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评析
——以荆州市郢都路为例

2023-09-28彭海龙

大众标准化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人行道评析宽度

彭海龙,丰 燕

(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提高,城市空间更加复杂,城市空间与儿童群体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街道空间,是居民接触到的最多的城市空间之一,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场所,更应该满足儿童弱势群体的需求。目前普遍存在儿童活动场地减少以及儿童与自然接触少等现象影响儿童在街道空间的活动。

1 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建设意义

我国大城市的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研究发现,家长将儿童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小区,绿地公园内,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发生在街道两端与街道空地上。通学出勤是儿童在街道空间的主要活动之一,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要点要求为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与空间,能够使儿童独立在街道上行走。

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盖尔,贝格和梅德里奇提出街道“非正式空间”应该是儿童接触最多的空间,充满活力的街道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为儿童提供玩耍与交往空间。

城市空间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改善儿童出行环境,扩展儿童的活动空间范围以及趣味性,推动儿童成长空间的品质与服务效能提升,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化。

2 街道空间评析准备

荆州市古城内郢都路街道空间为文章研究对象(以道路红线为中心30 m以内的街道空间),始于荆州市古城新南门,止于荆州中路,与内环南路、西林湾一巷与郢丰一巷相接,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为545 m。

研究显示超过50%的10~12岁儿童活动范围在社区15 min生活圈内,且活动距离在离家500 m的范围内,超过80%的活动集中在住宅、学校与交通用地内。儿童最频繁的活动是上下学,选择儿童上下学通行的街道空间,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儿童友好性。

对不同层次学校服务半径进行缓冲,选取服务学校半径最短的街道即服务能力最优的街道-郢都路,穿过荆州古城的南门,承担着荆州古城南向交通要道的功能,承接不同道路,交通环境复杂,见图1。

图1 道路服务能力图

郢都路沿街建筑密度较高,包含了各样的商铺与居住小区,且学校分布较多,包含三所中学与一所小学,是儿童上下学街道的代表。

3 街道友好度评析

国外对儿童户外街道空间安全的研究,对步行(骑行)环境以及机动车交通环境评价,主要针对通行设施、辅助设施、步行(骑行)的表面环境界面;机动车交通环境主要关注交通控制、车道、车速以及交通量。

国内研究依据儿童活动特征,依据儿童上下学居住出行需求进行评价。如曾鹏针对旧居住区儿童的安全出行线路研究,针对可达性、连续性以及空间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孟雪从儿童照护视角以休憩性、出行舒适性、服务可得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刘堃梳理户外空间等不同环境对儿童活动独立性影响;贺惠从周边环境以及街道内部环境对武汉街道空间进行评价;林熹宇从安全、有趣、绿色以及协调的视角探讨街道交通空间。

以上儿童友好性评价从满足儿童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出发,满足儿童上下学活动的需求、生活需求、舒适度需求以及亲近自然需求。即儿童友好性评价从满足儿童安全需求、生活需求到探索需求,从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趣味性以及自然性对郢都路街道空间进行评析。

3.1 安全性评析

街道安全性的评析,结合街道空间分布与儿童的不同类型活动,将安全性分为三个层面,即街道安全、道路安全以及过街安全。

3.1.1 街道安全

按照街道的空间构成,将街道的安全分为出入口情况、街道的宽度、临街建筑安全、治安设施布局、临路停车、植物配置与照明安全。

经过现场勘测统计,郢都路两侧的出入口类型为三种:一类为学校出入口;一类为支路出入口;一类是内部停车场出入口。学校出入口,瞬时车流人流较大;支路出入口、内部停车场出入口,车流量较小,分割步行道。

通过对街道的测算,街道的平均宽度为19.89 m,街道最大宽度为30 m,街道最窄宽度为18 m;车行道平均宽度为11.5 m,最大宽度20 m;两侧人行道平均宽度为4.2 m,最大宽度5m,最小宽度2.6 m。机动车道宽度7 m满足双向两车道通行,两侧非机动车道宽度为2.25 m满足两辆非机动车并行。

临街建筑安全影响,最窄人行道2.6 m,且临街建筑入户的楼梯延伸至人行道,存在台阶参差不齐的情况,沿街人行道不流畅,影响儿童在街道上行走的安全。

派出所位于郢都路北侧交叉口处,与学校直线距离不超过300 m,能够对儿童发生在道路上的事件及时反应。沿人行道的监控设施布置13个不同方向的摄像头,监控着不同方向的人流车流,能够起到对人行道活动的监控作用,保障了儿童在人行道上行走得安全。

临路停车占用人行道为主,非机动车占据人行道宽度为2 m,长度占道路长度83%。占据后人行道平均宽度为2.2 m,满足4人并排通过,最窄宽度0.6 m,最窄处仅满足1个人通过,严重影响儿童通行安全。

植物以广玉兰、沿阶草为主。广玉兰提供较大的树荫,但树冠不浓密,枝下高平均在2 m,压缩人行道的顶部空间,造儿童行走的压抑感。树池主要以沿阶草为主。

照明以路灯为主,商铺与学校照明为辅。路灯单边排列道路东侧,数量为18个,平均间距30 m,高度12 m,基本覆盖郢都路街道。路灯的照射面积能够满足儿童行走的照明安全需求。

