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职业院校扩容提质建设成效、问题和优化策略研究

2023-09-27程晓慧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教贵州省职业院校

汪 兴 程晓慧 张 鹤

(1.贵州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1400;2.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14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推出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职业教育发展从深化改革到提质培优,再到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框架。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出台《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和措施。2021 年10 月又联合教育部启动部省共建“技能贵州”行动,努力将职业教育办成服务贵州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脱贫致富的“直通车”、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促进就业的“增量池”,极大地推动贵州职业教育大发展。本文通过走访贵州省9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高职院校开展实地调研,总结分析贵州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建设成效和建设经验,为贵州省下一阶段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优化参考。

一、贵州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建设成效分析

(一)规模发展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构建了以黔中经济区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富集区为两翼,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职业院校空间布局[1]。贵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从2019年的185所优化到183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30 万人[2]。高等职业院校从2019 年的43 所增长到45 所,设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1 所。高职教育在校生从2019年的32.73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47.01万人,办学规模增长43.62%,2021年在校生数首次超过省内同期本科高校[3],形成了以综合类、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体,兼顾医药、财经、师范、农业类院校多元并存发展格局。

自2019 年扩容提质以来,贵州省职业院校通过质量提升工程、中职强基工程、兴黔富民行动计划等项目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快速提升。中高职院校建成35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3 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9 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 所,3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成适应贵州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6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4 个省级骨干专业。贵州省高职院校面向第一、二、三产业设置专业点数分别由2019 年68、41、50 个优化为26、92、164 个,分别占专业设置数3.72%、22.19%、74.09%,专业布局与贵州产业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升。同时,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分别获奖360余项、5700余项,其中2022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5 项,获奖数在全国32 个获奖省区市中排名第13 位,较2021 年第18 位提升了5 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4]。并与东部地区深入开展结对,形成了“沪遵职教联盟”“广东—贵州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联盟”等特色成果。

(二)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软硬件资源不断丰富

贵州省保障教育经费合理投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积极支持本地职业教育发展,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本区域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强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2 年,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9053.86 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7977.93 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3046.92 元,同比2020 年分别增长2.35%、2.48%和2.6%[5]。高职方面,贵州财政投入及学费等收入总额80 亿元。其中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34.18 亿元,占比42.73%;中央、地方专项投入23.94 亿元,占比29.92%。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和中央、地方专项投入从2019 年51.40%提升至2022 年72.65%[6],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明显提高。

随着资金投入的持续提升,职业院校教学场所、固定资产、图书馆藏等多方面软硬件资源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指标逐渐达到国家标准,高职学校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2019-2022 年间,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从13402 元增至14411.1 元;生均教科研仪器设备值平均值从8375 元增至8765 元,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平均值从0.43个增至0.53个[7]。

(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自2019 年以来,贵州省教育厅重点围绕贵州“三大战略”“五张名片”指导中高职院校打造和建设精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一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效优化了职业教育中高职专业布局,形成了紧扣产业、凸显特色、错位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体系。2019年以来,本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超过5个专业群、25个专业及中职学校不超过3个专业群、15个专业的原则,撤销同质化办学中职专业356 个、高职专业15 个,建设中高职院校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15 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25 个,立项建设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28 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30个。力争打造一批办学条件好、社会需求旺、产学结合紧密的专业集群,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助力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二是贵州省连续三年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和技能贵州行动计划。截至2022 年,通过系列项目推动,贵州省高职院校已建成76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职院校已建成125 门省级精品课程。贵州省36 所公办高职院校和100所中职学校在学校管理、学生培养、师资培训、专业建设等方面实施中高职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利用其在区域或行业的优势资源,指导中职学校在区域内开展技能培训或技术服务活动,共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协同工作,贵州省紫云、纳雍、威宁、赫章、沿河、从江、榕江、晴隆、望谟等9个县属地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得以加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如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与剑河县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建设食用菌相关专业,为剑河县培养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研发出了食用菌“菌酱”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并成功上市推广销售。数年来,打造出了“贵州喀斯特交通”“三绿一红”黔茶、“贵州朝天椒”“贵州白酒”等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四)产教融合初具成效,科研投入连续增长

贵州省不断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共同育人机制,探索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引厂入校”“引校进厂”“前店后校”“厂校合一、人员同训、设备共享”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职业院校和产业园区企业的软硬件资源共享。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兴业、合作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2021 年和2022 年,立项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4个、省级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2 个。到2022年12 月,在已有的60 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重点支持20个产教深度融合、设施设备先进、资源集聚集优、团队结构优化、管理集约高效的开放型省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明显改善。其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喀斯特山地道智能‘建-养-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竞技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产教融合实训建设得到认可。

