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非遗戏曲文化困境与发展探索

2023-09-19郭钰

今古文创 2023年32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长河不断创造出的文化瑰宝,地方戏曲以它独特的原始性和粗犷性在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地方戏曲文化又一次站在新时代的潮流中。为此,本文以甘肃陇南武都的高山戏为例,具体分析地方非遗戏曲目前所处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山戏;戏曲文化;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2-009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28

高山戏,也被称为“高山剧”“演故事”“走过场”等,属于甘肃两大剧种之一,同时也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陇南地处陕甘川三省交接之地,属于多民族聚居之处,属于在此处产生繁衍的地方文化遺产具有着强烈的民族交融性。因此,在特殊的地域环境前提下,一些特色民俗活动,如庙会、社火等在此地扎根发展,而高山戏就是从当地的民间祭祀活动和传统社火表演中孕育、演变、发展至今成为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戏曲。可以说高山戏中的故事就是当地人民群众对于当地特色文化在戏曲中的体现,灌入了历史性、地域性的特色价值观念,不仅仅所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体现了当地民众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乡村振兴的灵魂就在于乡村文化振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①中提到: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再一次给高山戏带来了发展契机。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高山戏文化的研究对陇南地区的特色民俗、非遗文化等研究赋予新的活力。高山戏的研究保护和创新发展,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一、高山戏的独特魅力

高山戏,又称“高山剧”,于2008年被确认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鱼龙镇并流传于武都区周边各乡镇。陇南市位于甘肃省的最南端,是甘肃通往西南地区的大门。地域环境也造就此地成为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包含着:羌族、白马藏族、彝族等。在这样复杂的地缘文明中,高山戏以独特的魅力发展并传承六百年,并从“师公赞舞”“藏族傩舞”“把式舞”等民族舞蹈中进行融合并发展,最终创造出了自身,形成当地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戏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每逢庙会当地民众都会请来“师公”(巫师)进行拜神祭祀、祈福灾。明初,鱼龙镇人为纪念大将李文忠(大安爷)而形成了唱戏的习俗,把式舞亦在此情势下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随意演唱形式转而升华为在舞台上“敷演故事”的戏剧性表演。高山戏语言为中原官话秦陇片,形式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在传承和发展中尽情彰显了生命力,绽放艺术魅力。在艺术表演上呈现出动态性的艺术形式,更注重口头台词的临时发挥。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高山戏唱腔高亢嘹亮,优美自然,服饰自成一格,表演讲求“四功五法”,具有独特的风貌。高山戏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是我国西北地区农村民俗文化和戏剧文化的生动体现,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意义。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社火中的“把式舞”,具有跳、摇、扭、摆舞步动作的特点,实际表演当中很多动作都源于农民的日常劳作。尤其是在村民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山戏剧目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且有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历史剧目有:《李逵探母》《康熙拜师》《儿嫌娘丑》《三女不孝》等;创作剧目有《开锁记》《尕女婿》《挡车》《瓢子开花》《家常话》等。对于本地的中老年群众是其生命中曾经重要的回忆。而面对事物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山戏并不会出现在年轻人对于过年、庙会等相关事物的记忆中。所以,现阶段的高山戏发展就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生存难题。

二、高山戏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支持不足,戏剧发展困难

目前,高山戏自身发展能力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大程度取决于资金来源的不足,以至于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最后无法形成完整的商业戏曲链条的发展模式。首先是唱腔语言的问题,限制它的传播范围只能是陇南地区及能听懂武都当地方言的周边群众。其次,陇南地区的地形山大沟深,高山戏的发源地鱼龙乡及附近乡镇的交通并不便利,只有一些公路可以到达。尤其是出行所必需的饮食住宿等成为想要前往的旅者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最后,表演时间、地点具有随机的特性,在信息闭塞的情况下外地人难以得知,本地人多为口口相传。这些基础性的问题都是目前我们所要必须解决的发展先决条件。

