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马斯·哈代诗歌《离去》的音义画

2023-09-28吕云霞南京邮电大学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爱玛哈代首诗

⊙吕云霞[南京邮电大学,南京 210023]

诗歌是最擅长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以最简洁的文字营造最动人的意境,抒发最真挚的情感。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是古人严谨治学的生动写照。诗人创作时对一字一句、一音一义均反复斟酌推敲,而读者在理解欣赏时,也应对诗歌的语言、节奏、音韵和修辞等要素加以仔细分析与思考,方能透彻地理解诗人所阐释的道理与抒发的情感。王佐良先生曾说:“诗的读者不仅要求理解意思,而且要求欣赏诗的语言之美,而为了说明读一首诗的感受,往往必须逐字重复那首诗的语言。”①传统英诗佳作语言质朴,节奏韵式和谐,诗人的情感真实流露。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哈代为悼念前妻爱玛,重回两人相识相恋的故地,触景生情,创作了《爱玛组诗1912—13》(Poems of 1912—13)。《离去》(The Going)是这组诗的代表作。诗歌的题目朴素而深刻,“go”含有“走了”的意思,也一语双关,暗指爱玛离世的事实。同时,“going”的“ing”形式从语音和语义角度延续加强了亲人逝去带来的无尽伤痛。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朱光潜先生提出的“诗有音有义,是语言和音乐合成”②的美学观点。

一、《离去》的音乐美

诗歌是音乐语言,“诗歌的音乐美建立在语音系统的基础之上,语音的韵律成分能直接表达语言发出者的情感态度,因而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和文体功能”③。诗歌中一个词的音长、一行诗的格律、一首诗的韵式等会产生特殊的音乐效果,带来韵律美与和谐美。例如,长元音和短元音巧妙分布,同诗人的情感起伏相得益彰。再如,不同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会产生巧妙的听觉和心理效果,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先看《离去》第一节④:

Why did you give no hint that night(为什么你那夜毫无暗示)

That quickly after the morrow’s dawn,(表明一等黎明到来之后)

And calmly,as if indifferent quite,(你就要平静从容地起身离去)

You would close your term here,up and be gone(从此结束你在此地的逗留?)

Where I could not follow(你去之处我难追随)

With wing of swallow(即便如燕子有翅能飞)

To gain one glimpse of you ever anon!(要想再见你一眼也永不能够)

这节诗由七行组成,每行最后一个词是长元音或双元音,加上鼻音/n/,节奏徐缓,余音回响,表达了哈代面对爱玛突然离世的残酷现实时郁结于心、无法自拔的悲情。再来看诗歌第四节:

You were she who abode(你原来住在西方)

By those red-veined rocks far West,(从红岩来的女人)

You were the swan-necked one who rode(你有天鹅般优美的颈项)

Along the beetling Beeny Crest,(你骑马越过比尼山,不畏险峻)

And,reining nigh me,(你与我并辔挽缰)

Would muse and eye me,(你沉思着向我凝望)

While Life unrolled us its very best.(当生活正展示它最美好的一瞬)

哈代在这节中话锋一转,描绘了他年轻时和爱玛骑马沿着康沃尔郡海岸远游的场景。彼时两人心情舒畅,因此这节诗每行最后一个词主要是短元音或单元音,短促轻快,呈现出愉悦兴奋的画面。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具有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抑扬格的格律形式,一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上一个重读音节组成,少数是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上一个重读音节组成。抑扬格是英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格律,最接近日常表达,节奏鲜明,感情充沛。

音韵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元素。再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韵特点。一行诗中相邻或距离较近的两个及以上的词采用相同的首辅音,被称为头韵,这是英诗音韵的重要形式之一。如第一诗节中的“gain one glimpse”,第二诗节中的“unmoved,unknowing”,第三诗节中的“darkening dankness”,“days long dead”都运用了头韵。相同的首辅音重复出现,增强了诗人对某种情绪或者意境的描述程度,同时也提升了读者对诗歌中的关键字眼的听觉敏感度。