3.1.2 道路安全

道路安全包含车速、车行空间隔离方式,街角转弯半径以及交通量。

郢都路车辆限速40 km/h,车行空间与人行道用栏杆隔离。隔离杆基本覆盖人行道,能够有效阻隔儿童横穿马路,与机动车发生的危险碰撞。

街角转弯半径经过测量,最大转弯半径为14 m,最小转弯半径为7 m,车速较低,儿童行走较为安全。

郢都路机动车通行能力4 428 pcu/h,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1 600~2 000veh/(h*m)。现场的观测,预估1 h平时车流量1 458 veh/h。通行能力满足使用要求。

3.1.3 过街安全设施

安全岛、人行道横道、安全岛隔离方式等过街安全设施是儿童过街的安全保障。郢都路过街设施没有安全岛。人行道划线较为清晰,宽度在2 m,以车辆的视角,存在人行道宽度较窄且不醒目的现象。

3.2 便捷性评析

便捷性评析针对儿童在街道乘车便捷以及购物便捷,满足儿童的生活需求。

3.2.1 乘车便捷性

分为自行车骑乘与公交车搭乘。在道路横截面上,非机动车道在郢都路较全,非机动车道宽度平均在2.5 m,满足两辆非机动车通行并保持与机动车一定的安全距离。郢都路两侧有非机动车道,但北向车道路交界处100 m,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影响了向北的非机动车通行能力。

公交车站在郢都路设有两个站点,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站。提供八条公交路线的换乘,涵盖周围3 km范围,公共交通体系完整便捷。

3.2.2 购物便捷性

郢都路商业以个体经营户为主,有药店、文具店、超市等满足儿童购物需求;有奶茶店、餐馆以及美妆店等满足儿童的其他生活需求,郢都路的商业能够满足儿童购物需求。

3.3 舒适性评析

3.3.1 人行道连续性

郢都路人行道连续长度447 m,东侧连续性较好,西侧连续性较差。东侧主要是两处教育出入口分割,交通影响小,但整体连续性良好。西侧主要是支路出入口、内部停车场出入口较多,对交通影响大,人行道连续性较差。

3.3.2 路面平整性

路面平面平整,空间立面不平整。路面铺装混凝土砖,路面平顺。街道立面行走空间杂乱,台阶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变压器7个以及电线桩60个,挤压人行道路,造成儿童行走不舒适。

3.3.3 街道高宽比

郢都路高宽比西侧压抑,东侧空旷。平均街道高宽比0.57,街道较为宽阔,整体给人感觉到空旷。人行道与建筑的平均高宽比2,最大高宽比3.5,西侧行走感觉到压抑,东侧教育地块街道高宽比0.5,感觉到空旷。

3.3.4 交通引导性设施

交通引导性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线以及交通标识。

交通信号灯配置完善,在完整的交通信号160 s循环中,过街时长为20 s,占总时长12.5%。信号灯无特殊儿童化处理,儿童专注度较弱,警示作用较弱。交通标线即人行横道线以及车行分割线。郢都路交通标线简单清晰,对车起到警示作用。交通标识主要以标准的交通标识为主,高度离地较高,以儿童的视角比较单调且警示作用较差。

3.4 趣味性与自然性评析

3.4.1 郢都路儿童游戏空间缺失,设施游戏小品缺失。

3.4.2 遮荫率

遮荫由沿街行道树树荫组成,行道树156棵,形成的树荫面积1 103 m2,街道面积10 649 m2,阴影面积占比10.35%。郢都路遮荫率较低,树荫遮蔽空间不连续。

3.4.3 绿地空间占比

郢都路绿地空间分布在沿东侧教育地块以及城墙沿线。沿小学绿地长度80 m,占街道长度15%;沿大学绿地长度160 m,占街道长度30%;沿南侧公交站绿地长度50 m,占街道长度9%。教育绿地空间由高度1.8 m的栅栏与街道隔离,同时绿地种类较少以乔木与草地为主,与儿童互动性较少,自然性较差;古城公交站绿地空间由高度为1 m的石墙隔离,同时以高大乔木与茂密灌木为主,与儿童互动性较强,自然性良好。

4 街道空间改善措施

4.1 优化人行道空间

对临街建筑立面空间整治,统一台阶高度与宽度。对树池进行改进,采用与路面平齐的树池,将树池改为透水砖的铺设,将人行道材料以及颜色设计更加亲近自然,对妨碍儿童在街道上行走的物品清理,必要可进行美化。加强遮荫环境设计,对广玉兰树进行养护,提高下高以及树冠直径,保证遮荫空间的连续性。

4.2 增加交通安全性

流量控制,采用减速丘或者突起的人行横道控制车流量与速度,增加人行横道与机动车停止线的距离,信号灯提示增加趣味信号动画以及语音提示。交通标识在增加符合儿童审美的标语以及符号,降低标识高度。

4.3 丰富街道趣味性

增加绿地空间,教育用地沿街道空间种植花树,提高街道遮荫率。增加游戏空间,将街道中行人使用率较低的空间打造成儿童乐园,增加儿童探索街道与人交往的兴趣,提升街道儿童友好度。

5 结语

根据以上研究的展示能够形成一套对街道空间简单的评价体系,如图2,可以根据街道空间组成以及儿童发展需求将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趣味性以及自然性为一级指标。街道安全,道路安全、过街安全、乘车便捷性、购物便捷性等作为二级指标。能全面描述儿童对街道空间的需求。

图2 评价指标

建议措施以及指标体系能够为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的评价提供方向,改善街道空间以及提升街道空间儿童友好度,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人行道评析宽度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跟踪导练(一)
预制装配式透水人行道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行道树对人行道的破坏
城市道路人行道建设应“以人为本”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栓的关系
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你有“马屁股的宽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