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实施前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差异的调查研究

2023-09-24王静崔海英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标维度核心

王静 崔海英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重要方面,课程的教学目标由原来单纯地侧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逐步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该文对比了新《课标》实施前后我校两届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探究新《课标》实施后大一新生的核心素养是否与实施前的大一新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并通过深入分析新《课标》实施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现状,提出大学阶段英语专业教学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2022-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外语+’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GJJG304)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旧《课标》),自此,教育界开启了新一轮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之后教育部也多次修订旧《课标》(2003、2011)。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课程宗旨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众所周知,核心素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高中英语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

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新《课标》中的重要性也预示着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必然要顺势而为,才能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满足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英语教学的目标。针对英语专业,1989—1990年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接连出台。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颁布实施,其包含的92个本科专业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规定了外语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国标》关注外语类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明确了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1]。前四种能力是外语类专业人才的本色与核心竞争,后几种能力是外语类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为了更好地落实《国标》的原则和规定,引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正式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细化了《国标》对于外语各个专业教学的要求,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培养规格中,《指南》提出“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其中能力要求中也包括核心素养的两大要素“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3]。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思辨和学习方面的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过度看重语言知识和能力,人文素养不高,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思辨意识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这很可能是大学和高中英语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包括教师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过少、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等。在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指引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否较之前有显著的提升?作为培养高水平英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如何结合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的核心素养水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明确这两个问题是帮助学生平稳地实现从高中英语学习过渡到英语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是在2018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以此为标准培养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2021年进入大学阶段学习,而2020级的学生就是没有实施新《课标》的最后一届学生。本研究通过对比新《课标》实施前后2020级和2021级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调查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现状,并以此来判断新《课标》实施前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探究其对于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如今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及质量保障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在课程改革方面也达成了培养核心素养的国际共识。

在21世纪初期,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提升教育质量,欧盟在《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中提出核心素养包含的八大素养及贯穿于八大素养中的共同能力,并具体阐述了其内涵。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门报告明确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学习、积极贡献和热情。美国认为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教育部门才能建立和落实教育制度。新西兰教育部也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4]。

我国针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要晚于西方。2014年3月30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实施,“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掀起了核心素养研究的高潮。在经历了两年的讨论和征求意见后,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5]。之后,各种政策和纲领性文件应运而生,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引发学者进一步探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在英语教育中,核心素养体现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最终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主要维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指的是借助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交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文化意识体现在对于中国和国外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鉴赏和认可优秀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考和辨析能力,能够反映出人在分析、判断、创造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学习能力是指主动探索更多的学习渠道,采取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6]。相关研究集中在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阅读等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英语学习技能如词汇、语言能力、文化、思维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研究以及教材、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等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已经开展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从实践层面研究新《课标》实施前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研究还很少。探讨如何实现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有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新《课标》实施前后两届大一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比,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效果,同时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找出短板,得出针对大学阶段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1.研究对象

为了检验新《课标》的实施效果,笔者探究了新《课标》实施前后两届大一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水平,先后对2020级和2021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检测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现状。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是新《课标》实施前后的两届高中毕业生,而且我校英语专业一直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有问卷通过问卷星的渠道发放,两次调查时间分别为2020年10月和2021年10月,两次分别发放问卷110份和111份,其中有效问卷均为109份。通过对于问卷的梳理和统计,得出新《课标》实施前后两个年级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情况,通过系统地对比、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2.问卷设计

为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本研究采纳了张涵[7]的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修改,删减了表述不当的题目,增加了关于语言能力中阅读能力(第21-22题)、文化意识中融合中西文化(第26、35、45题)、思维品质中思维能力(第55-56题)以及学习能力中学习策略(第23-24题)的题目。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计分,每组陈述有“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分。题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借助SPSS21.0中的Cronbach’s Alpha系数,本研究对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了分析,两个年级的调查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967和0.956,各维度的α系数均大于0.8。经测算,两个年级的调查问卷的KMO值为0.766和0.623,均高于0.6,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检验为0.000,小于0.05,可以看出问卷数据适用于做因子分析,且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信度、效度指标较高。