(二)人才断层严重,难以维系传承

高山戏目前还面临着青年演员的严重短缺、断层问题。在2023年春节活动期间,鱼龙镇观音坝村高山戏演出队进行了“非遗过大年”的游行活动,笔者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观察发现,游行队伍的表演者们多为中青年龄段。但是仔细观察发现,虽然他们身着隆重的戏服进行游行和装扮着各类角色,但是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表演片段。高山戏戏曲唱腔也仅采用了花车录音播放的形式,导致有着“非遗过大年”的主题但实际的宣传效果并不好。其次,高山戏的很多角色都需要男性去完成,很多当地村里的年轻人宁愿选择背井离乡打工赚钱也不会选择留在村里,乡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难以长久地留住年轻人,更不会选择高山戏作为稳定的谋生工具。

(三)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形象

对于目前周边城镇乡村的年轻群体来说,很多人甚至并不知道什么是高山戏。导致虽有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名,但却在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形成了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与大多数戏曲文艺作品一样,高山戏的创作内容也大多源于古代所发生或者一直流传的民间故事。而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高山戏中的很多传统历史故事与当下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导致无法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目前,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也有部分表演者和爱好者发布相关的高山戏表演片段进行传播,但很明显的能看到关注度并不高,评论叫好者也大多为本地观众。如果仍然表演陈旧老套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很难引起当下人民大众的注意。所以急需塑造一个良好的戏曲品牌形象来维持高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四)传播平台受限,缺乏观众群体

传统的戏剧表演模式大多为在当地乡村的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实地表演,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这种原始艺术形式的临时活动越来越少。尤其是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众娱乐的方式逐渐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传统艺术的观众群体的断层问题,尤其是乡村戏曲的关注度和吸引力被迫快速下降。唱腔、语言晦涩难懂、戏曲枯燥冗长及唱词内容严重与时代脱轨等问题,导致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而难以接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青年群体热衷于追求当下的潮流文化,而严重忽视了历史积淀下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戏剧面临着必须从剧本到表演再到场地的全部变革才能激发高山戏的生命力。

三、文化振兴建设下高山戏发展道路的探索

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发展的大方向下,我们需要对乡村戏曲路径重拾发展,它的功能和价值的再次焕发是其他乡土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所以,目前乡村振兴的战略下研究乡村文化的再造,尤其是乡村内生文化的再造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打造文化品牌,发展非遗戏曲

地方戏曲艺术文化生长在田间地头,那么就必须回归于原产地。以群众内部进行内生动力的推动,得到当地群众真正的认可,不断地培养高山戏文化群体的氛围。可以说,当地的节庆礼仪、乡风民俗、民间信仰、方言俗语等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大多都已深深地融入到高山戏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山戏想要得到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去借鉴其他同类戏种的成功方式。放眼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其所独有的戏剧,可以说传统文化形式想要得到复兴式发展,就要做到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也就是进行创新。其次,创新是发展最重要的保证,但前提是不能脱离戏剧艺术的本体去创作,保证它的文化内核所在。以及在进行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把控好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内容也要做到创新和老少皆宜,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最后,要留下相关的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后续传承和发展的工作。

(二)完善配套设施,推动乡村旅游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特色旅游相结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新方法。区域旅游资源与戏曲文化资源双结合,在当地修建戏曲文化活动的戏台广场。依靠乡村特色旅游和地方特色戏曲艺术的双重吸引力来带动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及要推动高山戏融入周围群众的社会生活。例如:政府可以在武都区著名景点“万象洞”附近搭建高山戏剧场,每周定时进行戏曲表演,不仅增添了景点特色文化氛围,让游客在观赏万象洞奇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特有戏曲的艺术魅力。编排与万象洞有关的新故事剧本,再通过与景点门票联合售票的方式,提高观众上座率。适当的调整相关演出的项目,创造一些新颖的游乐项目,例如:戏服试穿拍照留念体验、售卖文创周边等。有利于维持剧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提高了游客的观感。周围完善配套住宿设施并且特色农产品售卖点,这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模式。对于当地群众来说,不仅拓展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而且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灵活就业的机会。