贵州省高职院校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活动,不断增强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截至2022年,贵州省高职院校纵向科研经费到账5196.35 万元,较2019 年增加507.79 万元,增幅10.83%,以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为代表的横向技术服务到账5470.2万元,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服务贡献得到有效提升。

(五)高职就业形式不断向好,社会评价有效改善

贵州省高职教育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多措并举,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每年为省内平均培养输送2.8万名大数据技术技能人才、3.1万名旅游产业人才、1.7 万名交通建设技能人才,助推贵州省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在贵州茅台集团3万余名员工中,有6000余人来自职业院校培养输送。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重点领域就业,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中有升,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2年,贵州省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7%,本省就业率70.76%,就业状况超过本科教育。“崇尚一技之长”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逐步缩短东西部差距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职业教育得到巨大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软硬件水平与浙江、江苏等职业教育发达省份差距逐渐缩小,办学规模、师生比等指标基本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中的代表省份江西省相当。如在办学条件上,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从2019 年13402 元增至2021年14411.1元。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增加近一倍的前提下,生师比、生均仪器设备值均保持稳定增长。

在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上,贵州省与东部典型省份2022年发展指标数据相比差距明显缩小,毕业生月收入3509.91 元,基本达到东部省份水平,同时本地就业学生比例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初步体现(如表1所示)。学生职业水平普遍受雇主肯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大幅提升,对母校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表1 贵州省高职院校发展指标与东部沿海省份2022年发展指标对比表

二、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仍需匹配优化

贵州“十四五”规划制定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对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人才保障作用。目前,贵州职业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匹配不强、与贵州储能材料、矿物深加工、特色生态农产品等战略产业布局联系还不够紧密。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尚有差距。专业设置依然不能凸显区域支柱产业特点,缺少一定战略性和前瞻性。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与市场契合度欠佳。在推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如顺安市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个专业50%以上学校开设。同时,受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限制以及师资、地域、观念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贵州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矛盾较为突出。

一是职业教育师资补充困难,教师数量不足。与2019 年相比,2022 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增幅达到43.62%,专任教师数从14926 增至18385 人,增幅仅为23.17%,生师比为19.31∶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43044 人,专任教师数17773 人,生师比21.06∶1[8],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达到的生师比还有差距。同时,由于职业院校科研平台欠缺和部分偏见,引进高端人才优惠吸引力不强,高层次人才流动性较大。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9-2021 年间,因政策问题、待遇问题、地域原因等因素,有14名博士、2名教授流失,虽然学校采取多方面措施希望留住人才,但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人才依然流失。

二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具备企业生产技术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欠缺。学校缺少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能够胜任实际生产工作的技术引领型教师。同时“双师型”教师认定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已有评价指标与实际生产切合性不足,往往将教学业绩成果简单的作为“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三是贵州省职业院校服务教师发展的制度还不健全。一方面教师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下教师能力新要求缺少职业规划,吸引教师提升自身教学实践水平的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经过三年扩招,职业院校生师比矛盾越发明显,教师承担的教学课时与2019 年比平均提高了17%。加之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合理,面向企业聘请专、兼职教师政策渠道不通畅,进一步限制了贵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三)产教融合融而不深

贵州省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总体呈现为“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对省属高职院校中的12 所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调查发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深层次开展力度不足、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校企双方沟通不畅,相互之间有部分商业和政策方面的保密要求,如企业使用的前沿信息化资源是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无法成为教学资源。此外,企业人才发展观念较为陈旧,尤其本地企业,不愿意优化人才培养成本,对开办“订单班”、员工“持证”上岗和职业技能培训不够重视,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性不高,意向型合作多,实质性的订单招生、培养、就业所占比重低,产教深度融合实质性进展不明显。另一方面,缺乏省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扶持。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面临着双方都无法解决的窘境,如公办院校与企业合作产生的资产流失计算问题,政府鼓励企业办职业教育,在国税、金融和土地方面给予政策,但无实质性的落地文件。