1.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由于样本数量不大,采用Shapiro-Wilk检验对于数据进行了正态分布的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年级的核心素养总分和各维度总分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下,两个年级核心素养各维度和总分的P值均大于0.05,不拒绝原假设,证实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各项维度和核心素养总分情况列表如表2所示,核心素养总分区间分布如表3所示。发现两个年级学生核心素养普遍水平良好,核心素养总分为375,学生的最低分分别为213、222,最高分分别为349、354,平均分分别为271.91、279.91。大部分同学处于256—315分之间(68.81%、78.9%)。按照Oxford and Burry-Stock对于李克特量表均值区间的划分,各维度单题平均分所示,除了2020级的文化意识,各个题目的平均分均大于3.5分,处于较高水平。

由此可见,学生不论是核心素养问卷总分,还是各个维度的平均分都处于中等或较高的水平,尤其是2021级学生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都得到了较为均衡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可喜变化,高中英语教学不再像从前那样一味看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是逐渐向学科育人转变,关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等各项能力。

2.核心素养对比分析

接着,对2020级和2021级的数据进行了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两个样本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由方差齐性检验可知,各项数据的p值分别为0.065、0.073、0.866、0.240、0.446,均大于0.05,说明方差具有齐性,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单因素方差分析”如下页表4所示,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总分的p值分别为0.064、0.004、0.053、0.358、0.031,其中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总分的显著性p值小于0.05。由此可见,两个年级学生在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总分两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差异不显著。

3.2021级学生核心素养各要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项目组将2021级学生核心素养各维度取单题平均值,对于现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如表5所示。从四个维度来看,学生学习能力(3.86)较强,之后依次是思维品质(3.83)、语言能力(3.72)、文化意识(3.60)。學习能力的三个指标点中自主学习能力(3.96)和自我监管能力(3.89)均值都比较高,说明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习主动性强,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拓宽学习渠道,有明确的学习动机,能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在学习出现困难时,能积极寻求帮助,解决困难。学习能力中的学习策略(3.73),尤其是阅读策略,包括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总结语言规律等能力相对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总分较高,但是分指标点中的创造能力(3.76)相较于思维能力(3.90)有待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分指标点中,口语(3.65)、阅读水平(3.66)逊色于听力(3.77)、写作(3.79)的水平,需要在大学阶段着重加强。四个维度中文化意识(3.60)的均值最低。文化意识包含对于某种文化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还包括文化比较、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等。从分指标点的均值可知,学生融合中西文化的能力(3.69)要高于对于英语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3.50)。可见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学生普遍对于中西文化异同比较了解和尊重,对于传统文化也比较认同,在文化对比中,加深了对于母语文化的认知。但是对于英语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提高。

经过对2020级和2021级学生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其包含的四个维度处于较高水平,四个维度的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了必要的学习能力。借助SPSS21.0对两个年级学生核心素养各维度和总分的Shapiro-Wilk检验证实数据服从正态分布。SPSS21.0对数据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方差具有齐性。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学生在文化意识和核心素养总分两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英语教学不再只是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同时侧重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基于2021级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第一,核心素养要求的四个维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较强,但是各指标点中,学习策略中的阅读策略和思维品质中的创造能力要着力加强;第二,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欠佳,尤其是阅读和口语能力以及文化知识体系有待加强;第三,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言能力中较差,学习能力中阅读策略的应用也很薄弱;第四,虽然在新《课标》要求的倡导下,学生的文化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中最为薄弱。

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主要维度。在大学阶段,依据《国标》要求,外语人才的核心素养则主要包含语言应用、文学鉴赏、跨文化交际、思辨和研究创新等能力[8]。结合针对学生高中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调研,我们提出大学阶段英语专业培养要建立“双能力、三中心、多渠道和多元评价”的培养模式。

首先,要重点关注学生“双能力”的培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思辨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调整,开设跨文化和思辨类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化、英美概况、欧洲文化、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与辩论等。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和思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具有文化认知能力、交际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调查显示,学生的文化意识相对较弱,要通过中西文化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让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包容的文化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辩证地评析中西文化和文学作品。通过思辨类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提升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两类课程的相互补充,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思辨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课程必要的英语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教师还应注重中西文化内涵差异,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中西文化对比的主题,鼓励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在增强对西方文化理解的同时,辩证地思考问题,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培养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自信。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调研,学生策略中的阅读策略和思维品质中的创造能力都需要着力加强,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培养。课程内容的设置,尤其是阅读课,要突出阅读策略的重要性,增加创新思考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知识。教学内容不光要包含知识本身,更要注重通过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真正提升學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秉承“三中心”原则,即以“学生、学习以及产出为中心”。

