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共享金融的思考

2023-09-24陈方

当代经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和归纳共享金融的内涵和逻辑框架,分析了农村地区发展共享金融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研究发现: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金融提出的新发展要求,农村地区发展共享金融能创新机制并提升市场竞争度,提高覆盖程度,解决“交易难”的问题;通过数据挖掘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控制农村金融风险;金融科技可以降低农村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交易贵”的问题;金融市场交易多方共生共荣,实现金融领域的价值再分配;共享金融的超地理特征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金融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共享金融还有利于提高绿色金融覆盖面,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文章提出了农村地区发展共享金融的四个重点任务,即应在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和增加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打造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与共享金融平台之间的共享合作关系,联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协同共建一体化农村征信体系,针对共享金融发展的新领域、新特征采取多种举措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享金融;农村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F8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9-0090-07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式现代化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发展目标。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结构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乡村人口为49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48%。结构上,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1]。第二,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上升。2020年,我国农村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4588%,比1964年下降4912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为1359%,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476%,分别比1964年上升804个和467个百分点。同时,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也在显著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度《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发现,截至2021年年底,农民工总人数为293亿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296%,比2013年提高61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126%,比2013年提高59个百分点,而外出农民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达到171%,比2013年提高89个百分点。第三,农村人口从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还存在大量拥有丰富经验和技能的返乡创业人员。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 220万人。新的人口结构特征下,农村人口金融需求出现新的特征,如何开展适老金融服务,帮助农村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如何消除城市和“新市民”间的金融鸿沟,帮助“新市民”平滑消费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满足返乡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阶段和扩大生产阶段的金融需求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和难点。

二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发挥普惠金融对于农村减贫的长效作用。商业性金融开展减贫工作,通常面临商业银行财务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之间、金融需求差异化和金融中介经营标准化之间以及客户分散和管理集中化之间三大矛盾。需要立足不同地区实际,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金融制度、模式和工具等多层面创新,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从而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克服信贷约束、平滑消费支出、提高从事经济活动的效率并改善抵御风险能力。

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让金融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回归到民主化和人性化本质。金融的起源就是拥有闲置资金的个人与资金短缺的个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而不是单纯从经营货币中获利。随着世界金融体系垄断程度不断上升,金融利益被独享,金融交易公平性不断被打破,当代世界,金融“让富人更富”,弱势的经济体和个人屡屡成为资本的“韭菜”。在我国,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足、城乡金融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差距较大以及工农产品剪刀差问题仍然严峻,农村资金依然呈现净流出的特征,亟待金融在社会良性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充分显现利他主义和经济正义的伦理属性。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方式。将绿色农业、农产品供应链、乡村旅游、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作为金融重点发展领域,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与稳健发展是关系到农村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由于农村金融环境复杂多变,监管技术手段落后,法律更新和完善不及时以及农村法治宣传薄弱等原因,其弊端和风险也在逐渐凸显,出现了一系列涉农金融乱象。如何保护创新的原动力,同时提高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整体水平是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关键。

二、共享金融的内涵

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共享金融”的概念是姚余栋在“中国共享金融50人论坛”提出的,他认为“共享金融是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建立资源分享、要素分享、利益分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力求实现更加有效、公平的经济资源配置”。

此后,学者陆续分析了共享金融的内涵。第一,共享金融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适应后工业时代和消费者主权社会的金融模式创新。共享金融旨在实现金融资源、平台和成果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并以此来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融资约束、资源错配和金融脆弱性等问题[2-5],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优化线下金融资源,解除金融中介的强制性参与,实现金融资源供求双方直接交易,提升了人的自由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突出了“多数人”受益原则、利他主义和经济正义的“公平”伦理原则,是一种共享型、科技型、普惠型金融模式[6-10],共享金融發展早期能够解决利润分配问题,中期能够缓解传统金融模式弊端[3],最终共享金融将从金融理性回归民主化和大众化的金融本质,实现经济正义[10]。第二,共享金融是一种金融工具、技术、业务和服务创新,促进了金融资源、类金融资源(如订单融资、专利质押和实物众筹等)及金融服务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三个层次上的互通,最终实现直接匹配与交易融通[4,11-12],是大众参与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共享金融平台去中介化的金融活动[4]。第三,共享金融是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是更为深层次的金融变革,通过金融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实现金融终端的资源和功能共享、金融媒介与渠道共享、金融需求和消费共享以及金融风险与监管共享[4]。

