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体系“虹吸效应”的影响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

2023-09-27徐良志雷勋平张三宝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惠小微效应

徐良志,李 停,雷勋平,张三宝

(铜陵学院 教务处,安徽 铜陵 244000)

近年来,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生力军,也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细胞,更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之一,小微企业在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一系列融资政策的扶持,但小微企业仍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脱实向虚”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如何实现产融结合、精准助力、“脱实向虚”具有“破冰之旅”的意义。

地理相似定律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相关性,Figart[1]对上市公司财务处理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有效破解金融不贴合问题。Ghosh[2]、Sarma和Pais[3]从初始金融禀赋的有限性分析发现普惠金融体系(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合作银行等)不仅仅能为本区域产业提供优质的金融环境,还可以服务支撑不同属性产业发展,而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晴雨表”。Appleyard[4]以美国和英国的社会金融机构为例,研究表明数字化时代下普惠金融有助于企业发挥资源效应进而服务市场经济。Chakravarty和Pal[5]利用改进熵权法对印度的数字化金融发展进行研究,指出提高印度金融数字化水平应不断拓展着金融行业的边界,强化资金融通、风险管理和信贷投放的渗透性。Demirgü-Kunt和Klapper[6]指出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发挥企业融资、优化地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包容性。

国内学者邢乐成[7]、王祺琦[8]认为普惠金融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金融资源供给不足而形成的巨大麦克米伦资金配置缺口,建立一种全新的外源融资体系可优化区域金融配置;何德旭[9]、黄婷[10]利用城市化率作为门槛变量对区域产业建立代理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及推进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程度;王兆旭[11]、罗雨璇[12]利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实证分析指出普惠金融应倡导平等的金融权,进而缓解第二和第三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彭俞超[13]、陈享光[14]认为传统高风险企业不易获得资金,资金具有追逐高收益、低风险的性质,进而流向虚拟经济,同时金融体系的差异化服务会加剧小微企业“脱实向虚”。

综上,金融“脱实向虚”日益严重,虚拟经济压过实体经济,资金流向虚拟市场,实体经济有效投资不足,如何促进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已成金融创新的“破冰之旅”。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发挥融资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瓶颈之一。在此基础上,拟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空间示范效应”和“虹吸现象”,进一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机理。

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直接效应

与传统金融发展相比,普惠金融具有数字性、外部经济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兼具数字化和普惠化双重特征,借助数字技术,畅通支付方式。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数字化支付方式使金融借贷不受时空限制,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市场融资提质增效,更注重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缓解信息不对称,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的优势,使金融市场更注重机会公平和商业可持续性。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能够多渠道地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普惠金融创新产品可有效打破传统融资渠道少、周期长的瓶颈,使更多高新产业享受到低风险的融资服务,居民通过投资金融资产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个人收入水平随之提高,金融资产的高回报为高层次的消费缓解了预算约束,扩大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完善了消费结构,跨越地理限制,具有更强的客户触达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发展。

1.2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空间效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数字元素注入传统金融服务,传统区域距离不断缩小,区块链、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区域间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相关性日益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本区域和邻近区域经济社会整体进步。因此,需要重新考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空间影响,现有的空间效应主要包含示范效应和虹吸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空间聚集特征取决于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的相对大小,对此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H1: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会促进周边省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即存在正的外部性(示范效应),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资金知识技术的空间溢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开发融资方式,拓宽贷款渠道,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依托于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普惠金融可以增量扩面,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影响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增强周边地区的经济韧性;

H2: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会抑制周边省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即存在负的外部性(虹吸效应),数字元素在传统金融中的使用,能够打破地域空间壁垒,重塑传统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但金融鸿沟一旦被数字化强行打破,势必会提高金融要素在区域的流动效率,使周边金融要素持续集中。

2 空间相关性检验

2.1 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水平(re),用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15],即金融总量结构=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生产总值。

(2)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指数(dfii),参照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编制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年)》[16],构成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指数依次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三者有着各自深刻的内涵。覆盖广度(cdfii)主要是通过数字金融账户数量来衡量,使用深度(udfii)则是通过保险、信贷等人均交易额来体现,数字化水平(ddfii)是指获得金融资源的便利性和信息化,由于各个指标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单位,需要消除该指标的量纲。无量纲化处理有多种方法,如指数变换法、线性转换法等,本文采用指数变换法,对各指标进行对数处理,能够从不同指标和维度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协同收敛效应实际情况。

(3)控制变量:对各省份专利授权取对数(无量纲化处理)表示地区创新水平(novelty);用各省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GDP的比重表示财政支出规模(gov);用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GDP的比重表示地区对外开放程度(fdi);对各省份每十万人中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人数进行对数(无量纲化处理)表示教育水平(edu);用各省份城镇人口/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urban);用各省份互联网普及率来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net),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2.2 空间相关性检验

