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本科生“分析化学”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改革

2023-09-19丁克强

化工时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交流疫情

丁克强 徐 威 张 方 杨 凤

(南京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完善各种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坚守教育阵地,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各项防疫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连续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学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防控工作[2]。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有序开展,从线下教学到线上授课,已经成为常态教学方式。

应对疫情防控的线上教学是应急也是创新,高校教育应当继续探索教育方式变革,在总结“停课不停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智能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3],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背景下,作者以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为例,面对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探索,以期为高校线上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 线上课程资源准备

2022年初,在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在线教学的相关指导意见后, 开学伊始,南京工程学院按照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关文件和实施细则,规定师生由线下转为线上开展教学工作,并协调超星、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为师生提供相关资源及操作培训。我院“分析化学”教学团队总结去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课程、学生特点,广泛搜集相关课程资源,积极学习相关平台操作管理技能,反复研讨和交流之后,在学期正式开始不久,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网络不畅等)提出了应急预案,为由线下教学转为在线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基于学校的安排和建议,结合平台使用便捷度、界面友好度、网络流畅度等的调研和测试,总结去年线上授课的经验,在中国大学慕课中选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析化学课程团队的“分析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以及中山大学“分析化学”课程作为异步SPOC资源。最终确定采用以超星为主、中国大学慕课为辅的教学管理平台,以及以QQ群为主的直播授课平台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模式(表1)[4]。

表1 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2 课程的实践

2.1 课前阶段

首先,在课程开始之前,课程团队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2020年进行统一(大课)线上授课后,学生课后反馈学习成效不显著,教师反馈难以有效管理课堂。经过分析研判,改为小班化线上授课。由主讲教师各自负责班级的授课任务,后台由课程团队统一管理,启用腾讯会议(课堂)平台。

其次,建立教师和学生(班级)通畅的交流渠道。具体操作如下:(1)结合学校指导意见,在开课前2周,经课程团队老师讨论,将教学班级(6个自然班)的课程进行统一后台管理,主讲教师单独负责各自班级的授课任务,以此进行课程教学。随后创建了课程学习QQ群,并确认到每位同学,将班委设为管理员,协助日常管理。发布群公告,将超星(学习通)、慕课堂的加入渠道通知到每个学生。(2)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创建课程,导入、核对全部学生名单,发布课程资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辅资源等)。(3)在中国大学慕课上完善异步SPOC建设,在慕课堂核对学生名单并分组管理。(4)开课前1周,进行超星(学习通)、大学慕课(慕课堂)、QQ群(群课堂、屏幕共享)的平台签到、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等功能的测试,确保每位学生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及课程开展的基本流程[4]。(5)在原有团队授课平台的基础上,各班级都建立自己的课程学习QQ群,以便主讲教师与每位同学进行课程学习的日常交流,扩充启用腾讯会议软件平台,灵活使用授课平台。同时,又在学习通上准备视频课程(从大学慕课下载的课程资源),供大家学习参考。

2.2 课中阶段

在授课中教师适时关注直播间的讨论区, 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并且设置在线讨论、课上连麦、提问抢答等环节,增强师生互动,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在课件上进行板书操作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在腾讯会议(课堂中)增加板书形式,对于难以理解的公式、推导进行板书推演,以提高学生对课件内容的理解。“线上课堂”虽然不像传统课堂可以师生直接进行面对面交流,但这种直播模式使教师更容易在短时间内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答题提问方式进行课堂反馈,知晓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5]。在授课中增加了翻转课堂模式,选择一些章节,布置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中与教师互换角色,进行课堂授课活动,鼓励大家提问互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同学上课的成就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插入思政内容视频,如姬丽萍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甘玲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和胡燕的《美在民间》等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利用上课前和课间休息的时间播放,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氛围。在讲授课程中,巧妙地嵌入分析化学在科技、民生和国防中的作用。例如分析化学在治疗新冠药物开发中的作用,在航天工业中的作用,在临床诊断、药物筛选中的应用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2.3 课后阶段

授课之后,在学习通上添加视频内容(包含课题组自建的微课内容)和教师的讲课PPT,以布置作业、进行小测验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巩固复习。同时,在每周固定时间内进行课程组教师答疑辅导,解决同学学习中的问题。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并且按照学号随机提问到每一名同学。提出复习的指导意见,指导同学利用腾讯课堂的回放功能。学生通过回放补充笔记等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使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查看学生学习动态。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6]。

另外,在每一个自然班还建立QQ群,便于课下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可以在线上随时进行提问,教师随时进行解答,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及时,提高了同学的学习热情。

3 启示

首先,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软件的熟悉和学习,提高利用软件上课的技能。对网络教学积极探索,学习新技术,利用新平台,直播录播齐上阵。对不同的授课软件和平台,能够熟练地进行切换和使用(如学习通强大的学习统计功能、QQ直播方便快捷的会议功能等)。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同时,在授课中经常出现网络平台的拥堵与崩溃造成教学过程中断现象,制约着疫情期间居家授课效果,这将是今后需要改进的问题。

学生听课的状况是线上课程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作者在授课中,非常担心同学们在线上课中的学习状况,不断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提醒,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难以关注到每一名同学,无法通过大家的互动,来获得授课效果的反馈。因此,通过QQ群,增加答疑环节进行问题解答;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每一组以宿舍为单位),选出组长,在课余时间,与组长进行课业交流,全方位地解决课程问题,提高授课的效果。

线上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效果较差,需要线下的辅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和严重性,造成学生困在学校、教师困在家里的局面,大家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同学们和教师之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授课中情感的交流效果较差,这也是线上课程的弊端。在疫情动态清零、学期后期教师能够进校的情况下,教师积极与同学进行见面辅导和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4 结语

高校应该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下进行教学活动的准备。完善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增强对教师现代网络技术的培训,增加在设备、软件、网络平台等方面的投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帮助高校教师解决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建设的问题,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教学之路,任重道远,教师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自身潜力,不断创新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交流疫情
如此交流,太暖!
战疫情
分析化学实验中常见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光化学蒸汽发生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高职分析化学模块化创新教学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