共享金融核心特征表现为“共享”理念,即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功能共享以及利益共享[5,9,11]。本文认为,由于共享经济的交易对象是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因此,在金融领域,共享的内容不仅包括闲置的资金,还应该包括金融机构闲置的物理设备、技术、工具和数据资源,即在金融交易中,通过将闲置的资金和信息在金融平台实现有偿共享,推进金融市场化,克服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让金融平台、投资双方以及利益相关者实现收益共享、发展机会共享以及金融话语权共享。

三、农村地区发展共享金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框架

(一)创新机制打破垄断,提高覆盖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一方面,共享金融的基础在于减少金融排斥,其低成本配置机制可以实现金融去长尾化,能更大范围地实现普惠金融[7-8,13-14]。传统金融属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商业模式,具有典型的“头部效应”特征[15],许而多共享金融平台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高,参与门槛和边际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其成为一个长尾市场[16-17]。共享金融极具创新性,打破了现有金融分业发展模式束缚,有利于加速金融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共享功能模糊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参与主体、金融产品及金融市场等基本要素界限,更利于个性化金融和定制化金融的发展[5],丰富了金融产品种类,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地理范围、融资空间、渠道和金融市场边界,改變了金融供给曲线以往的“臂弯”状态[18-20],通过扩大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范围,使得更多的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处于长尾理论末端的金融需求者(传统金融模式下被忽略的小微企业、新创企业以及身处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个人、金融知识医乏的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也可以获得金融服务,扩大了公众的有效需求,提高了金融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普惠金融特性,实现了社会公平[6,21-23]。

另一方面,发展共享金融将会颠覆传统融资模式,打破市场垄断,推进金融市场化[6,24]。一是共享金融引导了金融“去中心化”的过程,有利于打破农信社一枝独大的金融市场局面,加速金融脱媒的进程,使得更多金融主体可以参与到农村金融交易。二是共享金融充分利用金融数据释放的潜力,分析客户的“软信息”,变革金融服务模式,有助于打破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垄断[25]。三是过去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相对垄断的市场,金融中介掌握着金融资源的分配权和定价权,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都只能被动接受获批的资金额度、期限和价格。共享金融平台中,供需双方可以在开放、平等的平台上进行自由的交易意愿表达和价格协商。

(二)通过数据挖掘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农村金融风险

共享金融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提高了金融资源供需双方信息传递的透明度,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供给方在让渡金融资源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提高了融资效率[4,8,11,18,23,26]。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而共享金融通过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软信息”利用率、规避数据篡改、完善征信体系等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第一,传统金融机构的贷前/保前风险控制手段多是通过材料审查和征信系统信息查询两个途径,而共享金融平台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连接多种数据源,整合线上线下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以获得更多多维信息[27],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信用数据库和评估机制(如图1),化解了农村居民因抵押担保匮乏和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信息披露和财务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填补了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缺陷。第二,过去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对农户的信誉和社会成本测度主要依靠了解村情的信贷员通过实地走访对客户信誉程度进行主观评估,不仅时间和经济成本巨大,也无法准确且动态地把握客户的信誉程度和避免信贷员的腐败问题。共享金融平台通过接入农村数字治理平台等公共平台,一方面,可以将个体道德积分纳入到风险评估模型中,将农户的信誉水平数字化,并通过实时更新系统数据实现个人信誉水平动态化评估,进而实现对客户信誉风险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及可溯源性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数据的可信度。接入相关平台后,信贷员的权利受到限制,减少了对其腐败和徇私的激励。第三,担保机制通过分散风险和保障资金链安全,可以化解因担保体系不完善和资产结构不平衡的缺陷,优化融资过程中的担保服务[4]。第四,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共享金融中微观投资者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和举报机制来影响资金需求者的信用评估结果,进而影响需求方的行为规范。投资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用建设和市场监督的参与主体之一,形成了监管共享的雏形(如图2)。

(三)利用金融科技降低农村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交易贵”的问题

一方面,共享金融环境下,低成本配置机制基于智能学习技术自主出台交易规则,即使在法律不完善的外部环境下,共享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减少交易繁复手续和优化评估手段,实现了金融“去中介化”和“全智能化”,资金供求双方得以直接交易并节省大量中介资金费用,实现了零边际成本[3,7,23]。需求方则不再依赖于高门槛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自由地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进行公平的融资活动,减少了中介费用,有效缓解了融资约束[7]。

