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螺旋理论视角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培养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3-09-20司银元孟庆良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特色大学生

司银元 孟庆良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00)

0 引言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培育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转型升级具有至关重要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新时代要加强“双创”人才培养,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拥有与行业生产紧密联系的特色学科专业,且产学研密切结合优势相对突出。立足“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及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培养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创新能力,加快产赛学研融合、校产研众等合作,全面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成为重要话题。

现有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开展:第一,培养模式。相关学者多从协同、多元视角分析学校培养对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李振兴(2018)等基于协同理论视角构建了教师、学生、管理者、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培养模式[1];陈新兵等(2023)结合学生培养的实践提出“一中心四融合”的培养模式[2]。第二,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多从育人层级、管理体制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郭建如等(2020)从学校、院系和个体层面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发现课程内容前沿性与师生互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效果[3];Engelbert 等(2019)研究发现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传统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学生评价机制及教学条件[4]。第三,评价策略。学者们主要运用不同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如齐书宇等(2017)围绕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了包括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5];Jennifer 等(2020)针对大学创新能力的复杂性提出可拓评价模型[6]。

综上,现有相关研究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鲜有关注行业特色性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且缺乏运用系统的思维剖析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路径。因此,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性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四螺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并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路径。

图1 四螺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 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高校调整,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呈现出多主体协同不足、方式趋同、指标与社会需求结合程度较低等问题。

(1)多主体协同不足。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以学校课堂讲授为主,忽略行业、企业、社会等主体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且在校地、校企合作中,行业创新需求了解不足、人才培养行业企业参与度不足,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问题显著。

(2)培养模式单一,方式趋同。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求大、求全,各类学校纷纷向综合型高校对标看齐,模糊自身定位、丢失学校特色,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出方式趋同。部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千人一面、大同小异,既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清晰定位,又无法有效发挥学校结合行业的学科优势与培养特色。

(3)评价体系不全面,指标结合度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指向标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单一、标准僵化、偏向学历、资历,忽视人才本身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问题。缺乏对学生未来创新潜力评价维度,不利于创新能力的长期培育,挫伤学生创新积极性。

(4)双师型人才培养缺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要求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要求指导教师对市场动态、创新需求、学科前沿等创新要素具有清晰掌控,能够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高质量指导。目前,高校教师结构处在年轻化和高学历化过程中,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对行业、市场的了解,更是不具备工程、生产、市场经验技能。

2 四螺旋理论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三螺旋理论来源于生物学理论,后该理论被演绎运用到创新领域中,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创新教育中应是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三要素[7]。本文将“公民社会”创新性地加入三螺旋理论,演变出“政府-企业-大学-公民社会”四螺旋理论模型,四个主体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协同创新主体。

高校主导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教育各环节,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础知识储备。学校切实承担学生创新教育的主体责任,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新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以学校承担纵横向科研课题、系统完整创新类课程、层次丰富创新实践活动为平台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成果产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政府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好政策支撑和协调指导工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政策引领。一方面为高校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学校构建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下辖企业具有政策引导作用,能够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担当桥梁中介角色,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投入创新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优化资源配置,起到支撑作用。

企业能够有效承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反应市场需求变化、贯彻政府创新人才培育政策,具有为大学生创新创意孵化提供就业创业指导与市场验证功能。

公众社会进行市场需求引导,为大学生创新成果实效提供检验考核场所。在公众社会中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形成良好创新文化氛围,为其他三主体创新教育提供深厚基础。通过市场需求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引,构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可以根据创新成果检验结果帮助修正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不当之处。

3 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路径分析

在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高校、政府、企业和公众社会应按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实践”路径分工合作(如图2 所示),承担各自领域主体责任,发挥特色优势,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

图2 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高校作为学生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关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教育及实践,可以借助高校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优势,从企业实践出发,采用启发式、项目式、情景式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创新知识教育、实践锻炼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系统培训大学生创新知识,将实践中的新知识、新动态、新技术引入学生创新教育活动中,达到在校看行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效果。

企业是学生培育创新思维、实践创新知识、开展创新实践的案例平台。与高校的“学”相比,企业“用”的氛围更加浓厚,生产运营向市场看齐,更有利于学生在此塑造创新思维,进行创新实践。依托高校与特色行业合作关系与校内外实践创新教学基地,通过开设课程实习、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将学生校内理论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生产操作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创新方法,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公众社会为最终学生创新实践成果提供检验与引导。在经历校内创新思维与知识教育、企业创新活动与实践锻炼过程后,最终创新成果需要交给市场进行考察检验。公众社会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把创新实践项目引入真实市场,一方面实现学生创新成果的技术转化,完成学生创新教育的完整环节;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市场检验中突出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创新能力培训中的不足。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实施过程中,政府作为特殊主体在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通过出台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教育,营造浓厚氛围,推动高校、企业、公众社会关注创新、参与创新。完善创新服务,创造良好生态。当大学生创新成果进入实践环节,政府为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孵化场地、政策咨询、流程简化等软硬件服务,为创新成果转化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圈。

4 结语

基于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实现高质量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的需求,行业特色型高校依托其独特优势,承担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责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深厚土壤。本文在四螺旋视野下,研究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对培养路径进行分析,对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为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特色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中医的特色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