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音乐学院 《钢琴教学法》 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2023-09-23倪海瑽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英文钢琴演奏双语

倪海瑽

作为我国近年来新成立的音乐学院, 浙江音乐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 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准, 努力与国内外一流音乐学院看齐, 浙音致力于在具体的专业课程建设及改革方面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 其中钢琴系的专业核心课程 《钢琴教学法》 也面临自身的教学改革, 向专业化标准、 国际化办学理念等方向迈进。

钢琴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钢琴演奏基础上, 融入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学科。 因其跨越钢琴演奏与音乐教育两个不同领域, 既侧重学生演奏能力培养, 又强调应用型音乐教育的广泛运用。 目前我国的全部11所音乐学院钢琴系都设置了 《钢琴教学法》 课程, 通常在一学年内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因时间有限, 学生往往仅能从理论上初步了解钢琴教学法学科的概况, 缺乏与时俱进地与近年来不断发展、 完善的国际钢琴教学法理论接轨, 与毕业后实际相关工作的需求尚有不小距离,这迫切需要在 《钢琴教学法》 教学模式上进行科学思考及有效改革。

作为浙音钢琴系 《钢琴教学法》 课程负责人, 笔者近年来尝试将 《钢琴教学法》 课程转变为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 通过多元化中英文双语教学形式 (包括理论传授、 教学案例分析、 专题研讨、 PPT 课件讲演等), 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地掌握钢琴教学法的国际前沿性学术理念, 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及教学领域的中英文双语实践研究能力。

一、 双语教材的使用

目前我国11 所专业音乐学院的 《钢琴教学法》 课程, 在教材使用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大部分院校通常采用主要讲授教材辅以具体相关教学研究曲目的方式进行。 常见的讲授教材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应诗真编著的《钢琴教学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年)、 中国音乐学院樊禾心编著的 《钢琴教学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星海音乐学院赵瑾编著的 《现代钢琴教学法探析》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22年) 等。 以上教材对钢琴教学中普遍性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较系统化的梳理、归类, 使学生在钢琴艺术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 钢琴教学中各种基本技术要领及教学步骤、 钢琴教材的使用规划及合理搭配等方面获得较清晰的认知。 笔者认为, 为了顺应新世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音乐人才需求,在使用上述 《钢琴教学法》 教材的基础上, 还应补充钢琴教学法相关的英文教材, 例如美国重要钢琴教学法专家McBride Smith 教授编著的The Well-Tempered Keyboard Teacher 一书 (Schirmer Publisher 出版社, 2000年), 集教育学与社会学交叉学科的特点, 从社会适应角度解读钢琴教学。 这本英文著作补充了很多国内钢琴教学法教材不曾涉及的跨学科领域, 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领域英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很强的辅助功能。 此外, 除了纯英文著作, 有些已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的国外钢琴演奏及教学相关书籍如约瑟夫·迦特的 《钢琴演奏技巧》 (刁绍华、 姜长斌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 约瑟夫·班诺维茨的 《钢琴踏板法指导》 (朱雅芬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2年)等也是 《钢琴教学法》 课程重要的补充教材。 笔者尝试将中文、 英文教材搭配使用于 《钢琴教学法》 课程, 收获积极成效: 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 也锻炼了双语应用理解能力, 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及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二、 授课模式的转变

就 《钢琴教学法》 课程授课模式环节, 笔者一改传统的单一 “课堂讲授” 模式, 转变为国际流行的研讨(Seminar) 形式: 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上就钢琴教学法相关学术话题展开中英文双语研讨, 内容涉及钢琴艺术的历史沿革、 钢琴演奏的不同流派、 尊重作曲家原则下的科学读谱、 作为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及诠释空间、 钢琴演奏的心理与实践训练、 钢琴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 这些话题的双语研讨突破钢琴技能课学习的局限,激发了师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也开拓了大家对钢琴教学法学科理解的视野, 丰富和提高了整体艺术素养及演教研能力。