另一方面,共享金融大大节约了融资的时间成本。一是创新的交易方式让资金不再经过中介机构,而是直接到达资金需求者手中(如图2);二是对于长尾客户来说,向传统银行申请贷款的流程较长,甚至会因条件不符而被多家机构拒绝。

批贷,而对于同一客户来说,不同的机构要针对其开展业务都要进行一次“侧写”,这种多次重复“侧写”增加了机构的经济成本和客户的时间成本,有可能因为错过用款周期而放弃贷款,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共享金融打破时空壁垒,建立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直接通道,简化和创新金融交易流程,实现在不提高违约率的情况下,比传统银行贷款具有更高的审批速度[28],客户只需要发布一次贷款需求,即可让若干潜在投资者对“是否对其贷款”进行选择,大大节约了融资的时间成本,提高了金融效率,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如图1、图3)

(四)金融市场交易多方共生共荣,实现金融领域的价值再分配

传统金融模式下,个人的闲置资金大都以存款或“准”存款的方式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将资金以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属于该机构风险偏好的贷款客户手中,无法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当绝大多数资金以存款的方式流入金融中介机构之后,中介机构便获得资金的垄断优势,资金需求者只能被动接受中介提出的交易条件。

在共享金融模式下,一方面,每一个潜在投资者在平台可以获取每一个项目的贷款需求及相关材料,根据自身的资金规模、专业能力和风险偏好等进行投资组合选择,增加了投资者的自由度,而不是被动接受金融机构的单一乏味的菜单(如图4)。另一方面,共享金融领域的财富管理功能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闲置资金储蓄化做法,不同投资者的金融风险偏好均被满足,有效减少传统金融市场中的投资排斥[29],极大地延伸了财富管理功能可覆盖的客户范围[30],为大量非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者提供了小额闲置资金在货币基金市场上谋取高于活期存款收益的机会[30]。

同时,共享金融还兼顾了平台、小散投资者和需求者的权益,实现了金融领域的价值再分配。在共享金融模式中,不掌握利润分配话语权的小散投资者不再依附于传统金融机构,而是与缺乏资金的长尾客户彼此互补、相互需要,两者更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两者因各自需求而形成相对平等的地位,投资者不再被动接受报价,有效提高了其市场议价和参与能力、決策自由度和收入水平。对于需求者来说,单个投资者都不具有信息和资金垄断优势,避免了抬高贷款价格并损害需求方利益的问题,需求者更容易以实惠的利率获得资金[31]。

(五)共享金融的超地理特征有利于实现城乡之间金融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

共享金融的超地理特征进一步实现了资金的跨区域流动和城乡融合。一方面,随着社交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依托相关“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支付平台,农户的支付习惯、储蓄习惯以及货款回收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通过互联网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地理空间壁垒,促进了资金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20];另一方面,许多网络平台推出的无门槛、随时赎回且具有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迅速实现了散户的碎片化理财[32],在不影响流动性的基础上提升了农户的闲置资金收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融合[20]。

(六)提高绿色金融覆盖面,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共享金融平台以一个数据中心服务全国开展全线上化服务,没有物理网点,既能解决部分地区由于人口分散造成的客户服务成本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差的问题,还直接减少了硬件设施和人力成本[33],这种轻资产模式本身比传统金融更加绿色低碳。

更重要的是,共享金融有助于促进农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升级。传统种植、养殖业由于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数字农业由于在发展初期不仅具备传统农业特征,还因技术创新、投资巨大且收益不可控,在金融市场上常常吃闭门羹。新形势下,物联网的出现赋予了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数据获取能力。共享金融利用物联网的智能感知、控制功能,通过金融科技可以将生产语言翻译为金融语言、把生产数据转化为金融机构关心的指标,为生产数据赋予金融价值。同时,数字农业生产数据通过传感器实时更新,一是解决了资产监管、核查种养殖背景真实性问题,消除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屏障,让风险可识别、可控制,提早发现异常情况,防止数据篡改和造假,降低道德风险。二是共享金融利用物联网数据可以提高审核效率,节省审核成本,加快业务流程,使金融周期和农业周期更加匹配。三是接入物联网可以让金融机构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侧写”更加精准,更能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金融业务可定制。

