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博物馆藏馆清代孔继涑“福地”行书诗轴探究

2023-09-23孔志刚

东方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张照福地董其昌

文章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清代衍圣公书画作品及其蕴含的儒家文化研究”(2022-ZXLC-16)阶段性成果

摘要:孔继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也是曲阜孔家的后裔,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喜欢书法诗词礼乐,养成了良好的文化修养。清代前期,康熙帝推崇董其昌书法,遂使董书大兴海内,一统书坛。孔继涑的书法师承清代书法家张照,张照与孔继涑为翁婿关系,两人感情深厚。文章试图通过以上因素分析孔子博物馆馆藏孔继涑“福地”行书诗轴书风的形成原因,进而论述其书法源流。

关键词:孔继涑;董其昌;张照;书法

孔继涑“福地”行书诗轴(见图),原为孔府旧藏,2017年移藏孔子博物馆。此轴为纸本墨书,纵115.5、横73.3厘米。其所书内容为“福地萧爽与鹤群,茅宇数间高入云。俯看松顶表独立,仰视蔚蓝手可扪。面前云海浩无垠,涌出涌没千嶙峋。齐州九点两戒分,此中勿复重纷纭。折脚铛容五合陈,炊烟云烟相吐吞。喫罢逍遥无一事,亦不自道羲皇以上人”,落款为“书奉,葆岩老前辈,侍孔继涑”。

一、孔继涑生平及其诗轴书风分析

(一)“声高鲁庙堂”的孔子后裔

孔继涑(1726—1791),字信夫,号谷园。孔子第69代孙,清乾隆年间举人,著名的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是《玉虹楼法帖》的编著作者。曲阜孔氏家族家学传承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孔继涑自幼聪敏好学,10岁能书御制诗,15岁便高中秀才,19岁成为贡生。其22岁时,乾隆帝到曲阜拜祭孔庙,礼毕,听孔子后裔讲经,其中,孔继涑讲解《周易》和《大学》,得乾隆帝赏识。此外,他还擅长创作诗词歌赋,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曲阜县志》等记载,孔继涑有《玉虹楼法帖》《谷园稿》《玉虹楼诗》等著作流传于世,并被评价为“清遒真朴之概”。著名学者姚鼐曾评价孔继涑“公子声高鲁庙堂”。

名门士大夫家族出身之人在著书立说、潜心研究史学的同时,往往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着高深的造诣。孔继涑曾祖父孔兴燮擅长书画,《清画家诗史》就记载其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孔继涑祖父孔毓圻擅长诗文和墨兰,著有《兰堂集》《幸鲁盛典》等,在清代孔氏家族中较为出色。这些孔氏先辈对孔继涑的书画涵养影响深远,他自小就酷爱书法,勤于练习,专学岳父张照的笔法,在自家书楼“玉虹楼”上刻苦钻研12年。其书法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有“南梁北孔”之称,为清代帖学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诗轴书风陈述

这件诗轴在用笔上呈现传统帖学的用笔精髓,运笔虚灵,点画的各种形态在运笔中完成,由此变化生动而尽抒奇妙。笔势上变化丰富且气韵贯满,点拂波捺,使转运行,似不用力而力含其内,仿佛并不经意而意在法中,呈“书不尽笔、笔不尽意”之韵,尽得一个“虚”之妙。结字上,不恃异炫奇,故作怪状,而力求寓险绝于平正之中、蕴形态于端庄之内。发笔锋芒微露,收笔劲气内敛,偶出牵丝映带,血气贯通,来去呼应,追求平淡自然、平和天真的审美理念。用墨上颇具特点,淡墨为主,常出渴笔。渴笔者,即所谓的枯中带润,蕴含“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运笔随意直下,浓淡相宜,浮涩苍润,尤见神采。其书笔韵清逸,精华蕴藉。章法上,行距大于字距,因字赋形,不带丝毫刻意,在多样性、变化性中有着和谐统一的关系。疏朗清旷,但疏而不散、清而不空,从而形成整体势态萧散自如、淡远雅致的特点。

(三)诗轴书法特征分析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此轴书法特征颇似董其昌,主体为董书面目,同时掺有赵孟頫结字严谨、圆润遒劲、端秀爽利的特点。在用笔上,董其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虚灵”,当时他在临写《海岳名言》后就说:“大都海岳此帖,全仿褚河南《哀册》《枯树赋》,间入欧阳率更,不使一实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1]他还说过,“米海岳書‘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2]此外,诗轴整体显现的淡远风格,也是在忠实遵循董其昌的主张。董其昌毕生力求清淡,可以说“淡”就是其书法理念的核心,他曾说:“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3]可见孔继涑此作风格非常符合董氏书论,须臾不离董氏的窠臼。之所以呈现如此效果,这与孔继涑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董其昌、赵孟頫书体在清中期之前都曾流行过,尤其董书统治清代书坛几近百年之久。