教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知识为主”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深入研究把握学生的学情,通过围绕“学习”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讲授环节必不可少,但是要改变“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机械灌输”的陈旧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提倡探究式、情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教师讲授知识要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以引导为主,进行框架式、提纲挈领式的讲解,要细致谋划,重点突出授课内容的逻辑结构、核心和学习策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接收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让学生在基本了解教学内容,产生感性认知和疑惑之后,激发学生深入反思、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的环节较传统教学模式看似减少了,但是教师的工作量并没有减轻。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的框架和关联,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和独立学习的任务和条件,结合考评制度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而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课前可以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研读教材和查询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研讨。为了保证学习效果,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如线上测试、线下展示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否则很难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课上,要对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评和总结。课堂的实施要灵活,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和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入竞争和奖励机制,如安排讨论、分组任务、师生问答等环节,检验课上和课下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沟通合作能力。通过创造真实的语境,提供语言应用的环境,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文化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在关注“学生”和“学习”的同时,要以学生的“产出”为导向对于教与学进行改进。通过学生的学习产出,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短板,激发学习内驱力,也引导教师对于教学进行调整,结合各种教学活动和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以讨论为例,讨论的主体包含学生之间的结对讨论、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全班交流和师生之间的对话等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头脑风暴、深入思考。在讨论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积极交流,深入领会教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困难与问题,互相答疑、相互启发。教师要让小组同学记录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安排课下讨论,可以让学生利用钉钉进行小组讨论,每位同学积极发言,教师进入钉钉群或者通过观看回放等方式检查学生讨论情况。讨论过后,要安排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在班级分享,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学习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独立自主思考,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第三,要秉承“多渠道”培养的理念,开发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形成合力。

除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扩大课堂的辐射范围,形成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覆盖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和展示机会,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处。可以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文化活动等各式各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使第二课堂与线上、线下的课堂教学无缝对接,既可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加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能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竞争意识。学校应该积极拓展校外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外事活动、夏令营、境外带薪实习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筹备,包括活动的设计、实施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预估活动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讨论应急预案等。活动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也可以模拟“工作坊”,把活动分解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实践中积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训练和反思,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在教学评价方面,课程考核要采用“多元评价”,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重。

形成性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对于成绩的考核既考虑学生的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也充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提升。要改变以往只重知识、技能的理念,不断优化考核方法,提倡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层次性,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为教师,应该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可以适当提升过程性考核的比重。过程性考核可以关注学生出勤(网络学习平台记录)、在组内讨论中的贡献(组长和成员评价)、课上、课下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和学生互评)、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组间讨论(各小组组长评价)、网络教学平台的问题与回复(教师统计评价)、作业(教师和学生互评)。

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以往量化为主的结果性考核占比过高导致的评价的片面性,避免了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在评价中被忽视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考核手段反馈的信息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只有通过在教学中重视、在考核中评价的结合,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真正践行这些隐性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8]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9.

[2] 冯光武.《国标》与新时期外语类专业定位[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3]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1-2.

[4] 曹放.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互动式教学设计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9.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6] 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2016,(1):5-6.

[7] 张涵.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系,2020.

作者简介:

王静: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崔海英: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Research on Students’ English Subject Core Competenc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English

—A Case Study of Freshmen of English Majors fro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Jing, Cui Haiy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0, Hebei)

Abstract: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English (2017 Edition) (The New Standard) makes it clear that Core Competencies are a vital part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have changed gradually from cultivating students’practical language skills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nglish Subject core competencies of freshemen of English majo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in order to find out whethe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nd by making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high school graduates’ core competenci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enlightenment for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Keywords: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English(2017) edition; English subject; core competencies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2日

責任编辑:李雅瑄

猜你喜欢

课标维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