针对我国学生英文非母语的现状, 笔者在组织双语研讨过程中尽量采用中文2/3、 英文1/3 的比例开展, 且英文部分鼓励大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英文词汇, 不刻意追求学术化英文表达方式及语速, 以 “讲明白、 听得懂” 为出发点, 使学生积极融入双语研讨。 同时, 笔者还组织学生们多次观看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及学者如Andras Schiff、 Daniel Barenboim、 Boris Berman 等人的英文钢琴大师班讲座视频, 并鼓励学生从一开始看带字幕的视频逐步过渡到看无字幕的视频, 从音乐的视角理解英文表述。 通过观摩音乐讲解及范奏, 学生往往能弥补个别不熟悉英文词汇带来的理解障碍, 将 “视觉” 学习与 “听觉” 学习有效结合, 提高了英文实际应用能力。此外, 在个别专业性关键词呈现时, 笔者也会暂停视频进行针对性双语讲解, 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三、 乐谱版本的研读

通过对乐谱版本的中英文双语研读并在课上展开相关讨论也是 《钢琴教学法》 课程双语模式的重要部分。针对钢琴文献各时期风格, 笔者多次组织学生对巴洛克、 古典、 浪漫、 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经典钢琴作品如巴赫 《十二平均律》、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肖邦 《练习曲》、 德彪西 《意象集》 等进行作品的乐谱版本文献资料中英文双语研读。 目前上述作品的国际公认权威版本包括巴赫作品的亨勒版 (G.Henle)、 贝多芬作品的维也纳版 (Wiener Urtext)、 肖邦作品的波兰国家版 (Jan Ekier National Edition)、 德彪西作品的法国杜朗版 (Durand Edition) 等。 这些版本的权威体现在除了乐谱本体外, 都包含多语种 (英、 法、 德、 中) 的演奏注释文献资料 (例如配有图解的巴洛克时期键盘作品之装饰音奏法等), 具备了 “工具书” 的功效, 为深入研究乐曲的诠释及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线索及理论依据。 笔者建议学生首先阅读演奏注释的英文版并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 遇到不懂的词汇先标记下来但不立即查阅翻译,等整段英文版阅读完成再参考中文版并对照相应标记过的不懂的英文词汇加深理解。 这种双语阅读文献方法使学生对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把握更加专业规范, 自身阅读理解及双语应用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四、 双语理解知识点

《钢琴教学法》 课程涵盖大量相关知识点, 需要学生深入领会其内涵精髓。 笔者尝试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以中英文双语模式进行解析, 增强学生的领悟, 收获良好成效。 例如, 就常见的 “练琴时间多效率低, 有量无质” 现象, 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有效率地练琴, 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学习、 教学经验, 总结出 “分段、 分手、 慢练” 的高效率练琴方法, 由于这三个关键词的英文对照都是以字母 “S” 作为开始的单词, 故笔者将其归纳为 “三S 练琴方法”。

分段练习 (Sectional Practice): 站在作曲家的创作角度解读乐曲, 不难发现乐曲通常由若干段落组成, 段落间也存在逻辑的对比, 首尾的呼应。 让学生从分析乐曲的结构开始, 先将乐曲分成若干段, 每一段落单独反复练习, 再将所有段落整合在一起练习, 这种练习效果远比将乐曲重复性地从头过到尾要好。 需要注意的是,段落之间的衔接是乐曲中起承转合的精髓, 需要在分段练习后将各段落间的衔接单独拎出来反复演练, 达到过渡自然的境界。

分手练习 (Separate Hand Practice): 具有多声部属性的钢琴乐曲, 双手合奏本身就充满挑战, 很多学生更是陷入了刚接触新作品就双手合练的误区, 使得这种挑战难上加难。 实际上, 左右手在弹奏钢琴作品时通常都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能, 简单的乐曲可能是双手分别负责旋律与伴奏, 复杂的多声部乐曲 (如赋格) 可能一个手就同时兼管旋律与伴奏。 两手一开始就合练往往导致弹奏顾此失彼, 层次不清, 在对待复杂的多声部乐曲时, 应当逻辑性地采取先分手 (甚至分声部) 练习, 再合手练习的顺序, 提升练习效率。

慢速练习 (Slow Practice): 不少学生都期待通过反复快练达到舞台上弹奏的效果, 往往欲速则不达。 实际上慢练才是克服技术障碍的根本, 其功能就像是 “放大镜”, 通过慢练将乐曲中诸多细节放大了, 使得练习的视野非常清晰。 需要指出的是, 慢练不意味着头脑反应变慢, 再慢的速度下头脑也要提前思考, 规划出方向后再由手来执行, 这种逻辑顺序在由慢向快的过渡练习时尤为重要。