(1)单位根检验。本文在构建双对数模型前,为了避免虚假回归,需采用ADF和LLC检验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单位根验,结果表明,各变量水平值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见表2)。

(2)协整检验。主要采用莫拉指数方法(Moran,sI)分别对2011~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水平进行检验,刻画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指数空间相关性(见表3)。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水平和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指数的Moran,sI都大于0,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融资发展水平和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

表3 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水平和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指数的Moran,sI值

2.3 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种类较多,本文主要对三种常见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选择,它们分别是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选择,具体模型依次如下:

(1)

(2)

(3)

其中,SAR模型采用邻近空间作为权重反映的是邻近区域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会对本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内生交互效应;SEM模型采用经济空间作为权重,反映数字金融区域空间存在误差项自相关性;SDM模型采用邻近空间和经济空间作为权重,反映了不同区域间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水平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内生交互效应和邻近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外生交互效应。

(2)模型检验。鉴于篇幅,不能对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逐一进行估计,而SDM模型可通过对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增加相应的约束条件,在SDM模型基础上介入LR检验和Wald检验对模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LR检验和Wald检验统计值都拒绝原假设。

表4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检验

(3)模型估计。依托SDM模型进行空间静态面板双对数杜宾分析,表5依次列出了SAR、SEM和SDM模型中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水平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285、0.0372、0.0418,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活水”能够有效“灌溉”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的金融“俱乐部效应”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SAR和SDM模型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空间自回归系数依次为0.2008、0.2116,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随着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数字元素深入拓展到传统行业,打破传统金融体系,服务“长尾群体”,提高金融信息交易透明度,缓解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难题,缩减资金的低效冗余投入,帮助小微企业突破融资效益瓶颈,提高金融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示范效应;但在空间静态面板杜宾模型(SDM)中,金融创新指数的空间变量系数为-0.0280,意味着区域愈发壮大的金融业、优质的营商环境、成熟的金融创新对邻近区域小微企业存在巨大“虹吸效应”,主要表现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周边地区经济韧性的负向空间挑战,加快金融流动速度形成数字经济集聚作用,“虹吸效应”一旦形成便会降低融资等要素门槛,使融资服务从经济韧性弱的区域向强的区域聚集。

表5 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结果

在考虑空间因素以后,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从而会使模型估计产生偏误。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求偏微分的方法,对变量的效应进行分解,主要讨论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等相关变量对本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邻近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等相关变量对本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空间效应。由表6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直接回归效应系数为0.0574,说明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幸福感;而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空间效应-0.0448,说明邻近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本地区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效应,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起步较晚,当某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异军突起,即意味着更多种类的融资服务、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便利的融资渠道,从而会吸引附近地区的中小微企业慕名而来,产生“虹吸效应”。

表6 SDM模型效应分解

2.4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主要可以分为金融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为进一步测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相关性,相关异质性主要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三大指标进行面板回归,由表7可知回归系数依次为0.0133、0.0207、0.0168,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从数值大小可以看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小微企业融资使用深度,提高金融交易账户数量和资金融通效率对该地区有着显著的示范效应。在空间效应上,只有使用深度的空间效应(-0.0409)显著为负,这表明局部区域金融使用深度过深,而保险、信贷等具体金融业务服务范围过窄是区域间金融体系空转的重要原因,如果金融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不能齐头并进,让使用深度任其发展,势必会加剧“数字金融鸿沟”,倒逼邻近区域金融产品市场份额,从而产生“虹吸效应”,对邻近区域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效应。

续表

表7 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3 政策建议

(1)加强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数字金融创新机制,进一步创新适合不同地区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打通数字金融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硬件基础设施,提供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2)促进金融主体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优势,降低融资门槛,避免大“资源竞争”而产生的负面“空间溢出”影响,发挥各省“地方本味”融资特色,差异化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更好地“反哺”小微企业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

(3)加强区域之间的融资服务交流,极大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限制,创新良好的融资“地理穿透性”,缩小“数字化金融鸿沟”,鼓励发达地区带动相对落后区域,确保不同区域获取融资的及时性、有效性,扭转“虹吸效应”,从而更大程度上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融资的作用。

(4)建立“容错型”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发展“草根”金融,建议把小贷公司等“草根”金融纳入完整金融体系,享受相应税收等政策优惠,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化监管要求,加大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构筑数字经济新图景,积极稳妥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

猜你喜欢

普惠小微效应
小微课大应用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小微企业借款人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