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像到书写:媒介转化与转写适应

2023-10-05赵志峰

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出版物纸质口语

文/赵志峰

长期以来,纸介质传播一直是知识传播的主渠道。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出现多样化态势。影像资料以其知识存储的移动性、内容获得的便捷性、知识表达的形象性等特点,极大地契合了受众的需求,不少优质影像资料库的创建正是这一现状的反映。但不可否认,以书写资料呈现的纸介质出版物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知识传承的重要凭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像资料是数字资源库存储的视听资料(包括电影、电视、音频、光盘等),以数字信息为媒介;书写资料指的是文本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表格等),以纸为媒介。影像与书写依赖的介质有别,知识获得方式有别,传播效果有别,但在传播知识的作用上却是一致的。

转写指表达方式转换,包括媒介转换,也包括文本转换。笔者探讨的转写专指从影像资料转为书写资料。语音信息通过“识别”变成文字信息的过程,就是转写。“音频—文本”“视频—音频—文本”是常见的转写路径。随着语音转写文字识别率的提高,影像资料转文本出版更有保障。

影像资料转写为书写资料是出版的一大类别,探讨这一转写的深层机制与规律性因素,有助于指导编校实践,从而在稿件出现错误时进行预判和评估,最终达到提高出版物质量的目的。

一、知识获取路径丰富且深受重视

书写和影像传播介质不同,并不代表彼此互不相容。人们基于获取信息偏好,或阅读纸质出版物、数字出版物获得知识,或通过影像类节目、数据资源获得知识。知识获取路径不再单一,且深受重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阅读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路径。2022年4月23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开幕。大会向全社会发出全民阅读倡议书,倡议每个人都参与阅读,每一天都坚持阅读,社会各方面都推动阅读。大会期间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电子阅读量为11.58册,有声阅读量为7.08册;同时显示,电子阅读2小时以上阅读时长占比高达57.97%,30分钟至2小时阅读时长占比32.60%。可见,电子阅读用户已经进入深度阅读阶段。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结果显示:2021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2020年为4.70本;2021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图书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比2020年均有所提升。这都显示了大众获取知识渠道的拓宽,全民阅读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纸质图书在当下虽受到冲击,但仍有很强的适应性。《2021年阅读市场年度分析报告》同样反映出纸质图书市场的繁荣状况,该报告显示:2021年度纸质图书逆势上扬,实现4.64%的增幅。

2.优质影像资料库建设丰富知识获得路径。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方面,以“国图公开课”“中华经典资源库”“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平台、节目等汇聚了众多优质影像资料,显示了出版融合时代优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优质资源依靠先进的技术,从阐释、发掘、拓展、呈现等维度对传播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出版融合背景下,阅读受到高度重视,多媒介齐发力,为知识传播一起贡献力量。

据央广网《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 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报道:45.6%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生产高质量纸质出版物是对阅读倡议的最好回应,在满足人民高品质阅读需求、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可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纸质阅读刚性需求背景下,以优质影像资料库为基础,出色完成从影像资料转为书写资料的转写工作,具有适应读者自我学习品质提升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实践意义。

二、媒介转化背景下转写意义评介

影像资料综合运用富媒体手段,完成信息传达。既然影像有如此值得称赞的效果,那么,何必再转为纸质出版物呢?

1.读者本位遵循。读者是出版服务的对象。影像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知识,但受到时间、设备等因素的限制,讲述无法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碎片化的知识模块有助于让人接近经典,但不一定能让人进入经典。

纸质出版物有其独特的优势。从学习的角度看,图书比影像更为便捷,翻阅、查检、背诵都很方便。正是基于读者本位的遵循,深受读者喜欢的延伸产品被创造性挖掘出来,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延伸的纸质阅读产品)、《中华经典诗文精讲》(“中华经典资源库”延伸的纸质阅读产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国图公开课”延伸的纸质阅读产品)等优秀出版物应运而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由此可见,如何服务更广泛的人,满足大家对精神食粮的追求,这是出版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以读者为本,对影像进行转写,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2.落实影像索引指向功能的需要。影像资料具有非常强的索引功能。以视听冲击使人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深入学习经典文本。所以,影像资料起到了开拓市场的作用,以片段的精彩吸引人们走近经典。