五、 课堂外双语实践

《钢琴教学法》 课程的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不但体现在课堂上, 也延伸到课堂外的相关双语实践活动。 得益于浙江音乐学院搭建的良好平台, 浙音钢琴系与浙音国际钢琴艺术中心密切合作, 于每学期常规举办 “国际钢琴大师课”。 课程采用 “国际化大师班” 的高效教学形式, 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所聘请的音乐家都是经过严格遴选并在国际乐坛享有绝对一流艺术声望的钢琴艺术大师, 如陈宏宽、 Vladimir Viardo、 Alexander Ghindin、 Vadim Rudenko 等, 他们每学期开展的常规大师课以专业英语授课、 现场翻译、 课堂记录等内容配套进行, 对不同风格钢琴作品进行深入的演奏解析。 通过国际钢琴大师班的学习, 学生双语理解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多位学生能够在不通过中文翻译的情况下与国外专家直接用英文沟通交流。 他们的演奏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 已有多人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 如奥贝雷洛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PCO 国际线上钢琴大赛钢琴独奏组一等奖、 德国汉诺威国际钢琴奥林匹亚邀请赛专业青年组一等奖、 奥地利萨尔斯堡 “艺术家大奖赛” 国际音乐比赛专业组一等奖等好成绩。

为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 近年来浙音钢琴系也新引进了国际比赛获奖者, 美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安德鲁·泰森 (Andrew Tyson) 加入教学团队。 泰森老师每学期都针对全系师生开展主题专题讲座, 如 “练习中的探索与想象力” (Exploration and Imagination in Practice)、 “钢琴家的黄金年代—莱切蒂斯基钢琴学派及其影响” (Pianists from the Golden Age-the Leschetizky School and its Influence) 等, 其丰富的舞台实践及教学经验对全系师生的学术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他的双语教学方式也丰富了钢琴系的多元化教学。

作为曾经留学美国10 余年的海归教师, 笔者也积极投入国际化教学, 于2022年3 月受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第五届钢琴艺术周 (TAMU 2022 5th Annual Piano Celebration Week) 之邀, 利用雅马哈Disklavier 远程技术与美国师生们顺利连线, 全程英文教授了两节大师班公开课, 浙音钢琴系学生也现场观摩了笔者的远程英文授课。 通过对Disklavier 远程技术的成功运用, 学生不但领略了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也通过观摩笔者全程英文授课积累了教学经验及学习远程授课方式, 并对国外钢琴演奏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有了及时的扩充了解。

六、 考试模式的创新

《钢琴教学法》 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期末考试也打破了试卷考试的常规, 以学生每人进行自由选题模式的5—7 分钟PPT 讲演方式进行, 重点考查学生对钢琴教学法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中PPT 文件必须呈现中英文双语模式, 讲演部分学生可以依照自身英文水平选择中文或英文方式进行。 通过这种 “翻转课堂” 模式的锻炼, 学生的双语学术研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尤为可喜的是有2 位学生以纯英文模式进行了精彩的讲演,这为他们今后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攻读更高学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 双语教学的延伸

《钢琴教学法》 具有多元的跨学科属性, 学生在学习 《钢琴教学法》 课程时所收获的知识点往往并不单纯局限在钢琴演奏及教学上, 而是延伸到生理学、 物理学、 心理学、 社会学、 人类学等众多领域。 因此, 《钢琴教学法》 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应借鉴与其相关的多元跨学科领域研究方法延伸探究, 最终培养学生通过双语视角更全面解读演奏诠释及相关教学理论的能力。 经历《钢琴教学法》 的双语学习后, 学生能够培育音乐思维和心灵 (developing musical mind and hearts), 并将所学的知识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地运用。

结 语

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 《钢琴教学法》 课程近年来尝试采用的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 将钢琴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技巧融会贯通, 通过对钢琴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内容、 过程、 原则、 方法等方面具体分析, 研究钢琴演奏及教学的共性问题, 总结演奏诠释及其教学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研讨经典作曲家及其代表性钢琴作品的演奏诠释等前沿性话题, 使学生全面吸收掌握该领域的国际学术理念, 逐步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及教学水平。 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符合当今启发式、 探究式、 开放式、 讨论式、 案例式、 参与式等国际前沿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有利于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 笔者也期待通过分享浙音钢琴系 《钢琴教学法》 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经验在全国音乐院校引起共鸣, 共同促进未来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中英文钢琴演奏双语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编委会
第35卷(2020年)A辑中英文总目次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APPITA 2015年第2期中英文摘要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