(四)职业教育社会培训问题突出

在实施社会培训中,职业院校目前较难脱离课程教学模式,培训中主要还是以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的方式为主。职业技能培训对象来自不同的行业背景及社会阶层,具有分布广、年龄跨度大等特点,再加上各个群体中人员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学习风格以及职业规划等,在培训需求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9]。同时,职业培训需要统筹政行企校多方参与者,形成职业培训统一协调机制,提高培训管理效率。然而,职业培训存在着多个部门职权重叠、管理范围交叉、培训指标数量重复的问题,对培训资源整合以发挥集中优势不利。如学校开展“双证书”工作与1+X 证书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开展,需要教育和人社部门协调,且考核取证过程的监督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2022 年5 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后,职业培训专门化成为大势所趋,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继续教育部门承担的方式开展,不利于院校集中培训资源建立起高规格和高权限的职业培训管理部门以及完善的职业培训工作制度。同时,职业院校建设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师队伍条件尚不成熟,如对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成绩认定、培训质量效果的全过程评价管理、培训工作绩效考核和奖励等方面缺乏经验和尝试。又如为公办院校补贴性的培训计划很少,而且培训收入需要上缴财政。激励措施欠缺,教师主动参与不强,学校主动开展社会培训兴趣不高。培训工作实施体系依然主要是社会培训机构承担为主,公办职业院校较少参与。

(五)中等职业教育及地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

贵州省职业院校总体资金投入相较于本科院校较少,地方职业院校资金不够或者资金周转存在困难更为突出。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县级财政投入学校发展资金有限,学校办学条件提升面临更多现实问题。生均拨款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但在实际的生均拨款过程中地方院校的生均拨款金额并未达到拨款标准,加之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属地政府在地方院校建设上往往力不从心。如毕节市2022 年4所公办高职院校中有3所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12000 元,其中2 所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足8000 元。从高职基本办学指标来看,也落后于实行生均拨款制度的省属院校,如毕节市4 所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平均为7723.25 元,与省属院校平均9122.77元相比差距明显。

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持续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做好专业优化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社会需求情况,通过化、停、并、转等方式,区域内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建立专业设置质量评估监管制度,定期开展专业设置监督检查,对陈旧过时、质量不高、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坚决撤销或停办,在既定的专业总量框架内,寻求新的办学增长点,保持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持久活力。积极落实引导职业院校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依法依规自主设置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根据产业行业需求,以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为背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教学需突出实践,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善教学综合平台功能,引导课程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实训培养内容,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产业技能人才需求。探索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主辅修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人才建设

针对教师队伍体量不足问题,政府部门应推进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出台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吸引、人才发展的优惠引进政策。鼓励现有职业院校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给予优秀教师更多的人才评聘倾斜,将引进与自身培养相结合,推进教师队伍升级发展。同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激励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青年教师规划职业发展,提供青年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和创新的实践平台,充分信任青年教师教学改革尝试和技术创新探索,在实践中积累成果经验反哺教育教学。此外,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一是结合扩招后教师教学任务重,脱产开展企业实践与教学活动安排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将承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科研成果等服务工作纳入实践范围,制定量化评价考核办法折算为企业实践。二是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利用假期或批次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企业实践,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技术能力提升导向,促使教师技术现状与产业发展现状相匹配。三是结合贵州三大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特点加快培养服务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与社会产业服务能力相结合,制定突出技术实践能力、技术成果水平和服务社会产业发展效果的认定标准。

(三)深化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适应贵州主要产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产教融合指导性文件,尽可能将任务和目标细化、量化。规划可行的政策路线图和时间表。结合本省市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特色,立足地方,构建“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在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方面,结合区域企业发展水平、类型、参与能力等制定具体量化指标。逐步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流程和评价制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择优、先建后认、动态实施的方式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颁发《产教融合型企业证书》,并定期向全社会公布推介。

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扩展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不再着眼于某一课程教学活动,更多安排企业人员在实习实践环节或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课程中以生产实际内容为教学重点,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教学团队或技术创新团队,针对优化教学环节、攻克生产难点、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共同开展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产出成果按规定予以奖励,并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条件。

(四)完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服务

强化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完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服务,有利于技能型社会建设。在职业培训管理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针对各个群体的职业培训调查,真实了解各个群体的实际培训需求,同时优化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服务管理机制,梳理管理权责和范围,形成职业培训统一协调管理机制,给予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服务更多自主权,培训收益允许职业院校自主分配,激发学校参与社会培训服务积极性。职业院校结合培训群体教育背景、行业特点、技术技能水平等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区分培训对象,制定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专门的社会化培训服务校内管理机构和培训教师队伍,制定培训服务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

(五)优化职业教育投入机制

财政和教育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对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财政投入和使用的支持和监督。制定细则,严格执行职业教育经费在预算分配、使用过程和投入效果上科学管理,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执行率;要构建基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导向的财务信息系统,并实施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的大框架下配套建立起符合区域实际的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撰写本地区《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年度绩效报告》,并向社会发布,通过绩效评价这个“紧箍咒”倒逼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贵州省职业院校
贵州省种公牛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