另外,诗歌讲究音韵和主旨及情感的和谐统一。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因此,诗人会在一行诗中选择特殊的音素,产生直观的听觉效果,从而和诗人试图表达的情感高度契合。例如《离去》这首诗开篇第一行的问句出现了大量的鼻音/n/,产生了语音阻塞的效果,舒缓了哈代询问的急迫语气,奠定了这一节低沉的基调。再比如,这首诗每节七行交叉押韵,韵式为ababccb,b基本上是/ɔ:n/、/ɔ:/、/i:/和/əu/等长元音或双元音,恰当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徐缓的语气和悲怆的情感。

二、《离去》的语言美

诗歌篇幅相对短小,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具有丰富的寓意。英诗的语言美往往通过词汇的修辞效果、句子时态意义及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等表现出来。

第一,矛盾词汇并置。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将两个意义对立、矛盾的词汇连用,取得戏剧化的修辞效果,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描述和情感隐含的复杂性”⑤。如第一节中“Why did you give no hint that night/That quickly after the morrow’s dawn,/ And calmly,as if indifferent quite,/ You would close your term here”,“quickly”和“calmly”这两个副词意味深长,值得推敲。从字面来看,哈代陈述了爱玛悄无声息(calmly)、突然(quickly)离世的事实,然而从深层挖掘,诗人之所以觉得事态发生突然(quickly),一切毫无征兆(calmly),完全出乎意料,恰恰是因为他和爱玛之间由于思想和性格的差异许久没有交流。再分析“quickly”和“calmly”这两个词的词义相关性,快速的行动往往不会安静地产生,因此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矛盾的。哈代在《离去》这首诗的开篇,借助词义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刻画了自己矛盾交织的心理世界。他对爱玛的离去感到震惊,对自己忽略了她的健康状况感到懊悔,对两人从甜蜜到淡漠的关系感到无奈。

第二,通感。这是一种用形象的语言使人的多种感觉转移的描述手法,可以获得超出语言表达本身的想象美。如诗歌第二节:

Saw morning harden upon the wall,(当我看见晨光在墙上凝滞)

Unmoved,unknowing(你庄严的启程)

That your great going(正在当时发生)

Had place that moment,and altered all.(一切已变,而我却还懵然无知)

“harden”由形容词“hard”加上“-en”构成了动词,意为“使……变得更坚硬”,这是一种触觉感受。在这行诗的上下文中,harden可理解为“(晨光在墙上)凝滞”,这是直观的视觉感受。凝滞的不仅仅是晨光,还有爱玛的生命及爱玛与哈代的纠缠。触觉和视觉交错,更深层、更灵活地激发起读者的形象思维。再如诗歌第三节:

Till in darkening dankness(直到夜晚潮气侵袭)

The yawning blankness(而张着大口的空虚)

Of the perspective sickens me!(使我的凝望再也支持不住)

“darkening dankness”和“yawning blankness”这两个短语糅合了视觉和触觉感受,勾勒出昏黄黯淡、无边无际的萧瑟景象,预示着爱人的离去、消逝的纯真岁月及孤寂的暮年生活,强化了这首悼亡诗的悲情色彩。

第三,句子时态和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如第四节中“You were she who abode/ By those red-veined rocks far West,/You were the swan-necked one who rode/Along the beetling Beeny Crest”,哈代将两人昔日同游的生活场景称为“最美好的一瞬”(“life unrolled us it very best”)。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易逝,一、三两行中的“were”已暗示了隐伏的危机。在时光的消磨和物质的腐蚀下,默契的生活、纯真的感情已成过去。这一节用一般过去式的时态表达了诗人对纯真岁月的深切怀念。再如诗歌第五节:

And ere your vanishing strive to seek(不趁你离去前,努力实现)

That time’s renewal? We might have said,(昔日的复活?我们本可以说:)

“In this bright spring weather(“趁此明媚春光)

We’ll visit together(让我们同去寻访)

Those places that once we visited.”(我们往日访过的每个场所。”)

