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如何打造爆款

2023-10-05艾公子

读者 2023年19期
关键词:芥子书商李渔

☉艾公子

唐朝有个叫唐球的隐士,他很喜欢写诗,但山里难找到同好,诗写好了没人看,多郁闷啊。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诗作藏在葫芦里,让它们顺着溪水漂流而下:找你们的读者去吧。

为作品找读者,其实是古代文人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清顺治八年(1651 年),一个落魄之人到了不惑之年,变成“三无”人员:一无功名,二无儿子,三无银钱。这惨淡的境况,跟他那仙之又仙的名字,一点儿也不沾边儿。一气之下,他决定改名易字。

此人原名李仙侣,“仙之侣,天之徒”,结果现实的残酷让他变得低调,他改名李渔,号笠翁,别号湖上笠翁。

改名后,李渔自兰溪北上,沿富春江一路“北漂”,目的地是杭州。这一趟杭州行,让他的人生迎来转机。

那一段时间,杭州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李渔的足迹和身影。他在不断接触和观察中发现,这座复苏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均对戏剧、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民间娱乐市场大有可耕耘的空间。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为时人所轻贱的“卖文字”之路,开启了“卖赋糊口”的专业作家生涯。

几年间,《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以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相继问世。作品一上架,便畅销于市,顷刻就被抢购一空,尤其是他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更是时新的抢手货。

“湖上笠翁”的名号一炮打响,家喻户晓。

他的作品火爆到什么程度呢?

在缺少现代交通工具的当时,虽然“车、马、邮件都慢”,这些作品却不胫而走,数日之内,三千里外也能看到李渔的新作。一心牟利的书商,千方百计地私刻翻印,有的干脆拿一个不知作者的作品,印上“湖上笠翁”的名字蒙骗读者。李渔忙于交涉维权,奈何双拳难敌四手。

当时南京盗版最多,翻刻者最猖狂,李渔鞭长莫及。顺治十四年(1657 年),他索性把家搬去南京,以便与不法书商正面交锋。不料人刚到,就听说苏州的大批书商企图翻刻他的新作。待他赶到苏州,留在杭州的女婿沈心友又来信说,杭州私自翻版的新书已经刻好,不久即将出售。

面对这种防不胜防的盗版现象,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声泪俱下地进行控告:

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为了防止别人私自翻刻他的著作,李渔甚至创立了自己的芥子园书铺。写作、印刻、发行、销售一条龙,自给自足,肥水不流外人田,首开文化产业之先河。

移居南京后,为了支付一大家子的日常开销,李渔不得不过起亦文、亦商、亦优的奇特生活。一方面,他仍操旧业,继续卖文刻书。芥子园书铺开张后,认准商机、左右开弓的李渔大规模地从事编辑、出版及销售、发行书籍的活动,把芥子园书铺经营得红红火火。芥子园书铺既出版他自己的作品,也编刊各种畅销的通俗读物。此外,他还出版了一大批读者想看而买不到的教科书、工具书等。

另一方面,李渔不但撰写传奇供人阅读,还以他的姬妾为骨干,组成“家班女戏”(即全用女演员),自任教习和导演,上演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剧本。

李渔的传奇很受欢迎,不仅长期霸占“热销榜”,而且好评如潮,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第一”。

李渔一生虽未入仕,是传统社会阶层中的“贱者”,但他求名得名,求财得财,最后求子得子。想必他生前常常会吟诵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猜你喜欢

芥子书商李渔
SOLES OF WIT
多出来的空间
材料作文“芥子之灯”导写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书商的广告
再遇芥子园——《芥子园画传》与当代名家对话展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
出入芥子园—精进社第四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