二、张照书法概述

(一)董其昌书风的流行

孔继涑出生于1726年,此时康熙帝刚去世4年,处于康雍两朝交替之际,正是董书大兴海内、方兴未艾之时。康熙帝十分喜好书法,他的书法老师沈荃是一位习董的高手,受其影响,康熙帝亦极其推崇董其昌风格。康熙帝曾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4]由于康熙帝的喜爱和推崇,当时书风依傍董氏者,不仅在科考中被录取的机会较大,在宦途上也比他人更为顺畅。因此,在当时书坛上享有盛名者,基本上都是气格近似董其昌的书家,如沈荃、高士奇、查昇、陈邦彦等人。士子和官僚们也都随波逐流,遂使学董之势一时天下熙熙,兴盛不衰。藏董也蔚然成风,引得很多赝品出现,民间甚至有人以善造假董字为荣。杨宾曾记载过一件亲见之事:“时下极重董文敏书……曾见闽中督抚门报大书‘假董字陈某进见’,不觉为之喷饭。”[5]这种情况贯穿康雍两朝和乾隆前期,直到乾隆中后期才有所嬗变。这其中涉及一位关键人物,就是张照。

(二)张照生平及其书法评价

张照(1691—1745),字得天,号梧囱、泾南、天瓶居士等,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官授翰林院检讨,康熙五十四年(1715)擢进南书房;雍正年间任职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官职,雍正十四年(1736)因平定苗疆累月无功被革职并下罪议死;乾隆二年(1737)遇赦,重新起为内阁学士,再入南书房,乾隆七年(1742)复任刑部尚书,乾隆十年(1745)二月病逝于奔父殇途中的徐州。

张照擅长书法,且名气很大,时人评说:“张司寇(照)书名最赫,其笔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6]董其昌书体风行近百年后,到了乾隆时期开始发生改变:其一,学董积习的弊病、董书本身存在的缺点及董书的一家独统,开始引来书坛有识之士的反思;其二,新一代书家的见识逐步拓展和提高,从单纯的学董、书董开始上溯,特别是唐宋元诸家。在这一划时代的书风转变过程中,起到最显著作用的就属张照的实践和探索了。

(三)张照对董其昌的继承与变革

张照是董其昌的同乡,其舅舅王鸿绪以书法甚肖董而著称,既壮成为高士奇的女婿,王、高两家为累代的姻亲,过从甚密,以专习董书一起得到康熙帝的恩宠。这种叠加的因素使得张照能够在王鸿绪、高士奇家中看到众多的书法真迹,因此其初登书坛即被推为董其昌的正宗传人,25岁便得康熙帝赏识,加恩擢升入值南书房行走。虽在雍正时期因镇抚苗疆不力获罪并一度议死,但很快在乾隆朝遇赦,复职内阁学士,后主持编撰《石渠宝笈》与《秘殿珠林》两部大型书画著录文献。可以看出,张照的一生虽砥砺仕途,但书法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也因书法而获恩宠,甚至于获死罪都能得到赦免。张照在打下良好董书基础的同时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上溯追古,大胆探索和革新,在赵孟頫书体上又进行开拓和汲取,后又在颜真卿、米芾二家上持续发力,吸收颜鲁公的厚重和米南宫的纵肆跳宕,最后逐渐与董其昌的秀丽婉媚分道另行,形成自身爽利活泼、气势鼓荡的风格。张照这种先根植于董书后又跳出董书门篱的发展历程,是乾隆初期帖学书风转变的开拓者和先驱。张照去世后被赐谥号文敏,与赵孟頫和董其昌相同,这既是世人对其书坛地位的肯定,也是对他书法风格的总概。

三、孔继涑学书于张照

(一)孔继涑对张照书法的学习

孔继涑少时与张照之女联姻,虽然张照之女未及婚配便早夭,但张照与孔继涑的翁婿之情却从未断绝,反而弥久笃深。谷园在《跋天瓶斋题跋后》中云:“昔先公为涑聘文敏女……涑时方小,未识其妙。稍长,笃好之,遂从文敏游,得少承指画。”[7]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引用《频罗庵题跋》云:“君幼聘娄县张文敏公照女。文敏书名海内,君能得其笔法,时以小司寇目之。”[8]不仅是笔法,孔继涑的书法理念与精神也是源于张照的。在《古缘萃录》收录的《孔葭谷临钟王小楷卷》中,孔继涑自云:“作字不悬臂,一世不得佳,能悬臂则出笔自然不俗。晋宋间人潇洒古淡正得此法也,然非无间断,虽学已成功不能精熟。前人有谓腕不贴案即得虚圆,不在悬之太高,此迁就之说耳。余学之几卅廿,旋学旋辍,迄于无成,正以不能无断续之故。要之不能悬臂作蝇头书,则三分大字虽能悬,不佳。不能三分则五六分者,不佳。推而至于寸许,皆是一理……”[9]卷后邵松年跋云:“先生此段议论确为得之天瓶。天瓶于临《舞鹤赋》后略示其意,先生于此直宣其秘,以见学书之法。然自廷试尚小楷,务趣光圆匀润熟能,背道而驰,故馆阁体中不复有知书者矣……”[10]可见,张照与孔继涑的关系缘起于翁婿之亲,更是师徒,谷园学习天瓶是全方位的。因此,该诗轴呈现董赵杂糅、以董为主的风格便不足为奇了。