诸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在影像介质中广泛传播,但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时,受众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经典的样子是什么呢?所以,影像资料应该是让受众了解经典大致内容,从而完成“索引”功能,而经典本来的样子,需要受众去真正接近。读者希望看纸介质出版物,沉浸式学习,便产生阅读需求。转写正是对影像资料索引功能的具体落实。

3.影像无法取代经典文本的地位。说到底,影像的功能是激发学习兴趣。影像是无法取代经典文本在传承文化方面的地位的。影像由于受时间因素等的限制而不便充分展开,而解读也是专家基于自身学识的认知与评价,受众要深入学习,需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综合专家解读与原典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以译、注、疏、传、解、集注等为文体特点的经典解读,都是在接近或无限接近经典原意。影像资料中的解读,也是接近或无限接近经典的过程。纸质出版物正是经典地位不可取代的一种载体选择。

4.对影像资料的勘误功能。纸质出版物以影像资料为基础进行转写,能修正影像资料本身存在的问题。影像资料里出现的作品名、引文、作者等错误并不鲜见,数据信息不准确、表格不合规范等也属常有,从完善的意义上说,出版纸质出版物是可取的。勘误功能可以提高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转写为纸质出版物时就可把已经发现的问题校订过来,弥补影像资料中存在的不足。

如果把影像资料比作原点,那么纸介质文本的转写结果就与其形成一种映射关系。纸介质文本将尽可能完成对影像原点的追溯,在比较赋能的语境里,会显示很强的转写意义和确证价值。自觉树立回到原点意识,掌握操作程序及原则等,对提高出版物质量非常有意义。

三、影像资料特点及转写适应的四个维度

《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顺利完成转写工作,必须把握影像资料的特点。只有如此,方能明晰并调整转写思路,增强转写的适应性。

1.影像资料特点。在新媒介环境下,影像资料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更多元的呈现序列、更集中的主题展现的可能,以模块为基础,实现了传播质的飞跃。

梳理影像资料的特点,在转写前预见类型化问题,有助于对转写后材料中存在的误差进行纠偏。

口语化明显、呈现方式灵活、时效性突出是影像资料的显著特点,也是造成转写误差的底层因素,还是判定误转写的重要理论依据。

口语化明显是影像资料特点之一。影像资料是为大众服务的,口语表达时从既有记忆词库里选择适应普通受众的语词,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最大程度地使受众获得信息并理解、消化这些信息。口语表达的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酝酿过程短。口语表达有时没有或不使用脚本,酝酿语言的过程又比较短,在表达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重复表达、知识性经不住考证、逻辑上不通、语法不符合规范、引用信息经不起推敲等问题。此外,口语习惯里的“这个”“那个”“就是”“然后”“完了”“嗯”等高频出现。

其二,标点符号缺席。叙述者通过气息、音高、语调、停顿、语速等来传递信息,达到会话目的。即使在某些场合有脚本,因为标点符号是不读出来的,导致以括注等为标志的书面语通过口语表达出来时,会显得有跳跃感,不流畅。

其三,语流中同音现象客观存在。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同音词(含异形词)。据统计,单音节异形同音词占84.8%,双音节异形同音词占98.45%。大量同音现象存在,对转写成文本是一个挑战。通常情况下,语句越短越容易转错,这是因为字数越少而语境不足造成语义表达模糊,导致解码难度加大。

其四,方言词、文言词、外文词夹杂。口语表达中会使用方言词、文言词或外文词,语流中因为有语境的限制,受众理解起来方便,有时候那些方言词、文言词、外文词用得还比较恰切,但这种夹杂使用对转写而言却是不可避免的障碍。