(三)打造专业团队,加强学校合作

需要打造一支专业戏剧团队且培养接班人以保证传承,并且将现有的文字剧本和表演视频以电子数据储存的方式留存下来。高山戏可以效仿学习创建戏曲团队,组织当地村民进行业余剧团的建设。不僅解决了村民农闲时娱乐的问题,而且进行表演的同时也能得到一定的收入。当前面对地方戏曲市场逐渐萎缩的形势,必须选择与地方有关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目前,甘肃戏曲职业学校已有了陇剧专业的设置,那么高山戏也可以选择与地方性戏曲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来定向培养戏曲人才,这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双方的戏需要,适合于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对于高山戏的也有了专业的戏曲表演团队。与当地一些中小学也需要进行双方合作,校园开放日走进青少年群体对其进行戏曲文化宣传,编辑高山戏教材、制作高山戏学习视频,融入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使青少年群体了解并逐渐喜欢上高山戏。学校也要完善课外活动合作基地建设,重视发掘当地非遗文化,利用活动课和寒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高山戏发源地参观,从而在潜移默化的培养高山戏的人才储备群体。也在最大程度做到消除高山戏与青年观众之间的文化障碍,从根本上激发当地群众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循序渐进地扩大观众群体。

(四)发展多平台宣传,组织成立戏曲节

现阶段在乡村振兴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高山戏作为当地独有的非遗戏曲文化艺术形式存在,是可以起到经济发展的带头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成立相关的宣传组织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在如今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创作、视频直播的网络平台出现自媒体形式的戏曲工作者们来吸引观众关注戏曲,这也有效扩大了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有趣的情节和戏台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各类戏曲也开始迅速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短视频平台作为传播媒介,发挥短视频的自媒体性进行多平台宣传,创作优秀的短视频内容,用新颖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周边民众的生活,并且不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群众成为宣传的主要群体。有关机构方面加大宣传投资,尽快成立高山戏戏曲节,邀请全国各地的戏曲专家及戏曲爱好者在当地进行考察、讨论交流发展事宜。借助戏曲节的平台,使表演者和观众更加了解双方之间想要达到的表演效果。总之,目前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要吸收新媒体时代的精神内涵,做到推陈出新,同时又要保持戏曲文化的精髓,创作符合正确价值观的现代高山戏。

(五)设立博物馆展览,进行全面展示

博物馆对传承、传播本地特有的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作为当地的宣传窗口,需要积极宣传本土文化,增强凝聚力。那么博物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最佳之处。博物馆应当运用自身的能力全面收集高山戏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分析,将高山戏作为当地非遗文化的代表进行专题性的常设展览,重点要展现高山戏所承载的特色文化内涵和对社会文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向民众全方位展示有关高山戏的历史故事、戏曲形式、表演服饰等。展览场地要配套采用互动体验放映装置令观众身临其境体验,用以丰富展陈形式的多样化,保证观众有较好的观感。邀请高山戏传承人参与展览设计的全过程,并且定时在博物馆开展社会性的公益讲座。

四、结语

高山戏的发展历程悠久、表演形式精彩纷呈,在西北地区的非遗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乡村戏曲文化的发展要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历程中,不断地激发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确保高山戏发展的延续性,去不断地创新表演的内容和方式等。发挥独有的社会、经济与艺术价值,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在高山戏拥有着本地群众的优势条件下,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优势,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对非遗文化的内涵深度剖析,是提高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和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抓住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大方向,向世人展现出高山戏所独有的魅力,把乡村作为起点,给予高山戏以新的生命力。以及,在扩大高山戏的影响力的同时,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为当地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本文对目前高山戏所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然在实际情况中,有关单位及工作者应当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共同守护本地特色非遗文化。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24期。

参考文献:

[1]尹利宝.高山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罗卫东.陇南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3]刘文峰.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戏曲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4]纳康燕.浅谈武都高山戏的保护与传承[J].丝绸之路,2016,(8):48-49.

[5]方晓珍,方植锐.皖江戏曲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融通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2,(06):97-100.

[6]杨立.信仰、仪式和戏剧——甘肃陇南高山戏的“原型”探讨[J].宗教学研究,2020,(4):265-271.

[7]刘吉平,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报告[J].地方文化研究,2020,(5):20-32.

[8]赵俊川,赵琪伟.隴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的理论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76-78.

作者简介:

郭钰,女,汉族,甘肃陇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学、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
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县级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定位与效能提升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传统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报道中的优势
关于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扬州市“希望村塾”调查报告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