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内涵体系及实施现状

2023-10-06张瑞敏

山西青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绩点学分制学分

张瑞敏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一、完全学分制的理念根源和历史发展概况

(一)理念根源

1.完全学分制的理念根基:洪堡的“学术自由”理念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就已经开始倡导自由讲学和学术讨论,为洪堡“学术自由”理念奠定了基础。1810 年洪堡受命组建柏林大学,学术自由的原则正式确立。洪堡的学术自由包含多个维度,一是大学自治,大学在符合国家和政府的利益的基础上,排除它们对大学内部事务的干预。二是教学与学习层面,一方面教学自由[2],对教师意味着在其职业范围内有权讲授他认为好的内容,自主安排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学习自由,对学生意味着拥有自主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

2.完全学分制的精神内核:艾略特的自由选修制

心室颤动后V1导联可见规律心室扑动的VFL波(图3A),而后匀齐的QRS逐渐增宽,“分离”为两部分(图3B,细箭头所示),而VFL波仍间断出现(图3B,粗箭头所示);随即室率越来越慢,直至出现心室停搏(图3C)。

美国学者受到德国洪堡理念的影响,将选课制引入了美国大学。19 世纪40 年代,皮尔教授在哈佛大学推行选修制改革。到1843 年,除一年级外其他年级都有选修课。1867 年,拉丁语和希腊语三四年级学生全部可以选修。之后,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行选修制。到1886 年,选修制正式确立,任何学生只要修满18 门课程,且任何2 门课程没有直接联系,1/4 的课程成绩在C 或C 以上,就可获得学士学位。之后,选修制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在美国逐步完善和发展。

(二)完全学分制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概况

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力和体力的虚弱感为特征的神经症。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疾病,但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且由于精神过度紧张,严重影响了生理、心理健康,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适症状,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不适,易产生焦虑情绪[1]。神经衰弱病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发病占96%以上,这也间接地说明神经衰弱与过度脑力劳动有关。且长期的精神或心理创伤,如家庭纠纷,婚姻不幸,失恋,邻里关系紧张等,也会使人们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而出现神经衰弱。其特点是:脑力工作不能持久,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烦躁,睡眠障碍,是继发于躯体或其他器质性疾病。

完全学分制下的学费收取制度有两种模式:一是每学年学费标准不变,每学年按标准预收学费,毕业时根据实际修读学分核算实际应收学费,如广西大学学生学分收费计算方法,每学年开学时预收一定金额的学杂费,待学生选课之后,根据实际选课学分状况来进行结算,实际应收的金额等于本学年选课学分数乘以学生所在年级专业的学分收费标准,多退少补。二是以每学年学费为标准,以应修总学分为基础,换算每学年固定收取专业学费和每学分课程收费标准,学生每学年学费为专业学费与所修课程学费之和。

二、完全学分制的内涵体系

完全学分制是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要求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以学分衡量学业完成度,以绩点衡量学习质量,以一定的学分和绩点要求作为毕业、学位授予的教学管理制度。[4]内涵体系包括选修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学分计费制。

(一)选修制

选修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核心。选修制的理念根基在德国,后经由美国继承发展并确立。选修制的前提是高校拥有丰富的课程可供选择,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曾说:“大学应该办成课程超市,满足学生各种求知需求。”还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综合化以及知识的价值。在课程结构上要调整好课程比例,一般情况下学校开设的所有选修课应该是学生可选课程的1.5 倍左右。

(二)导师制

一师资力量不足。《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普通综合类本科院校生师比在18∶1 与16∶1 之间,[7]许多高校并不能够满足这一比例。二师资水平不高,教师很难改变“照本宣科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缺乏灵活性、创新性。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多数高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成橄榄形,中坚力量较强。[8]四教师指导不到位。受到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导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导师本身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难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

(三)弹性学制

推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是高校拥有一定数量的课程,且种类丰富、质量过硬。首先,在课程体系上,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并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加强通识教育。其次,学校应有意识地开发本校课程资源,通过多渠道尽快充实课程资源,满足学生要求。最后,保证选修课程质量。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行整合,保留优质选修课程,更新课程内容。

(四)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将学生的成绩与绩点进行转换。根据学分制绩点转换是否和成绩直接相关,可将学分制绩点转换方法分为绝对学分制绩点和相对学分制绩点。绝对学分制绩点可以分为“段—点”“点—点”“五分制绩点”三种转换形式。

“段—点”指一段成绩对应一个绩点,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公平,但由于分数间隔较大,很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点—点”指一个成绩对应一个绩点,这种转换方式相对于“段—点”来说更加精确。“五分制绩点”转换的差别在于最高绩点为5,而国内外大多数高校的最高绩点为4,为了方便国际交流,最好将最高学分绩点设置为4。[3]与成绩不直接相关的相对学分绩点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百分制排名划分阶段转换为绩点,如成绩在前10%对应的绩点为4。另外一种是将成绩换算为标准分,再利用“点—点”转换方法转化为绩点。

完全学分制的精神内核是选修制,其发展必然导致完全学分制的诞生。1912 年到1927 年北洋政府时期,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借鉴吸收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允许学生选修课程。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是1917 年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将学年制改为选科制,规定本科学生学满80 个单位,在80 个单位中一半为必修课,一半为选修课。[3]之后,各院校纷纷试行学分制。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把学分制改为学年制,对人才的培养有统一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年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学分制又重新回归。之后,我国学分制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五)学分计费制