呈现方式灵活是影像资料特点之二。影像资料丰富,呈现方式灵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表现形式立体化。以“中华经典资源库”为例,有问题导入、有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还会动态切入诗文的书法作品以供鉴赏,图片、文字、表述以立体的方式综合呈现,在预设模式下,集中以模块的形式完成知识传播。学习资源碎片化改造后,起到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效果,可提高学习效率。视听模式的灵活运用,突破时空限制,以技术手段革新展现了学习革命的冰山一角。

其二,互动模式直观化。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比赛中设置多种互动模式,非常有代入感。节目不仅展示选手的文化底蕴、临场发挥能力,还利用高科技使场上观众和场外观众互动,大家在一起参与中感受知识的价值,领略文化的魅力。这种互动,许多学识背景不同、年龄段不同的人同时参与,被赋予了共同记忆的内涵。这种互动因文化结缘并凝结,是个人翻阅纸质书不会有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学习的革命。

其三,台上台下一体化。以“国图公开课”为例,专家讲课除了分析文本,还与现实结合,关注现实问题,延伸了文本解读的功能。国图公开课在其官网将录制的线下资源挂在页面,极大地满足了更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此外,国图公开课后期同步挖掘资源,出版纸介质出版物,还提供二维码以便读者直观欣赏课程,使读者既可沉浸式阅读经典著作,又可扫码观看授课者传授要义,领略学者风采。

时效性突出是影像资料特点之三。录制的结果反映的是某一时间节点之前的信息。有的信息在录制时是准确的,但之后可能有变化: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信息变化、行政区属变化等。时效性决定了有的信息在特定时间内是否有效。调整和适应,才能与时俱进。

2.转写适应的四个维度。从影像到书写的实现,需要转写和校正。从编辑视角探讨转写适应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影像资料转写为文本资料,被转写的信息主要包括叙述者口语、背景核心文本(脚本里的文献信息、图版信息等),有时候还包括交流里摘录、嵌入的信息。转写后的文本除了文本外,还有互动设计、学习导引等。此外,与影像原点不同,纸介质文本强调版面设计。下面从四个维度探讨纸介质文本转写如何适应原点、适应表达效果。

从语体风格维度考量。影像资料里口语信息转为书写文本里的文字信息,要重新评价口语风格下的语句表达效果,判断信息是否适切。

其一,纠正口误。确保内容表达的科学性、知识性,核查数据信息,必要时进行验算;留意语法、逻辑问题,使语句表达符合语法规范,概念逻辑层次清晰,消除不必要的歧义;消除不便于书面表达的习惯性口语。

其二,准确断句。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讲解者的本意,然后把准确的理解“反映”在纸介质出版物上。由于传播者和接收者分别处在两种信息背景中,口语表达时传播者以自己的理解传授知识,就容易把有的信息过滤掉。叙述者看到脚本里的标点符号,理解是准确的。但叙述者懂,受众未必懂。经过口语转述时,标点符号缺席,就容易让受众觉得语言跳跃,有陌生感,甚至有文意断裂感。

此处模拟两个“口语解码”路径:(1)文本1—口语—文本1;(2)文本1—口语—文本2。可以发现:路径(1)解码是准确的,“文本1”经过口语传播后仍为“文本1”;路径(2)解码是错误的,“文本1”经过口语传播后出现误差,成为“文本2”。当然,有传播者,还有接收者,因接收者原因而导致的偏差,本文不予评述。总之,在转写文本的编辑加工中,应做到核心信息忠实还原。

其三,去同音化影响。转写文本显示,同音现象造成的误差比较多,且由于同音现象转写的词在词汇系统中很多是有“身份”(成词)的,使得这类误转非常隐蔽,最终导致转写失败。通常情况下,字数越多机器分析需要的语言内容越充足,转写失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语言机制中语境限制的客观作用。反之,一句话字数越少,限制性越少,转写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需要编辑认真读校,从上下文捕捉信息,做到真实还原。