四、农村地区发展共享金融的重点任务

(一)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增加市场竞争

没有竞争的市场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低效市场,竞争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机制和提高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34]。一方面,应明确市场准入规则,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新型金融机构和平台参与市场竞争,打造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丰富农村金融产品菜单,增加农村个人和企业的选择自由度,实现城乡居民的金融平台共享。另一方面,打破对农村内生金融的抑制,减少金融资本的外流,实现农村闲置资金在集体成员内部循环共享,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外生金融组织无法照顾到的领域,从而与外生农村金融机构形成互补的市场格局,由此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成长。应重新放开农村资金互助社(下简称“互助社”)发展,让微观个体的信用和社会资本体现真正的价值,使农村闲置的资金充分的在成员之间流动起来。同时,可以鼓励银行机构以入股方式与互助社形成合作,从而扩大互助社的资金规模,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并通过银行来健全互助社内部治理和监督机制。更重要的是,银行入股后,银监会可以通过对银行机构的监管来实现对互助社的有效监管,更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二)打造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与共享金融平台之间的共享合作关系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数字化、线上化、智慧化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造创新的同时,应与新型机融机构打造一种更加融洽的共享合作关系。过去,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因自身条件无法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时,已发生的业务成本将成为沉没成本。被拒绝的客户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业务申请,不仅时间和经济成本加倍,还有错过用款周期的风险。而新进入的机构还要付出同样的信息收集和审查成本,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应构建客户推荐机制让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客户有偿共享,既能实现客户需求顺利衔接,又能让双方金融机构能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

此外,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开辟新的市场时,由于不具备信息优势,往往面临较为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争夺当地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员,引发高成本的人力资本竞争。这种情况下,信用信息有偿共享成为金融机构的最佳防御选择,不仅能缓和劳动力市场竞争,降低传统金融机构留住信贷员的成本,并增加相应利润,还能使新型金融机构低成本地缓解逆向选择问题。

(三)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协同共建一体化农村征信体系

为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农村征信体系。一是搭建金融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金融同业机构间信息共享。例如,一般支付平台由于对农村熟悉度不高,没有扎根于农村的信贷员,在坏账上门催收时,甚至会被村民视为黑社会遭到联合抵制。这种情况下,优势互补让两类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償催收服务,为共享金融平台解决相关问题,避免冲突和矛盾。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将支付平台的信用数据作为一种金融服务进行购买,从而降低信贷风险,扩大信贷覆盖,而支付平台又可以让部分当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的信用数据产生收益。二是搭建金融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与相关行业间的信息共享。例如,农村数字治理平台汇聚了庞大的农村微观数据,金融机构在该平台获取的农村居民诚信积分是可量化的,农村居民诚信积分是经过政府相关部门审核确认的事件加权计算而来的,诚信积分更加客观、具体,每一次分数的变动都是可视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数学逻辑准确地将诚信水平嵌入风险评估模型,即可以降低农村融资成本,又解决了贷款农户找公职人员担保难的困扰。诚信积分与村规民约、村民道德公约等规范相融合,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使农村居民信用水平评估过程成本和风险大幅降低。对于数字治理平台来说,接入的企业越多,数据发挥的作用越大,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越丰富,农村居民受益越多。而且,企业付费接入也有利于减少数字治理平台对地方财政的依赖程度,有利于解决欠发达地区推广数字治理平台面临的财政资金压力问题。三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应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银保监会、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管理局、公安、法院、税务、自然资源部、发改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督局、安监局、电力公司以及自来水公司等多个部门和企业协同,全国统一标准,建设省级和国家级并举的农村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实现市场主体信用建档的全覆盖。

(四)针对共享金融发展的新领域、新特征采取多种举措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科技的发展模糊了金融业务的边界,使得金融风险的扩散更加隐蔽和迅速,其风险管理难度不亚于甚至远高于传统金融[35]。一方面,共享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受制于信用体系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仍存在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36],包括违约风险、欺诈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37];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共享金融,除了具有传统金融风险所具有的特质以外,还具有网络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一是网络技术风险,包括系统漏洞、病毒植入以及服务器维护和损害等;二是金融数据垄断、泄露、滥用和篡改;三是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传递。需要针对不同风险的机构,精准有效施策风险防范。一是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导向,从经营管理、信贷决策上把握信贷资金的“三农”投向;二是创新金融的监管模式,实现针对性监管;三是建立统一的共享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四是深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教育。

[参考文献]

[1]黄传武,邓丰丰. “知沟”视域下我国老年群体数字生存困境与应对[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0-46.

