,有民族印记的中华民族的世界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文化不会形成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激荡与交流中,不断奔腾发展,滚滚向前,永不停息。上下五千年缔造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传奇。唐宋的顶峰时期曾是世界各国争相朝觐的对象,但随着晚清的没落,列强的侵略直入,古老的东方大门终于坍塌,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宣告了强者的落寞。为了民族与国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勇于实践探索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于中国而言、于中华民族而言、于中华文化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逐渐走向新的辉煌!自建党,我们党就自觉担负起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使之更适应当下中国的发展,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这是我们华夏儿女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持。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文化模式,才能在世界的文化潮流中站稳脚跟。文化自信虽然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精神支柱。但是,文化自信不等于“自负”,我们需要面向世界,更好地充实丰富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以此保证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始终积极向上,斗志昂扬。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弘扬与发展中国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我们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做好有坚定信念的人才储备。在人民心里埋下信念的种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当中,塑造一批批拥有正确观点,拥有坚定信念的时代新人。在不自觉间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产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这些思想,都有着深刻的跨时代的意义。这充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注入时代因素,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出其应有的时代特色,滋润一批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心田。中华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筑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 中小学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不充分

中华文化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实际教育中我们却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比如出于安全要求考虑,不允许学校组织学生大规模外出;其次是由于偏远,城市较小,博物馆、地情馆等维护及客载量不允许学生集体进入;让我们无法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进行参观学习,大多数时候还是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少有机会让学生真正站在那些十分震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旁,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不深入实践,认识的领悟就不够到位。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率实在太低,只有少部分的同学能够走出教室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如果只是自行参观,不成系统,很难达到预计的教学成果。

2.2 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其具体表现主要有:第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模糊[7]。作为教育者对于任教科目的教学目标可谓了然于胸,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达到何种效果,老师们心中不免打个问号。通过走访,不少老师表示上课四十min的时间完成本科目教学目标也需半小时,还需要留给学生查漏补缺的练习时间,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除了相关PPT展示用于举例,根本没时间讲解,一带而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知道学生到底能记住多少。文科老师的意见则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做融合不难,难点在于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应试导向之间的矛盾。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然是一项长时间的积累工作,在课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补充拓展,但这与实际中高考的考纲契合度并不是很高,学生在小中初高中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到底需要达到什么程度。第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在教室里进行,教师进行具体讲解,加以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展示相关文化辅助教学。学生表示起初吸引力较强,但时间长了,趣味性降低,也没有亲身实践的操作感,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第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散乱。由于没有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出版进校园,每位老师的补充都各不相同,内容虽多,但不成系统,没有体系,对学生而言听后并不能形成知识系统,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3 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8]我们国家栋梁之才通过努力积累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其传承。教育决定着我们上下几代能够更好的有效的沟通,人民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首先,任课老师的重视度不够,在调查中显示,实际教学中,是怎样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其中76%的老师表示只是加以辅助教学,仅有8%的老师会将其作为重要的讲解内容。这个比例很直观地暴露除了这一实际问题。其次,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略了实践。问到“您通常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其中68%的老师表示会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有20%的老师表示会进行拓展性的讲解,还有8%的老师表示会重点部分详细讲解,剩余4%的老师会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这一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性并无明显地发挥,且大部分属多媒体展示,对学生而言,这无异于是走马观花,不知有多少知识可以真正走进学生心中真正地起到作用。最后,老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自信度太低。当问到“您认为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有老师直接表示不够重视或时间不够,拓展性不够且实践很少。也有老师表示没有根植于内心的热爱就不会有真正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有待提升。

3 中小学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3.1 加强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学校是文化教育的圣地,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青少年基本是在校期间接受教育,教师在教育中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4]。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中,然后一定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育人的作用,就要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教育,让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放入教学中去,进而依据教育理念来指示、引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确定培养学生的“和合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引导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进而展开整个教学环节。

3.2 以经典典故为依托,唤醒学生的中华文化基因

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知识点相关的人物故事典故跟教学知识点讲授出来,让学生在听讲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仅可以掌握教学知识点,而且还能够了解到知识点背后的人物故事典故,也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每个知识都是来之不易,都是我国的古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发现并且传承下来的,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发现知识的艰辛,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珍惜当下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唤醒学生的中华文化基因。以这些经典篇目内容为依托,不仅有利于儿童积累语言,积淀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3.3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常识,需要学生了解积累。所谓“日积月累”就是要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行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好教学的“度”,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吸收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丰厚文化积淀。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知识;注意改变课堂教学形态,营造动态学习情境;在课堂之余还要搭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平台,拓宽文化教育的渠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4 搭建课内外一体化平台,拓宽文化教育渠道

“语文园地”板块多个栏目内容的巧妙编排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能力,以隐性形式建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将以记忆为主的陈述性知识变为以运用为上的程序性知识,全面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中的学习,还应在课外进行拓展学习,增加文化教育的路径。在课堂外,要营造相关环境举办集体活动,比如在教室的布置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在传统佳节到来之际,组织诗词朗诵比赛、俗语谚语比赛、课文和配乐吟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回归生活,加以实践运用,让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1]吴绍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J].人民教育,2022(18):80.

[2]刘宏森.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四大障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3(3):72-76.

[3]史艳红.坚守阵地共克时艰铸魂育人:以“如何上好战‘疫’中的一堂思政课”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8):3.

[4]欧梦晗.基于化学师范生评价素养发展的项目式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5]左玉河.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品质[J].史学月刊,2018(8):4.

[6]周作福.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9-91.

[7]郑兴展.李更生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8]甘凌,蒋昌盛.教师测评素养国外研究述评[J].中国考试,2020(1):72-78.

[9]李霞,孙留涛.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9(1):45-48.

[10]李春华.文化的“化人”与思政的“育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38-144.

[11]李合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深层认识[J].探索,2010(1):115-11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ENG Xiansheng, etal.

(Kashi University, Kashi 844000, Xinjiang, China)

孟献胜(1993—),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郑越(1994—),硕士,研究方向:体质健康、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