试行阶段(1978-1985):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开始进行学分制改革的试验。1983 年以后学分制试行扩大到非重点大学和其他类别的学校。逐步推广阶段(1985-1993):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逐步深入阶段(1993 - 1999):199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各高校开始实行自主辅修制和导师制,学习年限的规定相对放开。全面发展阶段(1999-至今):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至今,完全学分制已经在多数高校全面实施。

三、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一)课程:课程体系不完善,选课资源不足

完全学分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选课。而当下我国实施完全学分制在课程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一选课资源不足。如北京大学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占70%左右,其中任选仅占10%。[6]二选修课课程结构不够完善和合理。选修课开设缺少计划性,各课程之间不能合理进行整合和互补。三课程内容陈旧,缺少创新性、开放性。有时教师讲解的内容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内容上很难给学生一些启发。

一是教学管理系统不够智能化。完全学分制下缺少相应管理规定和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满足学生自由选课,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撑能力不足。[9]二是学生管理模式需转变。完全学分制弱化了固定班级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自由度和灵活度增大,对教学管理和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行政色彩突出。在教学管理中,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使得完全学分制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性。

(二)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指导匮乏

导师制最初是17 世纪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形式上表现为个人辅导或研讨课、讲座。以剑桥为例,“剑桥学院的导师分为首席导师、导师、副导师和招生导师,几种都由院士兼任”。[5]在我国主要是各院系的教授及校外聘请的教授等担任,职责比较多元,包括指导者、顾问等。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导师分为专业导师和专职导师,专业导师主要指导专业学习、科研等,而专职导师由退休教授担任,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宿舍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

(三)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很难自我规划

完全学分制下的选修制、弹性学制等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但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自身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习惯他人主导,对自我的认识不足,选课时容易人云亦云,倾向于选择成绩给得高的课程。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分散多样,缺乏相应的选课指导,部分学生不熟悉、不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目标意识,盲目选课,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毕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生命质量加强了重视,为了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现阶段我国医院提倡对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本实验中,对研究组妇产科手术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2.54%,而并发症发生率却远低于对照组,这就表明预见性护理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2-15]。

(四)管理:教学管理落后,缺少配套制度

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型号:TRACE 1310,MS型号:ISQ-LT),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LRH-70型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YXQ-LS-75G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Breville-BJE500F型榨汁机,澳大利亚铂富公司。

四、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建议及反思

(一)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

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毕业、中途休学、延期毕业等,非常灵活。以我国本科阶段学制为例,基本学制为4 年,实施弹性学制后,学制一般为3 ~6 年左右。修业年限的可伸缩性是弹性学制的一大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人才培养的自我设计性,允许学生修双学位、转专业等,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加强教师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为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升教师水平和教师素质,一要做好人才引进,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营造引进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注重对教师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训措施。[10]完善导师制及其规章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导师任职条件、考核方式等。二要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学优秀、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提升自我规划能力

首先,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树立自我发展的理念。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对完全学分制有充分认识,了解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其次,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发展前景,尽早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学习方向。最后,完善相关机制。一构建学业预警机制。对每学期修读学分过少、学分绩点偏低等情况按照严重程度确定不同预警等级,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构建学业帮扶体系。对于出现学业预警的学生,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班干要主动介入和干预。

上官婉有个远房表姐住在省城。听说老婆要陪我上省城去看病,上官婉当即便给在省城的表姐挂去电话,要求表姐无论如何在省医院帮忙找个专家给我好好地看一看。表姐也是个爽快人,接过电话便一口应承下来。说在省人民医院还真认识位呼吸科专家,让我们到了省城,只管给她打电话。老婆像抓到根救命稻草,连忙要过上官婉的手机,向表姐表示感谢,并当场拿出手机,输入了表姐的手机号码。

(四)明确责任分工,完善管理体制

要实行完全学分制,一要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减少行政干预,要有相应的决策、执行、信息反馈体系。决策体系主要负责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执行体系主要负责具体执行计划以及学生相关成绩的认定工作。信息反馈体系提供各种反馈为决策提供参考。二探索新型管理制度。例如书院制,在书院中,导师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既能够给予学生学业上的指导,又能够给予学生生活上的指导。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推行书院制,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每一个进入大学的新生都想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更深层的了解;辅导员老师可以带领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校史馆,让老师具体给大家讲解学生的历史、现状、发展和未来等,增加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校歌、校训、校风,增强他们的对学校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完全学分制确实是一种相较于学年制来说更具有灵活性,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理念的教学管理体制。但实行完全学分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对灵活的管理制度以及学术自由的氛围与环境等的支撑,部分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时很难提供相应条件,对于这一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并不是要实行美国高校那样的完全学分制,而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现实状况以及我国高校自身的历史背景,不断改革与完善,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完全学分制。结合实际,追求“质”而不是追求“量”,在有限的条件下,保障选修课、弹性学制、导师制等的有效实施,将完全学分制做出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绩点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基于完全学分制下的独立院校的平均绩点计算方法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国内高校学分制绩点度量模式的比较与研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