诗人也曾尝试着改变现状,设想着重游故地,重续往日温情,然而这仅仅是“we might have”,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虚拟语气的使用,表达了哈代该做却没有做而事后无限遗憾之情。他感觉到夫妻不和,为此苦恼却无可奈何,尝试着打破僵局,恢复往日和谐,最终却没有及时做到。这一节运用了虚拟式,细腻地展现了诗人面对夫妻感情破裂时的痛心无奈、严肃反思、尝试改变未果等一系列错综交织的心绪。此外,《离去》这首诗中的动词选择也非常精当,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准确,强化了诗歌的主旨。如诗歌第二节:

Never to bid good-bye,(没有向我低声呼唤)

Or lip me the softest call,(没有一个告别的字)

Or utter a wish for a word,while I(也没有表现说话的意愿)

哈代用“bid good-bye”“lip the call”和“utter a wish”这三个短语勾勒了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bid”“lip”和“utter”都含有“说”的意思,但如果替换成“say”或者“tell”,则会流失重要的情感要素。口头告别或者耳语打招呼等都是熟悉的家人或朋友之间自然而然的交流,但这些在哈代和爱玛的生活中已消失殆尽。即使在爱玛弥留之际,两人也没有任何交集。这几个动词所蕴含的细腻的意义反衬出两人关系的淡漠之深。

三、《离去》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的核心部分之一。诗歌的语言和音韵对意境有着积极建构作用。诗人通过描绘具体的物体、描述连续的动作乃至使用特殊的标点符号来营建意境,彰显诗歌的主旨,传达最真实的情感。如诗歌第三节:

Why do you make me leave the house(为什么你总是引我走出门口)

And think for a breath it is you I see(恍惚间你的身影会突然现出)

At the end of the alley of bending boughs(正在树枝笼罩的小径尽头)

Where so often at dusk you used to be;(黄昏时分你惯常喜爱之处)

Till in darkening dankness(直到夜晚潮气侵袭)

The yawning blankness(而大张着口的空虚)

Of the perspective sickens me!(使我的凝望再也支持不住)

这节诗描述手法独特,描绘的场景虚实相映,既有对昔日美好场景的回忆,也有面对冷峻现实生活的无奈。前四行描述的是幻景,诗人恍惚觉得小径的尽头仿佛有爱玛的身影。后三行中,诗人不得不正视现实,内心无比悲怆。哈代巧妙地运用了头韵、通感等表达手法呈现出现实与回忆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对比鲜明,激发读者的感性思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内心产生波动,与诗人共情。如诗歌第六节:

Well,well! All’s past amend,(唉!一切无可挽回)

Unchangeable.It must go.(无可改变,逝者必逝)

I seem but a dead man held on end.(我似乎自己已死,陡然直立)

To sink down soon...O you could not know(只能加速我的沉没。你岂知)

That such swift fleeing(你去得如此匆匆)

No soul foreseeing——(无人预见,连我也不曾)

Not even I—would undo me so!(已完全搅翻了我的心志)

这是这首诗最后一节,每一行都充满着无奈、失落和无望的情感。这些情绪层层叠加,诗人无法释怀。“go”“dead”“held on end”“sink down”“fleeing”这些字眼均与诗歌离别、死亡的主题密切相关。此外,诗人灵活地运用了标点的表意功能,使这首诗意境深远,张力无穷。破折号和省略号渲染了哀痛无助之情,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与时间。

作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哈代沿袭了传统诗歌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音律工整,结构和谐,真情实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爱玛组诗》的灵感来自诗人重温求爱的场景,来自他近年来对妻子和她的健康缺乏考虑的内疚和懊悔之情。这组诗的魅力是回忆,是对过去事件的重新演绎,就好像它们是在现在发生的。”⑥在《离去》这首诗中,哈代借助含义丰富的词汇和具有强烈表意性的音律格式,营造了怅然所失的迷茫意境。他用质朴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纯真岁月的怀念与珍惜和对感情破裂的遗憾与反思的复杂心绪。整首诗音义画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彰显了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与和谐美,堪称英语悼亡诗的佳作,值得读者仔细品读。

①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366页。

②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21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④ 哈代:《哈代诗选》,飞白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版本,不再另注)

⑤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⑥ Hardy,Thomas.Thomas Hardy:Selected Poetry and Non-Fictional Prose.Ed.Peter Widdows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p315.

猜你喜欢

爱玛哈代首诗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