[2]邱书园,姚梅芳,葛宝山.共享经济时代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与监管探析[J]. 技术经济,2021(4):101-110.

[3]董啸天,张梦冉. 共享金融:国内外述评、发展演变与最新进展[J]. 理论学刊,2016(6):81-85.

[4]张玉明,赵瑞瑞. 共享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9(6):58-65.

[5]于果.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路径[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5):82-86.

[6]姚余栋,杨涛. 共享金融——金融新业态[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7]张玉明,邢超.共享金融的制度融合机制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2-250.

[8]张玉明. 共享经济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9]郝云,朱丽莉.伦理学视域中的共享金融[J]. 伦理学研究,2018(4):103-107.

[10]董必荣,张雄.金融共享:一个经济伦理学脚注[J]. 伦理学研究,2017(6):85-89.

[11]王子菁,张玉明,刘丽娜.共享金融风险管控机制构建及路径创新[J]. 山东社会科学,2020(3):142-147.

[12]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92-96.

[13]姚黎明. 金融共享:超越公平与效率之争的财富运动公平机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4):11-16.

[14]JIANG K, CHEN Z, RUGHOO A, et al. Internet fina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2022, 77:1-10.

[15]谢升峰,尤瑞,汪乐乐.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长尾效应测度[J]. 统计与决策,2021(5):5-9.

[16]MARKEN A.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J].Hyperion, 2006, 24(3):274-276.

[17]LIAO G, YAO D, HU Z. 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fin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es[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9,1:1-13.

[18]LI J, WU Y, XIAO J J.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Economic modelling, 2020, 86:317-326.

[19]杨涛,姚余栋. 新经济时代的共享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J]. 浙江经济,2015(19):32-34.

[20]陈方. 论我国城乡金融资本的流动与融合[J]. 上海经济研究,2023(1):85-93.

[21]GABOR D, BROOKS S.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financial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intech era[J]. New political economy, 2017, 22(4):1-14.

[22]王方. “互聯网+”下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实践——中小企业视角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5):15-21.

[23]于果. 共享金融产业模式及其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 管理现代化,2020(1):6-8.

[24]曹凤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 金融论坛,2015(1):3-6.

[25]李友. 大数据时代下金融数据共享与交易机制研究[J]. 法制与社会,2021(5):43-44.

[26]冯文芳.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探析[J]. 国际金融,2016(3):74-80.

[27]MOCETTI S, PAGNINI M, SETTE 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anking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17, 51(3):313-338.

[28]FUSTER A, PLOSSER M, SCHNABL P, et al.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mortgage lending[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9,42(1):25-33.

[29]ZHONG W, JIANG T.  Can internet finance alleviate the exclusiveness of traditional fin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2P lending markets[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2020, 40(2):101-111.

[30]范亚辰,田雅群.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6-125.

[31]LEE I, SHIN Y J.  Fintech: ecosystem, business models,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challenges[J]. Business horizons, 2018, 61:1-5.

[32]李二亮. 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2):33-39.

[33]罗琰钦. 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互联网金融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117-124.

[34]陈方.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家庭负债,金融需求与金融支持——基于河南和甘肃的调查数据[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50-58.

[35]姚耀军,施丹燕. 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的逻辑与检验——路径依赖与政府干预视角[J]. 金融研究,2017(5):127-142.

[36]郑联盛. 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 国际经济评论,2014(5):103-118.

[37]俞林,康灿华,王龙. 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J]. 南开经济研究,2015(5):126-139.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Finance in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hen  Fang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By sorting out and summari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framework of shared fin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shared finance in rural areas to achiev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or rural finance, rural areas developing shared financial can innovate mechanisms, improve market competition, improve coverag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action” difficulty; reduc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rough data mining is beneficial for controlling rural financial risks; financial technology can reduce the cost of rural financing and to some ext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expensive transactions”; value redistribution in the financial field is done through multi party symbiosis and co prosperity in financial market; the cross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red finance are conducive to the free flow and fair exchange of financial elemen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verage of green financ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key tas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finance in rural areas, namely, to create a shared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hared financial platforms while clarifying market access standards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petition; to jointly build an integrated rural credit system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redit reporting instituti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o adopt proper measures to prevent financial risks targeting at the new areas and new features of shared finance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shared finance;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責任编辑:蔡晓芹)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