(二)孔继涑对张照书法的继承与传播

张照去世后,孔继涑开始广泛搜求张照的书法,并将所见书作借来摹刻上石。“既而文敏下世,妙迹永绝。涑家无只字莫可临摹,遂从戚有之弆藏者假观,观必假归勒石以为永式。”[11]经年累月刻成《玉虹帖》《瀛海仙班帖》,后逐步扩大形成书法史上规模庞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系列丛帖——《玉虹楼法帖》。现今孔子博物馆馆藏《玉虹楼法帖》主要包括《玉虹帖》16卷、《瀛海仙班帖》10卷、《玉虹鉴真帖》13卷、《续鉴真帖》13卷、《摹古帖》20卷、《国朝名人帖》12卷、《金人铭帖》2卷、《隐墨斋帖》8卷、《黄涪州帖》1卷、《米海岳帖》1卷、《祝京兆帖》1卷、《临中兴颂帖》2卷、《张文敏小楷》1卷、《张文敏书诗》1卷。其中,《玉虹帖》系张照书法以及张照临古代书家作品;《瀛海仙班帖》系张照书乾隆御制诗、临摹书法名家书作;《临中兴颂帖》系张照临摹颜真卿作品;《张文敏小楷》和《张文敏书诗》也为张照书迹。有关张照书法及张照临摹者多达30卷[12],这对张照书法的传扬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继涑对于张照书法传播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即收集张照书画题跋辑成《天瓶斋书画题跋》两卷。谷园在《跋天瓶斋题跋后》中云:“其有批尾者必录之别纸以代提命,顾于見闻,所获无几。壬辰,赴礼闱试,谒鹾使沈钦伯先生于都门……闻尝论古今题跋不下百十家,其卓然名世者,前则米之《书画史》,后则董之《画禅室随笔》,盖其学圣故识超,识超故语足耳。今文敏法书上动天鉴,刊在石渠,其名世声价与米董二公鼎足,而顾无跋尾传世,非阙典欤。且文敏著作等身,身后率皆散佚,则是区区者尤吉光片羽不可不亟传也,爰付之剞劂,氏以公同好。倘海内鉴赏家出其箧衍,俾得赓续以终之,则更幸甚。”[13]由此可见,孔继涑学张照书法是深入精神的,对其尊崇备至,甚至将他与米芾、董其昌同列,把传扬张照书法思想当成自己的使命,不论笔法还是理念都完整地继承了张照的衣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孔继涑“福地”行书诗轴书风的形成原因归纳有二:其一,时代的印记。由于康熙帝的喜爱和推崇,从康熙朝直至乾隆初,董书风行天下,孔继涑生活在其时,作为士林学子,董书是他的学书基础,因此此幅作品也为当时士林书风提供佐证;其二,孔继涑的个人努力。“遂习于张氏,尚书以书名天下,君得其笔法,书盖埒之”[14],孔继涑师承张照,对张照的书法主张身体力行、孜孜不倦。终因亲炙张照门下,同张照一样成为清代帖学书法的嫡派传人。

参考文献:

[1][明]董其昌.书品[A]//董其昌.容台别集[M].崇祯三年刻本.

[2][明]杨无补辑.论用笔[A]//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王晶.漫谈董其昌书法艺术临摹观[J].大观,2015(04).

[4][清]康熙《跋董其昌墨迹后》.

[5][清]杨宾《大瓢偶笔》,卷五《论董其昌书》.

[6][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C].//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11][13][清]孔继涑.跋天瓶斋题跋后[A]//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8]于丽媛.孔继涑和《玉虹楼法帖》[J].山东档案,2019(02):24-29.

[9][10][清]邵松年.古缘萃录[M].上海鸣文书局石印本.

[12]梁继.张照与曲阜孔氏的姻亲关系及对其书法的影响[J].中国书画,2012(03):62-63.

[14][清]姚鼐《孔信夫墓志铭》.

作者简介:

孔志刚(1977—),男,汉族,山东曲阜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猜你喜欢

张照福地董其昌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常来常熟 江南福地的一碗面等着你
临夏·福地
给黑洞拍张照
给黑洞拍张照
董其昌作品欣赏
人间福地楠溪江
不喜欢拍照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让农村成为农民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