影像资料转写为文本信息,底层语法规范和逻辑起到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长句、语境分析会极大地提升同音识别的准确性。罗建勋指出:“在智能语音转写平台输出前,再加入一个模块,使用大量的卷积层,直接对整句语音信号进行建模,更好地表达语音的相关性。这个模块直接将一句语音转化成一张图像作为输入,通过累积非常多的这种卷积池化层,系统可以看到非常长的历史和未来信息。”凸显了语法语义关系对于自动分析句子、滤掉文字识别错误的功效。

其四,对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持客观态度。口语表达中一些方言词、文言词、外来词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转写是否合适;统计并综合研判,与作者沟通,以便确定是否在纸质出版物中保留。

从文字线性呈现维度考量。转写文本中,文字以线性排列呈现,这也是纸介质文本的主要表现样态。而影像文本灵活表现,声音信息、图片信息共同构建讲述场景,形成纸介质不具备的表达张力。影像资料这种灵活的表现方式对转写文本极富挑战性。

其一,关注立体转平面特点。纸介质出版物的图文并茂表现,是部分影像资料线下平面展示的需求,这种把立体转平面的形式,构成加工难度。在编辑加工的时候,为适应表达需要,应精准配图,并把配图放在适切的位置,防止图文信息不一。

影像资料中有一大类是以图片形式出现的。例如,古诗文的书法作品出版时希望图和文字能一起呈现,读者既可领略古诗文的文字之魅力,还能欣赏书家书法之精妙。这就涉及对图片里的文字进行释文、转写。为适应此类现象,要对照图里的文字,仔细识别、比较;对于不熟悉的古文字、繁体字、行草书、疑难字、错字等,要多方求证,确保释文无误。有的文献信息是连续的,几页图上的经典摘自一篇文章,这就需要认真读校,严格避免把两张连续图的顺序放反的情况,此类情况出现,即使释文完全正确,也是重大失误。

其二,留意版面控制。影像资料的互动模式,在纸质出版物里不能有效反映,但是可以变通实现。如在切口或其他位置设计端口开白,用于提问或提示重点等。在平面呈现环境下互动受限,要主动寻找恰切的表现方式。同样,要对提问、提示等信息精准核查,并注意体例一致,真正把转写工作做好。编辑应该对互动栏目进行专项检查,以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互动栏目设计好了,完全可以成为受众学习的把手。

从时效性维度考量。明代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著名论点:“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这对汉语语音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古音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关于时间、空间变化的提法非常客观,“时效性”内涵蕴含其中,对研究影像到书写的转写适应富有启发意义。

能否体现时效性,也成为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评价参照。结合时效性,完成对影像资料中某些信息的过滤、更新,可有效提高编校质量和内容质量。

欲保质量,必重时效;欲重时效,必先建库。有必要及时关注最新信息,形成“时效性编校数据库”,用以校正影像资料中有偏差的地方。

从勘误表维度考量。影像转书写过程中所存在的差错类型常常带有规律性特点,按图索骥,可事半功倍。有的影像资料仅仅对原始材料进行影印,不需要配以释文。但是影印件本身如有问题,就有必要指出。

勘误数据是编辑含量的直接体现。给勘误数据建档,能够整体把握转写作品与影像原点信息的区别所在。勘误表正是因应指瑕需求而出现的。在转写过程中,勘误表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勘误表反映了出版者正视错误的态度和求真的理念,对准确传播知识而言,这是绝好的纠正失误的机会。然而,当下所能见得到的图书类出版物勘误表很少,杂志类勘误表更是罕见。在出版繁荣、出版融合和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这是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在出版融合背景下,影像转书写的形式正在发生,与书写转影像的形式一起,构成知识传播的双向优选渠道。探讨影像转书写过程中的转写机制、转写效能及适应性调试,可大幅度提高出版物质量。书写是对影像的尽力还原,人们的评价除了针对作品内容本身外,还会针对编辑加工的质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到或尽可能使其回到影像原点,是评价的重要参照。面对出版融合的发展大势,我们要满足读者需求,创造精品出版物。对于影像资料转为纸介质文本的稿件,编辑应以审慎严谨的态度,出色地完成转写工作。

猜你喜欢

出版物纸质口语
酒中的口语诗
2017年出版物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